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关于汉服的历史发展知识(精选5篇)3-10-35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那么,在这其中,汉服有哪些属于它的文化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汉服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服的种类 篇一

1、“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2、“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3、“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汉服文化 篇二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例如《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

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

汉服的种类与颜色 篇三

①汉服种类包括:襦裙、袄裙(衫裙)、齐胸襦裙、半臂、氅衣(鹤氅)、曲裾、深衣、襕衫、披风、直裾。

②汉服的颜色: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色彩对服饰的审美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色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还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汉服自出现以来,其在色彩使用上便有着明确的规定,反映古代人对自然色彩亲近的理念。

汉服类型 篇四

古代中国服饰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等。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开,上身着短衣,下身着裙)、上下连缀式(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裤式、上下通裁等类型。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着。后来男子逐渐改穿袍衫作为日常服饰,上衣下裳的样式多保留在礼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旧以上衣下裳的样式为主,称为襦裙。襦裙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最初流行于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国,后来成为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襦裙的历史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续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国初期,前后历经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着原始形态。

有说法认为,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正义·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士人取得科举功名后,就脱去白衣,改穿襕衫了。明代的曳撒、贴里、鞠衣等也属于上下连缀式。上下通裁的有圆领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点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上衣下裤式为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裤子,其中裋褐是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有学者指出,深衣是自宋代以降,自负为儒者且欲向他人强烈表示自我的人物才例外地使用的特殊服饰。北宋中期,一些学者如朱熹和司马光根据古籍记载自制深衣,并且作为常服穿着。某天司马光对学者邵雍说:“先生可衣此乎”,邵雍回答:“某为今人,当服今世之服。”司马光认为其言合理。南宋学者史绳祖称深衣冠履为“怪服妖服”。

宋元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虽然有所变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两者最广为流传。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著的,而深衣则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著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深衣裁制时加长了衣襟,穿着符合礼法,因此不论贵贱,不论身份地位均可以穿着,而没有等级之分。然而随着衣裳形式的失传,到了后代却被视为怪异,穿著者往往被认为是腐儒,即使是北宋理学家绍雍也对该服饰有所保留,司马光、吕希哲和朱熹等人则只在私底下穿着。

外套类有褙子、半臂、披风、鹤氅衣等。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红罗背子。披风由褙子演变而来,于明代出现。

汉服基本特征 篇五

①汉服中的隐扣,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用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两对带子分别打结完成穿衣过程。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②汉服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盘领,直领等。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③ “褒衣广袖,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很常见。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