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该页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师生关系【最新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生关系 篇一
在古代。教育并非这个样子。在我国有苟子的“天、地、君、亲、师”一说,把老师与天地、皇帝相并举。老师代表了与天地、皇帝一般的权威.其地位毋庸置疑。若不听老师教导.那几乎意味着很大的罪过.师生之间由此有着较大的距离.与这种距离所对应的师生间的等级差异一直被牢牢固定着,所以也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这是古老师生观念的反映。在西方,从古希腊直至中世纪.师生之间教师的权威也一直被视为是自然的。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总之.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指点和批评一直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事情。只是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事情才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启蒙运动宣称要理性地看待一切,把理性奉为至尊,宣扬应把理性传给每一个人.真理应通晓到每个人的心中.并由此在地上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虽然启蒙运动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最终的目的。但它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却被人们牢牢记住了。及至后来尼采振臂一呼“上帝死了”.人们的信仰开始崩塌.不再相信世间有那唯一的善好的存在。随后就出现了韦伯的“价值——事实”的划分。他建议我们的判断当保持中立.各种价值应看做是处于同一地位的,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它们彼此平等。这种对平等的理解(包括人与人也一律绝对平等)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当然也渗透进了教育中.这也成为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努力追求教育的现代化.以至于师生关系中这种彻底的平等主义现象在教育中表现的愈发明显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现实的角度看.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学生无视老师的批评也有其根源。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与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据居高临下的地位.往往不顾及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特征而对之实施严格的管理.这使得学生对教师批评管理抱持一种反感和怨恨的态度。不过,迫于应试教育的高压。学生对老师严格管理的怨恨只能以一种潜藏的方式存在着。而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以及自由探究等新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施.学生的地位有了根本的提升.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在此情形下。学生过去潜藏着情绪就很容易显现出来.学生由此拒绝教师的一切批评。
既然知晓了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此的教育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合理”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教育的本质究竟是怎样,也就是说,教育自身之中是否就蕴涵着拒绝教师的批评的合理性:二是如果教育自身蕴涵着教师批评.那么这种教师批评的性质又是怎样的?
就第一个方面讲.拒绝教育批评有违教育的根本精神。教育本身应该是在文化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入。根据施特劳斯的解释,“文化”首先意味着对土壤的照料及对其品质的提升.现在则主要意味着按心灵的本性培养、照料心灵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土壤需要培育者.心灵则同样需要老师。好的教育必须有老师的存在.以培养并提升心灵品质,呼唤一个人的高贵与卓越。121对教育的这种“文化”解释告诉我们,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的灵魂自身尽管蕴涵着优秀的品质.但这样的优良品质还只是~种“潜能”,一种不依靠外力就无法实现出来的潜能.这和土壤的品性是一样。而这种“外力”就是优秀的“教师”.依靠他,灵魂才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非常自然的.在灵魂走向成熟、也就是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教师的批评是必要和必须的,否则,学生就成为了不依赖任何力量的“自足者”.他可以“自发成才”.但这就违反了学生的本质。事实上.就是不通过学校教育的自学成才者.根本上也离不靠优秀老师的教导和批评。
对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师批评的必要性.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洞穴之喻中曾经有非常好的说明。他说,我们人类生活于一个黝暗的大洞穴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身体受到束缚而只能观看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像的囚徒.只有教育才可使我们摆脱束缚.最终走向通向真理的道路。而对于“教育是什么”。柏拉图给出了不同于现代的解释:教育是一种使灵瑰转向的技艺。在这里,柏拉图对灵魂自身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同时又赋予了教育者一种“批评”和“引导”的责任。具体说。一方面灵魂自身具有属己的本质:但另一方面,灵魂自身本质的实现不是必然的,他既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这两方面决定了教育一种“引导”.一种在尊重灵魂基础上的“批评式引导”。驱除教师的批评就意味着灵魂自身可以自动向善.但这有违灵魂的本质.意味着教育的丧失。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教师的批评如果是必要的.那么这种批评是什么性质的批评?这一问题实际已经有了答案。真正的好的批评,是在尊蓖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批评.不是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和意志的专断的批评。简单说,教师的批评如何要有意义.要有效力.就必须和学生的主动的“灵魂”相联,否则.只会遭致学生的拒绝。由这一点,我们还是回到柏拉图那里去。在柏拉艮1那里,教育虽然是引导,但这种引导充满着“强迫”或“批评”.因为在灵魂之眼长期和幽暗洞穴之中的影像打交道之后.再让他转向代表真理的“太阳”.是眼睛所难以承受的.所以朝向洞穴之外的过程必然充满着强迫和批评。1月但千万要注意。这里的强迫可不是“灌输”.强迫实际是尊重灵魂本质并为了灵魂本质的实现。所以.柏拉图批评当时坚持教育即灌输的智者的教育观:“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面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4|进言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中师生之间必然也存在强迫与批评.但这种批评无疑暗设了老师就是真理本身.学生则是一个毫无灵性等待灌输的容器这样一个前提.这样一种灌输型的师生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的教师批评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现实之中学生拒绝教师批评做一分析。一方面。在教育民主化的背景下。
学生应当对“教育民主”的限度有所认识.一概地拒绝教师批评显然有违教育本质.由此导致学生不为学生.教师也不为教师.教育面临解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之中的很多教师批评的非教育性和不民主性。他们不尊重学生.不从学生自身的生长出发,而只从自身或社会利益出发.由此必然导致学生对其批评的拒绝,甚至是好的批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师生是平等的。同时教师又是一个批评引导者。之所以说师生是平等的,是因为在真理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只能是真理、智慧的追求者,而不是占有者。师生都应对真理保持敬畏。而师生之所以相遇在教育这一场域之中.就是因为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所以.教师不可以自视为真理化身而对学生强行灌输及肆意批评.老师应把学生视为一个求知者而不是受教育者。不过,如果把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绝对化,师生之间变得绝对平等起来.教育实际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无论在学识还是德性方面,都是不成熟的.他的生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和教师绝对的平等.那实际就意味着“学生”的“学”的身份的丧失,意味着学生的生长将丧失“教育性”而陷入一种无序混乱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生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批评.而引导和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我的完善,甚至在各个方面超越老师。空的”。盖由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底线是合格要求,而中国 的表现。何况美国不见得容许对学生放任自流,不见得不教育则以“完满要求”为标准。追求“至善”。学生即使不 为学生放任自流的后果担心。
错、够格,仍少不了吃批评,以防止“自满”。如有失检点。 不讲别的,美国阿姆斯特朗、汉森、赛威治合编的或犯了过错,那就更得挨批评。唯其如此,中国学生应遵 《教育学导论》一书,在论及学生行为管理时就提到:无法守的成文的规矩总有几十条之多.不成文的规矩也不在 控制课堂是教学失败和教师被解雇的主要原因。一项关少数。如此密集的规矩本身.就使较多学生在教师面前 于公众态度的民意调查把“缺乏纪律”列为当今学校面临“循规蹈矩”,少数学生成为易犯错误的小家伙。 的最大问题之一。据称,关于学生行为管理“屡试不爽的说到学生行为的“好”与“不好”、“守规矩”与“违 处方”为“对课进行全面计划.爱学生。充满热情,不苟言规”,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界限是:一个学生的行为,只 笑,以一种顽强的态度开始你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是你说要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不该受到干涉,反之,若妨碍他 了算”。【l】其实,学生行为管理中历史形成的批评——表扬人,一定严加制止,否则对他人便有失公平。相反,在中 的常规远比此种经验之谈更加可靠。
国,学生的行为即使对他人无碍,也可能受到干涉。因为 于此亦可见得.我国教师的学生行为管理观念并非“好了还要更好嘛”。反之,对于妨碍别人的行为,却常常 全无道理。只是我们更该正视的,是学生行为管理中存在只以无效的批评搪塞了事,以致我国对学生行为的管理, 的问题。
往往反而不如外国严格。 在我国。由于对学生的批评过多,批评常常失范,以2.在民主时代,本应使学生从小学会自我管理、自我 致对学生的批评常常失效,甚至由此滋生诸多麻烦。这才监督。其中主要诉诸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它 ‘使得人们常把中美两国评价学生的习俗加以比较。并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管理与唠叨更加有效。尽管我国以往 “以表扬为主”一说。其实在把“批评”或“表扬”作为习俗在这方面颇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而在近二十年间,学生集 用语运用.并漠视教育领域运用“批评’’或“表扬,,的常理体的影响,反而日趋淡化,而把教师推到学生的对立面, 常规的情况。如此比较。只要恰如其分,不失其真,也不无使教师成为爱好批评学生的角色。这怎能单怪教师呢? 裨益,然而,这终究出于业余看法。唯其如此,一旦耳闻美3.说到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一般说来,中国教师写评 国“虎妈妈”之见.有些人便少不得大翻其案。至于从教育语,与其说是给学生看的,毋宁说是给家长看的,故多半 专业的角度看来.批评或表扬在道德学习中各具有什么是四平八稳的套话,算是一种交代。关于对学生的评价, 价值.恰当理解与运用的“批评”的价值是否逊于“表扬,,?
如果说美国教师能实话实说,敢于对学生大胆地作出全 尽管“捧死人不偿命”.表扬滥用.不靠谱的表扬,虽然我面的肯定,那么,中国毕竟讲求中庸之道,学校能允许教 们的先哲早有“谄谀我者,吾贼也”一说(《苟子.修身》)。
师像某个美国教师那样在评语中写出“我以性命担保她 如今仍是有待思索的课题。
师生关系 篇二
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把握好师生关系的温度,找好温度的基点和支点,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灵启迪关系温度基点支点。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 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我们并不仅仅只是自己学生的知识保育员,更应该是自己学生的灵魂导师。如果自己的学生是铁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是努力地把铁炼成钢,并且要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技术把铁炼成精钢……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发展。而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正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艺术性高低的最直接的展示。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除了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个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技巧,掌握好师生关系的温度。
一 、温度的基点———尊重人格。
“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 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 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操纵谁,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合作的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就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有自己的智慧和个性特点的人, 走进课堂, 所想到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教会他点什么, 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到唤起他作为一个人的崇高感和神圣感。我们的脸上要常常带着对他们的勇于思索和创新表示赞许的微笑,我们的语言中要常常对他们充满好奇的探索和提问流露出赞美。
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当众羞辱学生, 让学生在教室或办公室面壁思过,蹲马步,做俯卧撑。冷嘲热讽、挖苦讽刺更是屡见不鲜。在潜意识里,教师们总抱着“严师出高徒”的心态,对师道尊严割舍不下, 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 而不是像对待其他的成年人那样去尊重。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用心灵赢得心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以前我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或订正作业都是让学生站着,学生毕恭毕敬地站立桌前,低着头,一副犯错的样子,次数多了还与我产生了对立情绪,不愿再到办公室了。后来我就在办公桌旁放了条凳子,让学生坐着面对面交谈,学生听得很放松,也不再怕到办公室了。我想当学生畏于教师的威严、战战兢兢地站在教师的面前时,有疑问还怎么敢向教师求教? 有话还会向教师说吗?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站着”是惩罚,“坐着”
是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莫过于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是国外许多教育专家、教师的成功之道。尊重学生,是师爱最真诚的流露,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价值发现的有效情感因素。
二、温度的支点———心灵和谐。
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 可以说是构筑师生和谐心灵世界的两个重要的支点。教师的好感,犹如吹向学生心灵的种子,使其复苏的春风,而爱则是让他们能获得足够成长能量的温暖的阳光。当然,构筑这师生心灵的和谐世界,只有这两个支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教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修养, 因为心灵的和谐是双向的,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缺少必要的敬畏或敬佩,这和谐也是建立不起来的。心灵的和谐,是师生间有时不需要语言就能感受到的一种默契,是从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里就能感受到的一种温馨,是相处之间能够感受到的一种心灵的轻松……为了营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 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师生关系 篇三
【关键词】师德; 师生关系; 职业素质;人格力量
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则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而教师既是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育人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所谓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
一、良好的师德能使教师具备博大的爱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动力。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一个有师德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作为学生的“第二父母”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精心栽培。学生学习上有疑惑要指点;生活上有困难要帮助;情绪上有波动要关心。要让学生如沐春风,而不是严冬的冷峻。切忌动辄苛责,更不要在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不爱学生的人,不配做教师,就像不爱孩子的人,不配做家长一样。
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更要去爱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丑小鸭”。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扑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具体表现在,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像这样,在教师身体力行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受到感染,更加的敬慕教师,从而增进了师生关系。
三、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
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会自然而然的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不自觉中热爱着教育职业,热爱着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并会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便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赢得学生的欢迎与尊敬,进而才会出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另一方面,是自觉地怀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教师是项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承担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行的。要传道,要授业,还要解惑,每一方面都要付出心血,丝毫马虎不得。倘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势必既浪费人生,又误人子弟,有负学生殷殷冀望和社会各界的重托。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更是无从谈起了。
四、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增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教师,也有不懂的时候,也有不知的东西。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二是在了解学生方面,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并能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三是在教材内容方面,使教材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材。只有这样他才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获得学生的敬爱,师生关系也因此增强。
五、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表现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等方面。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学生更加喜爱上他的课,而且增添了学生对他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
六、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进而稳固师生关系
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的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具体表现在,经常进修、加强专业教育、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加尊敬他和热爱上他的课,师生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
总之,良好的师德,不仅促进教师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质,而且增强了师生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 篇四
解放前,相声界的师徒关系就是一种雇佣关系,和茅盾、老舍等作家笔下反映旧社会的手工艺学徒一样,要给师父师娘当佣人,没有收入,师父养着,赚来的钱给师父。解放后,中国广播说唱团的成立让相声演员有了铁饭碗,优秀的后来者如马季被侯宝林、刘宝瑞等四个大师抢收为徒。现在,依然还有拜师,不论是听上瘾入门学艺还是已经成名想要名正言顺归个宗派的拜门,正是因为要入行就得拜师学艺的传统授业方式,相声艺术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传统师徒关系依然存在的,但背后依托的相声班子却变成了相声剧场又变成了今天的注册公司。除了德云社,陕派相声中的青曲社也已经成立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用现代社会的公司化来管理,公司化运作已经慢慢成为相声行业的经营模式。师徒之间又是上级与下属的关系,那么在利益分配问题上是遵从以前不成文的规矩还是按照劳动保护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相声未来发展甚至生存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此及彼,我们现在师生关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到底是因为功利教育盛行还是学生尊重教育的缺失,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师生”这个词是我们现在的习惯称法,在古代多以“师徒”称之,《韩非子・诡使》中就有“私学成群,谓之师徒。”从古至今,师生关系都是每个中国人传统伦常关系中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中国历来注重孝道,而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对老师的敬重要像对父亲一样重要。有许多关于尊师的小故事流传至今为大家所熟知,如曾子避席、魏昭尊师、程门立雪,这些故事里不仅让我们感叹古代学子求学的诚恳也提醒我们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尊重我们的老师。古代的学生在谈话、举止间都体现出对老师绝对的尊重,而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因为老师的口音发笑甚至学老师的口音讲话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老师不与我们计较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习以为常,因为老师绝不会因为我们念错字答错题而嘲笑我们。在我们漫长的学生生涯中仿佛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待老师的态度是不同的,我想最终我们都是要学会尊重老师的,因为学习知识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现代教育学中将师生关系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关系。”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在社会良好的环境中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实现。主观来说,人都有喜恶,老师总有喜欢的学生,但是有些老师却因此忽视一部分学生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就要求老师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如孔子因材施教。学生也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但是与老师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学生被虐待、自杀或是教师不管、被殴、被辱、被逼疯甚至被弑的新闻。客观来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忽视了学生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不健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还有被金钱观念冲淡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成了金钱关系、利益关系;必须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促成良好师生关系环境产生的根本途径。
师生关系 篇五
【关键词】师生关系 重要性 迫切性 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
1.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2.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对话、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从学生群体来看
一方面,网络时代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信息传递具有十分开放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带来观念的多元化特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另一方面,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这就要求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从市场经济背景来看
市场经济背景下师生角色定位也影响着师生关系,以往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但现在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花钱来学习的,如果教师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消费品,学生肯定不满意。旧体制下学生的那种主人翁意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间的这种感情上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感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5.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
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等,学生对教师只有敬畏。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关系也应有新的定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探索
融洽的师生关系,所孕育的教育“亲合力”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和睦相处,教师就会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学生也会起到主体作用,教育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育效果也必将是理想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下面笔者结合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谈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1.民主平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学生以诚相见,以朋友相知,使师生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同时不要忘记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幻想以及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2.理解尊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被尊重的权利,教师队伍中一个致命的顽疾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甚至是人格上的侮辱。一个人倘若在长期生活中被人冷嘲热讽,他的生活会有阳光吗?他的生活态度会积极向上吗?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尤其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着很强的自卑感,他们生怕老师看不起,对老师怀着一种戒备心,一旦发现老师对他们有一丝不尊重,那种自尊心就会急速膨胀,成为师生间交流的障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信任学生,才能促进相互间的理解,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3.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爱,需要与人交往,需要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督促,而且现在的学生信息多,思维活。复杂的社会环境又使学生滋生了诸多心理问题,我们现在面对的中职生绝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远离父母,所以更希望老师如父母般的关心、理解他们。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才能实现心心相印的教育。
4.激励赞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技巧
赞扬是一种力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凭一句赞扬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认可和鼓励。有人说,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就像是点燃憧憬和希望的火种,就像是给人温暖和感激的春风。多萝茜•洛•诺尔特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在现实中,赞扬和鼓励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给人以勇气,给人以信心,催人奋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而应该充分运用这门艺术,赏识学生的每一个进步。
5.关心爱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中职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爱生是必不可少的。但关爱学生不等于溺爱,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爱之愈深,责之愈严。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涓涓溪流,如丝丝小雨,润物于无声。心中有爱,就有春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
社会需要和谐,学校需要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和谐教育呼唤和谐的校园,和谐校园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我们以真挚的情感和宽广的胸怀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真诚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能通过感情的涓涓细流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田,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和谐师生平等合作的努力与付出,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西安教育网,2006-9.
师生关系 篇六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1]。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接班者,其学习结果的有效性是决定护理事业发展的关键。护生学习动机已经被证明与成功的教育结果密切相关[2],研究护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是有必要的[3]。社会认知学派强调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认为他人的社会情感支持(真诚关爱、尊重、鼓励)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4]。在其他专业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相关[5,6]。目前,有关护生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笔者对护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的研究现况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综述。 1 护生的学习动机 1.1 国内护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护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从在职和非在职两个方面进行。孟丽荣等[7]采用成人学习动机调查表从求知动机、发展动机、竞争动机、职业动机、交往动机、家庭动机、文凭动机、自尊动机、表现动机和其他动机10个方面对澳门在职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发现澳门成人护理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追求提高自身素质及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更新知识及适应社会调整,其次为获得文凭得到提升及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王泽娟[8]采用教育参与量表从提高交流能力、社会交往、教育的准备、提高工作水平、家庭归属、社会刺激、认知兴趣7个维度对北京城区637名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障碍的现状调查,发现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且内在动机水平高于外部动机水平,不同年龄、配偶学历、最高学历、职称、健康状况和完成规定学分是否有难度和最近1年获得学分的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有差别。国内关于非在职护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从高职、中职(中专)、本科、专升本、大专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研究。对高职护生的研究发现,护生的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以外部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年级和城乡差异对其产生影响[9-13]。对中职护生的研究中,宋海南等[14,15]发现,中专护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帮助就业占主导;张晓英[16]分析了影响中职护生学习动机的因素,认为中职护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就业形势不乐观、缺乏学习兴趣。在对本科护生的研究中发现,护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以就业动机为主[17,18],受生源地、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18,19]。护理本科生注重个人的发展,也有为社会奉献的想法,但更加注重实用,关注当前,缺乏远景学习动机[19]。王玉莉等[20]对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内、外学习动机并存且以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自我归因、自身经历及自我概念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张国栋等[21]研究认为,本科、专科护生学习动机存在差异:内部动机显著高于专科生,外部动机高于专科生;专科生学习动机在性别方面无差异;在城乡方面内部动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部动机无差异;专科生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呈正相关。 1.2 国外护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国外关于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动机的研究很多。在日本,护理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职业选择[22];在意大利,是因为护理专业好找工作[23];在挪威,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一种有保障的工作[24];在英国,护理工作有好的专业回报[25];此外,还有许多利他主义的原因,护理工作被认为是值得做的,它为服务人们提供机会[22],并且可以帮助别人,是一种有用的工作[24]。还有的是因为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23]。Stomberg等[3]研究表明,成为注册护士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影响高水平学习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消极态度是影响学习动机水平降低的主要因素,随着学期的进展,动机水平在下降,学习动机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elaccia等[26]采用学习促进策略问卷(MSLQ)对即将进入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和护生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内部学习动机,急诊科的实践学习可对医学生和护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Braten等[27]使用聚类分析对挪威护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动机的发展进行纵向研究,发现积极动机、适中动机和低动机3种不同类别,个人兴趣占学习动机的主导地位。 2 护理师生关系 王小娟[28]从带教老师角度探讨了临床带教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潘兰霞等[29,30]在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在理想和现实临床实习环境认知中的得分都是最高的,是临床实习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因素。Dunn等[31]研究认为,临床学习环境是一个各种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网络,它可以影响实习护生的专业态度、行为技能、知识水平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护生对临床学习环境越满意,学习的积极性极性就越高,其学习就越主动,学习效果就越好,且直接影响其专业态度和职业观的形成。Moattari等[32]对病房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指出,护生有了积极的临床学习体验自然而然会对临床学习环境满意,对临床环境较满意的护生会积极主动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曾美华[33]研究新型师生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及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学生今后在护理实践中运用和发展沟通技巧及提高护患生活质量影响深远。国外对临床学习环境的研究中也常强调支持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34],认为师生关系比临床教师的专业能力、个性特征更重要[35],是影响护生归属感和学习的最重要因素[36]。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护生对临床学习环境厌恶[37],直接影响护生在临床科室的学习效果,而护生与带教老师的关系存在明显的距离感[38,39]。 3 师生关系和护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从查阅到的文献中未曾发现直接对师生关系和护生学习动机相关性的研究。王佳权[5]对大学生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关系,正向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呈正相关,负向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呈负相关。张静[6]在对师范学院学生的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幼师学校学生从一年级、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两个实证为研究师生关系和护生学习动机的关系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