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的记录再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www.kuaihuida.com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9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实录 篇一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题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生:晏子(Zi)使楚,即晏子出使楚国。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晏子。
二、简介背景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了解齐楚两国。
三、整体感知
师出示目标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方法:交流――展示
生:本文主要写晏子出使楚国,
生:楚王想借机侮辱晏子,晏子能言善辩,三次反驳了楚王这件事。
四、新课学习
1、师出示目标二:说说课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方法:交流――学生在黑板上填表格第一列。
生填: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填:晏子参见楚王;
生填:晏子赴酒席。
2、师出示目标二: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边读边划出相关句子,填表格第二列。
学习方法――默读,总结概括。
生:楚王紧闭城门,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侮辱晏子,说齐国无人才。
生:楚王嘲笑齐国人做了盗贼。
3、师出示目标三: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怎样反驳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的话外音是什么?
学习方法------分角色读,总结概括
生填: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话外音楚国是狗国;
生填: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话外音楚国是下等国;
生填: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起了盗贼,话外音楚王治国无方。
4、师出示目标四:晏子反驳后,楚王的态度如何?填表格五列。
学习方法:自学――总结概括。
生填:楚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填: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填:楚王只好陪不是。
五、课文内容回顾;
师出示目标五: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填表格的空白处。
学习方法――找相关的句子,概括总结
生填略。
六、人物分析:
师:走近晏子,说说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走近楚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生: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生:楚王仗势欺人,想侮辱晏子的人。
七、当堂训练:
1、将下列几句话概括成几个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课堂实录 篇二
关键词:影像记录;美术教育实习;应用
1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意义
在摄影与摄像技术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绘画等形式保存静态的人、事、物的形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真实地记录和保存影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影像的记录也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终于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一种视觉方式。“当影像成为一种观看的媒介之后,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图文并存的观看方法逐渐成为人类视觉的主导。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讲的‘媒介即讯息’,‘视觉智能’已造成图像泛滥,世界已经被以图像的方式所把握,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步入了海德格尔所预设的‘世界图像时代’。[1]”影像记录作为当下的一种重要载体与媒介,对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1实习生自我成长的见证。美术教育实习课程对于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实习生来说,是一次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蜕变,无论是对待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还是教育教学的技能经验,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实习生的心理每天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影像的方式,把这一段时光记录下来,对于实习生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自我成长的见证,也是对实习生职业情感培养的重要方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调查显示,如果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有着非常美好的经历与体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们毕业后会更倾向于从事教师职业,而且会更加热爱和认同这个职业。1.2反思总结提高的媒介。利用影像记录和反馈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途径。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借助录像、录音设备和电教技术,对“角色扮演”(相当于我国师范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形成了微格教学课程。“微格教学通过采用先进的录音录像系统,能够全程记录学生在试讲过程中的状态,但微格教学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视频录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问题,进而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微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2]”因此,如果在实习生的教学过程中,将他们的试讲和实习教学情况录制下来,课后进行观看,能使实习生在反思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是实习生自我总结提高的依据。1.3交流讨论考核的依据。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结束之后,一般都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交流与讨论研究,以及教学文档的保存,由于实习课程都是在实习学校完成的,除了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之外,其他人对于实习情况知之甚少,只能留下纸本的教案、教学总结等文本文件,而对于实习生上课这一最为核心与最为生动的实习内容缺乏记录与保存,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结研究,所以,如果能将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之中,为每一位实习生建立档案袋,则可成为本校师生或不同学校之间交流讨论与教学研究的媒介,也是当前教师资格认证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核的依据。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要求“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3]”1.4提升实习效果的途径。就像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意识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希望展现的是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所以,在用影像记录实习生实习状况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无论是日常的备课、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堂的教学方面,他们都不会过于松懈和懒散,而是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形之中对于实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要进行一系列影像的拍摄,一种新颖感和挑战感油然而生,各种创意和灵感也不断涌现,使原本平淡乏味的实习生活变得充满了审美的情怀。
2影像记录在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的应用方式与内容
静态照片是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在以往的教育实习中,都会要求拍摄照片作为实习生活的记录和证据,并且在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作为档案保存下来。照片的内容则以实习生课堂教学为主,即既有实习生又有学生的教学场景,从中可以看到实习生的教态、与学生的交流、板书等信息。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影像保存信息要求的提高,静态照片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于是,多种形式的动态影像记录方式应运而生。随着手机摄像功能的发展,很多人都会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照和摄像,摄像虽然比拍照的技术要求高,但视频传播的信息量远远大于照片,动态视频是最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于是基于手机平台操作的视频拍摄和美化工具就被不断开发出来,推陈出新。如IPhone手机自带的IMovie剪辑,还有基于Android平台的VUE等APP软件也异军突起,这些工具都能帮助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一系列的视频拍摄和剪辑功能,并能进行画面美化、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等。当然,如果对画质和效果要求更高的话,专业数码相机也是比较普及易得的产品,都能运用到我们的实习课程记录中来,用来拍摄各种调查报告、课堂实录、片段教学、项目研究和纪录片等,形成丰富多彩的关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影像记录。2.1观察报告与调查报告。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认识,是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教育观察报告、名师访谈、美术教育调查等都可以成为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为了搜集和保存第一手资料,影像记录和文字记录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以前我们都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与调查完成之后,完成文字性的报告,而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文字性的抽象思维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如果用图文结合或图像为主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就能发挥本专业学生的特色与优势,将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和答卷。例如以影像记录的方式来完成名师访谈报告,学生可以单独或分小组的形式,深入教学一线,采访实习学校的优秀教师,感受他们的教育理想与人生追求,把实习生与优秀教师的相互交流过程拍摄下来,通过后期整理形成有解说词的视频访谈报告。美术教育调查报告的完成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记录调查研究的步骤与过程。2.2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指以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为拍摄目标,利用摄像器材将其从头至尾地进行拍摄,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是美术教育实习中影像记录的重点内容。“规范优秀的课堂实录可以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优质课例资源。展现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而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实录是最为方便快捷的学习手段。通过录像,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全面的认识并且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改正,通过观摩他人优秀课堂,学习到有效新颖的教学技巧和手段。[4]”实习期间,每位实习生选择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示范课的教学视频录制,可以为他们保存最为真实的教学实习资料。课堂实录的拍摄方式有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单机拍摄是经常采用的方式。“虽然单机拍摄镜头活动大多单调或有晃动感,但是此种方法省时、省力,只要方法得当,再结合后期编辑制作,摄制出来的课堂实况录像效果同样很好。[5]”单机拍摄一定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形成非常具体的拍摄方案,包括拍摄过程中如何运用景别、镜头的运动方式与摄影机的位置移动等都要细化,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拍摄。后期编辑制作时首先将课堂实录和补拍的镜头文件存入硬盘中,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剪辑、插入覆盖、添加片头片尾、合成等编辑操作[5]”。如果条件允许,多机位拍摄则能更好地全方位展现一堂课的完整教学过程。“目前课堂实录片的制作一般采用多机拍摄、现场编辑的形式,即采用2耀3台摄像机,通过切换台对几台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内容进行现场切换,直接录制完成。制作一部优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不仅需要扎实的拍摄技能,熟练的切换技巧,更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发挥丰富多变的电视表现手法,从艺术角度去创作,才能达到拍摄目的,创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6]”多机位拍摄同样要进行周密的拍摄前准备工作,包括机位的设置、镜头的分工,然后通过镜头的运动和景别的变化来表现教学情境与效果。2.3片断教学拍摄。片段教学拍摄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堂教学而言,截取其中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或者是选择重点内容、精彩内容进行拍摄,能较为典型地展现实习生的教学思想、课堂组织驾驭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类似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微格训练,一般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片段教学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的重要部分,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关于面试的考核,一般是“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7]。其中“试讲(演示)”并不要求完整地上一节课,而是要求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片段教学展示。对于实习生,可以进行诸如“精彩一刻”的片段教学拍摄,每位实习生选取一个课题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再从中选取某一个最精彩的教学内容片段进行拍摄录制。其拍摄手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则与课堂实录类似,只是时间长短、完整与局部的区别。2.4项目研究拍摄。项目研究是指在美术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切入教育实习来完成一定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曾经在其指导教育实习中,引入两个课题研究,分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材的校本化研究”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实践证明,将项目研究引入美术教育实习,是当下美术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能激发实习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而且通过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特定的项目研究,能够培养实习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重组美术课程的有创造力的教师,将这一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显得弥足珍贵,也能成为后期项目研究的学习与交流资料。项目研究的拍摄主要是根据项目研究的阶段与进度来安排,从前期的准备阶段,到中期的实施阶段,再到后期的总结阶段,都可以用影像记录下来,记录本身也成为研究的手段和一个部分。2.5纪录片拍摄。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利用摄像设备将其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的电影艺术形式。美术教育实习对于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实习生来说,是他们成长的一个蜕变期,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期,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的岁月历程,充满着青春与梦想,将这一段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拍摄纪录片,对实习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拍摄以整个美术教育实习过程为内容的纪录片,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队成员的充分筹划与部署,包括文本解说词的撰写,平时点点滴滴的记录,还有最后的剪辑加工,是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活动。
3影像记录应用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1计划拍摄与随机拍摄兼顾。摄影与摄像都是瞬间的艺术,能否捕捉到精彩的一瞬间往往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美术教育实习课程中运用影像记录,也要考虑到计划性与随机性的兼顾。有些拍摄项目比如观察报告与调查报告、纪录片的拍摄是需要做好计划部署和长时间准备的,还有些内容比如实习队成员的实习生活需要在平时留意观察与感受的过程中,敏锐抓住一些精彩的瞬间,所以要做好随机拍摄的思想准备,往往这些抓拍会显得更为自然、真实和生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2尊重被摄者并保护其隐私。我们的影像记录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生联系,而之后的传播会让这种联系更为广泛和复杂,如何做到尊重被拍摄对象并保护其隐私,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拍摄过程中还是后期的传播,都应最大程度的征求被拍摄对象同意,不对他们原有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干扰,避免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3.3注重后期加工与制作。“纪录片永远截取的是生活的片断,而且是经过筛选、重新组合后的片断[9]”尽管表现镜头前展现的真人真事是影像记录的主要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要经过取舍、加工与组合处理,才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与情感,所以,在拍摄了诸多的素材之后,合理进行后期的加工与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后期的加工与处理是为了提升艺术性与美感,仍然要以真实为前提。
4结语
课堂实录范文 篇三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融入,现代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也随之不断地充实起来:教学评比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革,由原先组织人员实地听课改成了集中观看课堂实录光盘。因此,对课堂实录课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利用有限的设备,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堂实录,无疑成为我们必须攻克的难题。上海市闵行区在优质课课堂实录这一领域已有多年的广泛应用。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和团队人员一起,始终在寻找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
现场编辑模式严格意义上来说属广播级系统。就设备来说,需要利用多台摄像机、一套切换台设备和一个录像机组建成一套EFP的录制系统才能完成。据笔者了解,索尼便携式AWS-G500 Anycast Starion无限传播工作站、一台高清晰度磁带或者硬盘录像机加上几台摄像机的费用,粗略估算就得好几十万,价格不菲,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的。此外还需要配置话筒、调音台等音频配置等。就算所有设备到位,操作设备的人员配置也至少需要,摄像师三位(全景、教师、学生)、一个导播和一个音频师。如此复杂的一套设备,不利于课堂实录教学方法在普通学校的普及。
该种模式一般分两个模块进行:第一部分是拍摄模块,第二部分是后期编辑模块。笔者将重点对后期编辑模块进行描述。
拍摄模块
一般情况下,我们基本上采用以下机位设置:全景机位、教师近景机位、学生机位和PPT(播放通过VGA&AV转换盒把电脑上的VGA信号转换成Av信号输出到摄像机进行录制)。PPT的录制无需专人把守。这样一来,只要三个摄像人员就能进行一堂实录课的拍摄。
闵行区教育局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视频信息员,他们在各自学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课资源,有的实录课也获得了市级以上的诸多奖项,其中大部分实录课都采用了后期编辑模式。由于在拍摄模块中使用了四个机位,造成后期非线性编辑中要对四个机位的视频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掌握好一种快捷的四机位编辑技术的话,势必要花去大量时间。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认为草谷公司的EDIUS软件在多机位编辑上有其强大的优势。
这里以EDIUS 4.51版为平台,将闵行区某教师的一堂四机位实录课的片段作为范例进行介绍。
EDIUS软件已为很多视频编辑人员所熟悉,v4以后的版本都提供了多机位模式来支持最多达八台摄像机素材同时剪辑的功能。关于安装、设置、采集等过程就不作详细说明。以下是采集完四个机位磁带后的截图。
为便于编辑。一般笔者对四段视频分别重命名为:教师。avi;学生。avi;全景。avi;PPT.avi
课堂实录 篇四
与时俱进式导入策略
学生往往对当下的热点新闻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正在发生的新闻热点与教学内容的契合联系之处作为课堂教学的入手点,采用多媒体导入,包括报纸、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感。[3]课堂实录:《国贸基础》第三章第一节“资本运营与风险控制”的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5.12”汶川地震的视频,重点展现一些企业坍塌、设备损毁的画面。学生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导入,提出问题:“因为地震的发生,必然会造成一些工厂的损失,在现实商务活动中,对这些风险要如何划分?”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资本运营与风险控制。”利用当下的时事进行导入可以自然的导出新课内容,同时也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其中。
直观实验式导入策略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商务专业的课程往往比较抽象,内容有些枯燥,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先使学生的认知感性化、直观化,例如可以做一些演示和实验,也可以展示一些外贸单证等,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原有内容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课堂实录:《国贸基础》第二章第三节“国际收支平衡”的导入环节教师利用物理课用到的天平进行演示:首先将相同重量的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同时从两端取下相同重量的砝码,天平还是保持平衡。经过观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学生不解的回答:“这是物理课学习的天平的平衡原理。但是进行国际贸易不会用到啊?”教师引入:“其实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规律,那就是每发生一笔交易,都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增减,但是往往都会回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利用这个实验进行导入,本来物理课用到的天平也成了教学的好帮手,生动直观,而且可以贯穿全课。
项目任务式导入策略
教师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故乡》——鲁迅笔下的故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所有的现实冲破记忆,梦醒了,故乡变变得更加遥远了。关于鲁迅《故乡》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作者的笔下找到更多的共鸣,更加理解作者理解他的怀念之情!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这地步”指;“一气”的含义指。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
4.文章最后再次描写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其含义是。
1.因为“我”相信故乡会好,但总觉得美好未来的渺茫,以至于眼前的影像模糊起来。
3.a
4.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5.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振奋起来,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去努力奋斗,勇敢实践,去开辟崭新的道路。
教学实录范文 篇六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音调,才会动听。
(课件显示已划好节奏和重音的第一诗节)
(简略讲解节奏和重音)
师:大家听一听第一诗节录音,看看是不是应该这么读。
(播放第一诗节无配乐朗读录音)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节奏和重音的朗读效果要好很多,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按照节奏和重音读了起来)
(齐读第一诗节)
师:大家已经能按着节奏和重音来朗读了,但朗读诗歌仅仅读准,有节奏和重音还是不够的。那么,还需要什么呢?让我们再一起往下学习朗读,好吗?
生:(兴奋的):好!
师:当代诗人徐志摩先生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再次展示落叶),让我们一起看看作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在那里?
生1:第一诗节中的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2:第二诗节中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生3:第三诗节中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课件显示秋天的三幅画面)
师:这三节诗描写的三幅画面与这三句古诗的情感是相对应的,你觉得那一节对应那一句古诗?
(课件显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稻花香晨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生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应的是第一诗节。这句诗表面上写的是夏天,实际却写出对秋天丰收情景的展望,这与第一诗节中的“饱食”、“肥硕”等词表现出来对秋天的喜悦之情是一致的。
生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的是竹林里传来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渔舟穿过摇动的莲叶,满载归航了。好像一幅淡远清纯的悠闲水墨山水。这和第二诗节中的“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所表现的意境是一样的。
生3:小桥流水,中秋月色迷人,可吹箫的玉人却不知何处去了,浪漫之中又带点感伤,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思念。第三诗节中也有牧羊女对牛背上笛声的思念。所以我觉得这两者的情感是对应的。
师:这几位同学都抓住具体的文字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思考,所以体会得很深,也很准确。诗歌重在情感,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喜悦、悠闲、思念的情感。
大家能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充满情感的读一读吗?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该生读得节奏、重音清楚,充满情感)
师:读得真好,感情很到位,我都忍不住要被陶醉了。
三。品秋
师:先让我们来学习这诗的第一节。
(学生齐读第一节)
师:大家读得已经不错了,要想读得再好一些,就需要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这节诗的秋在哪里了?
生:农家里。最后一句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
生1:“稻香”、“镰刀”,农民用镰刀割稻。
师:正确,还有吗?
生2:还有“背篓”、“竹篱”、“瓜果”
师:找得准确,这些确实是极具农家特色的物品。
生3:“露珠”、“幽谷”、“伐木声”说明这是一个山区的农家。
师:看书真仔细!
(课件显示):露珠 幽谷 背篓 瓜果
丁的伐木声
稻香
师:我把大家找出来的农家物品分成了三类,能看出我的分类标准吗?
生1:清晨晶莹的露珠很好看,第一类是好看的。
生2:我也看出来了,第二类是好听的,第三类是好闻的。
生3:我懂了,有了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诗所描绘的画面就丰富而绚丽了。
师:是啊!大家找出的这些词对于诗是很重要的,正是这些景物构成了“诗情画意”中的“画意”,要写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好看,好听,好闻的景物。当然,诗光有画意还不够,还需要一些充满诗意的词语,大家来看看这个。
(课件显示)
放下 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 瓜果
生:缺了“饱食了稻香”、“肥硕”这些词,诗显得不完整了。
师:具体是什么不完整?
生1:干巴巴的,没感情。
生2:显示不出来农民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些词表达出“诗情画意”中的“诗情”。要写好诗,就要善于找到这些充满情感的词语。
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简洁地说“秋天在农家里”?
(生沉默,似乎不知从什么角度思考)
师:我提醒一点,大家看看注释中“栖息”的意思。
生1: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的意思,难道和鸟有关?
生2:是的,作者把春天比作小鸟。
师:为什么要比作小鸟?
生:这是一个山村农家,比作小鸟很合适。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是贴切而奇特的。要写好诗,独特的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节我们学完了,一起再来读一遍,试着背背这节诗。
(生朗读,试背第一节诗)
四。赏秋
(生齐读第二、第三节诗)
师:二、三节,大家合作学习吧,大家按四人小组坐好。
(课件显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二、三两诗节以后,你们小组有什么疑问和发现?
请设计一个可供大家讨论的问题,先小组讨论解决,然后再考考大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随机参与几组的讨论)
第一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师:那位同学来解答?
生:第一节因为写的是山区的秋天,所以从“鸟”的角度来写。这一段也是如此,它写的是水乡的秋天,因此它是从“鱼”的角度来写。
师:是的,我们前不久学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句诗。它也用的是“游戏”一词。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句是从“牧羊女”的角度来写的。
师:能举一反三,好!从鸟、鱼写到人,也就是从物写到人,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师:第一小组满意这样的回答吗?
第一小组:满意!
第二小组:我们组设计的问题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我们小组的答案还没有统一,有争议。
师:允许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给大家介绍你们的争议。
生1:我认为收起的是乌桕叶,因为前面加了一个“似的”,所以说乌桕叶只是很像青鳊鱼。
师:这里用的是比喻句,是吧?
生2:都收起来了,因为它们十分相象。你们看注释上说乌桕的叶子形状略呈菱形,还有秋天会变成红色,在水里看应该很像鱼。
师:也有道理。
生3:我认为渔夫什么都没有打起来,但是却被秋天那种悠闲的心情所感染。
师:他打捞上来的原来是一种好心情。
生2:我不同意没打到鱼。诗歌后面写的是“归泊”,渔民若没打到鱼就不会回家,不然他们吃什么呢?
师:观点很现实,是啊,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大家笑)
生3:我不同意打到鱼的观点,我从“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的“轻轻”看出来的,渔夫有一份闲适自在的心情。
师:看来你的渔夫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不愁吃喝,把打鱼当作一种享受。(大家笑)
老师觉得大家答的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是你自己理解的,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五。写秋
师:今天大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真让我吃惊,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看来光做读者不够过瘾了,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诗人吧!
(课件显示):请以《春天》为题仿写一节诗。
提示:
秋天在这首诗中像栖息的鸟,像游戏的鱼……你所选季节像什么?
要选择好听、好看、好闻……的景物
生动的修饰语对于一首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相信你也能像作者那样提炼出“饱食”、“肥硕”……一样提炼出好词。
要把我们自己的诗读得充满韵味和情感,不要忘记边读边修改。
(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1:(配乐朗诵自己的作品)
春 天
迎春花释放出淡淡幽香
燃烧似火的桃花显得更艳了。
紫色的丁香吵吵闹闹地也开了,
春天飞舞在花丛中。
师:读得真有感情!这是你第一次写诗吗?
生:是的。
师:第一次写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哪位同学来评一评?
生2:她把春天比作“蜜蜂”了,所以用了“飞舞”一词。
师:是吗?
生1:是的。
生3:她从多种角度去写了。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迎春花幽香好闻,桃花似火好看。
师:很多同学这是第一次写诗,诗虽还有些稚嫩,但相信随着大家对诗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大家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许有一天,我们之中也会出一位像何其芳一样有成就的诗人。
六。布置学习
(1)配乐朗诵何其芳的《秋天》,录进磁带,上交给语文老师评奖。
教学实录 篇七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
1 查字典或阅读注解,掌握下列生词的读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ò)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ó)
2 熟读课文,借助字典和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摘录出疑难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 导入
教师:请大家看屏幕,一起读题目,完成名句填空。(出示幻灯片)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教师:这些名句都出自我们高一时学过的课文《离骚》(学生集体回答),通过《离骚》的学习我们对屈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回顾印象中的屈原,重温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请大家看屏幕,请一位同学读题并完成填空。(出示幻灯片)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但仍心系楚国。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教师:才能杰出的屈原,屡遭楚王流放,可是当楚国濒临灭亡时,他却毅然赴死,这令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惋惜。那么屈原为何在楚国濒临灭亡时,要毅然赴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请大家把课本翻到77页《渔父》。
(二) 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幻灯片)
1 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 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生死抉择。
二、 讨论释疑,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一) 齐读课文,检查预习字音掌握情况。
教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板书出其中读音有误的字。
教师:评价朗读,并要求重读有读音错误的句子。
(二)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疑难词句。
教师:课前预习,大家还摘录出了翻译有困难的词句。从了解的情况看,我发现大家翻译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中间两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先看第一段:(出示幻灯片)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①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②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③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问题:1 这一段中第①个“而”是表并列还是表转折?第②、③个“而”的用法是否相同?“推移”、“为”该怎样翻译?
1 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
而 表转折:“而”前后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并列:“而”前后词或句子,位序可以互换,即换了位序意思也不会改变。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顺承:“而”前后的词语有先后顺序,位序不能互换。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表修饰:“而”前面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如,朝而往,暮而归。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第三个“而”也表并列。“推”就是“移”,“推移”就是“改变”的意思。“为”是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教师:“为”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翻译时一定要译出疑问语气。“为”在古汉语中一般做动词、介词用,做疑问语气助词用的情况我们接触得较少,要特别注意。
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后明确:圣明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随社会一同变化。世间人都混浊,何不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教师:提示句3中“高举”的词义,“高举”即“行为高出世俗”,古今词义不同,文中这样的词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颜色”、“形容”,“至于”凝滞”、“可以”。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研究第二段:(出示幻灯片)
吾闻之①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②察察,受物之③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④腹中。安能以皓皓之⑤白,而蒙世俗之⑥尘埃乎?
问题:1 这一段中第②③⑤个“之”的用法是否相同?“皓皓之白”该怎样翻译?
2 画线的句子,该怎样翻译?
学生回答后明确:三个“之”的用法不完全相同。第②个“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用翻译,“身之察察”即为“察察之身”。第③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⑤“之”也是结构助词。“皓皓”是“洁白的样子”,“白”是“纯净”的意思,这里翻译成“纯净的东西”,属于形容词作名词用。“皓皓之白”就是“洁白纯净的东西”的意思。
教师:请一位同学将这段话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后明确:怎么能拿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玷污呢?怎么能让洁白纯洁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教师:现在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能翻译的词句了。
(三) 检查课文词句掌握情况
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出示幻灯片)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指名完成第1小题后明确:全社会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是干净的,全社会的人都昏醉,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这里的“见”表被动,是“被”的意思。
教师:文中的被动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明确:还有三个:1 屈原既放;2 圣人不凝滞于物;3 自令放为。
教师:被动句的形式较多,课后请大家完成相关练习,总结一下被动句有哪些常见形式。
指名完成第2小题后明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使你到了这地步?与:通“欤”,句末疑问语气助词。斯:代词,这。
(四) 探究文中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教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文意,课前要求大家对照译文阅读了屈原《离骚》全诗,现在请大家结合《离骚》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中“举世皆浊”和“众人皆醉”分别指的是什么?
2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中“世俗之尘埃”比喻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举世皆浊”指官场浑浊,满朝官员为了自己的名利,是非不分,甚至黑白颠倒,互相排挤或勾结,中伤贤良,不顾社稷之安危。“众人皆醉”是说人们都只顾自身的利益,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却浑然不知。“世俗之尘埃”就是指世俗的那种只有私利,没有是非,为了私利甚至不惜排挤、陷害忠良的恶劣风气。
三、 探究人物形象,理解屈原舍身择死的坚定抉择
(一) 朗读课文,探究屈原、渔父形象。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本文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文中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渔父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渔父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吗?(出示幻灯片)
学生回答后明确:屈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惜舍生取义,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的高尚形象。
教师: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节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屈原的这种人格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教师板书)
教师:渔父又是一个什么形象?
学生:从渔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的人。
教师:如果渔父的人生态度也用八个字来概括,可以用哪八个字?
学生:与时推移,随遇而安。(教师板书)
教师:文章的题目是渔父,那么他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他不是主要人物,塑造渔父的形象主要是为了用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对比衬托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成板书: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对比
教师:文中渔父、屈原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体现出来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扮演渔父,一人扮演屈原,一人读旁白。
教师:引导学生评判三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注意通过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和语气语调来体现自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二) 结合《离骚》、《渔父》思考屈原面临国亡毅然赴死的坚定抉择。
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大家看屏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可见司马迁对屈原毅然赴死,也深感困惑,学了《离骚》和《楚辞·渔父》后,你能理解屈原为何会毅然赴死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1 从《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可以看出他是以死来表现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作彻底的决裂。(教师概括:愤世,并用幻灯片呈现)
2 从《渔父》中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离骚》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见屈原毅然赴死是为了保持高洁。(教师概括:洁身,并用幻灯片呈现)
3 屈原虽然才能杰出,但效命于他国这条路,他走不通。从《离骚》可知,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他热爱的是自己的国家,他的政治抱负是要辅佐楚王,复兴楚国,统一天下。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面对楚国即将灭亡,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他毅然赴死,是以身殉国。(教师概括:殉国,并用幻灯片呈现)
4 从《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可知,屈原即使因为谗言遭到楚王放逐,但他心里担忧的仍是人民和楚国;希望楚王能够醒悟,希望自己能够回到朝廷辅佐楚王挽救楚国,可是事实正好与之相反,楚王依旧昏聩,“党人”依然横行,自己再遭放逐。国家面临灭亡,像渔父一样的国民也感到无所谓,随波逐流,想到也只是如何保全自己,对此他感到非常的痛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执着于理想的人,但是他知道靠语言已难以唤醒国君和国人了;所以他想以死来刺激国君和国人,来唤醒他们。(教师概括:尸谏,并用幻灯片呈现)
教师:请大家看幻灯片,了解屈原毅然赴死的原因。
屈原毅然赴死愤世洁身殉国尸谏
教师:从大家的分析可知,屈原毅然赴死,他是以死来与黑暗的社会抗争,以死来坚守自己高洁的节操,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想以死来唤醒昏聩的国君和沉醉的国民,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三) 拓展延伸。结合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投海自沉的事例,了解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加深对屈原的理解。
教师:屈原的死,虽然没能唤醒昏聩的国君,没能挽救濒临灭亡的楚国,但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远的不说,就说近代辛亥革命先驱者陈天华。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纷纷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祖国,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宣传革命,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得不到民众的响应,都失败了。为了腐朽的封建统治,1905年,流亡日本的革命者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在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留学生纷纷参加。消息传到国内,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要求日本政府取缔革命组织,驱逐参加革命的中国留学生。在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面前,一些向往革命的留学生又开始退缩。面对风雨如磐的祖国,为了唤醒国民,激励同志,陈天华毅然跳海自沉。他在《绝命辞》中说:“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生而皆放纵卑鄙,则中国真亡矣。岂特亡国而已,二十世纪之后,有放纵卑鄙之人种,能存于世乎?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用幻灯片呈现)像屈原一样,陈天华为救国而自沉。他的壮举不仅深深地刺激了那些良知未泯的留学生和国民,而且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秋瑾从容走向古轩亭口的刑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甘死如饴,千百万抗日军民在枪林弹雨中舍身忘死。为了挽救祖国,一代代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终于催生了新中国。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屈原舍生择死所体现出的高尚节操和爱国情怀,不仅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教师:现在让我们跟随一段录音,再一次感受屈原那巍巍人格。
教师: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也许不会面临生死抉择,但面对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学生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诗人,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应该怎样地活?
教师课堂教学实录 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几个偏
2.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观察字盘
1.师板书“也”。
2.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生答)今天,老师给“也”找来了几个朋友,你们看。(出示字盘)
3.师转动字盘,将“也”分别与“守、土、十、马”组合、演示。4.板书“驰、地、他、池”4个字。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四人一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3.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2)相机指导:“驰”、“池”是整体认读音节“en”,不要读成“eng”。“塘”的韵母是后鼻音。
(3)齐读生字及词语。
(4)理解。看图理解“田地”、“池塘”。奔”的韵母是师生对话表演,用上“你我他”。让学生感知“你我他”的用法。联系图来理解“奔驰”。
三、游戏巩固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转动字盘,让其他学生用字盘辨字,并口头组词。
四、学习字谜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读准音。
2.出示卡片,开火车检查字音。提醒学生注意:“行”韵母是后鼻音。“稼、千、虾、庄”都是三拼音。
3.指名读字谜歌。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字谜,它让我们猜一个字。
4.四人一小组讨论:这首字谜的谜底是什么?
5.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转动字盘,显示学生所说的字学生看相应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字谜。
教师课堂教学实录 篇九
本篇课文《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把原来基础的作文训练抛到一边,模仿着文章的样子,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引导他们边读文章边品味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
二、《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欣赏这篇散文。
师:昨天大家都读了这篇课文,那大家说说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很多内容,有历史老师的故事,有讲谈恋爱的--(答案各异)。
生(某一):很杂,好像什么都写,连不相关的也写了,没章法。
生(某二):感觉很乱,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不过故事很有趣。(有学生附和两生观点)
师: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篇散文都记叙了哪些人与事,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是否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杂乱,读不明白,而其中的故事又有趣。我们一起来体味其中的这种趣味。
师:我们先假设:如果是同学们以《跑警报》为题,大家会怎么写呢?
生:没经历过,很难写。
师:那假设现在有飞机来空袭,大家作何反应?
生:还用说,跑啊!听到警报教室乱成一团,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冲。
师:哦,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开头的。
生:从历史系教授的一件事讲起,没有一开头就写跑警报。
师:你们觉得一开头用这故事如何?
生:故事有趣,那女生记笔记真快。
师:接着又写什么?
生:自然就写昆明的警报多。
师:然后呢?
生:对“跑警报”的“跑”字作解释。
师:怎样的解释?
生:说“跑”相对“躲”、“逃”来说,“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师:那接下来写什么了?
生:先写一个善于跑警报的马姓同学,后面的就写跑警报的'类型。
生(某一):后面就感觉没有叙述章法。一会儿说警报的类型,一会儿插了一大堆的故事进去,感觉作者说着说着就离题了。
生:是啊!
师:那好,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师:警报有三种,先看第一种。
生:是预行警报。
师:作者围绕预行警报写了哪些事?
生:先讲了侯姓同学的故事,还写了人逃跑的路线,还写了马帮--。
师:前两个故事你们感觉怎样?
生:有趣,不过与跑警报好像没有多大联系。
师:感觉写得随意是吗?
生:对。
师:再往下看。
师:文中写了跑警报的人和地点,人们的态度怎样?惊慌吗?他们都跑到哪些地方躲了?
生:不慌,都很镇定,都躲得很集中。
师:说说看。
生: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还会继续上课。跑警报还有几个点,一是马尾松林,二是一个横断山沟。
师:作者写了马尾松林的什么?
生:马尾松林的景色,还有卖小吃的担子,详写了丁丁糖、炒松子。
师:写得如何?
生:美,很有趣,像是去旅游。
师:别忘了,作者笔下的人们在跑警报。这样写表现了人们对当时的警报态度怎样?
生:不在乎,很镇定。
师:在横断山沟里重点写了什么?
生:对联。
师:表现了人们的什么态度?
生:(不耐烦)不在乎。
生:可感觉出风趣。
生(某一):写走马帮也与跑警报有关?
师:作者写走马帮虽与跑警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我们上节课对马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民间淳朴乐观的精神,与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生:(某一)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意思。
师:好,往下看后面的两种警报:紧急警报与解除警报,作者都写了哪些人和事?
生:联大的学生与昆明的人们从不仓皇失措,有看书的,闲聊的,还打桥牌,还有借机谈恋爱。还有人傻到给女生送伞。
师:这些事都(被学生打断)--。
生(打断):非常有趣,大家都对警报不在乎,作者的语言很风趣。
师:后面还有更绝的。
生:一位学哲学的研究生学以致用,跑警报拾金戒指,一位金先生跑警报还带情书。
师:还有更绝更厉害的--不跑警报。
生:哇!一个姓罗的女生,一有警报就洗头,好爱美。一个姓郑的男生,一有警报就煮冰糖莲子,哇!还是我们广东的,真酷。
师:怎样,够绝吧?
生:厉害!
师:我们分析到这里,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了吧?
生:警报类型是叙述线索,其中的人和事都围绕它。
师:作者叙述的事件都有个特点是--
生(打断):有趣。
师: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了。
生:说明我们中国人厉害,对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不在乎。
师:文中哪里点到了?
生:最后三段作者做了小结。
师:作者说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皮实”与“麻木”有什么区别?
生:“麻木”应该是安于现实,再没有什么想头了,而“皮实”应该还抱有想头。
师:想头?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吗?
生:“希望”好不好?
师:连起来说是什么?
生:皮实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而麻木则没有。
师(总结):本文记叙了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铃响)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