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精选9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制定方案计划,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写作思路。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明确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学生更懂自然、尊重自然,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练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我教育和塑造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和建设的有效对策,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明确,未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审视、塑造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2.高校学术生态不规范

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伦理。高校是学术重镇,然而现在的学术生态却极其不规范,反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为获得声望、职位,获取资源、毕业就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体现出诸多问题,影响道德规范建设和学术信誉,对学术、科研起到了消极影响。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不但会引发学术逻辑矛盾,还会导致学术生态失衡,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校园物质倾向显著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倾向明显。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对物质文化的建设,忽视对精神文化的塑造,这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急功急利、形式主义凸显。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功利性色彩显现,物质倾向显著。如果学生沉迷于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影响高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生态教育、环境教育,还包括其他一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还能让其领悟到自己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为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生态文明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让学生将生态文明转变为自觉行动,构建更好的校园文化。

2.改善高校学术生态

高校是学术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科研能力的重镇。如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高效的学术伦理、学术逻辑等将受到很大的积极影响,影响高校学术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术生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只有构建良性、完善的高校学术生态,才能创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平衡、协调的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将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支点,只有如此,才能让高等教育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水平的学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3.创设人文生态环境

为了让校园文化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应该加快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所谓的人文生态环境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不但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的审美情趣,还包括完善的公共软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之所以构建人文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促进这种和谐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4.促进与社会文化互动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中转站,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为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高校应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高校应该逐渐走向社会中心,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有益因素,适应社会生态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引入生态文明,并以其为指导,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掀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论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二

一、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

(一)语音变异。在校园交际中,大学生常利用数字或字母谐音、叠音词等,创造性地传递特定信息,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用数字“1314”替代“一生一世”,用“美眉”代表“漂亮姑娘”。这些用法形式简单、容易记忆,正好迎合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创新的心理,因此备受欢迎。

(二)词汇变异。在校园流行语中,大学生大量使用新创词、缩略词和旧词新意等,反映大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心态。如将“偶像”赋予“呕吐对象”的意思,将“天才”赋予“天生的蠢材”意思等。此外,“泄题门”、“李跑跑”、“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及热点新闻词汇成为校园语言的热门。

(三)句法变异。在校园流行语中,汉语词汇和英语单词的混合形式及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构成了校园语言的另一种变异形式。如“你Out了”表示“某人落伍了”、“今天办事不顺,郁闷ing”表示“今天办事不顺,正在郁闷”。这种表达方式缩短了同学间的距离,使交际活动变得生动轻松。但是这样的搭配又有些不伦不类,影响汉语的规范表达。

二、校园语言变异原因

(一)多语言环境因素。当今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语言使用习惯的群体交流,渐渐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而这种语言多数情况下是语言变异后的产物。当前现实的语言环境、网络语言环境、媒体语言环境及政治语言环境不同碰撞,促成校园语言的变异,大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变异的语言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语言环境的切换及交流。如“有木有”,也就是“有没有”,来自于地方方言;“屌丝、逆袭”来自于网络语言,等等。

(二)大学生心态因素不同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经历相同点比较多,对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期盼等各种压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使用校园流行语是他们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讲,大学生心理状态可分为“从众心理”、“仿效心理”、“防御心理”、“求异心理”。“从众心理”是过集体生活的首要心理,是大学生祛除孤独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仿效心理”来源于各种媒体的影响,如电影中的台词、明星说过的话等。“仿效心理”可以使这些语言或加工过的这些语言迅速成为校园流行语。“防御心理”则是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宣泄,因此,像“伤不起”、“吐槽”等词汇能成为校园流行语。最后来说“求异心理”,这是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需求形成的,目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如常见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社会心态因素。校园语言的变异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折射,是某些社会情绪的反映。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独立的个性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他们渴望自我展现,成为流行语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主力军。“卖萌”、坑爹”、“吃货”这些词就是很好的印证,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政治环境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多样化多层面语言环境共存,为校园流行语的存在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各种“体”的流行语才层出不穷。除此,流行语与政治还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很多校园流行语来自于政治事件,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高频使用语句,用于讽刺目的。还有“我爸是李刚”等,这些词的流行扩大了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

三、语言变异背景下的高校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校园流行语已融入校园文化中,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校园语言建设尤其重要。根据校园语言变异原因分析及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校园语言建设策略。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优秀的人物性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塑造人物性格做起。首先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培育人、塑造人,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人生坐标,积极奋进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加强现代汉语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语言环境。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更要突出现代汉语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学校和各种社团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传承现代汉语。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官方语言、方言等多语言环境,使校园语言建设在变异的前提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语言,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中的体现。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教师授课、学校标语、校园媒体及各种社团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并把语言使用纳入考核指标,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不限制积极校园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使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

(四)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负面情绪。学校应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校园流行语中体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学会在顺境与逆境中调整自我、激发自我。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分析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对一所高中来讲,要想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兼顾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许多学校领导人都将两者分割开来,将过多的精力放于物质文化建设上。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部分管理人员“好面子”,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学校教学楼越盖越高,校园风景越来越美,操场越来越宽敞,设施越来越全面先进。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也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必然会导致学校发展的畸形。另外,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成果明显,不需要积淀,这也是原因之一。

2.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品位降低

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相对浅薄,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许多高中学校都实行半封闭式、封闭式管理,校内文化活动成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国内许多高中文化活动发现,不少高中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缺乏充分的策划和考虑,文化活动的品味较低,不能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二、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关注高中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文化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突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高中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篮球俱乐部、合唱团、书法兴趣班、演讲兴趣小组等,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又可以掌握一技之长,这也是我们强调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彰显了校园特色、办学风格

校园文化设施是指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包括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结构性作用。校园文化设施代表着校园文化的硬件,是通体透明的校园文化窗口。这些设施深受校园精神的影响,也同样带着学校的个性特色,反映着特定的校园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班级内开展趣味性的辩论赛,或是模仿古人进行文言文对话等形式的活动,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高中学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高中学校自身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最终将影响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而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课程中不断融入其思想,加强高中生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

2.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高中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的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真正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园文化活动。

3.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网络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爱,在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手机等多种平台,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精神文化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定期在群里推送一些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文章,学生在使用电脑、手机时,能够及时获取教师的信息,随时随地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工,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将学生摆在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进而能够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自觉地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确保学生知识学习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双重提高。

作者:康燕凌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 篇四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明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52-0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道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育人氛围、育人文化的形成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学校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意义

1、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本校的价值观念、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校旗进行宣讲展示。这些平常所谓的“硬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的形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与时俱进,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构建一个天然的德育环境。

(1)墙壁艺术

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学校师生的学习成果,让师生自豪地走在校园里,激发学习的热情。

(2)走廊艺术。在教学楼外面的走廊里,安排了一些张贴,有百分赛评比栏、校园之星栏、名人名言、校训等。让师生在这些走廊里看到学生的进步、找到学习的榜样。

(3)教室艺术。教室的布置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多样性。各班教室门口墙上挂着学校统一的展榜。内容包括班级的名称,书籍介绍、好人好事。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手工作品都在这里展览。另外,每个班级后面还有一块黑板,每月一期黑板报,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出刊,可以出节日特刊、也可以根据学校德育处安排出刊。从而形成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

2、以人为本,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

这个“人”,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创造着校园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包围,他们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并在承载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改造这种文化。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在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要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

(2)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寻找机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思想动向。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侵入更多的爱,在传道授业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活动育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要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高效的渠道。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植树活动;“六一节”的文艺汇演;九月份的“庆祝教师节”;还有“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赛”、“废品变身手工艺品”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坚持上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校风和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 篇五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文化;聚焦机制;资源共享

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内在联系,建立互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职校园文化缺少根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院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和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培养高技术人才目标的需要[1]。从农业高职院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看,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学院的校容与校貌、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等,强调校园环境,强调与培养农业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学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学院的行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四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如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院的文化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良好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等。多年来的实践中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标语化、口号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丢失了中华优秀文化。(二)优秀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缺乏有效途径。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2]。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精神家园的强大。伟大民族一定有独特的精神家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终极的衰落是心灵家园的衰落。作为农业院校的优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优秀文化包括不仅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外来文化,更包括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校训、学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园精神是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互动,才可以更好传承优秀文化。

二互动机制

(一)目标聚焦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人、培养人,两者理念是一致的,都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关系。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建设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设施,真正做到环境育人。通过校园规划和建设,让学校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建筑文化格调体现培养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做到人文色彩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学院建筑风格和办学定位、办学宗旨相一致等,用良好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将优秀文化的精神逐渐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深处,从而唤醒并且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二是借助于学院的精神和规章制度建设塑造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道德,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立德、修业、求知、笃行”为校训,该校训内涵丰富,把握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立德”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德者,事业之基。”学生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平,永远都是影响未来社会、影响学院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以修身立德作为教育的中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职业教育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教育,儒家四维中的“礼”、“义”、“廉”、“耻”和八德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应作为道德教育的主线和核心内容,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丰富宝贵资源和内容取向。“修业、求知”是学生的本分,唐朝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饥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笃守道而求知也”。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礼记•儒行》中说“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校训言简意赅,成为学院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三是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得以提升,优秀文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院可以通过开展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以及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学校的特定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影响、规范和感染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优秀文化教育。四是利用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学生。学院建设校史陈列室,用更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解读和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通过挖掘发挥优秀校友的资源,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加自信等。可以在校园内完善宣传优秀毕业、在校优秀学生事迹,建立方便学生信息交流的读报栏、漂流站、信息栏,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等。(二)全员参与机制。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主体和载体的关系,做好全员参与,需要做到几点:一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参与。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需要学生参与,更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以及参与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雕塑建设甚至是校园的一些标语、文化橱窗等的设计工作,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二是学院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对优秀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学生开展职业文化、校园精神、学校历史、农耕文化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中融入优秀文化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农耕文化教育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中国传统道德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三是学院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行为同样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要用自己的行为规范,言传身教,做到文化育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影响学生。不断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食堂、宿舍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校园的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环境熏陶等功能,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三)资源共享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需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成果及时吸纳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多运用到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中。一是做好学生的入学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集力,发挥优秀文化教育的导向约束作用。在入学教育中,让学生清晰学院的院训、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等,这是学院的办学的灵魂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开始就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二是通过建设文化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专业文化。通过校园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开展优秀文化教育,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优秀文化教育创造条件。通过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通过建设完善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优秀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校内建设了茶文化基地、兰花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彩林基地、农业观光文化基地等,成为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载体[3]。三是在优秀文化教育凝聚的成果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如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中,不少的成果是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凝聚而成,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投身三农,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农林高等院校“百名博士老区行”、兰州大学的“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校园芍药文化节”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该学院自2009年开办校园芍药文化节,经过三年打造,芍药花香远播,农经芍药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学院发展、师生成长和区域文化当中,成为了农经精神的展示,农经文化的繁衍、传播平台。四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时刻把握新型媒体在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中的主动权,使新型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坚强阵地。

三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充实到校园文化。第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实际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比如贪欲、狭隘、偏见、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良知、仁爱、慈悲。朱熹曾经将这句话称为中国文化的“心传”。这八个字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消极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尧、舜、禹、孔子、孟子、庄子、王阳明、朱熹等历代圣贤、思想家,都在引导人们如何护养、启迪和坚守自己的“道心”。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也要更好的防范“人心”,具有为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4]。(二)中西贯通,提供创新校园文化方案。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和智慧;优秀文化的发展也在于正视文化中的良莠杂陈,不断升华,永葆生机与活力,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需要正视问题并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升华。在校园的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设计上不断自我革新和净化。(三)规划在先,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在优秀文化指导下进行良好的建设规划。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从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逐步实施,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中。(四)加强校园文化中教材体系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传统戏曲、、书法、中药中医、生态文化、生命文化等进入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中,扩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

[3]潘璋德。高职院校:崇尚职业道德重视技术伦理[N].中国教育报,2006-10-12(12).

校园文化建设 篇六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核心竞争力 建设策略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周易》中有“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表述。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学到的所有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和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拉尔夫·林顿认为:“文化是学习的结果,是一个特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代代相传的种种行为的综合体现。”

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大学、学院、学校这一特殊组织中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包括学校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管理方法和行为规范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特色所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院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市场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厚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的观点与本质

1.校园文化的观点。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的具体文化,是有着明确针对性的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学院的办学传统、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速度与品质。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主要有“传统风气说”、“财富价值说”、“制度规范说”、“信念原则说”、“环境氛围说”等。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个特殊领域里呈现的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全体成员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因此,它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个性,理解校园文化,我们应在广义文化的高度立意,在狭义的校园文化中立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与认识。

2.校园文化的本质。首先,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是学校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形态。学校优良传统犹如遗传基因和土壤,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校园文化汇集了学校的教育培训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一方面,学校学院全体成员自觉地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职业精神等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的环境建设与条件装备中,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物质形态来体现这种思想和特色。第三,校园文化提供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校风”或“校训”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方式和动力。因为它既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导,又是一种约束与规范;既是一种追求的目标,又是已经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与作风。第四,校园文化蕴涵了学校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当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统一认同,并融入进行为习惯中时,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就成为一种文化,一切体制和规范不再是约束,而成为一种行为意识与准则,以人文的宣传、环境建设的形式让学院全体成员耳濡目染,愉悦认同,激励自我。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功能

1.校园文化的层次。校园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是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具备的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物质基础,表现为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的教育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以及可以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即所谓的外显部分。第二是校园文化的制度层,因为学校在组织表现上的特殊性,校园文化的制度层也具备其特殊性,校园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和组织管理制度,这是学校全体成员所遵循的规范,维持着组织的正常运转。校园组织文化的行为层面则主要是指学校这一特定组织的各项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三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校园文化的精神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心目中的意识形态。包括组织精神、组织管理哲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组织风貌等内容,组织精神支配组织成员的行为趋向,是校园文化较为抽象的部分。

2.校园文化的功能。一是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形成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式和精神风貌,有助于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

[1][2][3]

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生命价值和事业价值取向,规范学院全体成员的行为目标导向,使组织成员为达到选择的目标而规范言行。二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是学校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提炼出为学校全体成员广泛认可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反映思想和文化并进,理论和实践交融的校园精神,是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尺。

三是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包括了信任激励,关系激励和宣泄激励等,能够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组织的目的。四是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所谓约束功能就是建设一种健康向上并且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认定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性和隐性塑造,使组织成员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约束功能又包含了组织约束、制度约束和观念约束。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着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动力,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们应该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要通过总结,将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等凝炼成精神的财富;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宣传、交流等方式,让学校全体成员感知、认同,内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的文化内涵,外化成一种物质形态,来充分展现、表达其内涵,达到感知、理解的目的。如通过建立“校史陈列”、“文化长廊”、“橱窗文化”、“学院内刊”、“学院CI手册”等,把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到各个层面与角落。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打造学校核心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校园文化汇集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这种独特的价值观传递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清晰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要注意时代精神的渗透和体现,要注意持续一致和动态稳定,要注意个性特色和不断创新。在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着力将这种精神力量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产品上,如围绕核心教育产品建设与实施,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使课程资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把校园文化与年轻教师的成长发展融为一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促进教师的成长紧密结合,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引导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厚德才能载物;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不断形成和提升自己个体的精神与品质。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构建促进学校发展提升的管理文化。校园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否体验学校的办学思想、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发展潜力等,使校园文化鲜明、厚实和富有个性,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提升,管理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来建立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执行制度。不同历史传统与历史文化的学校,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绝不能一视同仁。其次,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现实基础与当前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第三,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确立与教育培训思想相统一的管理思想。没有好的管理思想,不可能有好的管理制度的确立与执行。第四,要把文本的、物化的制度,通过有效的传播与执行,转化成群体的观念、精神和习惯。只有当制度成为一种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形态时,才成为管理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营建学校和谐的自然环境。优美、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加拿大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对受教育者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自然环境,在对学院全体成员的影响上是深远和有力的,即所谓“环境育人”。校园自然环境是学校全体成员每天看见并置身其中的生存空间。包括了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图书馆、计算机房、体育馆等硬件设施的存在和使用,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净化,绿地、走廊、浮雕的设计与布置,等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同时,校园还应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应通过校园

文化的建设来加强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用校园文化来引领和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篇七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以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何打响这场校园文化之战任重道远。

一、文化建设的意义

就我国当代而言,文化建设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简单而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相联系的。先进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时代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渗透,使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处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国,理所当然要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的认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比如几十个不认识的青少年因为共同的班级文化和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校园文化的类型是五花八门的,那些违反规定的抗议行为所形成的消极文化不是以下所要讨论的范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有着鲜明的群体性。(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不变中求变化,多样化发展。文化从根本上是变化着的东西,也可以说文化是可以转化的。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变化无疑是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这对当代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语言为例,虽然这些语言有时被称为火星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课堂教学、黑板报等)中加入一些网络用语,这样做既风趣幽默,又能贴合生活,还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学校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比如互联网中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寓教于乐,包含了战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学生也乐于接受。(二)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在变化中求稳定,弘扬优秀文化。在近些年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的文化潮流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的挑战,韩流的兴起、肯德基等快餐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佐证,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庆祝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很不妥,但学生在过着西方人的节日的同时如果忘记了中国本土的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这样的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心了。我们不能抛弃传统节日,但也并不提倡那些有迷信思想的陋风陋习。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但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让许多青少年学生开始迷茫不解,开始出现反文化的思维,这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趋势也与我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背道而驰。再者从这个时代的特点来看,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及时行乐,只想追求自身的安逸,在网上大肆渲染传统文化的各种不是,言论影响了很多人,这不利于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真正理解。我们并不是说接收外来的文化就是崇洋媚外,也并非固守传统的文化就是故步自封。这些片面而极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且不符合真正的校园文化理念所崇尚和希望传递的信息。我想不管如何相互借鉴和汲取各方文化,最终必须是要服从于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设定,也就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人性真善美和人类自由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吸取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维果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现如今我们党更加注重教育问题,更是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有所重视,这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能看到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均、教育观念陈旧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着。如何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课堂如翻转课堂和寓教于乐方式的引入、网络技术的进步、校园设施的完善。这些无不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学校校园文化状况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部分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有时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些学生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并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以为意,漠不关心。部分学校也缺乏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追求,不注重学风建设,也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下去,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以上所谈的内容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依然漫长艰辛。

三、校园文化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中国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对在校学生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特别是中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更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帮助。中国文化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经常采取克制、内敛的态度,一般服从于理性,而并非如西方文化中那样热情和奔放。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有弊。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避免感情用事和盲目痴狂,但在有些时候,中国人的过于重视实用主义的文化观也会使得学生更墨守成规,难以做出创新之举和比较大的改变。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勤思考、敢创新。过去我们固守贫困,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的物质需要尚且得不到满足,更别提所谓的文化需求。中国人的信仰相较其他国家是有所缺失的,而多民族的现状又使得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所学校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群体性的国家,中国人喜群居,以乐于助人、互帮互助为优良品德。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个人实现主义和享受当下的态度,中国人最爱做的事就是列计划,规划未来。中国人还很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强调人际间的紧密连接,我们对人的认知并不是采取分析的模式,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对方和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此来达到对对方的认知。从另一角度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从众现象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在学校中小群体效应也很常见,就好比每个班级都有可能形成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文化,而相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文化却有可能千差万别。这一系列的心理和文化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启迪。比如既然中国人喜群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化传播,这样就能加快传播速度,事半功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心理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文化对国民心理留下的烙印很深,要想彻底改变也非一朝一夕。在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理应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了解国民心理,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和源头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立足于学生,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和心理。现在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真正理解其要义和每个词背后的含义的人为数不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义务去让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读懂,用心领悟。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于人而言,对人们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学生而言,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发展和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标语,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一种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光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刘克利,栾永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4]韩宁。论文化自信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改革与开放,2017(20).

[5]周赟。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探索,2017(9).

[6]赵浩轩,张琳,田晓曦。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校园文化建设 篇九

关键词: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西安科技大学

校园文化是什么?该词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众多研究者在理论层面对它进行过探讨,并给出过很多定义。本文比较倾向葛金国教授[1]提出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师生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造出一系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校园文化促使着同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引领、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上有别于其他组织或团体,作为一种团体意念和精神统领,校园文化是能反映出高校校园特色、维系高校师生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2]。因此,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校史文化对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二者关系入手关于校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价值进行分析。

一、校史文化的内涵

校史,即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记载“人”与“事”。人即榜样,那些榜样所具有的明显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可能是勇敢、敬业、爱国等。高校从中吸收新时期迫切需要的品质,用榜样的力量在校园文化中宣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事即经验,校史中包含的发展经验,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包括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3]。校史文化是学校的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积淀,是学校在办学中积累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校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脉”,以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感,推动着校园文化围绕这一“主动脉”,“年轮”式地向外扩张,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4]。校史是校园文化的根基,对广大师生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同时,校园文化与校史文化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校史中的榜样力量会给校园文化一个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以史为鉴,校史中的宝贵经验会给校园文化的发展中提供很好的正面或反面教材;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不断丰富着校史的深刻内涵,增加校史文化的厚重感。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学底蕴的积淀,可以推进学校乃至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校史文化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实际中,部分高校的校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尚未完全投入使用,校史展览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受众面过窄,因此做好校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艰巨、道阻且艰。(一)重视力度不够,增强意识不强。谈及校史文化时,很多人想到辐射力高的名校,往往忽视了自己学校悠久浓厚的文化积淀。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及校园文化,只有重视本校的光辉历史,并把它作为当下学校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会打造一所独具特色、有生命力的学校。目前,部分高校对其校史文化重视力度不够,增强意识不强,强化合作意识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学校应给予校史编研工作予以充分的力度支持。(二)现代信息技术达不到高效利用。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与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虽在部分高校的校史编研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应用,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由于校史编研利用信息化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史编研的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的校史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很多高校的校史文化展览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运用不到位,如光线定位、色彩设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程度、网上校史馆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支持校史编研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打造校史精品力作,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榜样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校史人物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是学校历史、学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他们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将学校优2018年10月秀人物的事迹记录并大力宣传,激励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使命感与认同感,提升学校师生团体的凝聚力。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创始人侯运广先生,他曾从事煤炭教育工作达40余年,专长煤矿开采,尤其在矿井通风学造诣颇深;退休教师贺敦良教授曾为侯运广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缅怀侯运广教授》,并刊登在学院网站上。侯运广先生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严格要求的负责精神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得到展现,从而被师生学习和传承。(二)促进文化认同,为校园文化建设添彩。大学是一个人思维方式塑造、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一种观念的形成首先来自学生对于该文化体系的认同,这是学生接受大学文化影响乃至构建其精神世界的基础[5]。以西安科技大学校庆60周年为契机,全校上下通力配合,深入走访在校工龄较高的教职工,寻访老教授老学者,挖掘历史细节,记录下学校发展的一点一滴。将记录的内容以音频或文字的方式在校内进行展示,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情感和心理的认可,使学生对校史形成直观、深入的了解,进而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自觉继承并发扬本校的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精神,达到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的目的。(三)利用国际舞台,为校园文化建设拓路。正值西安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庆典,由西安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IMVC)将在西安隆重举行,该会议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矿山领域涉及范围最广、参会专家学者最多的学术盛会之一。西安科技大学利用此平台,面向全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开展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新的成果的交流。因此,这是该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学校紧抓机遇,将校史精神与办学特色融入盛会准备中,有助于校史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从而提升学校品牌,充实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将积极广泛吸收外来学者的优秀文化,将其融入自身,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五、结语

高校校史文化对于全面系统地回顾学校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积累保存史料、发扬高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6]。高校在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进行全方面、多途径的尝试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打造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树立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建构先进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2-66,70.

[2]崔向平。高校“三网”的应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6.

[3]高其胜。校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5):379-380.

[4]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5]张红霞。高校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的路径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7(17):167-169.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9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与反思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