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2篇我眼中的霍懋征老师,欢迎参考阅读。
霍懋征:把爱献给教育 篇一
2010年2月19日,早春的寒风中,数百人手持白色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排成长队,为一位老人送别。她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霍懋征。送别的人群中有共和国的总理,也有普通的工人;有年幼的孩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礼堂门外挂着大幅挽联,写道:“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这是霍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霍懋征,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的她放弃了原本可以在高校工作的机会,出人意料地选择去当一名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她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粉笔和心爱的教科书。一生的勤奋和坚守使她最终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1949年,霍懋征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她曾提出设立教师节,制定义务教育法等重大建议,多次参与小学教材审定。她在小学教育战线上耕耘了60年,把自己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奉献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总理亲切地称她为“国宝教师”,称赞她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三尺讲台上,霍老师用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写下了爱的教育篇章。
献身教育,矢志不渝
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理想,是终身追求的理想。
――霍懋征
霍懋征获得的头衔和称号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但是她最喜欢别人叫她“霍老师”。六十多年前,在那个大学还是精英教育的时代,作为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她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毅然选择当一名小学教师。这样的选择让许多人不解,但是霍懋征却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迈出了坚定的一步。霍懋征的母亲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霍懋征从小受母亲的熏陶,立志“要做一个比妈妈更成功的老师”。在她看来,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小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就是想把打基础的工作做好。”[1]1943年,她如愿成为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那时起,霍懋征便将一颗心种在了这教育的田野里,无论逆境还是顺境,都矢志不渝。
作为刚刚从教的新老师,霍懋征显得有些经验不足,站在讲台上,她时常会感到窘迫和不知所措。那时学校缺少教学参考书,教师之间也很少交流经验,但霍懋征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没人教,我自己来学。”她开始细心观察,从同年级组教师们的日常言谈中琢磨体会,有时甚至会抱着作业本,躲在其他班的窗下,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悄悄听课。她不断总结课堂经验,反思教学效果,做了厚厚的笔记。经过不懈努力,她的教学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受到了家长的赞扬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霍懋征曾经总结过当一名好教师的秘诀,那就是“勤”:勤学、勤想、勤做;勤总结、勤分析、勤改进。而她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所在的班级每学期语文、数学两科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数学成绩有时能达到人人满分。
然而,霍懋征平静的教书生活却被一场时代的浩劫无情地碾碎。“”中,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牛棚”里度过了被“改造”的一年零九个月的时光,饱受身心折磨。这期间,她13岁的儿子无辜死去,小女儿被吓傻……这些残酷的人生考验没有将她压垮,她依然用刚毅而柔韧的生命力去面对生活和她钟爱的事业。多年后,回忆起这些坎坷,霍懋征显得平静而从容,内心的坚定信念给了她面对困境的强大力量。
1978年,56岁的霍懋征终于重返学校。这次,她改行做起了语文教师。“”中的经历让她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她认为教育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塑造灵魂的任务,期望语文课能承担这一责任。她以豁达的心胸和加倍的努力辛勤地耕耘在她所挚爱的课堂上,即使已经被任命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仍坚持让学校给她排课。在她心里,“第一线最能接触学生,最能研究学生的思想和掌握其整个的发展过程。所以,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不能脱离教育第一线。”[2]教学上的成就和学生的进步让一辈子从事小学教育的霍懋征感到喜悦和满足,她说:“这些年来,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自豪地说自己是小学教师。”[3]
春风化雨,大爱若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懋征
回忆其半个多世纪的教师生涯,让霍懋征感到由衷自豪的是: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掉队。不管是当时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捣蛋鬼”,长大后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霍懋征说:“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部长司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何永山是众多因为霍懋征而改变的学生之一,他是学校当年有名的“淘气包”,因为常常犯错误,多次留级,最后学校领导决定要将他送去工读学校。霍懋征听说后, 主动找到校长:“把他交给我吧。这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还要一辈子做人呢!”就这样,何永山成了霍懋征的学生。在何永山进班前,霍懋征跟班里的同学约法三章,不揭他的短,不提他的过去。在何永山进入班级后,为了让他更快地融入集体,霍懋征仔细分析这个孩子身上的长处,发现他年纪大两岁,个头比其他孩子高,就请他当清扫小组的组长。当何永山出神地看着少先队鼓号队练习时,霍懋征知道,那是一种羡慕的眼神。于是她跑去找大队辅导员商量,让当时还不是少先队员的何永山破例加入了鼓号队。儿童节那天,何永山背起大鼓昂首挺胸地走在鼓号队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变得遵守纪律了,对老师交代的事情也认真负责了,这些改变都让霍懋征感到欣喜。许多年后的一次春节,已经成家立业的何永山带着全家来感谢师恩,给霍老师拜年。
在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件件看似平常的事情,霍懋征都牵挂在心里,她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性格内向、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不辞劳苦地为学生买药、送饭;学生有经济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像样的球鞋穿,她在比赛前夕送去运动短裤和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去外地出差,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食宿……霍懋征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在“言教”,更在“身教”,她会用真切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那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谈起霍老师的育人,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深有感触:“霍老师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 培养了我们的能力, 更以她的爱心, 以她真诚的言行教育我们成人。”[4]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中,既有国家领导人的孩子,也有工厂工人的孩子,然而不管是谁的孩子,在霍懋征眼里都是平等的。为了教育一个欺负女同学的男生,她去中南海跟学生家长作家访,在她心中,交谈的双方没有地位的差别,仅仅是一个普通教师跟一个普通家长之间的交流。最后,作为家长,这位国家领导人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带着孩子向对方道了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霍老师坚持的教育信念,有时即便是生气得话到嗓子眼儿了,她都强制自己喝水、看东西、深呼吸,提醒自己“教师不能说伤害学生的话。”在其他教师眼里难管的学生,校长都喜欢交给她,搁到她班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她脾气好,不会对孩子们发火。霍懋征不赞成使用“乖”一词评价孩子,她说,“乖”是大人对孩子听话、不烦着大人的肯定,但孩子的天性不是乖,是动,迎合大人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不足取。有一年,霍懋征接手了一个爱闹腾的班级,班里的男生喜欢打篮球。有一次,见男生们拍着球跑,她过去一下把球抢走了,到球筐边上,一投就进去了,学生不服气,觉得是因为老师个头高,要比在罚球线上投篮,结果霍懋征还是投进了。学生们不知道,他们的霍老师曾是中学女子篮球队的队员。当老师的让学生们感到佩服,班级就变得好带了。
霍懋征曾把她的育人方法概括为八个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她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有这样一个令众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因为霍懋征的课堂气氛常常十分活跃,提问时同学们会争着举手,有一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也频频举手,但是问到他时却又总是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后来,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都举手,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的。”于是,霍懋征就私下跟他约定,再提问时,如果遇到会答的就举左手,不会的就举右手。看到他举左手的时候,便点名让他回答;看到他举右手,就不提问他。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只有当教师用心去读懂学生时,才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霍懋征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他成长的机会。
学生孙旭至今还难忘班主任霍懋征当年那微笑的表情。作为住校生,孙旭负责清扫一条小路,这也是霍懋征上班时必经的小路。他记得,每次霍老师骑车来上班时,见到他,都会下车,笑着以朋友的口气问候他,并对孙旭的劳动表示赞扬和感激。至今,孙旭还能感到心里的幸福。多年后,老师或许会渐渐淡忘当时的场景,但是每当学生回忆起来,心里还是那么的温暖和美好。对他人关爱已经成为了霍懋征性格中的一部分,甚至当她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看到在她身边睡着的护工时,也会抬手示意女儿为其盖上被子。
一代师表,桃李芬芳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生能与教育相依相守,这对于我来说就是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霍懋征
霍懋征一直住在老式结构的旧房子里,不到十平米的客厅显得有些局促。墙上、桌角各处摆放的历届学生的毕业照片,黑白之间流淌着她的似水年华……[5]每当看着这些照片,想到学生们的改变和进步时,霍懋征便会陶醉在温暖和幸福之中,正是这幸福之感使她具有了永不枯竭的力量。1993年的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庆祝霍懋征从教50周年的大会上,霍懋征动情地说:“总结我一生来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霍懋征非常敬佩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也,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6]早在50年代, 霍懋征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读”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也深受学生欢迎。后来,随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她主张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变过去的“讲读课”为“读讲课”,强调以“读”为主,以“导”“讲”为辅,希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从“要他学”到“他要学”到“让他学会”再到“让他会学”。尽管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但在教学上,霍懋征仍然孜孜以求,愿意不断省思自己过去认为对的教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她把中国的语文教育置于世界母语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对比发达国家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通过分析加大阅读量与提高语文水平的关系,提出语文教育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仅要多,而且要精。在这一理念支持下的教学实验也获得了成功。霍懋征的爱人也是一位教师,在儿女的记忆里,小时候好像总是看到父母在静静地备课、翻阅资料,他们从不争吵,如果有争吵,一定是因为学术问题。
在许多人眼里,到了耄耋之年,该是坐享天伦之乐过安闲日子的时候了,可霍懋征却还是个大忙人。“虽然离开了教学一线,但我的心永远都不会离开学校,不会离开讲台,不会离开学生,我时刻都在关注着祖国的教育。”[7]霍懋征退休后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送教上门――她送教上门的区域覆盖五十多个地区县市,还应邀到西部贫困山区学校做义务讲学;二是教育科研,参与了“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的工作;三是指导培训,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她讲师德,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讲语文创新,讲学校管理……她到西部讲课一直不收分文,还常常发起捐款助学。她的女儿笑称,您的课是“一文不值”啊。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让霍懋征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珍视自己的这些经验,也想把它传授 www.paomian.net 给年轻的教师们,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人在世界上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再有经验的人,死了也就完了。现在我多说一点儿,别人就会少走点弯路。”[8]
熟悉霍懋征的同事对她做事的认真和勤奋都有深刻的印象。霍懋征76岁那年应邀去平顶山的一所学校演讲,演讲讲到晚上七点多,随后的座谈会又讨论到了10点。回到旅馆后还对来访的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时间一晃就到了半夜12点了。本想该睡了吧,却见她还坐在被窝里,翻阅笔记本。天很冷,平顶山又没有取暖设备,霍懋征披着毯子,专心地整理笔记。原来是因为明天还有两场讲座,她的徒弟高惠先不解地问,那些讲座您不是讲过上百遍了吗,还要准备吗?霍懋征答:“当然要准备,对象不同了,怎么能不准备呢?”第二天清晨,霍懋征早早地起了床,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2010年,霍懋征终于停下了忙碌的脚步,走完了为她钟爱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曾经有人问她:“作为一名大学的高才生,却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有没有后悔过?”霍懋征回答说:“没什么好后悔的,我爱孩子们。”当学生和后辈回忆起他们的霍老师时,谈起的不只是她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更多的是她为学生、为教育大写的“爱”。她用爱心灌溉了一棵棵幼苗,使它们能够在成长的起步阶段就得到更多的人生养料,她献给教育的这份爱如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让所有人的心中都荡漾起暖意,久久不能散去。
附录一:霍懋征论教育
尽管孩子的情况不同,但是要相信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都会长大成材。
――霍懋征
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名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霍懋征
附录二:评价霍懋征
对儿童的热爱,即求“真”;对教育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即求“善”;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艺术,即求“美”。“真、善、美”是霍老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也是她的人生追求。
――顾明远
参考文献:
[1]苏婷。小学教师霍懋征:用爱耕耘一生[N].中国教育报,2010-02-21(3).
[2][8]王鸿雁。霍懋征――心灵的满足来自与教育的相依相偎[J].信息技术教育,2007,(2).
[3]杨再隋。一代师表霍懋征[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4]司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记全国模范教师霍懋征老师[J].北京教育,2005,(2).
[5][6]程路。平凡的传奇[J].人民教育,2010,(6).
[7]宋彦。霍懋征访谈录――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J].中国教师,2005,(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我眼中的霍懋征老师 篇二
霍懋征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她一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用“爱”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并将“爱”融入了中国教育的长河。总理称她为“国宝”;总书记盛赞她“把自己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总理为她题词“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刘延东国务委员(编者注:时任国务委员,现任国务院副总理,下文同)称她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等领导人,也对她有过高度评价。她被誉为“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人民教师的优秀楷模,全社会的一代师表”。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和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一样,对霍老师仰慕已久。我知道,她是1943年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可毅然地做起了小学教师;她是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在“”中受到了严重迫害,甚至失去了至亲,可依然坚守讲坛。她爱教育,爱孩子,“以爱育人”,从教60多年,给了许多孩子最细致的培养与温柔的呵护,从来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
作为一个教育学者,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中,和霍老师神交已久。和她一样,我也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独自高唱的孤高悲情,而是发自于无数声音的共鸣。因为有爱,有了这样一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了这样一个为人师者永恒的主旋律,我们就能唤醒无数教师的爱和理想,就能唱出爱的教育的进行曲。霍老师无疑就是这样做的:她在退休以后,不顾高龄,依然孜孜不倦奔走于全国各地,培养青年教师,送教送书,更送去了关于教育的爱和理想。无法统计有多少教育旅程的困惑者因为霍老师的点拨而豁然开朗,亦无法统计有多少艰难跋涉者因她的示范身教而汲取了前行的动力……
作为一个民进人,在为教育事业奔走呼号的路上,我总能照见霍老师的足迹。大到作为民进中央常委、当时全国基础教育界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常委,从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到设立教师节,制定《教师法》,还有促进边远地区教育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她的深入调查与不懈呐喊点燃了时代的音符;小到从平顶山教育顾问、柳河县教育顾问,到东莞市长安镇教育顾问、平湖镇教育顾问,还有老君堂小学名誉校长、三元小学名誉校长……这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头衔,从细微之处印证着她热爱教育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点点滴滴。
在工作中,我和霍懋征老师也有过几次接触,每次她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好几年前,在北京市海淀区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举办的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霍老师,她在女儿赵萱的陪同下参加了会议,还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赵萱告诉我,妈妈和她们一起成立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的课题组,希望把妈妈的教育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全国的中小学教师们。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霍老师晚年最大的心愿。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亲自参加一个年轻教师的研讨会,让大家非常感动,霍老师却觉得非常自然。她说,能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做点小事,她最开心。
还有一次是在霍老师去世前不久,我代表民进中央去医院看望她。霍老师显得安详、宁静,尽管躺在病榻上,她还是对我们点头致意,我握着她的手,祝福她健康长寿。当时感觉她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她的女儿赵萱拿着霍老师最喜欢的一本影集给我看,其中有温总理看望她时的合影,还有她与学生们的合影。赵萱告诉我,只要把这些照片给妈妈看,她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还在想,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来看她,听她讲教育故事,向她请教教育问题。可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永诀。
后来,霍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那天我很早便赶往参加,没想到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都亲自参加了告别仪式,为这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送最后一程。他们含着泪水慰问霍老师的亲属,并要求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霍老师“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而民进中央严隽琪主席、罗富和常务副主席和原主席许嘉璐、张怀西等领导,也专程前往送别。
在告别仪式上看到的两副挽联,深深地感动了我:“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爱心烛照千秋人人可得为尧舜,懿德师表万世缕缕不绝继圣贤”。我想,这不仅是霍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和人民对她的最高褒奖。霍老师的人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爱心,只要我们用心做事,一个普通的灵魂,也可以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