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了8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目前最好的下册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五,实验准备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2,【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www.kaoyantv.com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过渡】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二、合金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
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演示实验8-1】
【讨论金属及其合金的熔点比较】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
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合金的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3,【课堂小结,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性质决定用途
二、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3.合金的优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
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坩埚钳、。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新授课】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
2Mg+O2==2MgO2Al+3O2=2Al2O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
【演示实验Mg、Zn、Fe、Cu和稀HCl混合】
2、金属+酸→盐+H2↑
Mg+H2SO4=MgSO4+H2↑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H2SO4=ZnSO4+H2↑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2HCl=FeCl2+H2↑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P11】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l+3FeSO4=Al2(SO4)3+3Fe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六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l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l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l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l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 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分享的8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