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自主探究式教学范例(15篇)6-3-99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这里是www.kaoyantv.com细心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15篇自主探究式教学范例,欢迎参考阅读。

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一

【关键词】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层出不穷,但传统的“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课堂上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

众所周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要旨。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教会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确定了课题先进教学法――“活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此课题旨在解决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面向全体,达到教会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将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活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三、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虽长(从夸美纽斯到贝尔・兰卡斯特),但留下了一些遗憾: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解决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个别辅导的问题。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虽有许多教育名家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理论研究和方法策略。因此,我校拟承担此实践研究,对创新教学模式做必要的探索,力求改变我国这一方面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并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消除刻板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丰富教师教学策略,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的认知活动只能通过自己实践去感知思考、分析、综合,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此,学习中必须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时间是探索的保证。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才有时间去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思考、质疑、讨论、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自主学习就失去了实效性,成为为形式主义。

四、模式的内容

(一)核心思想。本模式以“活动”为依托,以“探究”为主线,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使之主动发现,寻求发展。这里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操作、观察、游戏、讨论等实践活动;“探究”是指探索追究,即多方寻求答案,寻找根源。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能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现实”理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应该与现实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现代教学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模式流程:

流程:多元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化的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多边化的讨论归纳(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化的创造应用(形成学习能力)。具体如下: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萌发动机激发兴趣

主动探究发现提供素材 经历过程启发点拨

讨论交流归纳指导调控 归纳总结引导升华

自主练习创造应用引导实践 评价矫正评价反馈

1、创设情境:这是教学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导引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研究的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2、探究发现:这是模式的主要环节。学生在获得素材的同时,开始进行动手操作,在组织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多边研讨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灵感,在发现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3、讨论归纳: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归纳总结探索的结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4、实践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总结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注重应用知识过程的梯度、效度、广度。

(四)主要特点:

1、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应用。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主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动力和源泉。

3、注重师生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多边性主要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它提倡师生、生生之问的多边互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发展相互作用的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

1.以访谈、问卷等手段为主要的调查法,了解学校目前小学数学班级教学活动的现状,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主攻方向以及了解实验效果。

2.利用文献法搜集、研究、运用文献,以了解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成果等,从中寻求到本课题研究所要探索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依据。

3.结合个案研究法、比较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

六、研究的条件

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队伍年轻,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该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参与了国家、省、市、校立项的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教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是“锦州市教育科研基地校”、“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校”,为该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学校一把手校长李洪斌,主抓学校科研工作。学校专门设有科研处,由特级教师主管科研处工作。研究经费和资料设备有充足的保障。学校又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渠道畅通,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此外,学校的电教室、图书室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读相关的介绍先进教学方法的有关文章;聘请专家讲座,培训实验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和保障措施,召开开题大会。

第二阶段:试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通过家访、分别召开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参观、考察、学习、交流活动;做好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反思、总结实施情况,形成活动探究的模式和方法的雏形。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中期汇报,请各级相关领导、专家对课题实施情况的总结提出逐步完善意见,投入教学实践;听取邀请的兄弟校和有关领导对开展的实践活动,展示的课程模式的评价和建议,修改实施方案及课程模式,将互补协调的方法类型化、规范化,以便促进课题研究;梳理实践资料,撰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并进行收集。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接受检查;整理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向上级申请结题鉴定。

参考文献:

[1]乔伊斯,宋富钢(译者), 花清亮(译者) 《教学模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2](美)鲍里奇 著,易东平 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出版社出版2002、12、1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即以探究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为不同,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探究式教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和优化,从传统模式的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接受知识为主。因此,教师需要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究式教学研究。

一、从基本到形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学到大量的概念、定理性的基本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熟练掌握非常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和提升初中生的智力水平,训练初中生的数学意识和技巧。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不再只是纯粹地进行教授和重复记忆,要利用其特点,把它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最开始的问题提出到对一个全新概念的接受、思考,进一步探索分析,最后总结、运用等各个步骤,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理解并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真正运用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这一章时,由于数学的几何图形都很规范,初中生还不完全具备理解图形的思维,所以一时也无法接受全部的性质和概念。这个时候,老师在介绍每一个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几何图形?”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几何图形,展开后面的深度学习。

二、探究多种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以一种方式学习,学生难免会感到厌烦。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研发多种学习方式,开启全新的模式,让学生觉得刺激又好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加分奖励制度等。在合作学习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的气氛,使每个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在接触的过程中聆听、表达,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潜意识中慢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到取长补短,使个人得到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大多数都能做到互帮互助,学习氛围和凝聚力得到提高;合作学习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提升,做事更加积极、自觉。例如,教师在讲到概率这一章的时候,把一个问题分配给小组,小组可以对事件的多样性进行探讨,每一种情况经过分析之后就会变得更加全面。

三、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像一盏引路灯一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满着热情,兴致勃勃,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感、满足感,从而爱上学习。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不爱学习,如果正确引导他们找到学习乐趣,那他们在学习上就会有动力,而不会意志消沉。

在数学思维上,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透彻事物本质,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次接受事物概念时就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并且在老师帮助下积极探索、发现、思考,最终理解透彻。收获一个好习惯,我们将受益终身。养成这种探究式思维模式,学生在学习上也能收获很多。例如,在教师讲解方程组的概念和形式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提出相关问题,如“方程组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方程组的计算原则是什么”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明确的目的并且能够自主学习和理解,提高数学的探究学习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初中数学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将掌握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生活有一定的帮助。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带着极高的热情和好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一种完全放松、完全快乐的学习方式领略数学这一门学科无穷无尽的魅力。探究式教学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很多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方案 篇三

1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对比

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价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学生评价。从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 目标取向的评价

曾几何时,“目标测试”与“排名”是学校与老师的宠儿。除了测验与排名,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甚至家长与子女之间似乎都找不到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目标测试”与“排名”都是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它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因而这种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过程取向的评价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在方法论上,这种取向的评价既支持。“量化研究”方法,也倡导“质性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过程取向,其评价也应珍视过程的价值。

1.3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而家长评价学生则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目标取向的评价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在过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取向的评价只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都承认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使用完全质性方法,但是使用质性方法,不仅在观念上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复杂性,在操作上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逐步探讨和推进。所以,既提倡质性方法、又支持使用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比较现实可行。

2 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三维目标

每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的是完成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第四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该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基本性质、力有三要素;也对摩擦力有了基本的概念。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在实验里搜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3)理解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4)能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断其方向。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养成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养成合作精神,感受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提升价值观。

在明确的三维目标下,我们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科学。

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步骤

3.1 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等,熟悉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实施评价。学习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掌握一手资料的方法,它能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2 评价信息的收集

实施过程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考试卷、问卷调查表、课堂记录表、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和小制作等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原始资料,还有教师对上述内容的评价信息,如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改进意见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收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3.3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行为描述法、测验法、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自评、互评、质性评价法等,究竞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采取随堂记录卡。随堂记录卡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在某一堂课中如果某一个学生表现良好或很差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在评价之前,还要设计好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般是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依据条目清晰性,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体现质性评价的理念,还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3.4 评价效果的分析

实施评价后,需要分析自己所实施的评价是否有效,是否起到了推动学生学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反馈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教学相长,使师生双方互惠互利。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47-01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科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研究学科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探究式教学,通常是教师设置一些情境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应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数学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树立始终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一定要理性分析方案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否适用于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另外,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方案及时进行修订,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大胆突破现有的教学条件,有效利用教学地点和设备等,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原则

在对探究式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时,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出发,主张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集体环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巧妙设置数学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把教学知识准备好,还要创造合适的课堂教学切入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探究数学世界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悬念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做铺垫。将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个破损的圆形硬纸片发给学生,并设置一个情境引入教学:一台机器的皮带轮破碎了,现在想制作一个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皮带轮,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个皮带轮相对应的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利用圆规、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验性探索。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此次教学的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是不适用的。发现问题是探究问题的基础,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个环节,安排好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进一步的突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推理,与其他同学及时交流等。教师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了对问题探讨的方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3.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看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与学生平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初中生的心理还比较敏感、脆弱,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由于各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性格、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来,都能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应理性地对待学生对不同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见解比较深入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对于学习程度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与这类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点到为止”,鼓励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倾听不同意见的胸襟,在数学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精神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 结束语

数学探究式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存在不足,实力不同的初中学校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经验水平还存在差距,这种教学方法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西部,2009(12)

探究式教学方法 篇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教学模式,在班级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中要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创造才能。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能力,同时促进数学教学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应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表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素质的提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中学生提供广泛的创新思维素材,为创新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独创性提供条件和可能性。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要通过“启发一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要对学生萌芽状态的、不成熟状态的创造力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成熟的高级的创造力。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多媒体可以产生出一种集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总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识,深深地吸引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并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在初中学数学课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设计出高水平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件,采用何种适应数学教学的设计软件,是数学教育工作者、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共同研讨的课题。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这一课题中来,大家同心协力,努力探索,早日把计算机带进课堂中来,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等于全盘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黑板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体手段,教师在讲课中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不是多媒体所能完全代替的。但在信息时代的开放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可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指导上。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由书本知识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的、自主探索学习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

三、培养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

反思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自觉地对自身已有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不断持续性、批判性地审视、思考、探究和改进,力求调节并完善自身的学习,达到学会学习目的的学习活动。

在指导学生自记录自己的学结之初,教师应赢得家长对这项工作的配合,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通过洞察和分析、判断、解释、推理等逻辑手段查阅自己和同伴的总结,从而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并从新的层次和角度去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这些经验的理解,使之升华为“知识”,提升学习有机体的合理性,使学习得以完善。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启发等。把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担当,教师退居“幕后”,当好“导演”,做好指导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懂就问,有疑就问,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教师的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的数学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纠正数学学习中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的不良的学习行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从传统的“填鸭”转变为自行“觅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有感受数学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六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讨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比较、制定计划、实施、结果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要素。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

(3)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学生身边的噪声污染来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七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0页)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探究式教学实践 篇八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启发式教学;学生主体;创新思维;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很久以来,本科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依赖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对于大学而言,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立足于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生活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下面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这门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讨论一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或是学生碰到不懂得问题时,不直接灌输式地告诉他们答案,而采取点拨和诱导的方式应对。启发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教会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探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能够集思广益,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课堂讨论全面地让学生看待所学的新知识。

下面着重讨论一下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启发式为核心,通过讨论和探究实现教学过程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根据笔者所教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际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与体会

认识与体会是让学生接触实际,通过预习和思考,以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并为后继教学环节上升到全面理解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依“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接触实际有2个主要途径:参考资料和实物考察。

二、启发式授课

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把认识和体会到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变成正确的、理性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进行启发式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掌握到书本上的知识,又能启发其的创新思维,进行后续的讨论和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启发式授课总的线索是:在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各种工程常用材料的特性与共性。在此前提下,着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特性。在讲解各种材料时,要采用对比方法,探索各种材料具备各种特性的深层次原理,以此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索。“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特性-应用”这一主线索,既在启发式讲授中体现,也贯穿于随后的讨论和探究环节中。

三、引导下的讨论与探究

在启发式授课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各章知识的主体思路,能够结合相关的参考书,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准备好课堂需要讨论的内容。这是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为后面的讨论和探究准备好资料。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活跃和生动的环节,也是教师最难掌握的一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主体线索,引导学生的思路。

虽然讨论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因势利导地主持整个讨论过程。在讨论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地启发引导,对于发言积极,本章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要注意培养其创新思维,对学习较被动的学生也要随时提问,以引导其适应这种学习方法。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讨论课结束之后,老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难以弄懂的知识点要做出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四、实验

为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而言,实验是一个很好地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生对于讨论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实际动手的实验过程中获得解释或者加深理解。

比如对于土木工程材料中和易性的影响因素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同学都难以理解。但是通过“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测定”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凝土中各种组成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作用。

探究式教学实践 篇九

关键词:体验式;探究教学;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笔者对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实践,并摸索出了“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探究过程――培育探究精神”的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简述我的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点燃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情景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要创设探究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从而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敢于标新立异、天马行空地驰骋想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和绚丽多变的火烧云。这几篇文章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因此,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认真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如在《观潮》中有“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语句,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想象,“白线”“水墙”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形容。

二、传授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技巧

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通过下面三个流程,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探究过程中,逐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质疑是指学生有目的、多层次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讨论。刚开始学生质疑的胆量不足,自主探究的能力欠缺,笔者就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根据每一课时的“三维”目标,及时提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范围、要求,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去质疑,由题目中的关键字到整个文本,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朗x,从语文文字到感情的流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多元互动,使学生乐于合作探究。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探究的力量。此时教师走进学生的合作中,听听孩子们的见解,适时鼓励,适时提醒,让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在多元互动时,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让多数学生有发言表现的机会,收集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障碍,确立课堂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乐趣,使学生乐于合作探究,体验交流合作的乐趣。

训练检测,注重目标探究效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在训练检测时我遵循以下两点,一是检测题目紧扣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课本学习目标,选择适度、适量的习题,练习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分基础题和挑战题。二是检测方法灵活多样。有课堂过关、课后过关;有自编习题和配发的习题;有课文质量调研题及单元质量调研题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表达或动脑、动手练习。

三、享受探究成果,养成探究习惯,培育探究精神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表现能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一般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探究的成果。如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我问学生“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相继得出“树大叶茂,鸟能筑巢;环境幽静,适合孵卵;紧挨大树,不愁食物;农民爱鸟,不受伤害”等理由,我及时评价说,同学们回答相当全面,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结合实际合理分析问题。

体验式探究教学是笔者探索尝试的一种新颖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养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和热爱学习的习惯,使他们在享受探究成果的同时培养创造精神、探究精神,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十

关键词:电子电工教学;探究式教学

一、 电工电子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电工电子教学的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借助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才能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理论知识及探究问题的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素,电工电子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团结协作,使学生乐于探究

智力活动与情感体验是相伴而生的,从情感上接纳某教师的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行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学生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它是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一个过程。面对学生的疑,教师不必过早解释答疑,要综合大家的疑问,提出一两个适合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成效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异质小组探究更能从不同处理角度互相弥补、完善。只有小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才可能高效率、高效果的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有合作意识,更需要学会怎样与他人进行高效的合作。毋庸置疑,在最后解决问题之后,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比如:正弦交流电路部分,在分析具体电路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在交流电路中是否可用?若可用,你认为是直接应用还是应该做适当变动呢?要求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此点拨学生育目的的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期间,教师应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认识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组,用现有的认一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同时,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才能自觉地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积极的促进者。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从而使得学习成为一个积极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行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室内学习资源、个人资源和社团资源等。从如何查找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决定资源的有效性、可信度,对资源的再利用,到最后的得出结论,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出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电工电子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电工电子的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把技术知识融于理论学习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尽量用一些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实际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电工电子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如在进行“变压器”的教学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电设备,需要的电压是不是都一样的? 如家用电器(电灯、电炉等),电视机显像、机床等等。学生调查的结果是:家用电器需要220 V,电视机显像管需要一万多伏的电压,机床需要36 V以下电压。在由统一的电源供电的情况下,为适应这些不同的电压需要,就要有一种改变电压的设备一变压器,那么它是怎样改变电压的;用“电灯的设计越来越重视节能”这一问题展开“提高功率因数”的理论教学;用“手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如何安全高效的使用它?”来进行电容器充放电的教学,使学生在思考、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从报刊、杂志、因特网等媒体上,及时捕捉反映科学前沿与动态的最新信息。譬如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一高科技成果,与电学知识密切相关,我国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可以结合导体的电阻及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知识进行命题。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拉近了距离,从高不可攀变为伸手可及。

2分析问题

(1) 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实质。

(2) 小组课堂讨论,列出这个问题中包含的子问题、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确定学习要点,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3) 各小组拟订解决问题的活动计划,根据现有资源,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共同选择最佳方案。组内成员明确各自职责,以保证计划顺利高效的实施。

3解决问题

(1) 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电路后,开始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具备通过观察收集、记录数据的基本要求,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新信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价,把整理后的新信息与!日信息进行整合、综合。

(2) 小组实验后,要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

简单的比较或因果推理,或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刘德荣。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经贸(学术版) ,2007.11

探究式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思想;问题情境

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开始被教师生所接受。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思想,做好前提工作

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新教学方法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从以往的“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中转变“探究式”教学模式当中,以确保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高效实施。首先,教师要明确新时期下的数学课堂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然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而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做好基础工作

高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所以,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某班有学生50人,喜欢排球的有26人,喜欢兵乓球的有35人,而且,全班每人都喜欢这两种项目中的一项,请问这个班两种运动都喜欢的学生有多少人?(2)星期天,妈妈带小红去逛超市,妈妈买了一个电饭煲花了500元,买了6个笔记本,每个5元,买了一套衣服花了100元,请问,妈妈应该给收银员多少钱?这两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相关,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算难,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不但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能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它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由于探究式教学自身所具备的优点,当其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时,可以帮助减少学生对数学这门功课的恐惧,学生能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分析问题,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一、何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即指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情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探讨、观察、实际操作等方法来得出一些结果,之后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达到理解数学概念的目的,实现活学活用。

二、为何小学数学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1.在本质上,小学数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成果。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希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最大程度上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2.按照小学数学教学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有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情感态度。在这几个目标中,情感态度最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学生的具体的哪些表现是符合该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呢?首先,他们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得到一些有用的经验,能够去承受失败和挫折,敢于去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阻碍,拥有战胜困难的自信。除此之外,能够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体会到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数学学科知识的关系,在应用的过程汇总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创新。最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人生态度,按照客观实际去做事情,同时要注重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1.教师要深入了解探究式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不够准确,他们一般都认为探究式教学仅仅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了提问题的环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多设置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一节课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需要一直去思考教师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为了迎合新课程的改革,保证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策略,首先,教师自身需要重新去认识探究式策略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学习其他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的方法,将它们合理地应用到数学的课堂中来。

2.构建出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环境。小学时期在教育中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小学生们正位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他们有着普遍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掌握的知识较少,经验不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去构建一定的教学环境,营造好探究式教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去指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构建问题情境,因为在小学生的认识方面,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构建好了问题情境,可以带领他们步入到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中。构建问题情境并不是指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设置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之间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们要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www.kaoyantv.com(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堂的活跃程度也很重要,教师需要注意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3.注重教学中的互动。教学互动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指学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出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指导作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彼此对问题的认识,明白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选择性开展探究式教学。除了上述内容,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还要在一些地方多加注意,例如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探究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后的评价制度等。开展探究式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其中一个方法,同时要依靠教师准确的运用这一方法。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数学这一学科严谨和准确的特点,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更为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它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好这一教学模式,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魅力。教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各类探究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 篇十三

一、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选择与所学物理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题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同类问题。

过去的物理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几乎没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若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动脑、动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就必须要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参与原则。在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针对性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选择能更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题,这些专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既要考虑优秀学生,也要考虑中下学生。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中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3.贴近生活实际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体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活离不开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创新性原则。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专题要新,探究方式要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途径探究学习,鼓励创新。

5.团结合作原则。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开展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1.创设物理情景,引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目的要求,围绕教材、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实践提出针对性问题,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强的实验,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2.根据问题,提出假设,作出合理推测。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思设计实验,提出假设,从而作出探究实验操作上、实验现象上、结论上的可能预测。

3.设计合理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挑选、安装实验仪器,仔细观察现象,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4.探讨实验规律,归纳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点拨,这样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学习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概括出有关的概念、定律、原理和规律,并且使它条理系统化。

5.巩固新知,拓展应用。教师根据学生刚获取的新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能快速准确运用刚获取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刚获取的新知识得到巩固提升,迁移拓展。

6.综合评价,讨论总结。根据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具体表现,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分析讨论,并做最后的总结。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每个学生,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片面认为探究式学习活动只对学习相对好的学生适用,而忽略学习相对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鼓励、引导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十四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设疑;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