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1-13-12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本文是www.kuaihuida.com勤劳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7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一

【摘 要】APOS案例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Action(操作或活动阶段)、Process(过程阶段)、Object (对象阶段)、Scheme(模型阶段)四个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APOS案例教学法,不仅分析了高等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又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数学概念心理图式,为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APOS理论;高等数学教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目的”的原则,采取压缩公共基础课课时、增大专业课实习实训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多数高职教师在高数课堂上弱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偏面强调数学的应用,把高等数学的教学变成了讲例题、做练习题、答考题的应试教学模式。基本概念的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笔者认为教师采用APOS案例教学法讲授数学概念,能够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一、APOS理论概述

APOS理论是个体学习数学的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个体认知数学概念的过程对于数学学习有指导性的作用。活动、过程、对象和图式是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的四个阶段,具体涵义如下:

“活动”(action)是个体对数学“对象”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外部刺激的条件下,通过学习动作指示来获得,这种获得有时显而易见,有时来自记忆。当重复并反省“活动”时,个体能够形成内部构造,此时“活动”就内化为“过程”(process),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从逆向推到数学概念,同时构造更复杂的“活动”。个体将“过程”(process)看作整体,同时可以对概念进行变形,这时“过程”就凝聚成“对象”(object),进而个体头脑中形成一个协调的网络,即数学概念的“图式”(skema)。这个协调的网络在某种意义上能明确地或隐含地决定哪些现象是“图式”的范围。

二、APOS案例教学法

APOS理论对学生的概念理解作出了分层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预测学生对概念作出的心理建构。笔者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完善。

1.概念引入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以实际生活或专业应用为背景引入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概念的直观背景,并通过组织整理、分析归纳接触到的实例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在引入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引例要遵循直观性、可接受性原则。因此,引例的选取非常重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有些经典引例,例如“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的“割圆术”、变速指点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斜率、曲边梯形的面积、变速质点的位移。引例分析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背景,引导其对背景分析归纳,抽象共性,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为概念表述做准备。总之,“活动”阶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构建新理论的信心和内在驱动力。

2.概括表述

概念、方法的概括,是一种逻辑方法,即用已知数学知识、方法明确另一个概念、方法内涵。在教学中要贯彻发现法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再造心智活动过程。美国微积分教学的“四原则”为概念、方法的表述提供了借鉴,即在数学对象阐明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图像、数值、符号和语言。用多元表征方式展现概念、方法,不仅符合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其理解。比如在对极限概念的表述过程中不仅要用自然的定性描述语言,也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同时还要用数学符号进行描述,最好再用数值化列表作图逼近的方法,具体形象地体现自变量趋于一个值时,函数值逼近某一具体值得趋近过程。培养学生用标准数学语言来表述概念,对概念表述时特别注重精确性。

3.分析解剖

当概念进入对象状态时,便呈现出一种静态结构关系,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其性质。“对象”状态是通过前面的活动和抽象,个体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并赋予概念定义和符号,令其达到精致,从而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用此具体对象开展新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象转变为即将被操作的“实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对数学概念表达形式中的精炼语言和所使用的符号的涵义分析解剖。分析概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时,要从多角度和多方位来考虑。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含义作更深入的分析解剖,具体表现在对其内涵、外延的进一步说明,比如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与比较等,努力揭示抽象概念的“本原”意义,阐明隐藏在形式符号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真正成型,必须要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思维过程中概念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揭示出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隐藏在“冰冷的形式”背后的“火热的思考”。例如讲解多元函数微积分时要把该知识与一元函数微积分相应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突显出其内在关联与区别。事实上,在整个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贯穿对数学概念的分析解剖,能够促使个体对数学概念的强化补充,建立内在统一的概念网络,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并发展主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4.形成稳定的心理图式

此时的数学概念已经在头脑中形成总和心理图式,该图式含有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完整定义乃至和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要在概念的应用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努力揭示概念的客观背景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尽可能给出几何解释、物理解释和其他联系实际意义的解释。既要阐释概念的实际应用又要阐释数学应用,举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也要把所讲概念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模型”阶段才能不断完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地揭示数学概念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长期反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至建立和形成较稳定的数学概念心理图式,个体在心理图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二

一、利用案例的趣味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一:我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前,首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多米诺骨牌的视频,同学们很感兴趣,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研究一下多米诺骨牌能够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我说很好。紧接着将问题转入本节的数学归纳法,我引导学生通过下表的对比,进一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而且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在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方面受益多多。我趁势给同学们讲解了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这一典型问题的解答。正是我抓住了知识特点和问题特性结合点,创设了有效案例,才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欲望和内在潜能的挖掘,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案例的概括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每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同时还与其他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案例作为教师知识教学有效载体,就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要点等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可讨论性,并能够切中知识点要害和关键点的问题,将知识点内容及内涵关系有效渗透到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知,在探究思考过程中,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请用类比推理完成下表:

此案例是我在讲解类比推理一节时设计的一个案例,我让学生利用上表进行比较,猜测空间四面体体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将三角形的内切圆类比为四面体的内接球,然而,在将三角形的周长进行类比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如有四面体的所有棱长的和,有四面体的侧面积的和,有四面体的表面积,等等。我提示学生,部分同学在由二维向三维类比时,相关量显得不够协调,如三角形的周长即三边长之和,在三维中应类比为四面体的什么量?

我们知道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就越可靠。虽然由类比所得到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但它所具有的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功能,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却是十分有用的。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最令人感到困惑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之一,就是如何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与怎样证明规律和事实。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原本呆板的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不但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改,新理念,新要求,广大教师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紧扣学生这一关键要素,认真探知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典型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稳步提升和有效教学活动的跨越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字: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的环节是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情境并将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进而抽象简化成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知识求解数学模型解答实际问题,同时检验和完善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若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数学模型知识的教学,而且还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则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得出关于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中应把握好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应试图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数学建模的案例教学对教师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适时地点拨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上,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了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的转移。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主的自学、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提示与诱导,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参与者、询问者、仲裁者和鉴赏者。

(二)数学建模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的建构过程,在数学建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进行问题探索学习。发展性教学论指出: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是学生主动参与,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肯定学生学习效果,设置愉快情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获得新知,解决问题的愉悦。在建模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以一个专家、权威的角色出现,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一切可以调动积极性的策略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建模的思维活动中来,切忌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数学建模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功能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建模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个体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心理构成存在差异,对于同一问题,每个学生的关注点不会相同,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必然也不一样。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观点,进行协商和辩论,发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得出正确的结论,共享群体思维与智慧的成果,以达到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合作、交流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中获得补充,发展自己的见解,为建立数学模型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也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自主、创新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

(四)数学建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建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建模知识的讲授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授建模知识的同时,更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是数学建模中化归思想方法,还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类比归纳与联想思想及探索思想,还可向学生介绍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只要教师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就可以把数学建模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素质。同时,数学建模活动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抽象、概括、逻辑性强,因而数学建模活动是高中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智力发展的最好的载体,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改变只偏重建模知识而忽视智力发展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数学建模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计算器与计算机)的使用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并不仅仅是指在计算过程中使用计算工具,更重要的方面是在猜想、探索、发现、模拟、证明、作图、检验中使用计算工具。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计算机的使用和“微型的科研”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求解方案、使用计算工具,最终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更深入的问题,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科研的体验。

(六)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非智力因素发展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在数学建模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是要使学生对数学建模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学习动机,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主动进取的心理品质。在高中数学建模案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高中数学建模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讲解数学建模的范例在日常生活、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建模的实用性、趣味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建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做问题解决的主体,不要仅仅是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问题坏境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创设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让学生能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探索发现、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思维品质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1]傅海伦。论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四

当前高一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没有摆脱初中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由此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做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高一年级的一年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第一、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初中数学成绩不错,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数学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真实的情况是,高中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知识再加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数学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数学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致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教师除了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数学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知识模块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篇五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P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OA图1 具体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o,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秒呢?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由题意知AOP300,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又知MH=ho,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到

sin|MP||MP||MP|Rsin|PH|h0Rsin |OP|R图2 POMABNHPOaMhh0Rsin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h1h0Rsin300 h2h0Rsin450

Y【教师总结】:t在锐角的范围中,0POMAXhh0Rsint0

第三部分——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能不能猜想hh0Rsint0?

B【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xP,yP),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sin|MP|yP R|OP|cos|MP|yP|OM|xP,tan |OM|xP|OP|R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MP|yP R|OP|PxyO学生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通过摩天轮知道:hh0Rsin1500h1h0Rsin300 由此得到:sin1500

|MP|yP在第二R|OP|12图3【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象限角是否正确?

问题7:sin|MP|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O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可以让学生取t210,从而hh0Rsin2100,得到sin2100=,发现这与sin|MP||MP|不相符,实际上是sin)|OP||OP|1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hh0Rsint0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的横坐标来代替|MP|或|MP|,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第三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P(x,y)为角终边上的点,点P到顶点O的距离为R,则

siny(R)Rx(R)Ry(k)x2costan【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探究】:siny,cosx,tany。x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三角函数 定义一:|OP|1

定义二:

|OP|R

定义域

sin

y

y Rx RR

cos x

y xR

2tan

y xk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0(3,4),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

5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3【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教师讲解】: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

PMOxy图4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如图4可以知道POM象限,得到P(,123,又点P在第四

3),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2不妨让学生取R|OP|4,能否也得到点P的坐标,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练习1.例2变式求

7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6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设计意图】:练习

1、练习2的设计与例

2、例3衔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组 1,2,3

七、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六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45-01

教育家克洛维尔谈到“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追求人的全面成长,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要善于反思,通

过反思教学不断提高改进教学、创新教学。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惯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能力,而这一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更不利于学生从数学知识中发现兴趣,增强数学素养。为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实例讲解入手,通过反思教学来重新审视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学反思的内涵又是什么?洛克维尔认为,反思是自身心灵对事物的感知,其过程属于思维活动。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对自我认识论的重构,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可见,对于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思的内涵及定义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对问题进行严肃、执着、反复沉思的一种活动。同时,杜威还提出,反思的过程与情绪、理性及直觉有关,是一项复杂的逻辑理性过程。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问题重构的过程。萧恩从“行动”与“反思”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是不同的,教学反思的关键是从自己的缄默知识中激活、验证、评价和发展,其内容主要是对教学技能及方法进行谨慎、有意识的思考。在理解反思的内涵上,多数学者将反思作为思维形式之一,而杜威则提出反思是随于行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重构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更好的改善行动。

2 课例反思教学过程分析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应用,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来探讨。我们从初中数学中掌握的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圆心距及半径的关系来判断,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几何法的观察中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如对于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位置关系,可以d>r1+r2,表明两圆相离;当d=r1+r2时代表两圆外切;当r1-r2<d<r1+r2时,代表两圆相交;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切;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含。无论是几何判定法 还是解析判定法,都是通过圆心距和圆半径关系来确定。试问,如果两圆相交,则公共弦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假设圆1的方程为x2+y2+D1x+E1y+F1=0,圆2的方程为x2+y2+D2x+E2y+F2=0相交,则公共弦方程为(D1-D2)x+(E1-E2)y+(F1-F2)=0。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对于两圆相交两点,则A(x1,y1),B(x2,y2),因为A在圆1与圆2上,则分别满足方程1与方程2。所以,A点坐标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同理,B点坐标也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从而得到A点与B点在直线(D1-D2)x+(E1-E2)y+(F1-F2)=0。由此可见,对于两圆相切,则切点应该满足公切线方程(D1-D2)x+(E1-E2)y+(F1-F2)=0;对于两圆相离,则(D1-D2)x+(E1-E2)y+(F1-F2)=0表示过两圆的四条公切线中点的直线。

同样道理,对于题例:某圆C的圆心在直线x-y-4=0方程上,且通过圆x2+y2-4x-3=0与圆x2+y2-4y-3=0的交点,则求该圆的方程。在解题分析中,可以假设该圆的圆心O(a,b)满足方程x2+y2-4x-3+λ(x2+y2-4y-3)=0(λ≠-1),则通过变换方程可得(1+λ)x2+(1+λ)y2-4x-4λy-3(λ+1)=0,求之得到=,b=,又因为圆心满足直线方程x-y-4=0,所以得到--4=0,求得λ=-。所以,代入方程x2+y2-4x-3-(x2+y2-4y-3)=0;即得到x2+y2-6x+2y-3=0。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从题意中得到该圆的圆心在两圆的圆心连线上,又因为两圆的圆心分别为(2,0)和(0,2),则连心线方程为x+y-2=0。当x+y-2=0与方程x-y-4=0进行方程组求解得到x=3,y=-1。我们假设该圆方程为x2+y2-6x+2y+p=0,则从三圆同一条公共弦可知,p=-3。所以,该圆的方程式为x2+y2-6x+2y-3=0。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七

关键词:案例导入 小学教学教学 案例应用

案例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形式之一,而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且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前瞻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案例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案例导入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严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要求老师优化数学教学方案,因此探讨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符合推进新课改进程的重要战略,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重要途径。

一、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总体上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表现出水平低、案例导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受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限制,案例导入需要与数学教学计划形成无缝隙对接,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与数学大纲内容对接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时展,生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虽然迎合了新课改的战略要求,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导入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案例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转变了传统灌输以老师为主导的纯理论学习,弱化了小学数学实际运用的锻炼。总之,新时期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对于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数学纯理论问题缺乏必要灵活性,较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专业兴趣。而案例导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案例导入把小学数学知识与案例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能够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数学教育要想从跟上进行有效的突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材内容都过分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决,并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问题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案例导入影响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把抽象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数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优化了教学教材的同时也突破了学生的极限。

(三)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讲解,对于讲解要想有更清楚的认识,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的展示。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评估,案例导入能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教育,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案例导入的带领下更好地改进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要点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案例导入应用需要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方式,营造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良好教学环境。案例导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案例导入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创设,课堂案例导入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环节需要教师创设交流环境,而案例导入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事先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防止案例导入偏离教学内容,造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提问意识,案例导入教学往往会忽视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以案例导入揭示出基础知识点,部分同学会有不解或有疑惑,这时候需要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但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可能导致案例导入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其重要环节。因此,案例导入需要学生具体提问意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

(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提问能力

首先,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堂上诸多学生往往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愿意找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攻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有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深入学习其他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并通过基础知识提升提问能力。另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是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举一反三的思维,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将问题深化、细化,从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尽可能扩充知识外延,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在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发展案例导入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方法和有效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学案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自主教育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弱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影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以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高案例导入教学的合理化措施,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