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优秀9篇10-19-68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9篇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把握教材 联系实际

由于长期以来未摆脱“副科”地位,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从初中历史教学“三大任务”来看,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即对知识的驾驭程度达到微观在握、宏观在胸,纵横驰骋,运用自如。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通过学法指导课,在宏观(即知识体系)与微观(即知识点)落实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做好纲目教学,纲举才能目张。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纲要,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开幕式”,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其起讫时间,主要章节目录,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留下悬念,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重视每节课的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上要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以纲带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课进行钻研,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好了这部分内容,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辛亥革命”,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等等。

二是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迁移,即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模,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或回答当年许多热点问题。如讲到了民族问题可联系“波黑冲突”、“南联盟问题”、“巴以冲突”;讲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可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由李登辉的荒谬言论,联想到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二

一、初一、初二学生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包括时间概念、重大事件、人物活动等含混不清,关键词抓不住。

2.阅读、提炼材料的能力欠缺,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照搬照抄原始材料的现象严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

3.审题不清,答题欠规范,表述不准确,条理性差,不能紧扣题意,针对性差。

4.错别字多,错得离奇。

二、解决的措施

(一)新课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每课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先制定每课的复习提纲,要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首先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每一课题内容,抓住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理清线索结构。复习提纲中重点部分用横线标注出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设计提纲如下: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①时间:1839年;②领导者:林则徐;③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

(4)《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内容是①赔2100万银元。② 割香港岛。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⑤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⑥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开学初第一节课就将每课复习提纲发给学生,每一节课开始,花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发给学生横线内容去掉的默写提纲,让学生在上面默写。默好后同桌互批,订正。批的时候,严格要求,特别是错别字一律算错。这样就能做到每一节课堂的知识内容清。时间长了,学生就很习惯地在每节历史课前就拿出提纲来背,而且默写的时候错别字也少多了。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课尾要注重对新课内容的巩固,主要指针对该堂内容的评价练习,落实到位,老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努力做到“堂堂清”。课尾精选例题,加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训练力度,在训练和讲评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每节新课至少选择一组材料题,当堂训练、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问题的书面训练。训练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课。

1.单元复习力足于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复习。

(1)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使知识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知识点: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沙俄趁火打劫、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知识线:以上的知识点哪些属于列强的侵略,哪些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面: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影响等。

复习知识的时候,有时可以编顺口溜,进行记忆总结。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哥赔五双鞋。即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单元测试题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习题尽量选用最近几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三

一、“看、讲、写、练”复习的应用

高中文科班的历史复习课,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如何上好这一阶段的课,是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看”是指学生看书,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列出一章的信号提纲,根据信号提纲,记忆基础知识。“讲”即在学生初步熟悉一章内容的基础上聆听老师讲授,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和难点;2.要讲带有规律性的、前连后挂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3.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写”即教师在黑板上将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的信号提纲写出来。信号提纲应反映: 1.本章或本节的前后顺序; 2.各信号的内在联系; 3.重点要求简单明了,既不丢失要点,又要有系统性。“练”即在完成三个环节之后。为了强化记忆,以教师拟出的练习题为中心进行操练。一堂课、一个单元的效果如何,一般要在此环节经受检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压力地进行自觉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从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了解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二、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中学课本就要掌握透彻。不管是课文目录、年表、地图,还是正文、注释、插图,都要认真熟读,准确把握,千万不可孤注一掷地猜题、押题。应先统观全局,勾划出历史知识的基本轮廊,然后在复习单元、章节内容时,弄清其在整体中的位置,把片断的内容纳入历史知识体系之中。历史事件可分成原因、背景、内容、过程、表现、结果、意义、影响。对构成历史基础史实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应重点记忆,反复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以基础取胜,靠苦战过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高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复习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段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认识,在复习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归纳整理,把握规律,抓住特征

为了做好灵活性、考能力且富有立体感的题型,在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各种方式把同类问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归类串联,整理成知识网络。即弄清不同类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把握其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古今中外容易混淆的史实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本质区别。

五、认真分析,掌握技巧

对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有关知识要抓实、抓全。对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纵横贯穿,有序贮存。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 、论证。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应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待他,分析他的功与过。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性的。它叙述和分析了人类的各个领域中追求和奋斗的活动,从社会、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家庭、团体、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各种人。对上述五个方面人类活动的分析,要注意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上考虑。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四

关键词 “史纲”课程教学 史学著作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54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is faced with various content but hours les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coincidence rate higher inherent problems, under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s patriotic history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s weakened, new media era knowledge fragmentation trend and historical nihility meaning, on the course teaching caused external shocks. The outline teachers can through the ingenious guide students to read history books, can stimulat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history, filled with historical details and enhanced knowledge of historiography "continuation" of multiple object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the added boost.

Key words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reading of historical works; Historical Nihilis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史纲”)是一门专门为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对近代历史基本问题及相关事件、人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史纲”课程兼具历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功能。

然而,尽管该门课程的诸多教学人员多年来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却依然在教学过程中被诸多现实问题所掣肘:“史纲”课程设置的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满足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百余年复杂历史进程的需求;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多为提纲挈领性质的概述,历史细节极少得到详细披露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有大面积重合,大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欲等。解决这些实质,不仅“史纲”教师们不断提升自身史学修养和教学技能,更需借助强大的外力进行补充。而引导学生在纷繁浩瀚史学著作中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思考,可以成为这种“外部补充力量”的重要来源。

1 经典史学著作对“史纲”教学的重大辅助功能

一直以来,阅读知名史学著作是人们了解和学习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历史最为便捷的渠道之一。面对“史纲”教学改革遭遇到的种种瓶颈,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视角、有针对性地阅读与鉴赏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史学著作,是“史纲”课程教师们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著名史学著作,可以有效弥补“史纲”课程课时过少与内容繁多的矛盾,有效拓展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教学空间。由于设置的学时有限,“史纲”课程的制定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阐述中国近现代史进程时,采用的是大纲式陈列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关系的曲折发展和历史动态的微妙推进等,缺乏细致入微的剖析。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时陷入“模式化”僵局。广泛地涉猎相关历史问题的知名著作,可以有效克服“史纲”教学时数过少的局限性,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填充细节、解答疑惑、提升史学延续性的作用。例如,史学家唐德刚的著作《从晚清到民国》回答了从清王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如何逐渐演变的复杂历程;学者张鸣的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则通过战线辛亥革命全景图,深入剖析晚清民国大变局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脉络。此书以尚武中国、丛林之争、革命与保皇和科举与学堂等话题的展开再现当时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态。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和反思相关的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可以从“旧”的历史常识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史纲”课程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大多学生只是简单从教材中了解到甲午战争对中国带来的沉重耻辱,却对其具体发动背景和作战过程依然缺乏了解。由国内著名军事专家刘亚洲、金一南和丁一平共同撰写的《甲午殇思》则全面披露了该起事件详细过程。书中论述中日双方作战前的心态对比时写道:“清廷出于对北洋海军强大的自信,才在丰岛海战后毅然对日宣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稀里糊涂进入战争之感’……日本为胜利和失败都做好了准备,是因为感觉到自己海军力量不足。”①类似细节的披露,让习惯地认为在近代屈辱史中“敌方自信我方怯懦”的学生们,对甲午战争的战前事态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这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旧认知”中摆脱出来,发现有趣的“新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其深入洞悉历史的求知渴求。

再次,引导学生鉴赏学术思维规范的经典和知名史学著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抵挡“史纲”课程教学所遭受的外部冲击的有力屏障。近年来,“史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各种冲击,不断呈现出复杂化和尖锐化的趋势。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主义”的错误解读,让蕴含民族主义的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淡化;争当“世界公民”的普世价值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而包含“祖国”等概念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则往往被视作狭隘的,甚至被冠以“可怕的”和“不合作”的标签,②导致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深入思考祖国近现代史的动能遭到削弱。同时,浪潮在国内外学界和政界的肆虐,新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现象的不断蔓延,也都对“史纲”教学改革的推进制造了重重障碍。

应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学习重要性的弱化作用,驳斥对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奋斗进程的抹杀行为等,迫切需要“史纲”教师引入相关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的阅读环节。例如,针对某些别有用意地淡化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领导作用的言论,美联社记者冈瑟・斯坦因于1945年出版的《外国记者严厉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进行了详尽的澄清:“从我见到的一切政局来看,我的结论是:延安所说的中共领导的战绩,比我在重庆和西安所听到的的战绩可靠得多。”③此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共领导抗战的实地记录和访谈,让它一度被列为著名的正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其详尽的真实见闻记录,是有效驳斥对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角色产生质疑的坚实依据。

2 与“史纲”课程教学相关的史学著作的分类

由于各种知名与经典的史学著作浩淼如海,在发挥它们对“史纲”课程教学的补充功能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大致来看,这些著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通史常识类。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讲述和评论了从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的《费正清中国史》,则以40万字的篇幅,从半坡文明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涵盖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方面的传承和演变。这两部重要经典读物,可以为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构建极为充实和生动的知识背景。

二是人物传记和历史人物口述历史类。在中国近现代史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站在历史风浪最前沿的推动者。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曾国藩和邓小平等系列人物的传记,④详细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心路历程等,可以在推动学生在理解历史人物时实现“立体化”和“去脸谱化”,以及学会融会贯通地理解历史进程的认知积累中,实现重大的突破和飞跃。

三是战争或特殊历史事件类。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撰写的《鸦片战争》,是首次以世界史的视野探讨这场世纪性的中英冲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撰写、潘敏翻译的《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从关注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的独特视角出发,以江南五城为例(嘉定、镇江和南京等),描述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之间的关系交织。

四是对某段特定历史时期解析类读物。为了更深入地特殊历史片段,“史纲”课程教师可以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具备高度学术规范、逻辑严谨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读物。例如,由著名高层智囊专家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全新修订增补版),是国内首次以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意识解读中共早起党史和军史,充分解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等重大问题,⑤并对审视当今的中国社会各类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则陆续撰写的史学著作如《从晚清到民国》、《晚清七十年》以及《民国三大校长》,以及张鸣撰写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等,都从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入手,为满足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与知识来源。

3 引导学生阅读史学著作以提升“史纲”教学效果的途径

显然,国内外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的史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大学生作为知识背景有限、鉴别能力尚不成熟的特殊阅读群体,如果没有教师的巧妙引导,则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总的来说,“史纲”课程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引。

首先,教师应将课堂外的广泛阅读与课堂上的集中思考结合起来,将教师指定阅读与学生自主兴趣阅读结合起来。由于该课程设置的学时非常有限,因而对史学著作的阅读主要依靠学生们在课后时间完成。在选择史学读物时,可以根据不同历史专题(如抗日战争、甲午战争、西安事变),让学生初步自主选择并上报欲阅读的书目,让教师进行筛选确定书目,最后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在课堂上集中交流或陈述的方式,实现对专题的深刻认知。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创立历史兴趣小组和历史读书会等形式,将被动“应试”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其次,在引导学生鉴赏和阅读相关经典史学著作过程中,将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主流规律和理性审视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由于“史纲”课程制定教材只是简明扼要地铺陈了1840年到1949年至今的历史脉络,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评判的自然转变,迫切需要更多的细节填充。近年来,诸多身居高位的中共党员的纷纷落马,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产生质疑。通过推荐大学生阅读类似《运动:回忆与研究》,了解中国(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1页)共产党在其早期发展中,也曾遭遇各种制约党组织发展的内部问题和困境;⑥通过带领学生们泛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其全面认识我党在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也曾经历残酷的反腐斗争的历程。⑦由此,促使学生在看到政府反腐举措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在对种种困境的解决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这一历史规律。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和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史纲”教学,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障碍。“史纲”课程教师们应通过将课堂教材讲授和课后的史学著作阅读结合起来,努力凸显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鉴赏各类知名史学著作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迅速汲取其中的营养。这将是推进“史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刘亚洲,金一南,丁一平。甲午殇思。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04-01:28-37.

② 梁雪村。被“围攻”的民族主义与自由国际秩序的道德贫瘠。外交评论,2016(1):107.

③ (美)冈瑟・斯坦因著。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李凤鸣,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03-01:2.

④ 《史纲》课程教师可以集中向学生介绍、曾国藩、邓小平和等人的传记和相关著作,如:曾国藩著,《曾国藩全集》,线装书局,2014年版;埃德加・斯诺笔录,《自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邓力群著,《伟人的一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传(1907-1974套装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美)布莱恩・克洛泽著,封长虹译,《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等。

⑤ 金一南著。苦难辉煌。作家出版社,2015.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五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2-02

《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要》课开设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随着社会大变革,我们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形势、新问题。作为教授《纲要》课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开阔思维,扩展学识,提高能力,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纲要》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样,作为站在思想阵地前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对策。

首先,从授课对象来讲,《纲要》课的授课对象为大学新生,已经由“85后”过渡到“9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他们是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个体。他们对当前的时政方针、国际局势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抱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愿意去了解时政热点背后的历史大背景,力图去把握历史、社会的发展脉络,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被动型教育,更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说教。在这种情况下,《纲要》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简单来说:其一,为什么学《纲要》课,这是解决好大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的根本,这是《纲要》课第一堂就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的好,以后上课事半功倍,解决的不好则可能事倍功半。其二,《纲要》课学什么,这是要大学生理解大学《纲要》课不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也不是单纯地灌输政治思想,而是逐渐培养大学生对课程,对社会整体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其三,《纲要》课怎么学,这是要大学生理解大学《纲要》课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强制灌输,相反它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其次,从授课内容来讲,历史知识的重复性讲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在初中、高中都有涉及,尤其是文科学生,学习时间较长,理论水平较高。现在,《纲要》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一门,不可避免地与中学近现代历史知识有着大篇的重复。这种前期的学习经历,一方面给《纲要》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纲要》课教学,绝对不是中学一般历史知识的重复,而是要不断培育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应该了解还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如果说历史的知识不免有些死板,我们则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引导大学生从最熟悉的当代社会出发,立足今天,了解并最终理解历史。

最后,学时与内容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学时少,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纲要》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分为十章外加三个综述,涵盖了中国近现代近200年的历史,达29万字。如果在授课中采取中学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完成大纲要求和既定的教学任务,也因为知识重复,内容单调,没有理论深度,导致大学生不感兴趣,没有共鸣。面对这一困境,各任课教师要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大学生心理,做到对症下药。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该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而非仅仅传授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

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等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何避免知识面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学习近现代历史的兴趣,是我们进行《纲要》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说中学历史教学侧重对学生的史实积累和知识灌输,主要讲述历史“是什么”,那么《纲要》课则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升华,更加倾向于讲述“为什么”,两者之间具备了由低到高、由知识积累到认识升华的层级递进关系。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新的历史资料,把学生已经了解的东西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比如“为新中国而奋斗”一章,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国共关系所处的国内外背景,充分挖掘当时国共两党与美国、苏联关系的资料,进而表现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解放的勇气和智慧,表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无私精神。这个过程,就是《纲要》课老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挖掘、分析、整合的过程。要在充分把握中学教材的基础上,对近现代历史知识进一步整合。

第二,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积极创新,采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讲求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作为《纲要》课,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与中学历史教学重复内容较多,与报刊、媒体等所刊常识性内容重复较多,这更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使用包含影像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讲授《纲要》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了按教材章、节、目进行授课的传统授课方式,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中去提炼和确立教学专题、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建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且可以由学有专长的教师接力教学,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和训练;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讲述,既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教学法则放弃了传统的口耳相传,带领学生走进更加感性的历史遗迹、革命遗址,在实践中鼓励学生讨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要积极探讨、实践各种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效果,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不同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授课方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鉴于《纲要》课的特点与目的,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首先是利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状态,发挥自己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很多高校,《纲要》课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对各种新知识充满了渴望,对渊博的大学教授充满了好奇。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一课,一定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堂第一课就针对大学生特点作充分准备,展现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所授课程的无可替代性。良好的开端,再加上平时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应有之意,也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大学教学中,容易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教学过于死板、僵化,利用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到堂听课。虽然学生到课率比较高,但是也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身在曹营心在汉”,真正听课的学生很少。另一种是教学环境过于宽松,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只顾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倒是在学生眼里留下了“好人缘”,但是容易造成学生到课率较低,不利于知识的传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改变这两种教学模式,既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要保证教师的权威地位。比如,可以经常与学生讨论他们感兴趣,有疑问的话题,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在学生中间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积极引导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比如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采取问题法教学,从教师角度而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思考,主动与老师形成互动。鉴于当前公共政治课学生普遍较多的情况,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由各组选出代表在课堂宣读本组的意见。在保证学生发言的情况下,将成绩计入期末。这种奖励式的引导,不但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可以结合《纲要》课的特点,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要求学生以此为背景组织演讲、讨论,以达到理解历史的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探求、研究本家族的历史,本家族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变化,经历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国内外形势对本家族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这些不错的选题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小结

教学设计是授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纲要》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课较早开设的一门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为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处理好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因此就必须利用充分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六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2、淮北市博物馆陈列了许多今年发觉出来的大运河文物。右图中隋朝大运河流经今安徽省境内的一段是

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4、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河”的中心就是现在的

A.北京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6、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7、隋朝是我国历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 杨坚 B 李世民 C 武则天 D 朱元璋

8、中国古代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夭 D、唐玄宗

1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1、唐朝采取的治理国家的机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丞相制 D.军机处

12、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13、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思想源自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的“开元”指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年号?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

15、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一景象产生于谁统治时期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6、右图所示农具是唐朝时发明的,它属于

A.纺织工具 B.灌溉工具 C.交通工具 D.耕作工具

17、上图是某数具厂生产的一咱历史文物模型:筒车。筒车可以随水自由流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该灌溉工工具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汉朝 C唐朝D宋朝

18、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19、唐朝户数从贞观末年的300万户到开元末年增加到841万户,这是:

A.贞观之治的成效B.农业发展的结果C.开元盛世的成效D.任用贤能的结果

20、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21、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22、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

23、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24、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6、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27、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8、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29、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31、隋朝在历的作用,不能因其时间短促而忽视。下列属于隋朝在制度方面革新的是

A.科举制度 B.行省制 C.厂卫制度 D.军机处

32、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这一制度正式诞生于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33、在我国历,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 A.秦始皇 B.孝文帝C.隋文帝 D.隋炀帝

34、我国历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35、唐蕃联姻的故事是我国千古佳话,请回答唐太宗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公主是

A.金城公主 B.王昭君 C.西施 D.文成公主

36、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什么地方?

A.阿尔泰山一带 B.青藏高原 C.松花江流域 D.苍山洱海一带

37、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

38、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A.吐蕃 B.回纥 C.南诏 D.突厥?

39、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古代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40、假如你是一个波斯商人,唐代你可以与下列哪个民族交往

A.满洲 B.吐蕃 C.回族 D.蒙古族

4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唐玄宗时期 B.唐高祖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42、8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吐蕃是今天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 回族 B 藏族 C 维吾尔族 D 蒙古族

4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虚心纳谏 ②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③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 ④派遣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左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A.鉴真和尚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 波罗

45、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46、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麦加大清真寺

47、“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波斯

48、下列不属于隋朝的中国古代“世界之最”是

A.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B.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科举制被英国大百科全书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D.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49、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参观都江堰 ②到赵州桥上散步 ③用纸写诗 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⑥参加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

50、你认为下列人物中诗歌成就。影响的是

A.李白 B.苏轼 C.曹雪芹 D.吴承恩

51、每年的4——5月份,扬州都要举办“烟花三月扬州国际经贸旅游节”,该旅游节的宣传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代哪位诗人的名句? A.杜牧 B.李白 C.杜甫 D.张若虔

5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那是诗人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53、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4、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5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北宋 B.西夏 C.金 D.南宋

56、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①契丹②女真③突厥④吐蕃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57、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58、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A.党项族 B.契丹族 C. 蒙古族 D.回纥族

59、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60、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6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 B.关子C.交子 D.人民币

62、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6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A.唐朝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64、右图是我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局部),经创作的时代及其作者是:

A.唐朝——阎立本B.唐朝——吴道子

C.宋朝——张择端D.明朝——徐渭

65、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66、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67、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6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69、王教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0、“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71、2009年4月1日,中法外交部同时发表《中法新闻公报》,法方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D.明朝

7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73、成吉恩汗的主要功绩是 A、统一六国 B、建立唐朝C、统一蒙古 D、建立明朝

74、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朝鲜族 C.回族 D.色目族

75、南宋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 C.旖旎宜人的风光D.个人的离愁别恨

76、2008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77、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唐代 B.元朝 C.清朝 D.新中国成立后

78、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79、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 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80、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隋朝的科举制 D.元朝的行省制

8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A.维吾尔族B.回族 C.苗族 D.白族

82、中国古代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3、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二、非选择题

1、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与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美称,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右图这位东方先哲——孔子,他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2分)

(2)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1分)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1分)

(3)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在位时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繁荣时代,史称什么?(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材料三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历把这一时期称为“”。他在位时,称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的相同点是(1分) ( )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分)

(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2分)

(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2分)

(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2分)

4、2008年是唐朝建立1390周年纪念。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玄宗当政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国家?(5分)

(2)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2分)

5、(2008•广西玉林)12.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2分)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束后,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出现?(2分)

6.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合适的图名 。围绕这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有何意义?(3分)

(2)材料二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4分)

三个国家分别是① ② ③

史实:

(3)材料三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城简图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2分)

(4)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1分)

8、2009年3月28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隆重集会,庆祝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汉藏交往)

(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了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1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中的关键词。(1分)

(主权管辖)

(3)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始于元朝。当时,中央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藏?(1分)

(4)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5)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年和平解放西藏?为了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中央在西藏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

(西藏发展)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和平解放前,全西藏连一颗铁钉都不能生产,工业生产几乎等于零。2003年,西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874元,名列西部12省区第五位,这表明西藏已经迈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材料三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天路》

(6)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7)“天路”即青藏铁路。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8)探究关于西藏的历史,你有何感想?(2分)

9、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后,某班计划以“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为主题出一期历史板报。以下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板报样式。请根据要求,在空白处各举一例史实,帮助小明完成这期板报。

1、(1)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懦术”。

(3)“贞观之治”。

(4)仁政、民本思想。

2、(1)圆形方孔铜钱;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4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2分)(3)开元盛世;诗赋(2分)(4)B(1分)

3、(1)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②大力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地方分设“十三州部”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和豪强地主。③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⑤民族关系上(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意思对即可,答对任意一点可得1分,共2分)

(2)开元盛世(1分);汉武帝的大一统、、贞观之治等。(答对任意一点可得1分。)

(3)昭君出塞、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叶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珍丹。(任一即可得2分)

(4)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4、(1)选贤用能(或起用有德有才的人);整顿吏治,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采取措施发展生产(或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兴修水利)。

(2)鉴真东渡(或谴唐使来华)(1分);玄奘西行(1分)

5、(1)弘扬唐朝文化(1分) 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1分)

(2)郑和下西洋(1分) 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1分)

(3)相同作用: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局面:闭关锁国。(1分)

6、(1)丝绸之路(或汉朝对外交通图)。(1分) 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分)

(2)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3分) 事实:①天竺:玄奘西游“取经”。 ②新罗: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日本文字、生活习俗汉化等)。(答出任意一项即得1分)

(3)原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战乱。(答对任意 3点即得3分)

7、(1)唐朝。

(2)景象: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3)特点:①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晓市。③出现了专门的街市。(意思相同或相近,答出2点即可得2分)

(4)影响: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1分)

8、(1)松赞干布或尺带珠丹。(1分)

(2)患难相恤,暴掠不作。(1分)

(3)宣政院。(1分)

(4)顺治、康熙帝先后册封达赖、班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3分)

(5)1951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6)唐朝时的汉藏交往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西藏的开发。(1分)

(7)变化: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进步。(2分)

(8)汉藏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汉藏交往和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的发展。(2分。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

9、(8分)选官制度: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②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③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④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1分)(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民族关系: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1分)

对外关系:①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文化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③玄奘前往天竺学习佛法(1分)(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科技: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分)

诗歌:诗歌繁荣,大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1分)

书法: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等(1分)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七

中共党史专题讲座开始了。历史不能割断,而更应该从历史中寻求前进的智慧和动力,开拓新时代的新面貌,担当起历史与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

这几个月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史,学习的重点是是党的纲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党的纲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是党的纲领的涵义和意义,党的纲领的涵义就是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低纲领。

在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既坚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但是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共产党人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但我们应该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

其次,通过学习和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坚信,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句空话。《共产党宣言》通篇闪烁着旗帜的光辉,成为其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的理论渊源。

最后,通过学习我了解如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最高纲领,脚踏实地地实践党的最低纲领。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乐于生活,个人的发展要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寻求进步,努力做好工作。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党的共产主义理想,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员的队伍,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2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考验,经过9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能更好的领悟党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坎坷,从中汲取其成功经验,将其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真谛,从而坚定信心,增强爱党爱国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党史,认真总结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而获得启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局限性及偏差予以改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一扫旧中国的沉沉黑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我们要从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我们党成立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中汲取力量,时刻忠于党的理想,忠于党的组织,进一步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深刻感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深入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拥护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认清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感悟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要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昂扬斗志,矢志不渝奋斗。

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3

回首过往,中国共产党99年的历史,是惊心动魄的革命史、勇于探索的建设史、经天纬地的改革开放史。研读党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恢弘磅礴、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实践、勇于担当的壮志雄心。在新时代接续奋斗,就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从党史中汲取不忘初心的前进力量。

从党史中把握前进方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新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史写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学习历史、总结经验,善于从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些问题都必须到党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正确方向,并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始终发挥着先锋队的作用。今天,我们之所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战胜困难的法宝,有应对风险的智慧,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有奋勇前进的目标。

从党史中夯实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如椽 巨笔公 号,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党史中寻找初心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出发,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从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 椽巨笔公 众号整理,到同志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就是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党的执政之基在人民,力量之源在人民。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研究和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辨是非、知兴衰,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现实,科学地预测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提供有益启示,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党史不但书写着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更昭示我们的明天。因此,我们学习和铭记党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现实服务,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借鉴,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少犯或不犯错误。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辩证把握时代主题,扎根在初心上、成长于使命中、绽放于新时代。

从党史中传承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我们党所特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尤其需要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深入把握党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并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进行丰富升华,把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的立党之魂,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而党的历史学习教育则是保证我们党永葆初心使命的有效途径。当前,海南正处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带着寻求知识和经验的心态,认真学习、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树立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扎扎实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

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4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面对周围形形色色的“诱惑”和“糖衣炮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就必须不断进行思想上的学习和熏陶,要大力组织倡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讲党性、学党史、树典型、当先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基层工作岗位的年轻一代共产党员来说,只有了解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的认识,增强对党的感情,才能更加忠诚于党的事业。

读史以明志。《党史》中记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事业兴旺,有韧性的支撑,有意志的考验,有追求的义无反顾,更有希望的充盈饱满。我们每一名党员都应该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明确志向,确立目标,并为之发奋图强,锐意进取,与党的发展进程亦步亦趋。

读史以益智。在党的九十多年历史中,党经历过失误和曲折,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如何正确看待失误和曲折,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在学习工作中,面对种种挫折和困难,我们也要学会升华自我情感,理智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中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和主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读史以慎行。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在转型,但我党历史上所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历久弥新,仍然会给我们教育启迪和激励,使我们以其为标榜,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敲响警钟。

读史以资政。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主体,都是“终身”的政治参与者,这与《党史》中提及的“人民当家作主,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不谋而合。现实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度和民主自信心,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的资政议政。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施政行政准则,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奏响党民和谐之音。

2020中共党史专题讲座观后感心得5

我认为,学习党史,目的是更好地拥党、立志和向党,需要把重点放在广大青年人身上。我们广大青年在学习中汲取养分,铸造信念,锻造人格,砥砺激情斗志,牢记神圣使命,树立正确和科学的奋斗目标,努力立志成才,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担当的新一代,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学习和工作。

对一个成立98年、执政70年的世界第一大党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历程,记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艰苦奋斗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对共产党人来说,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也是汲取智慧养分、增强“四个自信”、激发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学习党史和中国史呢?

首先,在学习党史国史中明白“我是谁”。有一句名言说道,“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一个人要活得明明白白,就要搞清楚“我是谁”,但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有什么样的历史,我们是如何成为共产党的一份子的,这些问题都必须弄明白,只有搞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真正做到爱党爱国。我们作为党组织的一员,要深深懂得,我们既普普通通,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既要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走群众路线,又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我们必须强化党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

第二,在学习党史国史中明白“为了谁”。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到:“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发出“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誓言。98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领导革命,是为了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领导建设和改革,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自由幸福,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做任何工作,都必须为了人民群众。

第三,在学习党史国史中明白“依靠谁”。毛泽东曾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强调,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这是我们党98年历史证明的一条真理。98年来,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推进建设和改革事业,使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98年历史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最坚实的“靠山”,离开了这个“依靠”,我们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史国史中明白我们的“依靠”,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真情为民服务。

最后,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一名窗口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学习并铭记党史,严于律己、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苦干实干,切实增强为实现党的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八

目录,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也是教材的总纲,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利用目录介绍全书内容、结构,做到“纲举目张”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从目录上看,全书共8个单元,有27课,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篇九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04-01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学好历史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历史教学结束后,为了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就离不开有效的复习,只有复习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系统的认识,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才能更有效呢?

1.复习课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中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内容因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大多数历史知识点解基本是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格式构成的。这样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容易造成记忆上的混乱与冲突。因为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相近,地点相似,使得记忆容易出现混乱。不仅如此,由于初中历史中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非常多,对于学生的记忆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复习课就应运而生了。某些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遗忘现象,因此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就针对性地设置了复习课,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已教学知识的掌握。复习课不仅仅是对已经教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这是整理构建成为一个整体网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的复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展开复习,确保历史教学成果。

2.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开展策略

2.1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复习课。复习课开展通常情况下是由教师自行决定的,因此在开展时机的选择上就显得非常重要的了。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情况来看,一般在结束教学的三到五天内,学生还是对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在一周以后,基本上就会产生遗忘,但是此时如果对其进行适当提醒,学生就可以立即回忆起这些知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么经过提醒,学生也比较难以回忆起这些知识。比如,在教学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逐步对这些知识形成遗忘。然后,在第八天或是第九天,教师就可以设置复习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重新记忆这部分知识。

2.2复习课的形式优化。复习课的开展可以对其形式进行创新优化,不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在一些教师看来,复习课就是一堂课,其就应该从头到尾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这样的想法虽然不能算错,但是却非常局限,没有真正认识到复习课的内涵实质。复习课不一定要花费一堂课的时间进行,也没必要专门将其作为一节课来展开。相反,复习课的设置可以更加随意多样,不必局限约束。比如,在每堂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课前十分钟设置为复习环节,对之前教学过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复习,在复习环节结束之后再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在教学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可以在课前十分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快速复习,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在教学丝绸之路时,就可以对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展开复习。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复习回路,使历史复习与历史教学实现同步,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如此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2.3按纲理线,理清结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纲""线"主要是指根据课标要求或者教学要求提炼出来的能够串联起相关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框架。在复习过程中,弄清楚这个知识结构,可以让学生详尽掌握历史知识,对历史发展全局心中有数,从而优化复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按纲理线,帮助学生理清结构。

如在教学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这章内容后,回过头来看学习内容,这单元主要安排了5课内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开拓疆土与对外交流》《昌盛的秦汉文化》。仔细理清脉络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围绕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来设计的。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以秦朝与汉朝作为主要脉络,从大一统格局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优势及利弊进行对比,这样的复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认识,而且通过脉络清晰的对比,学生对这两个时期历史的不同以及它们的延续性有了清晰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2.4抓住精髓,浓缩要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历史,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浩瀚复杂。要想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在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历史知识的精髓,帮助学生浓缩要点,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教学历史《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在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段时期发生的年代为线索,让学生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鸦片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出现了哪些爱国人士或英雄人物、鸦片战争的历史成就及意义等方面总结要点。这样一来,抓住了教学的精髓,浓缩了历史知识要点,对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5注重训练,强化应用。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历史复习课上,针对各个习题类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弄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进行辨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果。

复习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练习。一般说来,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考评考查的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识图、材料分析等。

结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作用,然后从开展时机、形式内容等方面加强复习,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204-2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