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选9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快回答整理了9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文化;聚焦机制;资源共享

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内在联系,建立互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职校园文化缺少根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院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和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培养高技术人才目标的需要[1]。从农业高职院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看,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学院的校容与校貌、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等,强调校园环境,强调与培养农业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学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学院的行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四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如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院的文化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良好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等。多年来的实践中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标语化、口号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丢失了中华优秀文化。(二)优秀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缺乏有效途径。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2]。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精神家园的强大。伟大民族一定有独特的精神家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终极的衰落是心灵家园的衰落。作为农业院校的优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优秀文化包括不仅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外来文化,更包括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校训、学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园精神是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互动,才可以更好传承优秀文化。

二互动机制

(一)目标聚焦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人、培养人,两者理念是一致的,都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关系。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建设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设施,真正做到环境育人。通过校园规划和建设,让学校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建筑文化格调体现培养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做到人文色彩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学院建筑风格和办学定位、办学宗旨相一致等,用良好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将优秀文化的精神逐渐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深处,从而唤醒并且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二是借助于学院的精神和规章制度建设塑造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道德,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立德、修业、求知、笃行”为校训,该校训内涵丰富,把握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立德”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德者,事业之基。”学生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平,永远都是影响未来社会、影响学院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以修身立德作为教育的中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职业教育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教育,儒家四维中的“礼”、“义”、“廉”、“耻”和八德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应作为道德教育的主线和核心内容,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丰富宝贵资源和内容取向。“修业、求知”是学生的本分,唐朝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饥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笃守道而求知也”。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礼记•儒行》中说“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校训言简意赅,成为学院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三是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得以提升,优秀文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院可以通过开展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以及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学校的特定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影响、规范和感染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优秀文化教育。四是利用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学生。学院建设校史陈列室,用更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解读和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通过挖掘发挥优秀校友的资源,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加自信等。可以在校园内完善宣传优秀毕业、在校优秀学生事迹,建立方便学生信息交流的读报栏、漂流站、信息栏,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等。(二)全员参与机制。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主体和载体的关系,做好全员参与,需要做到几点:一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参与。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需要学生参与,更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以及参与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雕塑建设甚至是校园的一些标语、文化橱窗等的设计工作,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二是学院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对优秀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学生开展职业文化、校园精神、学校历史、农耕文化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中融入优秀文化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农耕文化教育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中国传统道德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三是学院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行为同样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要用自己的行为规范,言传身教,做到文化育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影响学生。不断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食堂、宿舍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校园的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环境熏陶等功能,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三)资源共享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需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成果及时吸纳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多运用到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中。一是做好学生的入学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集力,发挥优秀文化教育的导向约束作用。在入学教育中,让学生清晰学院的院训、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等,这是学院的办学的灵魂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开始就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二是通过建设文化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专业文化。通过校园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开展优秀文化教育,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优秀文化教育创造条件。通过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通过建设完善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优秀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校内建设了茶文化基地、兰花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彩林基地、农业观光文化基地等,成为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载体[3]。三是在优秀文化教育凝聚的成果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如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中,不少的成果是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凝聚而成,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投身三农,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农林高等院校“百名博士老区行”、兰州大学的“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校园芍药文化节”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该学院自2009年开办校园芍药文化节,经过三年打造,芍药花香远播,农经芍药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学院发展、师生成长和区域文化当中,成为了农经精神的展示,农经文化的繁衍、传播平台。四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时刻把握新型媒体在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中的主动权,使新型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坚强阵地。

三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充实到校园文化。第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实际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比如贪欲、狭隘、偏见、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良知、仁爱、慈悲。朱熹曾经将这句话称为中国文化的“心传”。这八个字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消极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尧、舜、禹、孔子、孟子、庄子、王阳明、朱熹等历代圣贤、思想家,都在引导人们如何护养、启迪和坚守自己的“道心”。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也要更好的防范“人心”,具有为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4]。(二)中西贯通,提供创新校园文化方案。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和智慧;优秀文化的发展也在于正视文化中的良莠杂陈,不断升华,永葆生机与活力,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需要正视问题并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升华。在校园的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设计上不断自我革新和净化。(三)规划在先,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在优秀文化指导下进行良好的建设规划。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从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逐步实施,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中。(四)加强校园文化中教材体系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传统戏曲、、书法、中药中医、生态文化、生命文化等进入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中,扩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

[3]潘璋德。高职院校:崇尚职业道德重视技术伦理[N].中国教育报,2006-10-12(12).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以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何打响这场校园文化之战任重道远。

一、文化建设的意义

就我国当代而言,文化建设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简单而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相联系的。先进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时代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渗透,使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处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国,理所当然要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的认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比如几十个不认识的青少年因为共同的班级文化和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校园文化的类型是五花八门的,那些违反规定的抗议行为所形成的消极文化不是以下所要讨论的范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有着鲜明的群体性。(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不变中求变化,多样化发展。文化从根本上是变化着的东西,也可以说文化是可以转化的。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变化无疑是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这对当代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语言为例,虽然这些语言有时被称为火星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课堂教学、黑板报等)中加入一些网络用语,这样做既风趣幽默,又能贴合生活,还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学校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比如互联网中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寓教于乐,包含了战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学生也乐于接受。(二)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在变化中求稳定,弘扬优秀文化。在近些年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的文化潮流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的挑战,韩流的兴起、肯德基等快餐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佐证,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庆祝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很不妥,但学生在过着西方人的节日的同时如果忘记了中国本土的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这样的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心了。我们不能抛弃传统节日,但也并不提倡那些有迷信思想的陋风陋习。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但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让许多青少年学生开始迷茫不解,开始出现反文化的思维,这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趋势也与我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背道而驰。再者从这个时代的特点来看,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及时行乐,只想追求自身的安逸,在网上大肆渲染传统文化的各种不是,言论影响了很多人,这不利于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真正理解。我们并不是说接收外来的文化就是崇洋媚外,也并非固守传统的文化就是故步自封。这些片面而极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且不符合真正的校园文化理念所崇尚和希望传递的信息。我想不管如何相互借鉴和汲取各方文化,最终必须是要服从于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设定,也就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人性真善美和人类自由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吸取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维果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现如今我们党更加注重教育问题,更是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有所重视,这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能看到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均、教育观念陈旧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着。如何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课堂如翻转课堂和寓教于乐方式的引入、网络技术的进步、校园设施的完善。这些无不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学校校园文化状况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部分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有时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些学生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并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以为意,漠不关心。部分学校也缺乏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追求,不注重学风建设,也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下去,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以上所谈的内容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依然漫长艰辛。

三、校园文化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中国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对在校学生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特别是中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更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帮助。中国文化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经常采取克制、内敛的态度,一般服从于理性,而并非如西方文化中那样热情和奔放。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有弊。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避免感情用事和盲目痴狂,但在有些时候,中国人的过于重视实用主义的文化观也会使得学生更墨守成规,难以做出创新之举和比较大的改变。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勤思考、敢创新。过去我们固守贫困,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的物质需要尚且得不到满足,更别提所谓的文化需求。中国人的信仰相较其他国家是有所缺失的,而多民族的现状又使得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所学校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群体性的国家,中国人喜群居,以乐于助人、互帮互助为优良品德。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个人实现主义和享受当下的态度,中国人最爱做的事就是列计划,规划未来。中国人还很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强调人际间的紧密连接,我们对人的认知并不是采取分析的模式,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对方和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此来达到对对方的认知。从另一角度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从众现象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在学校中小群体效应也很常见,就好比每个班级都有可能形成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文化,而相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文化却有可能千差万别。这一系列的心理和文化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启迪。比如既然中国人喜群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化传播,这样就能加快传播速度,事半功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心理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文化对国民心理留下的烙印很深,要想彻底改变也非一朝一夕。在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理应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了解国民心理,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和源头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立足于学生,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和心理。现在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真正理解其要义和每个词背后的含义的人为数不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义务去让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读懂,用心领悟。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于人而言,对人们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学生而言,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发展和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标语,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一种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光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刘克利,栾永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4]韩宁。论文化自信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改革与开放,2017(20).

[5]周赟。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探索,2017(9).

[6]赵浩轩,张琳,田晓曦。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廉政文化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对廉洁从政的信念、思考、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高校廉政文化,是高校廉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廉政理论学习和实践建设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近年来,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和约束,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高校招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现的贪腐现象屡禁不止,反腐倡廉成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高校的软硬件管理中,通过基础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全过程监督完善,从源头抓起,制度保障,规范治理,完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机制,还高校一块净土。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要素,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反映课堂以外的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具有导向、激励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层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现了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作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引导、促进高校发挥管理育人的职能,统一师生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归属感,调高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涉及到在高校生活的社会群体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对高校的办学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师生员注重遵守行为规范,不断改革创新,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高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联系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工程,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主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价值导向贯穿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并且在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提炼,从而形成校园熏陶下的大学人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并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社会最新文化观念的影响,给高校带来新鲜知识的同时也会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入校园,高校廉政文化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廉政文化建设,既不能盲目的排外,也不能一味的接受,要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而服务。

四、校园文化建设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途径

1.精神引领,构建和谐校园廉政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层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把握着教职员工赋予的权力,干部的廉政信念直接影响到能否廉洁用权,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教师具有多重身份,既要接受廉政教育,又要教育学生,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师风的同时要通过课堂的主阵地教育学生廉政文化的基本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腐败形式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学生廉政修养的形成,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生作为进入社会的主力后备队伍,是否知晓廉政知识、具备廉政意识,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廉洁自律至关重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从精神层面抓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败文化,坚持以廉政意识指导个人行为,真正做到廉洁律己。2.制度保障,优化校园廉政文化机制。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高校党委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监督协调,各部门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监督运行机制很有必要。高校的制度建设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方向、管理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高校廉政制度建设中,可以起到规范、引导、促进的作用,从而形成和谐正气的校园文化氛围。3.行为倡导,拓宽校园廉政宣传形式。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高校只有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大学生自觉奉行廉政自律的信念理念和行动指南,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处处都能看到廉政教育的身影,例如廉政书画展、廉政教育的征文比赛、廉政主题团课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廉政教育运用到校园网络,通过校园广播廉政歌曲、播放廉政警示片、借阅廉政书籍等,增加廉政宣传的视角,拓宽廉政宣传的形式,从而使廉政文化得到更多更广的宣传。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在营造改革创新的高校廉政精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廉政制度的建设和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格品德的大学生,也有利于高校教职员工恪守廉洁的文化观的形成,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促进高校和谐健康氛围的形成。

作者:张敏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齐丽丽。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

[2]杨艺。校园文化建设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

[3]李义良。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G],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丛彩娥、杨世谷。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中廉政文化建设的探索[G],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

校园文化建设 篇四

(一)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不到位

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比较肤浅、不全面,甚至错误地把学生的文体活动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确,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等选择不当。一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定位不当。管理上不是由学校高层领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指导,而是把全校性的文化建设的重任下放给了校团委或学生处,这必然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片面性、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校园文化“沦落”为学生的社团活动,以为每年组织一些校园文艺、体育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显然这无法充分实现校园文化的功能。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用缺乏客观科学评价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优劣性如何没有人去总结、评价,这将导致无法及时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校园文化的不断优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全面的系统规划

现在,一般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在教学改革方面和硬件设施方面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一些建造新校区的院校硬件建设的起点都比较高,校园规划也比较漂亮,但是往往没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比如,校风、校训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校舍设计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学生活动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学校的标识设计是否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宗旨,管理制度和领导作风是否与校训一致,学校标识的运用有没有统一的规划,等等。

(三)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挖掘出职业院校的职教元素,从而失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个性。比如在社团文化建设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社团协会的文化活动模式,都有计算机协会、各类体育协会、文学社、书法协会、集邮协会、英语角,等等,鲜有能体现职业院校和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

(四)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

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口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方面,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还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校园人(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包括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园风貌和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内容。企业界流传一句话:“三流企业竞争靠产品,二流企业竞争靠服务,一流企业竞争靠文化。”企业的经验表明,21世纪的企业竞争,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竞争。同样,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就不会有一流的高职教育,就不会成为一流的高职院校。

(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领导的作用

领导是领路人,领导的理念和思路决定学校的走向,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因此,学校领导一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要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方面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学校领导要亲自抓校园文化建设,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与建设有自己特色且能够促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校园文化,要规划与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的校园文化。

(二)要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一定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包括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理清校园文化各要素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校训、校风、学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将校园文化建设要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一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基础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规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合,通过采取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三是必须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要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一是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面,展示大学生风采,促进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二是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应结合开设专业,开展诸如专业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学术讲座、科普宣传、辩论赛等活动,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开展以科技文化服务和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以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增强他们的组织、交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四)要积极培育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结合和结晶,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是要制定符合自己的、有特色的、能引人向上的校训,充分发挥校训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校训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经被师生员工接受就会被大家自觉发扬,就会形成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形成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成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二是培育优良的校风。校风包括教风、学风、考风及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作风。校风是校园精神的重要体现,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创建以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优良教风,以勤奋上进、求疑好学、尊师求实为核心内容的优质学风,以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公正公平为核心内容的优良考风,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良好工作作风,努力创设优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三是积极传播和弘扬校园精神。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广大师生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积极培育学校意识和校园精神。同时要通过讲学校的光荣传统、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校友会等活动来教育和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增强师生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不断弘扬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

(五)充分利用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关键词: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西安科技大学

校园文化是什么?该词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众多研究者在理论层面对它进行过探讨,并给出过很多定义。本文比较倾向葛金国教授[1]提出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师生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造出一系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校园文化促使着同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引领、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别于其他组织或团体,作为一种团体意念和精神统领,校园文化是能反映出高校校园特色、维系高校师生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2]。因此,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校史文化对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二者关系入手关于校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价值进行分析。

一、校史文化的内涵

校史,即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记载“人”与“事”。人即榜样,那些榜样所具有的明显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可能是勇敢、敬业、爱国等。高校从中吸收新时期迫切需要的品质,用榜样的力量在校园文化中宣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事即经验,校史中包含的发展经验,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包括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3]。校史文化是学校的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积淀,是学校在办学中积累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脉”,以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感,推动着校园文化围绕这一“主动脉”,“年轮”式地向外扩张,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4]。校史是校园文化的根基,对广大师生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同时,校园文化与校史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校史中的榜样力量会给校园文化一个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以史为鉴,校史中的宝贵经验会给校园文化的发展中提供很好的正面或反面教材;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不断丰富着校史的深刻内涵,增加校史文化的厚重感。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底蕴的积淀,可以推进学校乃至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校史文化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实际中,部分高校的校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尚未完全投入使用,校史展览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受众面过窄,因此做好校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艰巨、道阻且艰。(一)重视力度不够,增强意识不强。谈及校史文化时,很多人想到辐射力高的名校,往往忽视了自己学校悠久浓厚的文化积淀。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及校园文化,只有重视本校的光辉历史,并把它作为当下学校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会打造一所独具特色、有生命力的学校。目前,部分高校对其校史文化重视力度不够,增强意识不强,强化合作意识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学校应给予校史编研工作予以充分的力度支持。(二)现代信息技术达不到高效利用。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虽在部分高校的校史编研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应用,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由于校史编研利用信息化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史编研的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的校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很多高校的校史文化展览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运用不到位,如光线定位、色彩设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程度、网上校史馆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支持校史编研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打造校史精品力作,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榜样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校史人物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是学校历史、学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他们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将学校优2018年10月秀人物的事迹记录并大力宣传,激励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使命感与认同感,提升学校师生团体的凝聚力。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创始人侯运广先生,他曾从事煤炭教育工作达40余年,专长煤矿开采,尤其在矿井通风学造诣颇深;退休教师贺敦良教授曾为侯运广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缅怀侯运广教授》,并刊登在学院网站上。侯运广先生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严格要求的负责精神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得到展现,从而被师生学习和传承。(二)促进文化认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添彩。大学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塑造、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一种观念的形成首先来自学生对于该文化体系的认同,这是学生接受大学文化影响乃至构建其精神世界的基础[5]。以西安科技大学校庆60周年为契机,全校上下通力配合,深入走访在校工龄较高的教职工,寻访老教授老学者,挖掘历史细节,记录下学校发展的一点一滴。将记录的内容以音频或文字的方式在校内进行展示,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情感和心理的认可,使学生对校史形成直观、深入的了解,进而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自觉继承并发扬本校的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精神,达到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的目的。(三)利用国际舞台,为校园文化建设拓路。正值西安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庆典,由西安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IMVC)将在西安隆重举行,该会议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矿山领域涉及范围最广、参会专家学者最多的学术盛会之一。西安科技大学利用此平台,面向全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新的成果的交流。因此,这是该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学校紧抓机遇,将校史精神与办学特色融入盛会准备中,有助于校史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从而提升学校品牌,充实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将积极广泛吸收外来学者的优秀文化,将其融入自身,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五、结语

高校校史文化对于全面系统地回顾学校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积累保存史料、发扬高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6]。高校在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进行全方面、多途径的尝试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打造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树立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建构先进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2-66,70.

[2]崔向平。高校“三网”的应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6.

[3]高其胜。校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5):379-380.

[4]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5]张红霞。高校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的路径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7(17):167-169.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篇六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发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规范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规范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学校要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力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消除死角死面,保证校园面貌每年都有新变化。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不要乱扔纸屑、杂物,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并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平。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牌板、标语、宣传栏管理,完善广播宣教网络,安设各种警示、指示标牌等设施,使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改造学生班级学习环境,补充黑板、桌椅、电脑等设施,购置各种图书、报刊及其它学习资料,设置“读书角”供学生于阅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用优秀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以及身边优秀人物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自身学习,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

4.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组织成立书法、美术、象棋等多方面兴趣爱好小组,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德智体美劳相关的竞赛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拔河、跳绳、足球等体育活动,多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乐趣,在比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要对每项活动,评出前后名次,在校内板报上公布,以此激励其他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利用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与祖国、与学校荣辱与共的感情,培养高尚品德,做对国家有用、对学校有爱,“品德、智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5.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倾听广大教师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标准、推进步骤等内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逐级渗透,强势灌输,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增强教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集体观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三、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策略

非遗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既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之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很好地引导入校园,能够较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及教师的整体精神文化水平,塑造良好的校园风骨与灵魂,增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弘扬与传承优秀的非遗文化。

一、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了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便是校园文化所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导向能够深入观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及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合理的铺垫。在非遗文化中,包含了全国各地当地文化的精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纽带传递出万物和谐、寿与天齐的美好意愿。无论是名震世界的“五大刺绣”,还是风趣幽默的“皮影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流露出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蕴含着独特意趣和境界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将这类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后,学生与老师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创作与展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也能够从中领会到非遗文化所传达的美好精神品质,对于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二)增强了校园精神文化层次。将非遗文化在校园中进行宣传推广,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良好传承,同时非遗文化中的美好精神品质能够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层次。教师与学生通过学术讲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等方式,学习了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底蕴,能够增强广大师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责任与义务,让广大师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有效推动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在非遗文化中,诸如珠算、中医针灸等项目,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求知与创新精神,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理想追求,在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时,能够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端正对非遗文化的思想观念,求知与创新精神也能够带动校园精神文化的提升,让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风气,一方面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另一方面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的弘扬与传承。比如珠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了算盘的使用技巧,能够折服于古人的高超智慧,同时珠算中所体现的运算技巧也可以被教师与学生用于日常教学生活中,从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让校园精神文化从根本上得以提升,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应用,呈现一种双赢的局面。(三)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不但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推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够有效带动非遗文化的良好传承,使非遗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途径得以发扬光大。众所周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专业性较强,涉及方面较广,要想较好地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就应当创新传承的途径,培养出传承的新生力量。而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主体是青年师生,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为非遗文化的良好传承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汇总引入非遗文化,能够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土壤而扎根发芽,通过高素质人才为载体进行良好的传播与继承。比如畲族文化的保护。畲族历史悠久,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畲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严重冲击,许多畲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正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近年来,福安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更多的孩子认识和关心畲族传统文化。福安市民族中学以畲乡为特色,在学校走廊上,布置了畲族历史,畲族民族,畲族服饰,畲族文艺等宣传画,使校园文化洋溢着畲族文化的气息。每逢畲族三月三节俗,同学们穿上失传已久的畲族服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唱畲歌,打畲拳,跳畲舞,手工制作畲族三宝(菅棕,乌米饭,糍粑)等活动,亲身体验非遗文化蕴涵的美,同时也传承了畲族非遗文化。非遗进校园这一举措,不但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得以创新,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非遗文化也能够代代相传,造福千秋。

二、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良好策略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多,其中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部分项目诸如奶娘催罡巫舞、沮水巫音等,由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承载了较为强烈的当地历史背景,学生在理解时过于困难,不适合充当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因此,在进行非遗进校园这一举措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非遗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继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在选择非遗项目时,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普及面较广、影响力较大,且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的项目,诸如列子文化、朱子文化及当地戏曲文化等,都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领会到该项目传递出的美好品质及思想。比如朱子文化,学校可以邀请朱熹后人为学生进行关于朱子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朱子理学的基本内涵,继而将其中的精髓应用于现实学习中,从根本上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二)在校园中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宣扬非遗文化。非遗文化正是当地极具人文底蕴的传统文化精髓,它以独特的风格展示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非遗文化氛围与良好的校园文化相融合,既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又充实了师生的精神培育。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后,要依托于校园内师生的力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创新非遗文化的表现载体。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四处走访探寻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摄影采风、文学作品记录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还可以设立各类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校园社团,在社团中定期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比赛、展览和演出,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爱国情怀,让教师与学生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优美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依托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在校园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广大师生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从而进行良好的传承与保护。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时展迅速的今天,我们更应当认清非遗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从而让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造福千秋。

参考文献:

[1]蒋秋萍。“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绣进校园”为例[J].艺海,2019(03):107-109.

[2]赵尔文达。贵州传统技艺类“非遗”进校园路径研究[A].《人文与科技》(第二辑)[C].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19:9.

[3]李红。“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和思考——基于广彩瓷烧制技艺的调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1):85-92.

校园文化建设 篇九

一、更新理念,科学规划,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创文明校园,既是实现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质量兴校、名牌立校的需要。一所学校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不可能有特色,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有个性、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开阔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完善人格、升华灵魂,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濡养,对主体意识、人本意识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市教育局下发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参观考察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学校,召开各层次的会议,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在市、县教育局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即按照“全方位、高标准、创新性、独特性”的目标要求,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按照“深层次、多角度、生动性、先进性”的要求,抓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全面、严格”的要求,抓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二、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创造优美、舒适的学校文化环境,不仅是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充实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办学水平提高、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学校的实际,提出了以“建优美校园,促名师成长,创一流名校”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工程建设”。在这其中,我们把改造校园环境作为首先要开展的工作。我们根据经费情况,制定了“有条不紊、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校园建设改造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学校经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完善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幼儿园扩建工程。

现在整个校园绿草铺地,一年三季繁花争艳,四季苍翠欲滴,而且有亭台阁榭,假山喷泉,各种景点疏密相间,师生流连其间,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校风、校训、名言警句,字字玑珠,时时警策学生自省,鼓励学生进步。整个校园真正达到了“一草一木见精神,时时处处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景点育人心”的育人新境界。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建一流校风

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在不断加强学校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健全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施教,把创建一流的校风纳入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

首先,我校不断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良好的教风。我校积极开展以“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每年都开展“师德规范教育月”专题活动,认真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和教职工“十注意”“十不准”“十禁语”等师德制度,强化“学生工作无小事,教师行为无小节”意识,从小事抓起,从自我做起,抓好监督奖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人人敬业爱岗,爱校爱生,人人争当师德标兵的大好局面,塑造了良好的教师群体形象,我校先后被评为泰安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泰安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二是狠抓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学风。为了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紧抓实,我校规定: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行为规范教育课,每学期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充分利用宣传板面、橱窗、结合军训、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我们还把《规范》、《守则》细化为“宁阳二十七中学生行为规范评比细则”,日检查、周总结、每月一评比,形成了政教处、团委全面抓,班主任跟班靠上抓,学生会、文明岗值勤具体抓的全方位督查模式。

四、以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在原摔跤训练队、柔道训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基础上,增设舞蹈训练队、合唱队、科技制作小组、读书协会、书法班、美术兴趣小组、器乐演奏队等,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辨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组建耕耘文学总社,创办《耕耘》期刊,下辖三个学段文学社:小学低段幼苗文学社、小学高段春华文学社、中学秋实文学社。三个学段各自编辑自己的社刊。

2、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如迎五一书画展、迎国庆朗诵比赛、庆元旦书画比赛、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如每年新学期初的感恩教育活动、争当小绅士、小淑女活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9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