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一得【优秀6篇】4-20-19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一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必填):(内容及知识的来龙去脉、涉及该课程哪一部分,学生认知基础经验等简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美轮美奂的写景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第二、三自然段的总分结构正是这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一构段方式并初步学会运用这种构段方式。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而这种写作手法,也是中年段学生必须要学习与掌握的。这堂课上,要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初步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这篇文章是写景文章中较为典型的,能教给孩子很多写作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这是篇很美的文章,我们应该引领孩子通过品读,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感受祖国河山之美,达到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必填):(按规定要求叙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2、品读文中精彩语句,感受庐山之美,感受祖国河山之美。 3、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特点的,学习写作方法: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喻的合理使用,并练习仿写。 重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绮丽的。 教学过程(必填)(原则上要比较详细)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 目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步感知 三、检查字词 简介庐山的云雾: 庐山在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四季风景如画。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最神气的要数庐山的云雾了,庐山的云雾既浓又多,并且变化莫测,姿态万千,是庐山的一大奇景。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特在何处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 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指导写生字。 出示生字: 庐 瀑 幻 似 姿 笼 罩 系 泻 返 学生认真倾听,对庐山的云雾有个初步的了解。 学生齐读课题。 逐段朗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各自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认读生字,找出难记难写的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书上描红生字。 脉络: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重点指导书写: 瀑:右半部分的下面不能写成“水”。 幻:左边不能写成“ ”,右边不能多“ ”。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作业设计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云雾缭绕,大家想去亲眼目睹一下吗?放录像。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 第一自然段。 1、引说第一句,教师:“庐山的景色……”出示问题。 交流: (1)指导朗读: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c、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前面应稍轻,后面稍响) 在山上游览、漫步,有什么感觉? (2)指导朗读: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a、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表演。 b、老师描述,让学生闭眼想象上述情景。 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着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c、 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身边的云雾,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d、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读得慢一点) e、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板书:多) 第二自然段。 教师巡视。 引导汇报: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画面,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和我们画的一样呢? 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中,我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远不止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的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述了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回想一下我们刚刚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引导交流: 过渡:庐山给云雾笼罩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回去吗?是啊,真是舍不得离去。真令人——留连忘返。 第四自然段。 读到这,你想对庐山说什么? 1、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把庐山的云雾画下来。 2、喜欢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一背庐山的古诗。 3、课后读拓展阅读上的相关文章。 欣赏录象,感受云雾之美。 学生谈感受。 学生:“十分秀丽” 学生自由读并找句子,思考喜欢的原因。 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回答:特别 学生回答:变幻无常 指名读,齐读。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练读,做动作,指名学生一人读,一人表演。 学生闭眼想象。 学生伸出手来感受身边的云雾。 指名学生读,体会腾云驾雾的感觉。 学生体会云雾的多。 学生自读,画出中心句并交流:云雾的千姿百态。 学生找句子。(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巨大的天幕。) 学生寻找答案交流。 自读课文,两人合作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各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学生交流自己所画内容。 学生欣赏课件。 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和神奇。 根据提纲自学。 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瞬息万变。 变化又多又快。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思考。 学生想象交流。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学生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齐读第四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问题: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好它,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问题: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小节。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直线画下来。 2、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3、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的? 4、再读课文,画出云雾的姿态。 问题: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什么是“瞬息万变”呢?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语句。 (4)“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你能象他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还会变成什么? 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1: 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3: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4: 流连忘返。 教学流程图(必填):(流程设计以需完成的任务或需解决的问题为线索,是在教学详案基础上的高度提炼和归纳,文科以目标导引下的“任务驱动”为主,理科以目标导引下的“问题引领”为主,可手绘) 一、简介庐山的云雾 二、感知庐山云雾的特点 问题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好它,并想想为什么喜欢?a、“尤其”可以换成什么词? b、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 问题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直线画下来。 2、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呢?用波浪线画下来。 3、这里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的? 4、再读课文,画出云雾的姿态。 问题3: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什么是“瞬息万变”呢?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语句。 4、“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你能象他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还会变成什么? 三、总结 前置学习设计(选填): 课内练习设计(选填):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选填): 教师教学方式(必填):(教师如何教得简洁,约需占用时间,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你将做什么?怎么做?) 1、指导书写,练习用钢笔字书写生字。注意字的整体结构,把字写工整,美观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时,着重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用想象、语言、形体或书面等表达出自身的体会感悟,再结合适当的引导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生学习方式(必填):(为了达成你期望的学习目标和效果,学生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1、品味词句,想象意境,彩笔描绘,训练朗读。 2、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绮丽。 教后反思(至少按以下四个问题中的两个作深度反思和记录): 1、你觉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吗?达成的面和度怎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课堂上的哪些情况与你的预设是有差异的?当出现这种差异时,你又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效果怎样? 3、如果有机会你对类似的班级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作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4、这节课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吗?还有其它想记录和反思的吗?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二

作者:王玉梅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1

《庐山的云雾》教学思考

王玉梅【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我注意到了这两处,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把光盘中云雾的景色放给学生看,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我用光盘呈现多幅庐山云雾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的感受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马上来到这里,感受你的瞬息万变。” 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亲自站在大天池畔,伴着夕阳,欣赏绚丽多彩的云海。”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下你壮观美丽的身影。”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篇三

作者:溧水 蒋岭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2

《庐山的云雾》教学一得

溧水蒋岭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我从以下四点做一个说明: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本课时的训练要求有以下几点:

1、学会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的美丽;

3、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具的准备:

教学课件。

二、教法的说明:

为了训练三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握主要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达到理解。

三、学法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试着向学生传授“学法”,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想想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的说明:

根据教学要求,本课时分为五个部分:

1、导入新课:还记得古诗《题西林壁》吗?(指背)写出了哪儿的景色 ?(板书:庐山)简介庐山以及云雾(板书“云雾”),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特点呢?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2、检查自学情况;

3、讨论交流: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三部:

(1)自学感知;

(2)讨论交流;

(3)发挥想象,评价朗读。

4、合作学习:这个部分分为三部分:

(1)自我阅读;

(2)小组合作;

(3)讨论朗读,直至背诵。

5、总结评价:

主要有两个设计:

(1)播放录像后:看到这么美得的景色,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2)摘抄优美的语句。

转载【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教学一得 篇四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学棋》教学一得(陆蕙芳)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教学一得 篇五

教这一课,我的感触不少。

一、对课堂中画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思考。

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总去单纯的段落分析,也许会肢解文意,就会破坏学生的想象力,我用图画的形式让学生去画,目的是想看他们能否把文章中的信息都抓住。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幅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有很能多窗的小草屋,小屋四周有一个小篱笆,里面有许多的花,一条小路向外延伸,屋后有一颗延伸屋顶的大树,还有许多的参差的树,小屋应该建在山中,有充足的阳光,有鸟语盈耳,而且要配上云和霞。

当学生把他们的画交上来的时候,就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了。学生交上来的画中,有的不是少树,就是少鸟,再不没有太阳,还有的没有山路等等。而画的好的学生确能各项具全并且加了自己的各种想象,有的把树画成柳树,有的画成杨树。有的把鸟画在屋前,有的把鸟画在树上,真是各种各样,都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这一节课,我们班的学生没有一个走神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他们的画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候,画的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脸上是遮掩不住的喜悦。画的有缺陷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点下,也都频频点头表示接受。

我认为这一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他们的感受能力。并且在尊重课文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获得了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对找优美句子的反思。

找优美句子的过程可让学生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三、对仿句的反思。

仿句的练习中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步,也是这一节课的难点。

在仿句的练习中,学生的一些好的句子让我觉得学生才确实思是无限的。在他们的练习中有这样比较好的句子:

好比荷叶上点缀的露珠。

好比雨巷中出现的一把油纸伞。

好比倩女耳边摇摆的玉坠。

好比皑皑白雪上的傲放的一株寒梅。

好比单调的沙漠上走过的一组驼队。

好比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美丽的浪花。

好比绿野森林中生长的一串晶莹的果实。

好比寂寞的秃崖上冒出的一棵苍劲的青松。

他们的练习中也也出现一些弊病,对他们造句中出现的弊病我是作了如下的分析、归类和修改的:

⑴用词不当

“好比森林中丰华正茂的一串串果实。”中的“丰华正茂”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果实”是不恰当。可改为“好比孤寂的森林中生长的一串晶莹的果实”

⑵大背景和小背景不和谐

“苦涩的脸上的展开的笑容。”中“苦涩的脸”和“笑容”是意境相反的内容,而本体“风铃和家”的关系是和谐的,因而不恰当。可改为

⑶没有大背景

“是傲雪的寒梅。”中没有大的背景映衬。可改为“好比茫茫白雪中生出的一株傲雪的寒梅。”

⑷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找的不好。

“好比黑暗巷路中的一盏明灯。”本体“一盏明灯”和“黑暗巷路”的关系是“希望”与“沉寂”的关系。和本体“风铃和家的关系是和谐的”相背。可改为“好比没有生气的巷路里有了一盏路灯。”

经过我的指点,学生的思维变的清晰了,我认为仿句的练习能够在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并活用自己见到的好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总之,这一节课的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一得 篇六

《春天的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

孩子们初读儿歌后,首先需要识记儿歌中的生字。别的不说,单是带“提手旁 ”的字就多达六个:抚、摸、掠、拂、拍、拉。怎样让孩子迅速、牢固地记住它们,并与朗读儿歌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时,我把课本投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一幅春天的美景配着一首小小的儿歌。我们一起找出带提手的字,做上记号。以下就是识字教学的一个小片断。

·学习“抚摸”,我让孩子们互相“抚摸”一下同桌的小脸蛋,问:“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特别兴奋,纷纷说道:“我感觉轻轻的,软软的,痒痒的,柔柔的,舒服极了。”我紧接着说:“是啊,‘抚摸’的感觉真的特别舒服,想象一下,‘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是什么样子?应该怎么读?”一言未落,孩子们便摇头晃脑,各自去感受自己心中的“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了。

·学习“掠、拂”,这两个字对孩子们而言比较生僻,教材也没要求必须记住。我们是这样学习的:学习“掠”字,我让孩子们把“桌面”当成“河面”,用自己的小手轻轻“掠”过去;学习“拂”字,我让孩子们把左手立起来,当作树梢,右手轻轻地“拂”过去,感受“春天的手掠过小河、拂过树梢”是什么感觉?我问孩子们:“你的手掠过‘小河’,‘小河’会怎么唱歌?”教室里立即传来“哗啦啦,哗啦啦,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我再问:“你的手拂过‘树梢’,小鸟会怎么欢叫?”教室里又传来了“叽喳喳,叽喳喳,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我接着启发:“那怎么读才能把小河的欢乐,小鸟的欢叫表达出来呢?快乐的‘小河’们,‘小鸟’们,快读读吧!”孩子们俨然成了“小河”、“小鸟”,和它们一起欢叫,一起欢唱。

·学习“拍、拉”,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做动作,有的组词,有的分析字形。我和孩子们及时总结:这两个字也都与“手”有关。这样,六个带提手旁的字就深深的印在孩子们脑中了。

最后,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倾听春天的河水声、鸟叫声以及小朋友们欢乐的声音,激发学生想象,感受春天的手带来的勃勃生机。接着,我让孩子们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做手的动作。这时,你会感觉到,春天已经来到课堂,来到孩子们身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6篇教学一得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一得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