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教师实录,还在等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一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二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什么?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什么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什么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介绍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三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 “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四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五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六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且吟且诵素课生香――《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评析: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王任
黄婷婷
现任教于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教研员,海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曾先后荣获“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琼海市教坛新秀”“琼海市先进教师”“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海南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最崇拜的名师:王崧舟。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视频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书边说)
师: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读过了。
师:这是一个准和谁的故事?
生:这是一个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点评:解“绝”的字义,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师:读得真准!“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
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生读)感谢你为我们作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
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请两名学生读全文)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i组词语在课文里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它们的意思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难度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句子)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语文教案 )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再来看第三组。(出示句子)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
(生齐读课文)
点评:前三个步骤的检查,落实了初读环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目标。通过讨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难理解的词句,为学生读好课文以及后面讲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整个环节,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为教学中“密”之妙,前者疏,后者密,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渎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能行!(学生试着背诵)
点评:书声琅琅,熟读成诵。从初读到半填空背诵,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读得尽兴、入味,背得轻松,全在预设之妙。素读,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古文学习的方法,“素”,却有味;“素”,却满堂生香,如茉莉,如淡菊,幽香沁脾。
理解故事――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讲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说得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
(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 兮若 !
善哉, 兮若 !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日――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
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
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
生: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
师:谁来说?没写完的可以口述。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莫属也!”
师:“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
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知音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
(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你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
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
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点评: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教师“遵路识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后用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传唱知音――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渎课文。)
点评: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经典文化之旅,教师的“大语文”观可见一斑:
总评:
“素”在词典里的一个义项是“本色”。、黄婷婷老师这节《伯牙绝弦》是一节体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它突出了朗读教学,讲究吟咏,从头到尾,书声琅琅,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古文的意思也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其义自现”,体现了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的特点。
一、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吃准教学重难点
黄老师的这节课目标简明,过程简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却很好,这篇古文课后有三道题: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三道题正是编者意图所在: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黄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教材编排意图,确定了适度的教学目标,吃准了教学的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己读懂古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
二、用素读的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文教学要避免一种不良倾向,即为应付考试,一字一句串解意思,使古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兴趣,这节课黄老师从介绍故事背景入手,以“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这一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用素读的方法,先让全体学生读正确,通过一起找古人摇头晃脑读书的感觉为引子,采用师生、生生合作读的形式,融有效的古文朗读指导于老师的范读之中,并以积极的评价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读懂读熟,使一篇流传千古的知音文化短文成了学生的积累。
三、关注语言形式,让学生感悟知音文化
古文教学要避免的另一种不良倾向是:忽略语言的表达形式,过于挖掘人文内涵,一味拔高,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在体会知音文化内涵,感受朋友间真挚情谊的环节,黄老师用语言创设了当时“一个鼓琴,一个倾听”的情境,通过配乐,教师扮演伯牙,引导学生关注“善哉,
兮若
”的形式,体会伯牙子期间“所念”与“必得”的心灵相通,黄老师还通过写话训练,既迁移运用了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又巧妙地突破了“理解知音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可谓踏雪无痕。
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优质 篇七
【教学实录】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琴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实录 篇八
名师讲解《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
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
(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绝弦》教案
……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伯牙绝弦课文简说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
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九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十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琴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第十一篇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1、安排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
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
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第十二篇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
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第十三篇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板书:
杨柳依依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
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1、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板书: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第十四篇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所以导致总有个别学生朗读的节奏出错。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第十五篇
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啊,这个语气词要又轻又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么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又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方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什么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什么?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比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又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什么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什么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什么?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又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