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8-18-86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之外,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教学也应该有系统的、合理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更有效的将课本知识点学好。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编辑有缘人帮大家找到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金海鹏。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J].读书文摘,2016(1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篇二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设计导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法

激趣导入法包括讲故事式、猜谜式、编歇后语式、对对联式等。即使是严肃,枯燥的话题,也可以用激趣法导入新课。激趣导入法会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末年大名府留守梁中书为讨好其岳父权臣蔡京,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消息传入绿林好汉耳中,刘唐遂向晁盖、吴用提出截下这笔不义之财,随后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白胜也一同加入。杨志为保生辰纲顺利押送,一路急行,导致随行押送人员苦不堪言。在路经黄泥岗时路遇一批贩枣客人,后又有一人贩酒而来,贩枣客买一桶酒,在付钱时发生纠纷,又有人偷喝了另一桶里的半瓢酒,再有人偷喝未成被贩酒人擒住。杨志见属下口渴难耐就容许他们买下了剩下的酒,喝下后却蒙汗药发作都倒在地上。原来这群贩枣客就是晁盖、吴用等人假扮的,贩酒客则是白胜所扮。这条智取生辰纲的计策是吴用提出的,原先两桶酒皆为好酒,他们先喝一通引诱杨志等人。后来第一贩枣客人偷喝是为了让杨志麻痹,第二人偷喝时则乘机在瓢中放了药,因偷喝未果所以蒙汗药进入了剩下的酒中。所以杨志等人喝时就中了蒙汗药倒地,尽失生辰纲。学生听完,已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时来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当然是水到渠成。

二、介绍背景、作者导入法

这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年代隔阂、或者因文化背景的代沟,往往会令学生形成理解障碍,这时就有必要引述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讲《鸿门宴》时,可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只声势浩荡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这样介绍了鸿门宴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

三 、设置悬念导入法

这是一种“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牵引法,一般把文章中最高潮的地方或最能引人注意的地方作为导语的内容, 从而吸引学生。

如在教《空城计》一文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四、播放音乐导入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篇三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首先,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围绕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新课标提倡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尺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整合三维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其中,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程标准涉及许多方面,我在此不再一一论述。总的说来,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以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二、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说过“学生实际不可忽视”,所以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规律上的,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学生对徐志摩传奇的一生知之甚少,故而很难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不能正确、全面地解读文本。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要及时补充徐志摩的生平简介,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本。其次,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环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果。

三、深入研读教材

在现代教育形势下,我们提倡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但教材始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要想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就必须要主动思考、优化整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加以筛选、整合与重建,分清教学重难点,并且要“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涉及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大语文观”的思想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二是挖掘文本的情感、素质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四、以读为本,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设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的教学时,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过多地进行讲解,而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读来促进理解。在教学时,在介绍完作者生平与作品写作背景后,我让全班学生听录音,使学生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指名让学生朗读,最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生的朗读上,让学生读出音韵美,感受画面美,品味意境美,在读中把握诗歌清新、悠闲、自在的感情基调以及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并在读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对教学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四

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自分析、探索、实践、最终得出结论,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教师就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传授而来,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别人的帮助,在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我国自古以来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都是早期的自主学习理论。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应用自主学习理论的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环境内,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组织并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只是学会知识,更要变得会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1]。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评价方面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二、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自主学习理论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计划要有时效性,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而学习目标一般分为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三类[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态度、不同智商和不同基础的一群学生,所以在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有些学生在写文章时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到位,而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细致,这篇文章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些学生对文章用意把握不清,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用意方面作为学习的目标,文章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弱者,却被众人哄笑,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不同的知识,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反馈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反馈能够发现自身的缺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因此,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互评相结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学生通过回答表上的问题,给予自己反馈,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三)发展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学生想要进步,必须要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更好地为学习服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3]。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困难。与此同时,对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做的首先是以身作则,俗话说“言传身教”,仅仅依靠语言上的教育是不够的,老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做到自我控制。此外,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使用手势、语调、目光和表情上的变化,来警示学生,约束他们进行自我监控。学生做好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真正地实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要以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来组织课堂教学,但是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慢慢实践,将自主学习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安邦。浅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自主学习理论的应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7)34-34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篇五

【关键词】教育;语文;初中;提问

前 言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好的提问具有明显的带动效果,能够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良好的提问设计有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为课堂教学灌注活力与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应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提问设计,提高提问的有效率。

一、提问环节中的不足

(一)忽略评价与总结。提问环节中,教师容易忽略评价与总结,使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性受挫。因教师需要兼顾全班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需分散一些注意力在其他学生身上,注意其他学生是否有认真听,若有走神、开小差的学生,教师通常会转移注意力,导致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应对,被中断的回答又要怎么继续,更不用提总结与评价了。因此,在提问设计之前需明确一点,即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保护并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重复。重复提问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频率较多,一些教师会习惯性犯错,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在课堂中,重复之前已经提过的问题不但不利于把握教学的节奏,学生也会感到单调乏味,重复的给出相同的答案,而不对教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不 www.kaoyantv.com 但是对有限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也使教学的效率受到影响。

(三)过多。不少教师存在一种顾虑,即担心自己讲解的不够透彻,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于是以大量的提问来确定。过多的问题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学生面对过多的问题也无法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导致学生的回答最后变得机械化,毫无营养。因此,提问需重质重量,找准切入点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优质与有效,发挥其作用,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二、创新方法

(一)挑战性提问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直来直去的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方式成效并不理想,学生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做出的回答并未经过思考,问题没有挑战性和启发性,学生兴趣缺缺,久而久之便只是机械的作答。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环节应注意加强问题的挑战性,减少直来直去,增加问题的启发性与灵活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改善教学质量。以《小桔灯》的提问设计为例,作者问小姑娘家里还有什么人时,小姑娘说到了她的爸爸,说是去了外面,具体去了哪里却没有说,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向学生提问小姑娘为什么欲言又止。一些学生认为小姑娘不知道爸爸具体去了哪里,一些学生则持反对观点,教师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与总结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深入的理解小姑娘欲言又止背后的原因,更好的体会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通过增强问题的挑战性,使课堂提问有价值有效果,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科学性提问设计。提问需紧抓重点,并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在心中梳理好教学内容,如教学的重点、难点、目标等,以对教材的充分掌握为基础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在课堂中将问题提出,紧扣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在问题设计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教师需要考虑到的一项重要内容,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开动脑筋,自然也兴趣缺缺,提问的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过于艰深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学生积极性受挫,也使教学变得生硬,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所以,在提问设计中需对问题的难易有所把握,保证提问不会因丧失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以《最后一课》的提问设计为例,在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可紧扣重点设计问题,用粉笔写字并不难,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都要写,应该是很熟悉的,而在文中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字的动作却是非常的吃力,甚至用了浑身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的这一段描写有其思考价值,紧扣文章中心,以这样的设计能够激起学生思考。在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分析了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后便能得出大致的答案,理解人物这一小小的动作中所蕴含的内心情感,有效的推进了教学的深入。

(三)趣味性提问设计。在教学中增添趣味性是最有效的改进方式,能够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面对教学,可以说,兴趣是有效的激发剂,能够促使学生去探索知识。从惊奇和疑问的角度出发设计提问,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与悬念性,有效的诱导学生投入其中。初中学生好奇心重并且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能否引导得当十分关键。以《童趣》一课的提问设计为例,教师可在正式授课之前提问学生在年纪小的时候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小时候最热衷于做的游戏和事情,教师再具体提问是否有哪个学生跟教师一样会盯着蚂蚁玩一个下午的。在课前的一小段回忆式的讨论后,教师即可引入正题,以第三者的角度将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用语言讲述出来,抓住童趣中一些有趣的点来讲述,一些学生边听边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告诉学生刚刚所讲述的小故事来自于今天所要学的课文《童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童趣》一课。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进行《童趣》的学习,更容易理解那种天真烂漫的童趣。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篇六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目标设计 策略

口语交际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活动,也是社会最直接的交际手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商业交易,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语文教育要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对口语交际课进行设计,现代的课堂设计,“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数”。[1]因此教师应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要求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定义与要求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3]对比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较为笼统的说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显得更为鲜明、具体,进一步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对几所中学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学生在同别人交流时不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文明的礼仪,往往会使交际失败,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许多班级没有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教学,毕业班则几乎没有安排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更遑论开展课外的口语交际活动。就算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师生也是走马观花,局限于课前花三分钟演讲。演讲结束教师亦没有给予充分的点评和指导,演讲往往流于形式。而每册教材中分列于写作单元之后的口语课,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泛泛指导或补充些相关的材料,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和实践操作训练。根本没有真正的口语训练体系。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考虑教学的需要,教师总是喜欢让那些喜欢发言的同学说话,而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则不愿参与,这样就造成了班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课堂只偏重读写,轻视听说

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初中语文课堂只重视“读”与“写”,也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口语教学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凡是中考不考的内容都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生也无暇顾及了。由于中考中没有直接考听说的题目,教师和学生轻视口语学习,没有把心思和精力花在这上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初中语文教学将听说训练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

新课标里强调的是“听”与“说”的互动,而在普通初中课堂里,教师只是安排几分钟的演讲,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每天一人,自选题目,限时三分钟。由于班级学生数多,一个学生每学期只有1~2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许多学生因缺少锻炼而胆怯,目光不敢与听众交流,所谓的演讲实际上成了背讲稿或念讲稿,这样就将“听”和“说”隔离开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4]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也许就满足不了各自的需要,就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任何能力形成的基础,言语也不例外。

3.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技能

造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与教师自身能力有关。一方面,许多教师由于理论的欠缺和实践经验的匮乏,自身口才素养不高,必然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指导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即使口才素养较高、有能力指导学生,但迫于中考应试的压力,也不敢放心大胆、理直气壮地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花较多的时间。否则,若因此而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会有意见。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能力有限,而且毫无热情,却要指望他们上好口语交际课,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是不现实的。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所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外显的中介手段――口语,一定是双方都能够了解的,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意愿、获取信息、了解需求、达到沟通,因此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新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一)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导向

1.目标设计应引导交际活动的价值取向

人们生活在社会,必然会产生交际的需要。人的价值观往往在开始时不能被自身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辨析和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的主要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所以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一定要引导交际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目标设计应有多样化的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法、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熟记、会分析、会判断、会表达和讲述等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感受、体验、策划、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与创新等,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多样的指导方法。

3.目标设计应引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在口语交际目标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指出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且所定标准要适度,必须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学实践水平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1.师生的口语交际意识需要目标的激发

目标的设计必须使教师学生产生交际的动力,而在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尤为重要。情感态度可以有各种外显的表现,概括起来,情感态度的表现可有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的信心,学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的行动可以验证他们持续的信心。浓厚的兴趣,学生非常关注一件事,一个学习活动,一种言语表达情景,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并总是十分主动地做出参与的行动,这就是浓厚兴趣的表现。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自己的教材,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小组,愿意参加小组活动,这些都是积极态度的表现。明确的动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一种急于尝试的渴望,有一种主动行动的冲动,基于这些内心活动的听、做、演、说、写、交谈努力等都是明确动机的表现。丰富的情感,我们强调真实自然的语言运用,强调动情地用语言交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本色地显示自己的感情,能够适应具体情景表现出应有的感情,伴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学生能够显示特定的表情,姿态,手势和人际互动,这些都是丰富情感的表现。有效的配合,情感态度是在人际间存在的状态。所以,情感态度目标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行动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的。

2.课堂口语交际的要求需要目标的导引

针对每堂课的不同目标,课堂也应该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目标是“情感领域”[6],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选择的正确性。若是“动作技能领域”,[7]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说、演、做等。

3.口语交际教学的环境需要目标的优化

课堂语言交流环境必须是真实、平等、和谐的。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语言心理障碍,压抑了他们的语言表现,限制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在课堂的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教学中,营造真实、平等、和谐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一)注意交际话题的选择――目标设计要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

“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可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奠定基础”。[8]

“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话题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介绍类、陈述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9]目标设计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应考虑到话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热烈的交际气氛,甚至预测学生可能会在交流中闪现的连语妙珠。

(二)强调交际情境的创设――目标设计要突出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到“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话题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话题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时,必须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目标设计应突出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不同的情境。

1.目标设计要突出多媒体展示,创设直观的情境

现在初中课堂基本普及了电教媒体,可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因此目标设计需要强调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展现情境。

如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导游”,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某地方的风景,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交际的兴趣。

2.目标设计要强调教师的语言渲染,创设轻松的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以教材重难点为导向设计问题串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虽然会设计一些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他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导向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并不能完全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优势。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课堂问题前,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在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深入了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后,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去设计问题串,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问题串教学的优势,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以《我的信念》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通过梳理、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以教学重难点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串“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居里夫人的信念的?居里夫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问题情境构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初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具有较强的叛逆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产生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采取高压政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问题串的设计时,要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构建问题情境,将问题串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三、以梯度性原则为标准设计问题串

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梯度性,要体现出步步深入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一定要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为目标。由于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在语文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也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梯度性问题,既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踊跃地回答课堂问题,也为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且教师在提问后,既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主发言亦或是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给予各层次的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孤独之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主人公面对孤独时心理的变化设计梯度性问题串:“杜小康为什么会孤独?”“杜小康面对孤独时是怎样的心理?”“杜小康在孤独中是如何成长的呢?”“本文的主旨是什么?”通过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文章的主旨。

四、加强问题串设计的延展性与开放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八

一、把握问题串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需要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因此,在问题的切入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与探究新知,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更为放松、更为主动地融入课文营造的意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研读教材,更需要分析学生学情,以设计出具有深度、广度、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系列问题,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朋友”关系的理解,然后找出文中体现了这种“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①结合自身感受,想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将外祖母视为他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这样,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将自己的外祖母和文中的外祖母进行对比,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在文中,虽然作者的外祖母是长辈,却不摆架子,她活泼、善良、富有活力,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不束缚孩子,而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作者。②为展现外祖母的风采与品质,高尔基对外祖母这一形象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总结外祖母的性格品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拓展延伸提问:①在你们阅读过的书籍中,还有哪些与本课的外祖母相同的人?请写出书名与两位人物。②回想之前所学的《社戏》中的外祖母的形象,思考这两个外祖母的形象有何共同点?其描写方法有何不同?(提示:共同点:慈爱;《社戏》中是略写,《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是中心人物,通过其语言、外貌描写展现她的品质与性格。)③在你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有如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之交?若有,请讲述一两件感人的事。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主题。

二、抓住问题串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层设计问题,并采用点名回答、自主发言、独立回答、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由知识层面逐步上升到理解与运用层面,然后上升到综合评价层面,从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巧设多种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①请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看法。②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每节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现这一特征的。弄清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后,教师还可结合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使用精练的语言抒发自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说说本文描绘济南冬天独有魅力的方法,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然后运用替换法,把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变为一般的表达,对比两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④联系所学的《春》,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点,通过对比加深理解。⑤假设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设计一段导游词。在课堂上,学生可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将学生由知识层次逐步引入理解运用、综合评价层次,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九

一、把握目标设计的“精确度”,优化教学过程

精确度,即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能体现衡量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标准与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学目标不明确,仅仅是运用“把握”“了解”等概括性词语,就会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这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可比性以及可测性,无法准确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无法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需把握“精确度”,以优化教学过程。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设计更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研读教材与学生,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也需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更需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如下:①知识与能力:通过细读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了解作者多彩多姿的童年生活;走进三味书屋,了解童年的鲁迅,感受他对童年快乐、自由之地的怀念与向往;学说固定的句式,试图抓住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有序、形象的描写。②过程与方法:细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结合阅读感受与体会,运用联想,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探究文本的主题与情感。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鲁迅童年生活的认识,激发同学们对美好童年的联想与回忆,珍视童年。同时,教师还需结合教学内容、目标与重难点,优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可运用如下方法:提问法与讨论法,便于精讲体验,集中内容要点与思维方向;比较练习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读写结合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演示法与谈话法,可激趣引思,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考虑学生的实情,强化学法指导。如依照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依照内容特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课后练习,学会研读、速读或跳读等阅读方法。

二、注意目标设计的“差异度”,强化教学效果

学生的语文基础与能力不同,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个性特点、能力水平、生活经验等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目标设计的“差异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等,优化目标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各届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各有特点,即便是同班学生,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优化设计教学目标。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以顾及各层次的学生,促进学生整体与个体发展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指导朗读与背诵是主要目标,但若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学情。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诗词学习兴趣不高、能力不强,若只是用指导朗读与带读法,无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难以实现背诵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明月几时有》,使其当场背诵诗词。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通过有关注释或者工具书来阅读与朗读该词。同时,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清唱。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氛围,也提高了学生朗读与背诵诗词的兴趣,轻松记忆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课型特点与要求,并考虑学生实情,精心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