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指黑板,生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讲课之前,我要送一首诗给大家(课件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周恩来。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齐读。

师: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周恩来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生2:我体会到了周恩来立志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伟大抱负。

师:说的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人奋进的感情来朗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的朗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的朗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探究新知

1、找“中华不振”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生:“中华不振”(指三名学生回答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是伯父说的。

师:伯父对谁说的?

生:周恩来。

师:把这组人物的对话找出来,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一会找同学读给大家听。

生:同桌之间分配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指一组同学)请介绍一下角色。

生1:我是周恩来,他是伯父。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周恩来的话?

生1:疑惑不解的语气。

师: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伯父的话?

生2:用担心的语气。

师:好,我们其他同学为他们读白好吗?

生:好。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还想再读吗?

生:想。

师:那老师读伯父的话,你们读周恩来的话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读完后特意加了一声叹息,停顿两秒后问:你们从伯父的这一声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伯父的沉重和无奈。

师:伯父为什么会沉重和无奈呢?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的,伯父无奈的是:(指黑板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课文中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这个词的含义了,把它画下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生:读文,边读边画。

读书声渐小,师:画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画的“是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因为在租借地里走的都是外国人却没有几个中国人,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是啊!(课件出示这段话)如果这是在外国就不足为奇了,可这是在哪呀?

生:在中国!

师:是呀!这是中国的土地上走的却是外国人这就是——

生:中华不振!

师:能说说你读了这段话的感受吗?

生1:我感到很气愤!

好!那你就带着这份气愤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对这段话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2:我是从耀武扬威这个词中体会到的中华不振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2:巡警是中国人,他们在自己人的面前耍威风,可在外国人面前却低三下四当走狗。我觉得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说的好!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2读

师:从你刚才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巡警的愤恨和蔑视。是呀,巡警是在借助洋人的势力来显示自己的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

生:中华不振!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替换耀武扬威这个词?

生沉默了片刻,举手。

师:你来说说。

生3:狐假虎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找的很准,用这个词来代替再恰当不过了,这就是巡警的丑恶的嘴脸!让我们带着这份难以压抑的愤怒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群情激愤!

师:谁还从别的地方找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生:我是从“衣衫褴褛”和“得意洋洋”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师:(课件出示这段话)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生:“衣衫褴褛”说明这个妇女的家里很贫穷,这就说明了中华不振!

师:是啊,我们从这位贫穷的妇女身上我们看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那“得意洋洋”呢?

生:这个洋人把妇女的亲人轧死了,不但不自责,反而却在那得意洋洋,这不就是中华不振吗?

师:是啊,这就是——

生:中华不振!

师:刚才这位同学从妇女和洋人的对比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要突出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这两个词。读吧!

生:齐读。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找的是“一问才知道~~谁又敢怎样呢?”我觉得这个妇女很可怜,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却没有人为她作主,没有人为她撑腰,她的命太苦了!这就是中华不振呀!

师:(课件出示这段话)说的多好啊!从你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你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女孩,老师为你骄傲!你能再读读这段话吗?

生:动情的朗读。

师:这个不幸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同学们想象一下被轧死的这个人会是她的什么亲人呢?

生1:可能是她的孩子!

师:是啊!可能是她活泼可爱听话懂事的孩子,她悲痛欲绝。她原指望——

生:接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2:还可能是她的丈夫!

师:是啊!可能是她为养家糊口在外日夜奔波的丈夫,她痛不欲生。她原指望——

生:接读。

师:还可能是她的什么人?

生3:还可能是她的父母!

师:是啊!可能是她白发苍苍操劳一生的父母,她心如刀绞。她原指望——

生:接读。

师: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能有人帮一帮她呀!中国巡警局为她撑腰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巡警局不但没有惩处这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同学们,天理何在呀!这是为什么呀?

生:中华不振啊!

师:板书,在中华不振后面加上“啊!”

师:巡警局不为妇女撑腰,围观的中国人为她伸张正义了吗?

生:没有。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握着拳头。

师:为什么?为什么自己的同胞遭受欺凌,他们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呀?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同学们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说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吗?

生1:我会找巡警局为这位妇女伸张正义!

生2:我会冲上去狠狠的把那个洋人揍一顿!

师;作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我们怎能不愤怒,作为中国人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能这样做吗?

生:不能。

师:大声的告诉我为什么?

生:高喊“中华不振!”

师: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又何止这一件。(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事例)

生:阅读。

师:看了这个事例你还想说什么?

生1:太让人气愤了,外国人竟然把中国人比作狗,简直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侮辱。

生2:我真想把那块牌子砸的粉碎!

师:同学们,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愤怒,更多的应该是思考我们该如何不让历史重演。周恩来从租界地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忘不了在中国人的土地上,竟让洋人在中国人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他忘不了光天化日之下,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自己的同胞遭受着侮辱和欺凌,却没有人敢为她伸张正义。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一语惊醒梦中人。周恩来恍然大悟,于是站起来胸有成竹的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的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的读书目的和别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教师引读: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而周恩来却铿锵有力的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引读:周恩来的话得到了魏校长的喝彩——

生:接读

师:魏校长为什么要为周恩来喝彩?

生:因为别人读书是为了自己,而周恩来却为了国家!

师:是啊,周恩来知道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九个字不仅是周恩来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更是他用一生信守的承诺(课件出示“周恩来的一生”配乐“你是这样的人”)

生:观看。

师:沉默了片刻。周恩来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不朽的誓言(手指板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凌辱,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今天要为什么而读书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伟大志向写下来,好吗?

生:动笔抒志。(配乐,精忠报国)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读书志向?

生1:为中华的强大而读书!

生2:为中华的富强而读书!

生3:为中华的腾飞而读书!

师:说得好,老师为你们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而骄傲。同学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崛起,那就让我们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好吗?(课件出示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生:好!

师: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的告诉在座的所有老师,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的告诉全世界,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今天说课的内容: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理念。

一、说对教材的解读

首先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这样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对重点词语能够理解体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为本文教学的难点。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我为攻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先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 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紧扣“中华不振”这四个字,通过朗读找出体会中华不振的语句,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课文,在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准备:

教师准备:周恩来同志的图片,及有关周恩来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打算采取以读中悟,悟中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因此,我想抓住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并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段话,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国妇女的可怜、洋人的可恨、中国巡警的可恶以及围观群众的可悲。从而体会到隐藏在背后的“中华不振”。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我设想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共包括这样六个环节)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整体感知;三、交流资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四、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六、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板书“中华 崛起”这两个词让学生连起来读并理解词意,从而导入新课。 并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中我先由“这位立志的少年是谁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接着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并多种形式的读,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词,及时指导、正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夯实学生的字词,字词是进入课文的门户,不可马虎,只有读好字词,才能更好的读好课文。)

(三)、交流资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做这样的过渡:通过读课文,是谁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后,我接着问: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再认真的读过课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读后交流,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时,相机引导学生借助课前资料理解“租借地”,并引出描写这件事的自然段——7、8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会儿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后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学生交流,我相机依次板书:中国妇女 洋人 中国巡警 旁观的中国人)

3.交流这些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时,便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可怜,并出示描写“中国妇女”的语句,抓住“衣衫褴褛”、“哭诉”等重点词,想象情景指导朗读,体会妇女的悲伤和无助。(板书:哭诉)

(2) 当学生提到“洋人”时,抓住“得意扬扬”一词体会“洋人”的可恨。(相机板书:得意扬扬 可恨)

(3)当学生提到“中国巡警”时,先让学生找到描写“中国巡警”的语句进行朗读,再让学生转换角色:如果你是那位中国巡警,你会怎样做?从而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恶(相机板书:可恶)抓住“耀武扬威”(板书:耀武扬威)体会他们的可恶行为。

(4) 当学生提到“旁观的中国人”时,抓住“紧握拳头”一词创设情景: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紧牙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应怎样做?通过交流进而体会中国人的可悲。(板书:可悲)

(5)小结:(学生交流完后,我指着板书进行小结)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前面铺垫,学生会很快说出——中华不振。并板书:中华不振。并适时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租借地”描写的语句,并出示句子齐读。

(6)然后再适时补充当时“租借地”公园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像,将自己置身于那时那景中,能使其深切体会到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从而对他立下的志向产生共鸣。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中华民族当时情况的资料,在课上充分汇报,以充分理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在之一环节中,我想做这样的过渡:周恩来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他始终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忘不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他经常一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自由读9——16自然段。(在这里我准备安排角色朗读,并重点指导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回顾前文,分析周恩来志向萌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周恩来志向的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成熟且坚定,正是这志向将他引导上了领袖之路。)

(六)、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想的:同学们,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我国的第一任总理,在做总理期间,他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所以,在他去世时,长安街曾出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课后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一夜的工作》,你们会对周恩来又更深刻的了解!

正是周恩来少年立志,才受益终生。那么作为生长在新社会和平年代的我们,读书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课后把想到的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我在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所设想板书既简洁又直观,紧扣文章的重点词,直观形象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相当于我的微型教案。

六、说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直奔重点,通过抓重点词,创设情境,体会“中华不振”。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怜 中国妇女 哭诉

可恨 洋人 得意扬扬 中华不振

可恶 中国巡警 耀武扬威 (红色)

可悲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三

【教材分析】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十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周恩来读书的时候中国还非常贫穷、落后,周恩来认为自己读书是为了将来使祖国强大起来。本文语言浅显(但也有一些难懂的词汇,如“崛起”、“光耀门楣”、“若有所思”、“钦佩”等等)今天,虽然祖国已经昌盛强大了,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对孩子们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和感召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法随文认识课文中的13 个生字。

2、抓住“若有所思、郑重、浑身一振”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运用已有识字方法随文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背景,自然导入

1、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2、面对倍受外强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3、周恩来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恩来13 岁时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4、认识“崛”怎么记住它。理解“崛起”(突出,这里强大)

5、理解课题“为了中华的强大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省自由读课文,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部分抽读课文。随文识字,正音理解部分词语的意识,理解课文脉络。

(1)、指名读1 自然段,学习:“模范”、“期待”、“纷纷举手”、“要求”。分析字形“纷”。识记多音字“要”yāo yào。

(2)、指名读2、3自然段,学词:“光耀门楣”,并理解。(荣耀门第,为自己家族争面子,让家里几代人都光荣,受人尊敬)。

(3)、指名读4、5、6自然段,学词:“环顾四周”、“郑重”、“浑身一振”、“钦佩”,并理解“环顾四周” “郑重”、 “钦佩”。

(4)、指名读7自然段。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在回答谁的问题?

三、品读课文,体悟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学习1自然段

1、当时是1910年秋天,年仅13 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学习,开学时,魏校长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勾出来,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期待他的学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

2、指导读好校长的话。(期待的心情)

(二)、学习2、3自然段。

1、听了魏校长的问话,同学们怎样回答的?

2、校长满意吗?为什么?

(三)、学习4——6自然段

1、听了魏校长的问话,周恩来又有什么表现?读4自然段,勾出周恩来的动作和语言。

理解:若有所思、郑重

2、指导读好周恩来说的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郑重读)

3、校长满意吗?为什么?(联想期待)

理解:“浑身一振”

4、指导读好校长的话。(激动地读)

四、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师:是啊,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多么伟大的志向,多么有志气的同学啊!所以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诵到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同学们对课文的体会很深刻,能把课文读好吗?

板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学 家父,光耀门楣 校长 笑

立志从小周恩来 中华崛起 浑身一振

词语:

周恩来 模范 期待 纷纷举手 要求 光耀门楣

环顾四周 若有所思 郑重 浑身一振 钦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教学教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五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

【学情分析】

中年段,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程标准还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本篇课文分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速记名言警句

二、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能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

你说——为中华不振而读书。

师:你知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吗?中华不振是说中国强盛不强盛

生齐说:不强盛

师:所以说中华不振是个贬义词,我们应该为(生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那位同学说一下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呢?——我想让我们的科技变得发达

师:那你是想当个科学家对不对,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同学们,相同的问题,有一个12岁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看老师写。板书课题

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百年前那段耻辱的历史。请看大屏幕

师:听完后能说说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太可怕,太残忍了。

师:残忍的是谁?

生:是法西斯,因为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家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生气,很愤怒

师:他们随意伤害别人的性命确实让人生气。

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到悲愤、耻辱、可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现实中,一个12岁的少年,喊出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满载了少年周恩来内心的激愤和渴望改变国运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声音再铿锵有利一点——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研读“中华不振”

1.引出“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题目中的中华指——中国,那崛起是什么意思?你来说——振兴,站立起来;你来说——发展壮大起来……(以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是不是?(不是)因为中国站起来了)

看来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很透彻。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个词。生: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设计理念:这是导致少年周恩来立志救国的导火索,也是文章中感情最充沛的部分,因此这一环节要同学们细细感悟体会,反复朗读,感受周恩来当时内心的激愤。)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遍细细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开始。

(1)生交流(课文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水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朗读指导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完后谈谈你的心情如何:气愤、难过、无奈……

师:你气愤的是什么?

生:我气愤的是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却去帮外国人。

师:把你的愤恨注入到这段话中,读:——

师:你愤恨的是谁?

生:我愤恨的是外国人来侵略我们的国家,撞死人还在一旁得意洋洋。

师:面对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洋洋得意,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忙,反而大声训斥她。想象一下你就在现场,你认为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谁?

生:是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的母亲

师:是啊,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痛如绞;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情何以堪,而肇事者却在一旁得意洋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生:他们真是太可恨了

师:对,他们罔顾人命,蔑视法律的行为真是让人发指。你愤恨吗?用你的愤恨读这段话。

师:除了对中国巡警、对洋人,你还愤恨什么?(如果你看到有人受到欺负,你会怎样做,(冲上去帮忙)而当时围观的人群呢?)

生:围观的中国人只是紧握拳头,却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助这位妇女

师:是当时国人的软弱可欺让人愤恨,你也读……

师:面对着洋人的洋洋得意,中国巡警的助纣为虐,围观人群的敢怒不敢言,我们看出了(中国不振),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吗?

生:中国饱受欺凌,国人丧失尊严,懦弱无能(师板书:饱受欺凌、丧失尊严、懦弱无能)。

师:你还从哪看出了中华不振?(联系课文开头部分)

生:从周恩来刚到东北的时候伯父同他说的话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屏幕显示:课文的一段对话)现在大家能体会到伯父的心情了吗?(伯父对现状满不满意,(不满意)那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改变?(不能)所以伯父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低沉的)好,现在带着你的体会咱们来分角色读读他们当时的对话。

先请两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通过你的语言,我仿佛看到了伯父无奈的表情)

那两位女生来试一下(感情非常充沛)

下面咱们男女生竞读一下,看谁最能把握人物的心情。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觉得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其实,发生这样的事,在当时的中国,那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四、少年周恩来立志(设计理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讲述少年周恩来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远大志向,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所以这一部分要引领学生体会当时魏校长的震惊,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及树立远大志向的渴望。)

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中国为什么受外国欺负

师:对,他想到了问题的根源

生:他想怎样让中国强大起来,这样就不再受人欺负了

师:很好,他想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他想我要发明先进的武器,把外国人赶出去

师:也许这也是周恩来想过却没有付诸实践的。看来每位同学的想象都很丰富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内心感慨很多,因为——

——他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还要人收养人的专横跋扈。

——更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面对一个洋人的凌辱时,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伸张正义。

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

这更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生读——

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语,请同学们齐读第10到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分别是哪两次?

生:一次是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第二次是校长又追问了一次

师:周恩来当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吗?

生: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的,第二次是铿锵有力的

师:那么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谁来挑战一下?(老师适当评价)

师:周恩来为什么又重复了一遍?

生:因为校长不相信,才又追问了一次

师:哪句话透出了校长的不相信?

生:“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师:你听了12岁的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话会感到震惊吗?

生:会

师:是啊,我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一次震撼教育。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球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离去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恩来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明理而读书,而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意识到,中国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测

师: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生: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生: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有)其实周总理的故事还有很多,伟

六、课后作业

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咱们下节课交流。下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崛起

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丧失尊严

懦弱无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七

一、 导入

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⑴ 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

2、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而学习,周恩来郑重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明白了“环顾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光耀门楣是为家族争光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崛起”就是强大的意思。

生: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在13岁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合作讨论,用心感悟: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并讨论完成:

讨论问题:

⑴ 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⑵ 课文中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 还有谁喜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⑷ 读一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假如你就是小时候的周恩来,学一学当时他是怎样回答的。

3、师生互动,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发生在1910年,爷爷告诉我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都来欺负我们侵略我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师:面对倍受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周恩来“若有所思”、“略加思索”,他在想什么?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书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周恩来想,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为什么这么软弱,被外国人欺凌,是因为什么?

师:问得好!

生:周恩来想,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

生:他会想,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略加思索,郑重地说……

(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四、升华志向放飞理想

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五、附作业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