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科海泛舟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5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科海泛舟》 篇一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科海泛舟

一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实的态度,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在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能力、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 教法设计 口语活动、合作探讨

五 学法指导 调研 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六 教具使用 常规

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广泛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相关图片等资料

2 若有条件,可采访所在城市科学家的故事

3 四人一小组,准备好自己的资料带,准备好自评、互评

4 教师准备好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以便学生访写

5 学生准备五位同学,组成评价小组

(二)活动过程

活动阶段分三个阶段:讲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谈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

访写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第一阶段

小组内交流科学家的故事,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组推荐1—2篇,班级交流

第二阶段

班级内畅谈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或者是第一次在迷上科学如何受挫的故事

第三阶段

教师提供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等例文,学生范读、听读

根据以上所给信息或资料访写一篇探究科学的作文

例文 外星人入侵地球

50XX年的一天,在地球人的一个太空站,两个地球警卫正在值班,突然警报系统响了起来:“发现不明飞行物!发现不明飞行物!……”同时,两个警卫从监控仪上发现了一个小点。紧接着,通话器发出一阵古怪的声音:“哈哈!我们是天下无敌的比拉星人,我们要占领地球!如果主动投降,你们还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否则,就摧毁地球!”二人立刻向地球防卫军司令部发出信号。地球防卫系统全面启动,同时向全球发出警报:“发现外星不明飞行物,并声称要霸占地球。我们决不投降!全球人民行动起来,保卫家园,各系统做好应战准备。”

两天后,几百万个比拉星人架着古怪飞碟及太空船悄然降临。他们首先派出一个隐形机器人,闯进太空站,杀死了两名值班警卫。幸好其中一位在临死前向地球发出了信号。地球防卫司令部马上派出精锐部队,启动所有导弹、火箭发射台。可地球人的导弹怎么也打不着外星人的太空船和飞碟,即使是电视头导弹。因为外星人已经研制出了100倍光速移动器,而我们的仍在研制中。情况非常紧急,眼看军队快阻挡不住了。这时,核武器研究院的博士们带来了500光速炸弹。可这种炸弹只有100枚,远远比不上敌参数量,但战士们的士气很旺:“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一定要战斗到底,决不投降!”在这危急时刻,传来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1000倍光速移动器与定身炸弹研制成功了!顿时化险为夷,地球人势如破竹,一会儿就摧毁了敌人的所有飞碟和太空船。太家欢呼起来!

突然,飞碟残片里掉下几块大石头,里面爆出一个个身长10米,宽500米的大怪物,头部巨大,底部有许多线。我们把全世界的核弹全用上了,都无法摧毁它。地球人有些束手无策了。这时,一群长10米,外形酷似地球人的外星斗土从天而降,和入侵者拚杀起来,威力无比。不一会儿,入侵者就落荒而逃了。地球人感激不尽,外星圣斗士说:“不用谢!我们希望全人类都能和平共处。”

“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地球人终于胜利了!”大家欢呼着。地球,这个美丽可爱的星球,终于恢复了和平。

随堂练习

1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留意的科学现象,请你结合生活谈谈你的发现

2 谈谈你所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

十 教后感

《科海泛舟》 篇二

八年级(下)语文活动课教案

第三单元科海泛舟

翠园初中部初二备课组朱亦海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培养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

2.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3.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三。教学难点:

1.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发

2.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科学发明和制作。

3.能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普作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小事开始的。

我们在儿时准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地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仍下,结果时同时着地地,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地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地物价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地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饭县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饭县烧水壶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开,结果发明了蒸汽机……

未来的科学世界将带给我们多少奇迹?

(二)讲述你的故事。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幼稚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给他看罗盘。他对指南针精确的指向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地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件述你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生于科学仓造。在下边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展开。

1、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收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绍。

2、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向同学进行口头介绍,或写一篇新闻稿。注意自己的语言。

(四)科学技术两面观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麻烦,如环境,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请搜集有关资料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

《科海泛舟》八下 篇三

《科海泛舟》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南翔中学金纯高博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递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在交流、演示、辩论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

1、确定选题:

本次综合性学习涉及四项内容,分别为“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结合成四个活动小组分别进行,并自选组长。在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制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用两节课分开进行,选题及方案设计指导一节时,重点:方案要切实可行;学生课后完成方案,然后指导修改,一节时。)

2、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阶段:

在组长的组织和协调下,各小组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成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在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存档,以备老师检查,评价使用。)

二、交流展示(一课时)

1、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⑴第一组:“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①激情导入:小组主持人讲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②自由畅谈:ⅰ小组代表谈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

ⅱ小组代表谈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⑵第二小组:“思考自然的启示。”

①展示:投影小组代表编写的科学小品或科学童话。

②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确科学小品及科学童话的特点,学会写作科学小品及科学童话。

⑶第三小组:“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①交流:小组代表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②演示:小组代表演示并讲解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③老师点评。

⑷第四小组:“科学技术两面观。”

①辩论:小组代表围绕某一科学技术话题(如核能)进行辩论。

②点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培养学生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2、各组活动结束后,将每组及每位同学的书面资料收集起来,各组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活动小结

1、学生发言:

谈此次活动的收获。

2、教师评价:

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纵向);评价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横向)。

《科海泛舟》 篇四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

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

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

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

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

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

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

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

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

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

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

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

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

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

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

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

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

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

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

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

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

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

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

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

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

。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

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

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

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

,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

;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

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

(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

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

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

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

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

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

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

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

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

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

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

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

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

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

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

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

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

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

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

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

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

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

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

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

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

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

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

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

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

。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

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

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

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

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

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

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

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

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

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

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

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

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小吉尔曼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动物、星辰、云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奥妙无

比,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一样东西──雷电,令他恐惧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骑自行车远游,一个惊雷就落在身边

,将他击倒,摔出去两米远。从这以后,他一听到雷声就胆战心惊。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小吉尔曼对大自然的向往

。当他只身在杳无人迹的荒郊野外跋涉时,经常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尝试着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

识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考察。童年的经历,使吉尔曼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和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

最终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切赫在小学四年级时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爱上了地质学。小切赫看了

不少地质学方面的科普读物,然而他更喜欢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但他所居住衣阿华城周围既没有海,也没有山。想要通过采集岩石标本了解地球构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

进行挖掘土方作业的建筑工地去。他曾经在一个修建水坝的施工现场采集了不少岩石标本,其中还有几块海洋动

物的化石,这使他兴奋异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原来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动物通过

化石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并且这是经自己的手发现的。

12岁的时候,小切赫跟随爷爷乘火车去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当他来到雄伟的落基山脉脚下,高兴得不得

了:“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这里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多得以至爷爷都担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车,要把一

部分石头扔下。“这可是在衣阿华不曾见过的珍贵岩石标本啊!”哪一块石头小切赫也舍不得丢下。于是,他瞒

着爷爷将石头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让爷爷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爱

的岩石标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觉得累。孙子喜悦、兴奋的情绪也感染了爷爷,第二年爷爷又带切赫再次去

了科罗拉多。

这种对大自然的爱好,引导切赫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用自己的手去寻找,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并取得了重大科学新发现。

像这样由喜爱大自然到向往探索科学奥秘、并最终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屡见不鲜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今天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着,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

接触,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3.获奖科学家与科普读物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在应我们的请求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

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

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

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由于一本科普读物的影响,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例子还有许多。像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

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

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家吉尔曼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旅行探险类书籍。这些书令小吉尔曼爱不释手、百

读不厌。书中不仅有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更令人称

奇的是,儒勒·凡尔纳身患残疾,一生中几乎没有远足旅行过,却“坐地日行八万里”,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

旅行探险故事,“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泽、海洋和岛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学

的头脑,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能依*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奇迹般地摆脱困境。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潜艇等许多

科技发明在凡尔纳所处的19世纪末还没有问世,作者却凭借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和科学的预见,进行了今

天看来也相当准确的描述。他的小说使吉尔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对科学家产生了崇

拜之情。这促使吉尔曼最终选择了科学家的职业。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赫希巴奇小时候喜欢到奶奶家去玩,因为奶奶订有一本叫作《国家地理

》的杂志。这本著名杂志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创刊于1888年,是一本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科普杂志。它虽然

名为“国家地理”,但杂志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美国,也不局限于地理学,它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动物、植物

、风土人情和自然科学、高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图,每一期都让小赫希巴奇兴趣盎

然。在他11岁那年,新出版的一期杂志是关于天文学的特辑。北极星、猎户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马座…

…,那一个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孙子如此喜爱这期杂志,奶奶就将它

作为礼物送给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总把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杂志带到了学校,

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杂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挠腮,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同学们急忙帮他找,终于

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兴得什么似的。50多年后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学家的他的书房里,在书架上琳琅满目

的科学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这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杂志。正是这本《国家地理》杂志,使小赫希巴奇对科学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少年时代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读者,并对他的一生

产生了很大影响。当1973年福井谦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华盛顿时,特意走访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这时

它的发行量已达到了每期1000多万册。福井谦一还非常喜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一书。

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用充满着泥土芬芳的文笔描述了法国南部一带自然风光

和风土人情。小谦一上初中一年级时看到这本书后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本书当时是分为20册逐年翻译出版

的,小谦一常常是刚看完一册,就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册。这本书将福井谦一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他对昆

虫和大自然的热爱保持了一生。

许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科普创作的爱好者。像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就在科研之余撰写了

大量科普文章和图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薛丁谔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从事教学和研

究工作。他经常到各高等学府举办学术和科普讲座,其中生命科学的系列讲座特别受到听众的欢迎。1944年,薛

丁谔把讲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页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书中,他预言了生命科学的

理论与方法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度将从生命的表面现象和细胞的层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

他还提出将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生命科学研究之中。这本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大批年轻人被吸引到生命

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共同荣获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发现噬菌体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作用荣获1969年诺

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卢里亚,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组、创立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而荣获1980年诺

贝尔化学奖的伯格,因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催化功能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奥尔特曼等人。因而

,这本书被称为“给生物学界以革命的契机”。

此外,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利昂、1988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时代都曾受到过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一书

的深刻影响。而由英国生理学家刘易斯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一书则陪伴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并且是他走上生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获奖科学家与课外科普活动

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

物学家保罗·伯格,都是在小学时参观了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激发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菲齐与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约而同地跟随父

母驱车数百公里,专程参观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当时10岁的菲齐和13岁的李普斯科姆通过此行,产生了对科学发

现与科技发明的向往,树立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决心。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

应邀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对科学的迷恋可能开始于一次参观科学博物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是妈妈领我去的。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幢

大楼内,纽约的《每日新闻》也在这座楼里。我记得,博物馆提供给人们操作展品和观察其机械、电气特性的机

会。

在其他著名科学家身上,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而课外科技活动更是大多数荣获诺贝尔奖科学家青少年时代的爱

好,并从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发明制作、通过实验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

了基础。仅仅是我们所知道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化学实验中发生过爆炸事件的获奖科学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生理学家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库珀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瑞士物理化学

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在应邀为我们所写的自传中谈到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时

曾说:

(青少年时代)我花费了许多时间用于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间的地毯上,经常是散乱地摆放着

数以百计的金属“梁”和小的螺母、螺杆,在它们中间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我的

兴趣扩展到了化学游戏上。我曾和我的一个朋友用自制的火箭和火药做实验,实验的部分费用来自父母给我在学

校吃饭的午餐费。有一年夏天,我的爱好又转移到了检测我邻居家的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有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节目中曾介

绍过,一位名叫索菲亚·沃尔沃的老师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这位老师其实就是一名课外生物学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我们还看到: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齐是天文

观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在11岁时聆听了大学教授们为市民

举办的系列科普讲座,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心。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淡路岛临海学舍活动。临

海学舍是日本专为举办寒、暑期青少年活动而在海滨、山区兴建的数百座固定设施之一,它们统一归日本政府首

相官房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管理,每年都有上百万名中、小学生到这里来参加野营、自然观察、动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活动。临海学舍为福井谦一等孩子组织了大量观察海洋生物的活动,从此福井谦一对海

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年级和六年级时,他又参加了分别在和歌县箕岛、加太举办的临海学舍,这些活动

所产生的影响伴随了福井谦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国读者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

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福井谦一还说:若问对我立志于学问和创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触。正是这种接触培养

了我对科学的直觉。……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15岁那年参加了缅因州杰克逊癌症研究室为中学生举办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生物学为主题

,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的奥秘和癌症研究的意义。夏

令营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解剖兔子,参加一些在中学里从未见过的实验。夏令营激发了特明对生物学和癌症研究

的兴趣,他连续3年参加了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特明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他利用进入研究

生院前的那个暑假,又回到杰克逊研究室的夏令营,为孩子们讲课和辅导。他要向当年的科学家们一样,使更多

的孩子走上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道路。在特明辅导小学员中,有一名来自纽约的17岁少年巴尔的摩,他也通过夏

令营的经历喜爱上了生物学。后来,巴尔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读的那所大学,又与特明同样成为著名病毒学家杜尔

贝科的研究生。师生三人合作研究发现了病毒的致癌机理,共同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对于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科普工作也为培育国民的科学素养发挥着

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还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

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们的科普场馆,更要担负起与学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职能。

《科海泛舟》八下 篇五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活动目标

1、学科学,用科学,树立科学观念,追求科学。

2、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立志科学,当一名科学家。

3、学会用语文反映科学世界。

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立志科学。

2、语文和科学,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搜集如下资料: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家的故事、科学之迷。

教学时间

课余准备时间:一周

活 动 过 程

第一板块:走进科学

1、分组让学生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2、阅读资料:(1)什么是科学(2)科学应当造福人类

(资料,课本106——107页)

第二板块:展现科学

1、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科学,使其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科学,科学无处不有。

2、例文: 生活中有科学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吃早餐时,我把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剥了壳,竖着放在一个玻璃瓶的瓶口上,鸡蛋有一小半没入了瓶中。我习惯地用手指按压着鸡蛋,但当鸡蛋被我按进瓶里时,却碎成了几块。这时,我突然想:能不能把这个光鸡蛋放进瓶子里而不损坏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这个问题,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没问题。”

爸爸找出几张废纸揉成一团,用火柴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瓶里。爸爸对我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的一声,鸡蛋完整地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惊讶,“这里面有什么窍门呢?”爸爸说:“我来做个小实验,你就能明白。”

爸爸把一只蜡烛放在一个小碟子上,然后放到一盆水里,让蜡烛伸出水面三分之一左右,把蜡烛点燃,然后用玻璃瓶把蜡烛反盖起来;又在瓶口放几个支撑物把瓶子托起来一点,让水可以进出瓶子;还在瓶外壁上作一个与水面齐平的记号。蜡烛燃烧一会儿后,就熄灭了。这时我发现,瓶子里的水面已经上升到瓶子中空部分的五分之一。怎么会是这样呢?爸爸告诉我:当蜡烛燃烧时,用掉瓶子里的氧气,氧气大约只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氧气用完后,火焰熄灭,水被外面的空气压力推进瓶子里。在推鸡蛋进瓶的实验中,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瓶颈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于是瓶里的气压降低,蛋被吸入瓶里。

真没想到,在生活中只要时时、事事、处处留心,就会有许多新发现!

第三板块:科学家的故事

讲故事比赛,选一位你所熟悉的科学家,讲讲他们的有关故事,看谁讲的好。科学家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四板块:科学之谜

面对科学,你有哪些难解之谜?

推荐:现代科学之谜

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在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从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中筛选出七大课题,推出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这七谜是:

1.宇宙的形成。近代关于宇 宙发生发展有几种科学说。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威尔逊的背景辐射宇宙学,盖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论,邦迪的稳恒态宇宙论和霍琴柯的量子宇宙论。目前正处于诸说争鸣状态。

2.太阳系第10个行星。已知太阳系有9大行星,到底有没有第10个行星,天文学家们还在寻找。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普迪拉预言,在冥王星轨道外侧可能有第10个行星存在。1987年美国航天局安德森根据行星探测器的探测,重提第10个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它的质量和公转周期。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林顿、鲍威尔和巴西天文学家哥麦斯分别测算出第10个行星的理论轨道,但迄今天文观测未得证实。

3.生命的起源。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距今4亿年前登陆。生命是从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这些化合物互相作用,最后产生出有生命的物质。生命诞生之谜尚未最后揭开。

4.生物形态的构成。80年代前半期,美国生物学家霍格尼斯博士和瑞士的盖 林格 博士,根据自己的试验,成功地分离出生物遗传变异基因,找 到了某些只长着一对翅膀的昆虫却生出了两对翅膀、在本来长着触角的部位却生出了两只足的原因:生物形态的构成是由自身基因与环境因素决定的。

5.恐龙的灭绝。有两种学说在争鸣:一是灾变说,认为小行星撞地球或气候突变,使恐龙灭绝。另一学说是渐变说,认为恐龙灭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6.人类的起源。有两种理论在争论 。一种理论认为人祖诞生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繁衍。另一种理论认为,各大洲的人类是从各自的当地原始人进化而来的。从化石发掘证实,前一理论颇占上风。

7.厄尔尼诺现象(elnino)。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现象,每隔2~7年出现一次,每次可持续一年,非周期变化。从50年代到90年代已出现10次。专家们仍在探索它的成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板块:科学与诗

科学中有诗吗?你能用诗反映科学世界吗?

推荐文章:《科学与诗》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科学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也离不开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诗不应当是冰炭不同炉的。事实上,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还是有一些科学家与诗人合为一体的人物的,尽管为数不多,如我国汉代的天文学家兼诗人张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诗人罗尔德·霍夫曼。当年的老 师顾毓琇 先生既是工程学专家,也是诗人。 XX年3月17日 刚刚去世的数学家苏步青,目前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蔡天新,都是诗人。

达尔文的祖父、著名医生、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斯穆斯·达尔文(1731-1802)曾用蒲伯体的诗篇来反映其进化论思想,比如,在《自然神殿》中,他写到:

无尽的波涛之下的有机生命生养于海洋的珍珠般的洞穴中;

起初形态甚微,用放大镜也看不见,它们在泥沙上移动,或将水体洞穿。

在同一首诗中,他又描述了一种块菌的无性繁殖:

于是,孤独的块菌在土里厕身,

从父系的茎中伸出块茎。

它自由地呼吸,没有雄蕊,

不是由种子诞生出的后代,不需要母爱。

他的诗篇不仅影响着他的孙子,还影响着英国的一批浪漫主义诗人,以至于大诗人科勒律治将在诗歌中进行理论思考的倾向称为“达尔文化”。

与科学家写诗形成对称的是诗人谈科学。屈原深刻的《天问》至今悠然在耳畔回响。英国大诗人蒲伯(1688-1744)在其《人论,书信体诗文第一篇》中提出的宇宙论问题,人们至今还在解答之中:

星系如何集聚成更大的星系?请观察思考。

有哪些行星在环绕其他的太阳迅跑?

在同一首诗的后面,他似乎为统计学奠定了基础:

整个大自然不过是您把握不了的大艺一桩;

整个偶然性就是您看不见的那个方向。

第六板块:实弹演习

拿起你的笔,以“科学”为话题写作文,题材不限,600字左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5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科海泛舟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