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一
【案例】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感悟】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二
《小池》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池》的时候,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诗歌,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发言及反复的诵读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小诗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初夏景色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所出现的美丽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及语感均能通过诵读诗文尽情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这样的设计给“读读背背”这一貌似单调的训练形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小池》教学反思
活动1
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1:蜻蜓飞来飞去,很开心。
生2:荷叶刚刚从水中发出芽来。
师:你看见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是什么样子?
生2:尖尖的,还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了。
师:你真会观察,还会打比方形容呢,真棒!(为下文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埋下伏笔。)
生3:我还看见大树长得棵茂盛了。
生5:还有水从远处流来,形成了河。
其他孩子争论起来:是湖吧,是池塘。
师:(板书 河 湖 池)谁最能干,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得出:河是长长的,湖是宽宽的,池塘最小。
师:(出示画面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感知后)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池?
生:洗衣池、鱼池、粪池、游泳池等。
师小节:今天我们就要去欣赏小池的风光。(板书课题《小池》)
反思:利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把静止的画面变成自己灵动的语言。利用孩子生成的问题:是河?是湖?是池?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为了巩固对文字的理解,延伸到生活中看到的池,把文本渗透到生活中,使课堂学习和生活零距离,降低一年级孩子学习古诗的情感上、认知上的难度。同时用恰当的激励语言肯定他们的成就,把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向高潮。
活动2
出示整首诗,孩子自渎,说说图画中的景物在哪句诗中。
生1:我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在写荷叶。
师:你真会发现。诗中为什么说“小荷”,不说荷叶?
生1:小荷是荷叶宝宝,它还没长大。
生2:它的叶子没有展开,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的。(用到了上个环节的知识)
生3:包得像个尖尖的牛角。
师:原来你就是诗人啊,尖尖角是你想到的,真厉害!你能读读吗?
生读后,师评价:你把“尖尖的”读得真轻,读出了小荷嫩嫩的样子,谁也和她比比?激发孩子感情诵读。
师:小荷有朋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1:我从“早有蜻蜓立上头”知道小荷的朋友是蜻蜓。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它们是朋友?
生2:我从“早”看出来的,说明蜻蜓一直在等小荷出来。
生3:蜻蜓早早的等着,终于见到小荷了,它很开心。
生4:蜻蜓一看到小荷露出来,就马上站在上面。
生5:我不同意“站”在上面。因为“站”太重了,会压痛小荷。
生6:对,是轻轻地停在上面。
生7:还可以说是歇在上面。
生8:我还从图中看出它们很亲热,在说很开心的事。
……
师:你能读出它们的友情来吗?
生读,互相评价:立还要读轻一点……
反思:借助画面引出文字,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引导孩子寻找“小荷”、“荷叶”和“站”“立”两对词语的不同,主动的理解文眼,发表自己的感悟,培养了孩子主动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有感情的诵读,使孩子有感而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三
《小池》教学反思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评价的艺术──《小池》教学有感
评价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运用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推动教学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反之,如运用不当,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走向失败。
在教学古诗《小池》一课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小池》背给妈妈听?
(生纷纷举手,师找一名到前边)
师:好,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家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啊,我太想听我的女儿给我背诗了!
生:背诗。
师:我的女儿真行,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师:(教师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小池》。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
师:啊!我搞错了。还是弟弟的记性好。
(众笑)
…………
在这里,我把教师的角色转化为社会性角色(如妈妈、哥哥)这样有情节,有冲突,有趣味,容易被学生接受。整节课,学生们情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说,评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池》教学札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 “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4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3、观察字形:
廷:半包围结构,先写“壬”,再写建之。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6、描红,练写。
六、课外拓展
大自然的景色真美呀!大诗人看见了,把它写成了诗。那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下来呢!
七、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快回答☆www.kuaihuida.com)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5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