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的6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一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自2016年起,语文中考分值由120增至150,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增至180。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其公布的最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表明,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将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多层次的培养。具体说来,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注重获得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无疑更加重大,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更高。
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自身必须要有一缸水。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深入,教师必须丰富自身学养,增强专业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提出,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书”化自成语“胸有成竹”。只有“胸有成竹”,在画 www.kuaihuida.com 快回答…竹的过程中才能驾轻就熟。只有“胸中有书”,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课堂内容。“胸中有书”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有能对课文进行解读再创造的真才实学,同时能对这种真才实学加以运用才能叫做“胸中有书”。
博学多闻,学养丰富。语文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种文体,如文言文、诗歌、议论文、散文、说明文、新闻等。这些文体对历史故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知识、新闻传媒等均有涉猎。可见,语文教学是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学习,是复杂的。语文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包括呈现在教材中的历史、科学知识,蕴含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博学多闻、学养丰富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养越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更充实,教师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
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语文教育以文本为依托,有文本必有文本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与再创造能力,关乎平常教学。只有具备对课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对中学语文课本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将课本进行知识的自我重组,最终并入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教育者才能明确课程内容,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有教育者的个性解读与自我特色。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常常采取一定的套路。如通过什么方法描写了什么景物,歌颂了什么精神,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种极端不正确的做法,教育者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再创造,而是一刀切、模式化。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①的目标。
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有出入,文本的解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选择一定的角度,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双管齐下。”②可见,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再创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经典在课堂中重现,引发学生的探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练好基本功,做到“胸中有书”,绝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博学多闻,对其他学科知识广泛涉猎,而且还要有文本解读与再创造的能力,可以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对文本进行自我架构。这既是对教育者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二、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观点,从教师的角度说来,就是要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情,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加以解决,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关爱学生,才能让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从而创造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对于爱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体会和看法。于漪老师认为,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胸中有书,还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即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爱与尊重。于漪老师将教师比作导演,学生比作演员,一部影视剧最终效果如何看的还是演员。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理解尊重学生,将学生放在眼里、心里,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漪老师曾这样总结: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成为教育家,成为教育专家。③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学生是有情感体验的综合个体,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是从情感上对他们进行感化和造就。当教育者怀着对学生深切的爱进行教学时,学生在情感上必定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也就更加容易创造教育的奇迹。
对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尊重是“目中有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学生。《教育学》明确指出:“尊重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把尊重学生落到实处,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并养成自觉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教书要符合育人的伟大目标,老师要站在育人的时代制高点上,时刻想着培养的是明日的建设者,是21世纪的人。”⑤可见,教育者首要的目标是育人,是把学生培养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语文教育怀有真正的热情
爱一行干一行是在众多行为个体择业时的一个标准,其实也是对从业者的一种内在感情认可的要求。具体到教师这一职业,是要教育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进行内在的生命教学,孜孜不倦,诲人不倦。许多教育者,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充满激情的坚守教师岗位,用心追求教育的真谛,力图优化课堂教学,使教育制度更加完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真正的教育者心中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因此,从根本上对教育事业怀有责任心,使命感,“心中有情”,也是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之一。
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情,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成为优秀语文教育者的可能。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要求语文教育者要有不断钻研的精神。心中充满着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伟大使命感,才能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博学多闻。心中对教育充满激情,才能深入探究,对前人解读了千百回的文本进行重读和自我创造,让经典在不一样的解读中重生。心中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十分重要,它是教育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必须有的重要素养,有了对语文教育充满激情的前提,才有了博学多闻,胸中有书,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后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从根本上关爱学生。同时还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行业,充满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结起来,即是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教育者只有无限提升自己,将三者相结合,才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可能。中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而更应加强自我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注解:
① 见《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版
② ③⑤见《于漪文集第2卷》第52-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8版
④ 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二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和调节者,他们对于课堂当中师生的定位和课堂进度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课堂当中,许多教师不能紧跟课改的大步伐,还是将自己放置于教学中心的地位。尤其对于语文课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来说,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教师会认为学生还没有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就盲目的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变成了课堂当中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课堂就会变成教师自己的独白,氛围会变得沉闷,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了。
(二)学生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且由于此时他们正处于性格的形成时期,因而大多都是好动的。况且如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当中已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在学习当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没有向前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即使有些学生在最初有着积极参与的行为,但如果在班级当中不能够形成这种共同讨论的氛围,这些学生也会产生自己不合群的想法。况且在实际当中,有些教师不能够和学生发展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一个老师的爱憎直接影响着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这些都是影响和阻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因素。
二、语文教学中师生实现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改的大背景当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着老师们尽快转变课堂角色,以促进教学效果。初中学生处于叛逆期,他们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过多的交谈,这成为了师生关系发展的阻碍。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应当在课堂当中利用教学内容来消除学生对于老师的恐惧并且主动拉近双方的距离,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在讲解课堂内容的时候利用课文当中师生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于学生的热爱。这样能够使学生们了解到老师是乐于亲近他们的,从而也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并且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够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二)利用科学的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如今语文课堂当中师生交流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实时了解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由于这种方式的普适性,如果老师不能够合理的安排问题,而是将一些超过学生认知和过大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不能够达到互动的效果,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准确的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发问时机。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老师可以先大致介绍其背景和人物知识。而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自己是木兰,会不会替父从军以及自己选择的原因。这虽然不是课标要求的,但是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当中渗入中华美德的教育。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同时也是符合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因而在课堂当中,老师应当抓住合适的时机抛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长此以往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师生之间高效互动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三
一、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载体,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交流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老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过。从这一点上,教师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让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教师还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力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教师应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
语文老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2)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要做认真的指导。(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好习惯等。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是一个促进。
三、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应该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有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好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以及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做好学生创新精神的开路先锋。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四
一、语文备课能力
语文备课能力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编写教案等能力。要把握好课标,钻研好课本,利用好教学资料。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程序,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语文作业。要明确教案的内容,熟悉教案的形式,掌握板书设计的技能。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对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随时能背,而且要能够钻深钻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力求有准确独到的理解,出新意,有深度。语文教师不能总是借鉴别人,而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接受水平,对教材做出大胆合理的取舍,要能够胸怀教材全局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材的构成体系与单元课文的组合做出积极恰当的调整与补充,从而确定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王国,让学生学会求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能广征博引,为我所用,又要收得拢,教学目的能集中,这样处理教材便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地。
Z文教师必须要加强积累,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具有文学审美的眼光,具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如果教师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我们都知道不能轻易否定学生,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是,有些教师由于本身的素养所限,不能对学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赞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学习者,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等。在知识爆炸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真正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才能从书本上汲取到丰富的营养,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教学工作将更得心应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阅读。读书,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的最起码的底线。因为教师的读书会影响到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二、语文施教能力
语文施教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讲话、听话、书写、教具运用、教学应变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作用。要有过硬的嘴上功夫,教学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感染性、自控性。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和精湛的品评力,听话要辨音、解义、记句、合意,评话要体情、识趣、察非、审美。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板书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要写好“下水”文章,改好学生作文。要善于选用教具,熟练使用教具,学会独立操作。遇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灵活果断,采取恰当措施,快速反应,排除“险情”。要适时、适度变通教学思路、调控教学情绪。课堂上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随时提供的反馈信息与教师本人闪现的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即时对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节奏或教学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灵活处理;无论是教材学习方面的机智处理,还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机智处理,要想处理得巧妙、圆满,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修养。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力,灵活的决策力,努力培养出色的课堂机智。
理想的语文教育必然是充分个性化的。独特鲜明的个性魅力是语文教师感染学生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师的个性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方式的处置方法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幽默风趣、开朗乐观的个性,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展现自己极富有魅力的一面,会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会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信念,并且,会使学生爱上语文。
三、提升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素养功底、过硬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要“授业”,就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应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语文教师来说,就要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广义地说,即教材中所反映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世风人情、所阐述、所渗透的伦理道德,所说明的物性事理,所抒发的种种情志等;狭义地说,即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科技小品、科技幻想作品的读写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知识也应加以充实。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够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开合自如,得心应手。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篇五
新教改强调的“教”变“学”,“听”化“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陈鹤琴说:“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但是指导不是替代,更不是直接告知结果。”
一、研读教材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大纲的教学目标对每一节课都规定了应该达到的目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上的“度”。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先体会教学目标的要求,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这一课,才能达到师生的有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就无法谈及学生与语文的真心对话,教师对教材的感受、体验、理解越是独特,课堂教学越能体现个性化特征。
二、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灵活的课堂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课堂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是生成发展的,忌死搬硬套,“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是教师要教“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不一样,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语文课文中的现代文、古文、基础知识、应用文、作文等教师均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课型,如讲读课文教师应广征博引,讲得透彻、深刻,自读课文应让学生多读,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外阅读课文真正让学生自己读,教师检查阅读结果。
二是学生要学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要养成勤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切忌单一模式或死记硬背。比如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重点段落的阅读,应掌握议论文阅读方法,如段落论点,采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论证的方式是什么,语言的准确,事例与道理是怎样有机结合起来,以及段落中重点的字、词、句等。这样,学生便可推而广之,遇到课外阅读中的议论文段落,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去完成题目。
三是教法要活。“活”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所谓教学艺术指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创造、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地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读启式”、“练习法”、“非语言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愉快教育法”、“情景教学延伸法”等,这样才能使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拿情景教学延伸法来说,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要尽可能让课堂创设的情景继续发挥作用,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期盼着新课的到来。通过教学情景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里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教学《背影》一文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父爱,引导学生联想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下课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为父母做一件事。这样,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三、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真正地实现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双赢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感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感受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用自己对于课文的认知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
初读课文。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自读课文,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简单的对话。在初读、通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于课文的初步印象。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中出现的生词、不理解的语句等有疑问的地方边读边做出标注。这也是他们对文本初步的认知过程。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提出要求,自己在自读中解决。其实,课文中意思,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我们应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共识。
朗读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有范读。有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能自然地找准感情基调,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感悟到作者作文时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例如,《桂林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无限向往、热爱和赞美的思想情感,所以朗读时应该带着轻松、愉快、喜爱、赞美的心情,语调应轻快、活泼、喜爱,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梅花魂》则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祖国的无限敬仰,却又不能回国的无限愧疚和遗憾的情感,朗读的时候要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朗读训练过程中,要选好训练的“点”,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白裙、白桦、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野花、雪花在空中飞舞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三、阅读教学中深挖教材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问可以激发兴趣。以疑激趣,进而组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达成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课文中说诸葛亮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取箭呢?“借”与“取”有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由此可见,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更重要。
以辩激趣,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最终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例如,教学《那天》一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们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双方的辩论,学生们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思想境界佩服至极。达成了课文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育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拥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要课内与课外并重,课内学习到的一些学习方法,需要课外实践与巩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