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优秀8篇8-4-31

试题分析是指根据学生对每一试题的答案,对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并作整体性评价。依据试题试用或正式使用后的结果,分析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别度和客观性等。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一

摘 要 通过对太原市成成中学生体质进行分析研究,从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对不同年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学生体质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学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字 体质数据 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

一、研究目的

成成中学为了更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测评活动中根据教育部、省、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在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2009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成成中学上报国家中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有目的、科学的锻炼能使身体素质得到合理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中学生体质监测成绩的调查研究能够及时发现中学生身体素质发育发展的状况,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以期为学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开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成成中学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段划分为高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龄段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电子期刊室以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论文、论著、杂志、期刊,从中获取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指标测量法

使用统一配发的中学生体质监测器材,测试指标和方法严格按规定进行。测试仪器有电子身高计、电子体重计、秒表、软式排球、实心球等;测试指标分为形态、素质两大类。分别为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800/1000m)、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前抛实心球)、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排球垫球)五项指标。

3.数理统计法

数据均利用Excel2003、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部三个年级整体情况分析

1.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身高体重测试结果比较

身高标准体重是指身高与体重两者的比例应在正常范围。它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它可以间接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

图1 身高体重测试结果比较

由图1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形态等级之间存在差异(p

2.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800/1000m)

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800/1000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中生心肺耐力的水平。

图2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800/1000m)

由图2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中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

3.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

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前抛实心球)反映学生上肢爆发力,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

图3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

由图3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中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4.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软式排球)

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排球垫球)反映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相应项目的运动能力。

图4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软式排球)

由图4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中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

(二)高一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5 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5可见,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6 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6可见,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三)高二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7 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7可见,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8 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8可见,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显著(p

(四)高三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9 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9可见,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10 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10可见,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方面需要加强,学生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情况不错。

2.女生在柔韧、力量等级测试结果在及格这个等级和男生出现明显反差,女生的肌肉力量素质、肌肉耐力素质明显低于男生;女生在柔韧、力量等级测试结果在及格这个等级和男生出现明显反差,女生的力量素质明显低于男生;从整体情况分析男生、女生在速度、灵敏身体素质方面较好。

3.学生耐力素质总体情况较好;初中生耐力素质总体情况很好,明显高于高中生耐力素质;学生速度、灵敏类类项目、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情况不错。

(二)建议

1.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的营养与健康进行及时科学引导,较低体重占较高比例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相符,同时注意加强各项身体素质敏感期锻炼。

2.在教学中针对女生的现状,合理设置运动项目以期加强女生上肢、肩带、腰腹背肌力量素质薄弱环节;男生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等。

3.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性别差异设置相应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心肺耐力素质,同时要有意识培养女生自觉、主动、积极的锻炼意识,以期有效调动她们参与耐力素质练习。

4.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如现在开设模块教学,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科性兴趣,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实现学校健康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昌武。当前在校学生的肺活量现状与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127-129.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二

关键词 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年级差异。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以下简称人际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它包含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以及交往过程中合作的态度等一系列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

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结构和内涵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一方面以社会心理学角度,从关注个人品质的“社会合意性”发展到对跨越不同人际交往关系的“一致性”的个人素质的研究。如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诚实、理解等人们评价他人的社会合意性品质[1];凯恩(Cann)等提出了善良、可靠等四组素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求的一致性程度等[2]。另一方面以情绪智力概念为中介研究人际素质,提出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斯卡特(Schutte)等人运用系列研究考察和证明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正相关关系[3]。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心理素质研究出发,将人际交往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成分或亚成分,人际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处于附属地位。如邓如陵、葛军关于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4],将高师学生心理素质分为8个方面,其中第6个方面是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冯正直、张大均提出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三因素结构,人际适应包含在适应性因素中[5]。

二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研究。如田文强的“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素质是由人际关系建立、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等特质构成的多要素综合体,大学生具有交往的主动性,但缺乏交往技巧及人际冲突处理技巧[6];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7];董莉、沃建中的“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要优于其他人际关系类型,女生人际交往优于男生[8]。

三是有关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将人际关系因素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内容,揭示青少年人际关系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王峰等的“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20个变量,其中包括学生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人际因素[9];胡军生、王登峰等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敏感、强迫、敌意等方面[10]。

上述诸方面研究有力地推进了人们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国外研究侧重于以情绪智力为中介探讨人际素质的内容,国内研究多将人际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附属成分,仅限于某些侧面的概括和研究,欠缺对人际素质内涵更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从局部、现象及表现形式上的研究居多,由于对人际素质结构和内涵研究上的欠缺,还不能从人际素质的多层次结构出发,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特点;针对某一受教育阶段、某一地域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还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

马惠霞、沈德立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人际心理素质的内涵[1]。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11],构建了新的人际素质的测量维度。本研究即以人际心理素质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人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人际素质的特点和成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马惠霞、白学军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共21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其中,人际交往维度包含11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积极、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包括自信、敏感、热情、机智、表达能力强、合作等。人际调控维度包含6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善于根据情境调节交往技能,促进人际互动的心理品质。人际知觉维度包含4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知觉他人的交往需求,体验他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对交往双方关系的理解力。量表条目采取4等级评定,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越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越能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的主动性和效果越突出;得分越低,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及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等心理品质越差。

该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3、0.979、0.957和0.953,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8。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与人际素质总分之间具有中高度相关。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为效标进行分析,适应分量表与该量表总的相关系数0.719,表明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时效度。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青少年人际素质总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得分平均数为2.8573,标准差为0.402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2.853~2.861。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形态,偏度系数为0.031,峰度系数为-0.031(见图1)。

根据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人际素质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人际素质得分低于2.05(M-2SD)的为低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2.05与3.66之间的为中等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3.66(M+2SD)以上的为高水平。处于人际素质各水平的青少年人数、比例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3.2青少年人际素质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整体人际素质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7.41,p

3.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人际交往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平均数为2.8497,标准差为0.462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45~2.85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5.852,p

3.3.2青少年人际调控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409,标准差为0.488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36~2.94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调控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997,p

3.3.3青少年人际知觉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平均数为2.7526,标准差为0.566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7~2.758。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知觉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二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8.537,p

4讨论

4.1青少年人际素质整体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总均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8573,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有97.8%的调查对象总均分在2.05(M-2SD)以上,总均分高于3.66(M+2SD)的调查对象占2.9%。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养和熏陶过程中,在对社会互动对象的认知、人际交往中角色转换技能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呈现良好的状态。

4.2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在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较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总均分逐渐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过程和内容相对较为单纯,随着年级增长,青少年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成人化,而青少年此时在人际交往技能上却相对不太成熟,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准备。同时初中和高中阶段又经历着步入青春期的转变过程,由自我意识引发的新的自我中心,表现出叛逆性和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人际素质中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的发展。到了大学阶段,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于环境和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带来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随着对大学生活的不断适应,人际交往会有一定改善。其次,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动机系统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上容易简单地按老师和家长说的去做,而初二以后,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动机结构发展得较为复杂,内在性较强,行为调控的动力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发展,自我的独立意向越来越成为支配行动的主导因素,与这一年龄段尚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一定反差,导致了人际交往发展上的变化和波动。此外,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业与升学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们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和增强各类人际交往。

4.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显著,但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人际交往,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人际调控,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人际知觉,除高二年级略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在人际素质的3个维度中,人际调控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人际交往侧重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征、一般能力、情感和意志过程等成分;人际知觉侧重人际互动中的社会认知成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及人际知觉上年级变化趋势的差异,反映了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变化的非同步、非等速性,及其在人际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发展上的非同步特征。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发展到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才能够开始理解社会交互作用,采用较全面的观点看待社会情境,理解社会关系的互惠性质[12],而自我意识、性格、需要、兴趣及价值观等影响人际素质发展的因素,获得较大发展和初步成熟,要到高中及大学阶段。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的非同步、非等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的人际调控发展较早,而以社会认知成分为主的人际知觉的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及自我中心特征又可能导致了其在人际交往上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与不断提升的人际认知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整体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人际素质得分在中学阶段有随年级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初中阶段得分较高,高中阶段得分最低。(3)青少年人际交往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初一年级得分最高,高中及大学阶段得分最低;青少年人际调控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一呈上升趋势,然后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青少年人际知觉随年级的增长呈不断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惠霞, 沈德立。 人际心理素质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4(1): 85~86

2 Arnie Cann. Rated importanc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cross fou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3): 322

3 Schutte N 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41(4): 523~536

4 邓如陵, 葛军。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2(4): 41~43

5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7(6): 56~61

6 田文强。 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6): 50~52

7 沃建中, 林崇德, 马红中, 李峰。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9~15

8 董莉, 沃建中。 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45~47

9 王峰, 王莉, 李瑞芹。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 2005, 18(3): 137~139

10 胡军生, 王登峰, 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4): 449~451

11 马惠霞, 白学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8~171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三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科学业评价已落下了帷幕。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服务现将本学期一年级数学学科学业评价质量分析如下:

一、综合评价

我校一年级仅有1个教学班,这个学期,一年级仍然实行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方案,方案还有待成熟,但是基本有效的对全班64人,从过程性、活动性及终结性三方面评价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全班95%的学生都能达到优秀。下面就从这几方面结合我们班级的评价结果做出以下分析报告。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含课前课堂表现、成长记录袋内容、日常作业情况以及单元检测,我们采用平时记录的形式积分,共40颗星,占总成绩40%。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惯与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每一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及时纠错的学**惯,考察学生是否按时并**完成作业,书写是否认真,差错少,能否及时订正错题,并主动请老师再次批改,考察学生本学期都参与了哪些活动以及学生特色作业的完成情况。

从评价结果来看,课前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互作互动能力主要是靠老师平时观察来评价,缺乏很详细的评价标准,所以各个学生之间只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的互作互动能力比较欠缺,主要还是平时训练的少,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学**惯都比较好,只有少数学生经常出现做完作业不检查导致漏题的现象;日常作业情况主要参考《小学数学》的书写情况,由于作业一般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都写的不错。单元测试后教师都会及时对当次考试成绩进行记录,对学生的纠错情况进行检查与统计。由于每单元的学习内容不一样,所以每次单元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都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每次测试总有少数学生出现漏题的现象。至于成长记录袋,每次学生都能很认真的完成特色作业,并将成果保存进成长记录袋中,这一项学生的成绩都差不多,基本都能得到满分。

2、活动性评价

活动性评价主要包含数学好玩分扣子、填数游戏以及口算比赛三项活动,共20颗星,占总成绩20%。

活动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是否能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意识与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计算能力这几方面,依据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打分。

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基本能找到合适的分类方法,也能主动参与分类活动以及填数游戏,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只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小组合作能力较弱;由于口算测试学生若对自己作答情况不满意,可申请更换题卡或者申请重新测验,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所以大部分学生考试都比较好,只有极个别学生口算能力较弱,一次考试不太好又不愿意二次测试,答对题数低于50道。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采用纸笔测试、我们认识的数以及数学与生活分项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共40颗星,占总成绩的40%。其中纸笔测试30颗星,另外两项各5颗星。

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数学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察是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简单交流,能否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能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测查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从评价结果来看,全班95%的学生终结性评价能达到35分以上。我们认识的数这一项学生都能用生活中的事物描述100以内的数,也能简单的交流,少部分学生在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这方面能力较弱。数学与生活这一项测试中,学生能很轻松的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并提出5个以上数学问题,也能够解决。纸笔测试中,80%的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但是学生观察物体的方位这方面能力较弱。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评价方案还不够成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学生的互作互动能力比较欠缺,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够高,缺乏对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大部分学生的学**惯都比较好,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每次测试总有学生出现漏题的现象。学生的口算能力、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的能力以及观察物体的方位的能力较弱。

三、原因的分析

学生的互作互动能力比较欠缺,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够高,缺乏对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主要原因还是平时训练的少,小组合作的机会少,小组合作中组长的选定很重要,需要老师严格的筛选与培养,这点我作为老师来说,我不合格。少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每次测试总有学生出现漏题的现象,学生马虎不认真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这方面的训练不够,没有做到领着学生检查,帮助学生学会检查,以致学生没有做完题检查的意识。学生的口算能力、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的能力以及观察物体的方位的能力较弱,主要在于平时训练少。由于这学期时间短,只有三个多月,但学习任务没有变,于是这个学期一直呈现一种赶课的状态,对学生这些方面的。训练就搁置了,这是我的责任。另外观察物体的方位印刷的不够清晰,学生看不清楚导致孩子作答时有困难。

四、教育决策

在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加强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与教育,增加小组合作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并乐于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积极讨论,并着重培养小组长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加强培养孩子的检查能力以及纠错能力。重视每一次的单元检测,及时分析总结孩子对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重点的对孩子进行辅导。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会继续抓好基础知识,特别是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练习,运用多种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灵活做到又快又准确的计算。估算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重点,下学期会加强孩子的估算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五、行动落实

1、争取每堂课都给学生空出来几分钟时间让孩子合作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

2、固定小组成员,统计小组长的姓名,并安排空余时间对这些小组长进行培训。

3、每次做完作业或做完试卷后,教师要做到带领孩子认真检查,教会孩子自我检查的方法,直到学生能做到自我检查以及自我纠错。

4、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利用开火车、抢答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5、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估算能力。

6、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着重辅导后进生,关注后进生,提高中等生,提升优秀生,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优秀。

综合以上来看,学生各方面表现层次比较分明,各项能力都有需要加强的学生,同时使我看到了并了解了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够完满的一些事物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补足,在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如:学生的学**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品质),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与研究。加强学生的书写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方位感,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结构,向40分钟要质量,争取在以后的测试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使一年级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会运用数学,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四

一、试题质量分析

本着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数学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原则,本套试题力争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特别注重考查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点的覆盖情况

章节内容 分值 章节内容 分值

5.1相交线 2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5

5.2平行线 3 8.2消元 12

5.3平行线的性质 4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6

5.4平移 3 9.1不等式 3

6.1平面直角坐标 2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5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0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5 9.4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8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 10.1平方根 2

7.3多边形及内角和 5 10.2立方根 2

7.4课题学习镶嵌 3 10.3实数 3

(二)从考点与分值看试卷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注重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系统性与全面性的考查。从上表不难看出,试卷对各章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2、试题注重双基,重点突出。整套试题在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的同时,突出了对重点章节和重点知识的考核,为学生后续学习作了较好铺垫。例如6.2节坐标方法的简单运用占了14分,8.2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占了12分。这些章节的内容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这些分值的集中分布,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3、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用数学”能力的考查。试卷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用数学”的能力较为关注。如8、19、24、28、30、31题等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且探究性较强,较好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既考查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试题存在的问题

1、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超前。如第7题要求学生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关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点的特点,而本期教材对该知识点还未作讲解;第25题属于二次根式的化简,学生在学了二次根式的性质之后才能完成,考查知识点应属超前。

2、个别试题有误。如第23题本是一个解方程式的题,但是掉了一个“=”号,给出的是代数式而非方程,给学生解题带来了不便。

3、试题难易比例设计稍欠合理。一是因为所考查的个别知识点超前,二是因为整套试题难度略大,人平仅56.81分。这均为出题者对新教材挖掘不够、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实际考虑欠周所致。建议出题者紧扣教材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注重试题坡度,以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每一位学生恰当、合适、公平、公正的检测机会。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对学生试卷的随机抽样,学生答题情况大致如下:

1.选择题30分,平均得分17.5,得分率58%。

2.填空题30分,平均得分20.2,得分率68%。

3.计算与证明题共40分,得分率约为36.7%。其中26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分,平均得分8.4分;27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5分,平均得分4分;28题几何结论猜想与证明题4分,平均得分2分;29题几何计算题5分,平均得分4.2分;30、31题是综合性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两题共12分,平均得分4.4分。

由此可见,学生在答题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的“双基”还欠扎实,亟待巩固与提高。从抽样情况来看,学生在基础题目上的得分率为68.7%,失分较多。一是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如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性题目出错较多。二是强化训练不够,导致平时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出错仍然较多。如在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有“—”号之处易出错,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去分母时出现了“漏乘”,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未改变等。三是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较差,如28题属几何结论猜想与证明题,此题所用知识点较单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情况,三个步骤即可完成,但学生在此题的得分率仅为50%,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该知识点认识不到位,而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够,题型见的少,同一知识点,仅换了一种考法便无从下手。此题若换成常见的几何证明题型,学生的得分情况定会有改观。四是学生基本功欠佳,如表示角时忘了用“∠”的符号,出现了“DBA=EDB”这样的错误,在一个顶点(如B)处有多个角时,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角(如∠B)等。

(二)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欠佳。《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0、3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建模意识与建模能力,需要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决,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此题的得分率仅为36.7%,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此题得分为0。

三、几点建议

根据学生在此次检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少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有一种误解,以为学生学习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对此我们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知识是必需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学生的能力也无构建与提高的基础。课程**的关键是引导学习那些有实用价值、能促进发展的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获得知识。为此,本期教学内容中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知识点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解方程中的漏乘问题、移项中的符号问题、解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问题等在教学中同样需要重点讲解与反复强调。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建模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此次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中看出,还有不少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主动、效果不够明显。教学中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教学中缺少变式与创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落实。因而学生未能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听到和学到新的学习方法和一些新型题目,从而导致学生在所谓的“新题”上失分较多,如28题,有教师认为这是一道“超难度的试题”。其实,所谓的新题也只是题目形式的改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复杂,只是这些题目更多地强调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创新性、灵活性的训练,特别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着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五

[关键词]酿酒葡萄的分级、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SS

中图分类号:T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30-01

不同质量的葡萄所酿葡萄酒品质不同,所以对酿酒葡萄的分级要从两方面考虑:葡萄的理化指标、葡萄酒的质量。对于前者,把葡萄的30种一级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解,用较少的重要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对于第二方面,利用附件一中品酒员的评分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把两者统一起来,构建一个综合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具体步骤如下:

(1)考虑葡萄的理化指标,我们先观察附件2里红、白葡萄的化学物质。由于成分较多,不利于分析统计,我们先对30种一级指标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减少考虑的因子个数。得到了红葡萄的8个主成分及白葡萄的9个主成分。

(2)考虑葡萄酒质量,我们根据附录一,用每组品酒员对酒样品的评价总分数来分析。因为第二组品酒员比第一组可信,所以采用第二组品酒员的评价分数。

(3)以第二组评酒师的评价分数为因变量,葡萄的各项主成分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形式的函数模型:

红葡萄酒:Y=a1x1+a2x2-a3x3+a4x4-a5x5+a6x6+a7x7-a8x8+a9

白葡萄酒:Y=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b9x9+b10

(4)利用SPSS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模型求解(表1)。

a.因变量:二红评分

得到品酒员评价分数与红葡萄主成分之间的关系为:Y=11.822x1+0.733x2-8.087

x3+1.247x4-0.180x5+4.166x6+2.622x7-0.281x8+70.485

(5)利用回归分析所得到的式子,可以由主成分得到酿酒红葡萄所酿红葡萄酒的预期评分y,结果如(表2)。

(6)通过酿酒葡萄所酿酒的预期评分y对酿酒红葡萄进行分级,规定每级分数间隔区间范围:红葡萄为3。得到分级结果:

一级(80-77):样本9;二级(77-74):样本23、3、2;三级(74-71)20、21、19、17、10、5、13;四级(71-68):22、12、15、25、26、24、27、16、6、14;五级(68-65):8、11、18、1、7、4。

(7)同理,得到白葡萄酒的品酒员评价分数与主成分之间的关系为:y=0.838x1-0.021x2-0.831x3+0.853x4-0.901x5+1.081x6-0.477x7-1.578x8+0.679x9+76.532。

并由此得到预期评分,确定每级分数范围11,得到分级结果:

一级(95-84):20、3、5、27;二级(84-73):26、25、9、24、29;三级(73-62:22、17、21、12、19、15、6、4、23、10、2;四级(62-51):16、18、14、8、7、1、11;五级(51-40):13。

参考文献

[1] 李运;李记明;姜忠军,《统计分析在葡萄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北京:酿酒科技,2009年。

[2] 王雪华,《管理统计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六

一、试题情景分析

数学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化,知识面广,接近生活,尤其是个别试题异常灵活,可多种方法操作,适合中上等生。偏难。

二、错题情景分析

第一题,填空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4,这个数可能是、。”这道题错的异常多。大部分同学不理解题意,不知从何入手。

(2)“把58、79、12、33、95、80从小到大排列。”数字多,括号小,同学们答的乱。

(3)“正方形的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同学们看图形能分辨两种图形,可是叙述图形特点不准确。对于这类题不理解,不知怎样表达。

(4)“3张1元,2张5角,5张1角组成。”这道题数字多,学生思考不能周全,大部分学生心里糊涂,不知是多少钱了。

第二题,写出钟面表示的时刻。也有很多学生错。有的是学生答题不认真,有的是学生没有答题方法。

第三题,计算。加减混合错的多。大部分学生是马虎,个别学生是基础差,根本就不会算。

第四天,填符号“25角2元6分”由于“分”这个单位在生活中不常用,孩子接触少,有的甚至没有“分”这个概念,不知“分”到底有多大,所以不会比较。“34=81”思维不灵活的学生符号填错。

第五题解决问题,条件,问题对于一年级下等孩子来说给的太多,孩子们的思维还达不到这个清晰度,有的计算出现错误。还有就是提出问题,许多孩子提出问题的语言不准确,没有标点符号。平时训练不到位。

第六题,统计的第5小题错的多,有的学生没读通题,只**,不解答。

第七题,画一画的第2小题,画四种不一样的图形,属于数学问题,对于中下等生来说偏难,不会全面思维。

三、改善措施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本事。

(2)平时要注意引导孩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知识给生活服务。

(3)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从不一样角度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4)注重孩子学**惯的培养,说完整话,书写工整。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七

一、本次试卷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试题资料全面,共计六个大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填空;数一数,圈一圈;想一想,填一填;看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本事的培养情景,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

二、考试情景分析

一(3)班共有45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3967分,*均分88.16分,及格率95.6%,优秀率77.8%。

一(4)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4053分,*均分88.11分,及格率95.7%,优秀率69.6%。

三、学生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2、第二题:填空,丢分最多是第1题的看数画珠子两题空着与看珠子写数十位没有个位是5个珠子学生写成15;第5题按规律填数及第8题在○填上“+”或“—”的12>7○5。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做题粗心及对数的排列规律不够理解造成错误。

3、第三题:数一数,圈一圈,第1题中能够滚动的有()个;多数学生写成5个,应为6个与第6题把从左数第6个圈起来,多数学生圈了左边的六个。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认字或听题不认真及对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造成错误。

4、第四题:想一想,填一填,第1题被遮住的有()只,多数写成6只(把13—7=6)而不是数从6到13中间的数。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

5、第五题:看图列出算式,两个班级都是两个特殊学生丢分,其他学生都对。

6、第六题:解决问题,第5题的还能够怎样算与第6题求原先有多少只?学生都用减法计算(8—2=6)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或对原先这个词还不理解。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生学**惯和主动学习本事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5、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自我反思与改善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设计生动趣味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的趣味教具。

2、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注重学生良好学**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在第六条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后进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忙后进生构成良好的学**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后进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

6、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7、关注生活,培养实践本事加强教学资料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唯一答案”和“最优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一样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我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本事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篇八

一、主要成绩

1、学生试卷卷面清晰,书写认真端正,正确率高,有15%的学生得了满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相当高,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2、第一题是直接写得数的题比较简单,由于平时在这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失分特别少。

3、第二题填空题中的第一小题,看图填数题是看着计算器的图来填数,题目明了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大多数学生都正确。第六小题是考查学生用凑十法来算题,由于平时对学生在这方面加强了训练,学生完成得较好。

4、第八题看图列式是由两道加法题组成的,学生做这样的题比较容易,正确率较高,大多数学生比较细心,答卷的时间也比较充足。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有的学生学**惯不好,马虎现象严重,一些非常简单的计算,好多学生却因为看错加减号而失分,一些非常简单的题,有些却因为缺乏审题习惯而导致错误。可见,良好的学**惯是学生学***的保证。

2、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是先计算再比较数的大小,题目的难度大了一点儿,出现的错误就多了一些。这主要是有的学生能力较差。

3、第三大题是把不是同类的圈起来,由于给出的图较小,印刷又不清晰,学生看不太清,圈错的特别多。

4、第四大题是看图数一数有几个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圆柱,有几个球。学生数错长方体的特别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又大又薄的桌面数出来,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培养。

5、第九题解决问题中的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由于印刷不清楚,学生看不清楚是几只**、几个人,数数数错了,列式也就错了。

三、改进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钻研教材,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自己教学的素质。课堂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除了备好课还必须具有多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包括**教学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合作交流的艺术、表扬激励的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和动态调控的艺术等等。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4、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要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

(二)加强学**惯和策略的培养。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 www.kuaihuida.com 习惯。如:**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三)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