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绝句》教案(精选15篇)9-15-84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快回答细心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绝句》教案(精选15篇),欢迎参考。

《绝句》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绝句》教案 篇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绝句》教案 篇三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WWW.JIAOXUELA.COM〉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杜甫《绝句》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绝句》教案 篇五

师:如果我想给这首古诗配上一幅画,你们觉得,我应该画哪些景物呢?说说为什么?

【《课标》指出应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想,既然可以从图画到文字,那就可以从文字到图画。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生初步理解诗句中描述了哪些事物。让生帮帮老师完成图画,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读古诗,思考的积极性。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的确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地学习。同时,学生已经懂的,就不用再教。所以,让学生先说应该画什么,其实也能看一看学生能读懂些什么。能够比较好地了解学情,从而展开下一步教学。】

生:画两只黄鹂和柳树。因为古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师用白色粉笔画两只黄鹂、一棵柳树。)

师:还要画点什么?

生:画船。因为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中有“船”。 (师用白色粉笔画上船)

生:画一座房子。

师:为什么呢?

生:要画房子才能画窗子。第三句诗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应该有窗户。(师用白色粉笔画上房子和窗子。)

生:还要画一行白鹭。

师:“一行”怎么画?

生:就是画一排白鹭。

师:(师画上一排白鹭在飞翔。)哦,一行的意思就是——

生齐:一排。

【用一行怎么画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一行就是一排。再用画的一排白鹭,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叫“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再读读古诗,看看还应该画点什么?

生:画一座雪山。第三句诗中有“千秋雪”。(师画上雪山)

师:这句诗中,还含有这座雪山的名字,你发现了吗?

生:千秋雪。(许多学生表示赞同,显然不理解千秋雪的意思。)

师:孩子们想想一年有几个秋季?

生齐:一年有一个秋季。

师:所以也有人把一年说成一秋。这里的一秋,其实就是指

有部分生齐答:一年。

师:有人就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对一个人的思念。你说说,一天不见,就像隔了多久没见了?

生齐:三年。

师:三秋,就是三年。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千秋雪了吗?

生:就是有千年的积雪。

【本以为学生能很快找出“西岭”,毕竟西岭雪山还是挺出名的。没想到学生却答出了“千秋雪”,我也想过学生可能不懂这个词的意思。准备在后面理解,而此时,已经反应出这个问题了,我便顺势逐步引导让学生明了其意。当我看到只有部分学生齐答一秋就是一年时,很快意识到,学生不是不知道一年只有一个秋天,而是想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我举了一个例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帮助学生理解了“秋”字在此的意思。】

师:是不是真的指有千年的积雪呢?

生:不是真的指一千年,这是夸张。

有生立即补充:老师讲过,就像李白的诗就喜欢用夸张。

师:哦,你知道有哪些诗句运用了这样的写法吗?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白发三千丈。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就讲夸张这种写作手法可能有点超前。但是从今天的课堂生成来看,不可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迁移学习能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曾就“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大概讲了一下李白的夸张。没想到学生在此能够利用迁移,帮助自己理解诗句。而且在班上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后,激发了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还能举出自己积累的诗句,尽管达到这样水平的学生不多,但看到了留给学生发展空间的效果。】

师:再读读诗句,说说,这座雪山的名字。

生:西岭。

师:对,就是西岭雪山。(许多知道西岭雪山的孩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小结引导读书要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去过的孩子讲讲西岭雪山的位置。

【准确预估学情非常重要,但的确有点难。觉得简单的问题雪山的名字,孩子没能一下答对。觉得他们不理解的夸张的写作手法,他们居然答得很好。所以,在课前做足准备太重要了。】

师:孩子们,老师画得好看吗?你们说说,我应该给这些景物添上什么颜色呢?

学生回答柳树应该是绿色的,从而能弄懂了"翠柳"一词;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根据学生回答,师涂上相应颜色。

师:还可以涂点什么颜色呢?

生:雪山应该是白色的。

生:把船涂成灰色。

师:可能是灰色吧,因为诗句中没有写到船的颜色。可还有一处颜色在诗句中提到了,再读读诗句,看看还能添点什么颜色。

生:我觉得应该把天空涂成蓝色。

师:蓝色的天空在诗句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齐:青天。

师引导学生理解、积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

【课标在低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一般来说天是蓝色的,孩子们知道。但青天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这样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补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内容,就又是对孩子理解能力的一种信任。补充的这句话,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青天”就是蓝天,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崔峦老师在他的长篇报告《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曾这样说:低年级可以把重点放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上。以上教学环节便是借助了图画,通过给古诗配插图的方式,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展现在图画上面了。这样设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比只用单一的讲解,只从字面上理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绝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李清照和项羽,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1、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学们,在中国 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娓娓道来,如梦似幻;到鼎盛时期可看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的。闲情逸致;高适,王昌龄笔下的边塞风

光,或慷慨悲壮,或神奇瑰丽;李白的桀骜不驯,杜甫的家国情怀,无不让人心驰神往;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寥寥几句,千愁万绪。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期语文课本的最后为大家推荐了十首古诗词,通过诵读,走进古诗天地,拉近了我们和古诗之间的距离。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诗的殿堂,来欣赏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写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

1、同学们,课前我布置大家收集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你都收集到了哪些呢?给大家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a、“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B、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

课件展示: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师: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大声呼

喊:齐诵《夏日绝句》!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四、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教师寄语: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虽然与我们相隔千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注释、想画面、知诗人、悟诗情、读出韵味的方法,拉近我们和诗歌的距离,想象诗歌的浪漫景色,探索诗人内心情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够更深入的走进古诗天地。得意时,和孟郊一起“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懂得什么是“潦倒新停浊酒杯”。遇到困难不要害怕,登上山顶后,你才能领略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要从经典里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效仿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情壮志,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向前。最后借用钟南山爷爷写给小学生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作为临别寄语,送给即将小学毕业的你:恰同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正道。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啦,同学们再见。

《绝句》教案 篇七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绝句》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 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绝句》教案 篇九

【知识塔】

写字接力赛开始了,咱们快参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夺到红旗。

【聪明屋】

一、看看我是谁

二、填上表现颜色的词,并涂上相应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园】

我知道:

《望庐山瀑布》诗中写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绝句》中,写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虽然诗中写了雪,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这是首写__________天的诗。

《绝句》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一、导入

1、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写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

2、齐读诗题《绝句》。

二、自由读诗

要求:

1、坐姿端正,注意保护眼睛。

2、想办法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三、检查读诗情况

1、指名读,生评价。

2、再指名读。

3、男生读、女生读。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1、诗句中的生字宝宝都会读了吗?

⑴ 指名当小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齐读。

⑷ 组词。

2、学写生字:

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中有两个生字长得非常像,是谁呀?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指导学写:含、岭。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字宝宝读好了,古诗是不是会读得更好呢?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

3、齐读。

4、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小朋友读懂了些什么?

5、自由汇报:

随机指导读好第一、二句。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多么美的色彩、多么美的画面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再齐读。

6、小朋友,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质疑、借助图画突破难点。)

⑴ 千秋雪:

(图片)大家看,这就是西岭(岷山),你们觉得它与别的山有什么不一样?对,这座山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杜甫称它为──千秋雪。

⑵ 窗含:

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诗人这时候是在哪里看皑皑白雪呀?是啊,诗人这时候坐在窗前,远望西岭上那千年不化的积雪。请大家读──窗含西岭千秋雪。

⑶ 东吴:

东吴是一个地名,它离诗人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可远了,你看,(指图)好像有一万里。所以说是万里船。

⑷ 齐读: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⑸ 再读:

窗含西岭千秋雪,泊东吴万里船。

7、诗句的。意思理解了,我们读古诗一定会更棒的!齐读。

六、体会意境

1、通过画面理解竟境:

⑴ 师配乐朗诵:

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像,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汇报。

⑶ 从这你可以看出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⑷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2、师:(配乐)是的,诗人杜甫出生在战乱时期,生活漂泊不定。直到48岁来到草堂的这段时间,生活才比较安定,心情也格外舒畅。阳春三月的一天,日光柔和,微风徐徐,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他循声望去,看到了树枝上嬉戏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这是一幅多么和谐优美的图画呀,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齐读。(动态课件)

3、让我们再一次与杜甫大诗人的心情融合到一块,拿起书来大声地读读这首诗吧。

七、背诵古诗

1、指名背。

2、齐背。

八、拓展

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篇。希望小朋友课后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绝句》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

二、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一)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

1、理解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师指导朗读: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板书不肯),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有一首诗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馆墙壁上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多媒体出示)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师领读全诗)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

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绝句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课件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课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课件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教案 篇十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高尚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同学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同学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和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同学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严酷的战争局面给同学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同学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同学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保守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同学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和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安排同学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同学理解全诗大有协助,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浸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同学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同学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同学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同学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考虑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身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假如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同学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同学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考虑题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同学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只能促进同学理解诗意,更能协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绝句》教案 篇十五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

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⑴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①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②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⑵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①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②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③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⑴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⑵ 指导朗读:

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