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篇】1-1-60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一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 教 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 ,特 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 ,老师要不停地 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 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 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致于他们觉得自 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 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师给学生的评 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 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二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本学期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

再读这本书,思绪万千,受益匪浅,特别是文中“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使这项工作收到实效,老师必须要做到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成长,不是靠压抑,而是靠鼓励;不是靠打击,而是靠扶持;不是靠阻挠,而是靠推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扬起自信风帆”作为学生成长和前进的不竭动力!《给教师的建议》中处处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信心这一思想。

在第76条中对上三年级的彼特里克没有独立地解出过任何一道应用题的情况,他没有丝毫嘲笑放弃,而是仍然坚信这孩子是能够学会思考的。于是带领彼特里克一起到自然界里去,让彼特里克注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解决许许多多的应用题。终于彼特里克明白了应用题里说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虽然他的解释是断断续续的,但是我看得出,以前像被迷雾遮住一样的东西,终于在这孩子的眼前变得清晰起来了。彼特克里也很高兴,这孩子连放学的时间也等不及,就跑回去,跟母亲分享他的快乐。彼特里克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从而产生了自信。

没有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受到自豪感,就谈不上培养出真正的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就能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阴影,找回他们的自信,并且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质、潜能,诱发他们心中萌芽中的创造冲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身上积极上进的火花,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调整心理状态,使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读到这里让我产生共鸣,想到了前不久班里发生的一件事。记的那天早上,我一早到校,经过四楼走廊时无意间看见小周同学傻傻地呆在一只死鸟的旁边。我主动上前跟他交流,问清了事情经过。刚想叫他回教室时,突发奇想,对他说:“小周,你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就作为今天简评的内容,如果写得好可以刊登在班级小报上。你愿意试试吗?”小周平时是一个很不喜欢写作的同学,每次的简评只是寥寥几句。没想到这次居然爽快地答应,我心里暗自窃喜。没想到第二天交上来一看,确实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得特别生动。刊登到班级小报之前也就改了几个错别字。等到第二期的班级小报发到他面前时,我特别关注了他,发现他盯着自己的作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当其他同学对他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对他又进一步地表扬肯定。记得他的这篇文章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大家从次以后对小周是刮目相看。小周也变了,恢复了自信,爱上了写作。在学习中他体验到了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使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他渴望再次成功,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相信他会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总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赏识、被重视时,就会积极的配合,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机会,给予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种下自信的种子,让阳光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微笑着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会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如同聆听着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感受着大师所特有的那种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平凡恬淡的气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四

寒假里,我借阅了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许是出于对后进生的关爱吧,我对那些只要能帮助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内容特别在心。所以,书中提到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一小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复阅读了三遍,觉得受益非浅,借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感受。

书中写到:“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因为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们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经常会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他们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促使它加强工作。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弱,对题意不理解,而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来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读懂题意,告诉他们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日复一日,他们的阅读水平仍旧停留在原地,提高甚微。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累,我教得更累。

就拿在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中,考了不及格的学生——王锦阳来说吧。他那二十多分的阅读题一分未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阅读量太少,他平时根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因为他学习不够积极,作业较拖拉,做题速度极慢,其他同学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他却需要半小时以上,这样一来,他就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作业上,少了许多阅读的时间。常常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来得及看就得归还了;《未来作家》报也是一发下来就被搁置在书包里;在校根本没有时间看,在家又不爱看书,连语文书里的课文都读得很少。因此,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像他这样书读得越少,理解能力就越弱,文章就越读不懂;文章读不懂,做题所花的时间就越多;做题时间一多,就越发没有时间来阅读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他的成绩怎么提高得了呢?所以,要想使他的成绩免于不及格,得借助阅读来发展他的智力。只有读书越多,他的思考才会慢慢地清晰起来,他的思维才会活跃。

我以前经常鼓励那些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扩大阅读量,增长更多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多读教科书就行了,以免分心。看来这一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可以想想,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后进生,就是因为他们不能读好教科书里的内容,他们已经丧失了读书的热情了,所以他们的智力不能得到发展。我们不但要引导这些孩子多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且应该让家长们积极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现在,只要有学生家长向我询问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对他们说:“请你多督促你的孩子看课外书吧!坚持每天看20分钟到半小时,看完以后再让他说说看了写什么内容。这样一来,你的孩子肯定会聪明起来的。”

其实,在《语文新课标》里也提到:学生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等。作为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特别是针对后进生,我们更要周密考虑,有计划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书籍。在书籍的选择上,可先从他们感兴趣的那一类入手,引导学生去接近他爱好的发源地。对自然知识感兴趣的,就为他选择一些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就为他选择一些《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从一门学科入手,再去“点燃起许许多多的火堆”。因为阅读时,书中鲜明的人物,动人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势必会引起后进生阅读的兴趣。后进生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从而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更喜爱读书了。

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尽情地享受知识的雨露,让我们的校园开满阅读之花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五

对普通的健全人出来在其特别脆弱的时候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去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

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人带去欢乐,让周围的人由衷地感到“因你而感到幸福”,至少不要为他们增添痛苦。尤其是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担,更是要懂得教育的意义。

周日,参加了同学女儿的十二岁生日庆典,当漂亮的小公主轮桌敬酒时,来到我跟前,另一位同学介绍说:这是校长。我立马叫停了他的介绍,并说: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千万别跟小寿星添堵。祝小公主快乐成长!

郑杰老师在第61条建议《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一文中写道:我敢断言,并没有多少学生真心实意地愿意到学校来。再根据我近二十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对学生们学习状态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老师的,其个中原因说来话长。现如今这个教育的冬天,孩子与大人之间没有代沟是万里无一的,想法上不相佐是不正常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同样是不可能的。在不了解当日的小寿星的真正喜好之前,给他介绍正在为她庆祝生日的是一名教师,就有为她添堵的可能,至少,我们不应该冒这个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六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特意组建了读书社团,每周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共同时间,虽然才开始两周,但是和小伙伴每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所谓经典的书籍越读越美,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教学这个工作,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了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读过后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准了目标。从这两次读书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书中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关于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小学生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其中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同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记忆、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而有的学生对于脑力劳动感知得慢,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完善教育教学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本书第六条感悟较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中就遇到有的学生一个知识点单独给他讲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能讽刺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格外的关心他们的成长,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辅导功课,学会换位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这些只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