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育礼仪优秀8篇1-19-85

如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礼仪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一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12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礼仪 篇二

1.传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形象。礼仪通常是对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的统称。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苟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的重要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

2.新时期对礼仪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速度惊人,国民经济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的文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为时代要求。教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的教育,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包括思想品德、体质体能、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文明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做人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礼仪通常是对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的统称。礼仪关注细节,从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人手,教会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文明有序的重要基础。礼仪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有文化有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

3.新课改下推进礼仪教育。在2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有许多不足,如脱离中小学生实际,口号式的东西较多,抽象的大道理较多,而实质性、基础性、实践性的教育则太少,特别是文明礼仪等的基础道德教育则更少。因而在不少青少年中出现了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现象,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简要分析

现实社会中,青少年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方面:

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加强礼貌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际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另外,学校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青少年的礼仪观念。

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庭风气,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也取决于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如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养成了孩子的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自私自利观念等也会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纵观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发现孩子在接触社会前,语言文明,举止优雅,上街不仅不乱扔垃圾,还能主动将别人遗弃的垃圾捡起丢进垃圾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他们看到的是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孩子们不能独善其身,自然就“出污泥而被染”了。

三、实施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

1.建设学校教育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这一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人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_T作的实效性。

2.抓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礼仪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应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刊登一些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应突出文明礼仪的要求。学校广播站可以增设“礼仪教育”的广播专栏,大力宣传礼仪教育,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甘肃省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中小学总校第一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在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效明显。其做法如下: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了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每学期我校都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在活动中,广大同学结合实际,从身边找出了一大批在学习、劳动及尊敬师长等方面的先进典范,并根据自身实际细致剖l校长祝窗析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同学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思想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3.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了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了德育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凋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另外,每一个教师都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导员,非常注重教师的模范作用。教师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能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熏陶着学生,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言谈举止等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绳之以纪,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吴武典,林朝夫.学校心理辅导原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四

(一)总体状况

我们让学生做了一个“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根据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标准,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学生为有心理卫生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B类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但仍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C类学生没有特别的问题。其中问卷发放736份,收回731份,A类学生共47人,B类学生共161人,二者加起来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8.5%。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入学的动机和现状

从调查看,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想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技能,后来却发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正的本领;有的为了今后的就职方便,随便拿个学历,家里给安排工作,学习没有动力;有的甚至是不想上学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求学等。

2.家庭环境影响

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尤其是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父母试图让孩子通过上学来实现自己命运的改变。所以,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习兴趣又成了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际交往能力

人的天性是软弱无能的,是自卑的,每个人都需要从人际交往中获得鼓励、赞赏,从而建立自信。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年轻人个性张扬,有的厌恶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过于猜疑别人,经常不相信别人说的话,缺乏自信心,办事时畏首畏尾,感到自卑,容易动怒等,人际交往的匮乏使他们很难走出自我,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症、自闭症等。

4.就业压力

职业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但是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相对脱节使学生找工作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性较高,如会计、计算机应用等。再加上金融危机,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回乡,学生的就业更是迷雾重重。

5.网络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网民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98亿网民,其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3。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网络上利用青少年的善良和义气进行犯罪活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6.恋爱问题

正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与异往的渴求越来越明显。一些内心自卑的学生便会因为不正确的恋爱观导致最终内心的畸形,严重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犯罪或者自残自杀等。

7.校园环境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的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学风较差,学生空闲时间较多,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依赖。

二、对策分析

1.了解自己、了解学生

想要感化学生,首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自己、了解他们。从学生入学之时,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比如家庭环境情况,生日,对他们的初步印象和感受等,时间长了,慢慢再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加入他们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等,利用他们的兴趣来感化他们。

2.学会感恩

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做不了大事情的。比如,你要感谢每一天的阳光,感谢花儿开了,枝条绿了,感谢身边有朋友,有亲人,有老师……甚至是由竞争者,因为是他们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让你学会竞争,学会更多生存的技能!所以让学生学会感恩,做任何事情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参加野外生存培训,培养他们团结、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协调和感恩等等,通过拓展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会倾听

倾听的意义不言而喻。记得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年轻的丈夫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坐飞机回家,但是在归途中飞机却意外出现了故障,服务员让每位顾客写好遗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后来通过各方的努力飞机意外的平安降落了,这个丈夫在死与生面前的巨大反差使之兴奋,回到家里的丈夫急于给妻子讲解,但是妻子和孩子却在忙着准备圣诞节的食物,无暇顾及丈夫的倾诉,最终这个失落的丈夫终于在悄无声息中结束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倾听学生的倾诉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自己一直说,让学生多说多倾诉,学生会觉得辅导员重视他们的感受,所以以后会更多的根辅导员沟通,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惑。

4.挖掘优点,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功,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从学生的立足点出发,发现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鼓励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不断争取成功,发挥自己的潜能。

5.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针对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院级设立专业的人员,然后对系里的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系里成立咨询小组,让部分问题学生通过系里的小组就可以得到排解,然后以各班为单位成立班级小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状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导并上报等。

6.做好职业规划

增加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对未来的职业能够做出简单的规划,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不同的性格及适应能力订立一个短期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尽量减少他们对社会的无知和对自己前途的悲观、茫然。让他们了解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比如未来的人脉关系、自己的全面素质的完善等。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走出自我,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五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其法制教育资源广泛,尤其是在学科教材中编入了全面系统的法制素材,如何将这些法制教育素材按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好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的教育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践,谈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一、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充分发挥学科教材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安排了相当多的法制教育内容,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现状、认知规律等等进行编排,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操作性较强。教师一定要遵循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素材,以点带面,全方位拓展,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根基。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中,联系学生实实在在的事例,学生排队打饭、走斑马线、上下楼梯靠右走、主动让座,车辆按道行驶等实例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规则具有法律性。学生会深深地感悟到法可以方便、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正常的生活秩序,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义和有效性,从小必须遵守规则。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规则,并相互交流规则,如:上课不迟到、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听课、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得到有机结合。恰当的把握尺寸,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科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法制内容,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的新鲜事,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收集法制教育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回归现实,活用教材。这样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立足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材适应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诚信名言、诚信事例、诚信活动、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故事、信得过的人等)资源,并要求学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讲诚信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讲诚信;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讲诚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回忆、体验、观察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同时还注意通过学生对具体事例的感受和认识,提高道德荣辱观,树立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诚信的需求和愿望。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学科教学中较好地渗透了诚信观念,达到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受益。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问题学生品行,创设富有情趣、形式多样、内容真实丰富的活动。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法,在快乐中知法。教师可以把学校活动、社会的某一法制教育场景、问题学生的案例搬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从而知道什么可做,什么是不可做,应该怎样做。如: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的民主生活》单元后。贴近本班“班干部选举、优秀学生选举”的生活实际,通过参与、讨论、比较等,懂得选举是学生的神圣权利,学会民主选举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针对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我组织开展主题为“从我做起,远离假劣”的少队活动,通过富有意义的真实活动,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在活动中不断进步;针对学生间相互取“绰号”的不道德行为,我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抛出思考问题,学生相互交流,在活动中懂得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同时,使学生逐步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品德到遵纪守法、做合格的公民,逐渐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焦点问题,使学生从小树立爱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六

一、“德困生”转化工作的意义

转化“德困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是建设班集体的需要。首先,班集体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个体的积极行动来实现。在好的班集体中,学生的集体目标是为大家所认可并为之奋斗的;但是,“德困生”的言行常常阻碍目标的实现。“德困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在一个班集体里,榜样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榜样的言行可以直接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言行。但是,一旦出现几个“德困生”联合起来,对榜样进行打击,则榜样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自身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德困生”的导向作用。“德困生”并不是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学生差,相反,他们常常在某一方面还会是优生。如果不及时转化,任其发展下去,“德困生”一旦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在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形成一定“气候”,后果将不堪设想。“德困生”的转化工作虽然有社会力量、家长的帮助,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是党和人民要求的反映。学生的品行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中出现了“德困生”,这是正常的现象。

二、转化“德困生”的策略

(一)深入了解“德困生”的心理特征。

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对于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只有了解了“德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德困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德困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理论,“德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表现为如下矛盾状态:

1.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德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具有社会性较早介入的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他们不只不能容忍教师当众批评训斥,即使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冲动。

2.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德困生”有好胜心,这说明他们有上进心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太差,道德认识水平低下,一时取得不了胜利。于是他们便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不良行为上出风头,来满足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对于这种矛盾心理,班主任要实时引导学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

3.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德困生”同样有改变现状和急切上进的心理。即使对前途失去了信心的学生也往往有改好的念头。特别是在外界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比如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换了班主任,或自己做了一件较有影响的好事而受到表扬的时候,他们常常有改过自新的愿望和表示。

(二)确立“德困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

“德困生”是相对的,在“德困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德困生”,教师常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后来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只要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德困生”就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社会上每个人都是人才,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在于能帮助学生找到在社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

(三)善于捕捉“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正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办失学儿童教养院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和肯定那些流浪儿童的优点和积极因素。他始终认为,就是那些被学校开除的,非常难以教育的青少年,如果被安置在有正常秩序的环境里,也会变得很好。如果我们把“德困生”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它挖掘出来,琢去那些掩盖着它原来光辉的杂质,使它重放光芒。

1.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德困生”的缺点错误是明显的,而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则往往是少而微、隐而藏的。有一位班主任说过,要在“德困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是要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挖掘“德困生”的积极因素时,不仅要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

2.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德困生”的积极因素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兴趣、爱好和特长,也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心情,还可以是自身优点的偶然出现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积极因素。在“德困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任何一点上进的要求,不论其动机如何,都要抓住它,使它由小变大。

3.要善于发现“德困生”的种种进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以爱为先导,使“德困生”不断进步。但有时大量的转化工作换得的却是“德困生”“比以前还落后了”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是由于班主任还未掌握转化”德困生”的技巧。例如,我校有两个”德困生”已有一段时间未打架了,但有一次为了争夺一个篮球,互不相让,最后挥拳而上,打起架来,事后,他们便来找我评理,我听完了他们的自辩后,深思了一会,说:“你们两人都有进步。”两个“德困生”都愣住了。心想打架怎么还说有进步了?我说出了两点理由:“第一,你们这次争的是篮球,说明你们对锻炼身体有兴趣,开始有了正当爱好,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打个你死我活,也是一点进步。第二,你们找我评理,说明愿意服从真理,不是像过去那样我的话听不进去。”两个学生听完后,没有再提出比高低的要求,手拉手地走了。

(四)要创造“德困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

“德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只是“德困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起点,要使这个起点变成立足点,并成长壮大,还必须创造各种条件。

1.培养”德困生”的积极因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德困生”的兴趣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有所不同。“德困生”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稳定性、效能性低,这种特点决定了“德困生”的兴趣很容易被低级下流的不健康的东西所感染,教育不好,易走邪路。所以培养和激发“德困生”的积极兴趣是促成转化的首要条件。

2.帮助“德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德困生”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对于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转化”德困生”首要的是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状态,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较强的上进心。那就是说,只有通过耐心帮助,使他们看见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他们旺盛的精力才能有正当的归宿,也才能彻底摆脱周围的不良影响,对思想品德的进一步转化才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3.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热爱学生,特别要热爱那些“德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德困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要发挥集体力量,争取多方支持。做”德困生”的工作,光靠班主任一人奋战,难免力薄势单。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发挥班级中各种力量,还要主动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促进“德困生”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在校外,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德困生”之所以成了问题学生,一般都和家长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不得法等因素有关。因此,为了教育、转化“德困生”,班主任需要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班主任还要和社区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研究教育“德困生”的问题。

(五)要有爱心、耐心、信心。

1.用爱温暖学生。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德困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还要求他们也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放下思想包袱,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首先用爱,让这些“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也使他们从心里接纳了我。

2.耐心的说服教育。“德困生”具有自卑、胆怯、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的心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刚刚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没有因学生犯过的错误而过多地批评、责骂他们。而是宽容、接纳他们。首先帮助他们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其次找心理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坏习惯造成的影响,提出改正的办法,使他们主动反省,主动改正错误。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8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思趣、美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作者的思想熏陶,从中体味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 设情立境,在引导中播撒德育种子

语文是一种美学载体,具有文学艺术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性。语言文字作为人们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所以,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可以在传播语文知识、提高文学艺术修养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的就是作者心系天下的博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何尝不是作者面对逆境,勇敢直击人生磨难的豪情壮志;《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忠心可鉴等。这些作品处处彰显着人性中的美和丰富多彩的德育内涵,其对引导塑造学生自己的良好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诵读吟咏,在品味中感受德育阳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诵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生动的形象,从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心领神会,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深沉而真挚的语气朗读,学生个个都显得庄严、肃穆。当我再用悲伤、缓慢的语气叙述朝鲜战争中所涌现出的如、、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时,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缅怀之情。作者针对1958年我国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及时给大家深化了对“爱”的内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博爱不仅会使我们的生命光彩夺目,也会使我们的人性得到升华。共产主义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 推敲揣摩,在评阅中强化德育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创设情境、抒情朗读等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深入理解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要争当“小作家”,采用开展“如果我是作者,我来写我会写……”的方式,培养他们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使其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语境、语感中,从灵魂深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如,在教学《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把“绿”字换上一些别的字词(如“到”、“过”、“满”、“飘”等),反复吟诵比较,体味作者炼字的精妙:“绿”不仅写出了春天的鲜明色彩,还写出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人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中心思想时,我对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要求学生破题而入,仔细推敲揣摩文章一连串写到“笑”的用意,从而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 引导积累,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地,丰富积累、拓展思维、培养语感,在让学生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美妙的同时,应要求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时,加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有益的德行、品行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应力求把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促使教材闪现出固有的思想火花,力求课堂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育人的整体效益,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清认识,真正明确体味语文的德育功能,感悟语文的丰富与精彩,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八

一、根据上课内容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材内容广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武术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讲述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和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精神的培养;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听从指挥教育等。

二、结合课堂常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和制度化。课堂常规是对师生共同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组织纪律性。还可建立了课堂评分制度,这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良好的班风应是友爱,乐观向上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行的形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强调课堂常规,并使之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规范师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三、结合学生表现渗透教育

体育实践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志、道德很容易表露,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上好引导课,重视理论课的讲授

引导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室内授课,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实践课,并引导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地位作用再认识。上课时,在总结上学期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任务,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理论讲授课。理论课大多是因天下雨,不能上室外课而安排的。理论课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体育卫生文化教养,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基本环节,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环节。教材中就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直接的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如讲授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亚运会、奥运会简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榜样的力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