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师德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快回答分享了10篇师德反思,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教师师德反思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教师师德反思 篇一

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

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但

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

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

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我从教二十几年,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充电,因材施教。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二)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不能动态地了解历史,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

(三)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担任历史教学任务

,只抓课堂教学。b9b8.,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四)不擅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因素。

(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今后的改进方向:

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

师德反思 篇二

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比比皆是的伤害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教师师德反思 篇三

内容摘要:受儒家精英化道德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存在困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划分不同的师德层次,其实施应有法律和制度保障,还要提高公众对教师的职业认同。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社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人们所熟知的师德典范也大都是常年有病,带病上课,耐得住寂寞和贫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甚至以身殉职。而近年来,教师的表现不再那么尽如人意,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范跑跑、杨不管事件等,让师德讨论达到高潮,禽兽教师挑战着师德的底线。2009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但规范尚存困境。

一、我国师德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师德的影响

受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精英化取向的影响,人们对师德的要求也存在着精英化取向。儒家的人格追求是“内圣”“外王”:这是孔子要培养的“圣人”、“君子”,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荀子所谓的“大儒”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道德修养沿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线,即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们“道德修养的任务并不止于自身的道德完善,更重要的是将完善的道德人格向社会和国家转化”。在追求这一境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坚持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取义去利,甚至杀身成仁,以身殉道。这一道德至上主义“肯定了高尚道德具有超越于生命之上的价值,成就道德不但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贬低物欲,弃绝自我利益,而且必要时要不惜牺牲生命。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则体现为以春蚕、蜡烛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勇于自我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歌颂感叹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而感叹之余不免悲壮和凄凉,转而对教师道德修养望而生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应该对其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特殊的道德要求理解为更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利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用个别教师的崇高来要求所有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这是《规范》自身存在的理论困境。

(二)多元价值观对师德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钉观念正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安贫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致富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所取代;与封闭社会相关联的闭锁心理、排拒心理、狭隘心理正被开放意识、协调意识、全球意识所替代。这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大量是与非、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等的重新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价值观也不免受到冲击,他们不再安于贫困,有的下海,有的多校兼职,开办辅导班,进行有偿家教。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中心论的提倡,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权威的消解,教师为了保住饭碗而敷衍塞责。这些现象都引来社会的不少非议,过去人们心目中崇高而无私的教师不再是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榜样。

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是《规范》实施操作困难的根源所在。

二、对《规范》的反思及建议

师德规范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是精英化师德取向的反映。师德的精英化取向忽视了教师的自然生物性,忽视了教师个体道德修养的差异性,忽视了祟高道德的偶然性,造成了《规范》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我们拥有的是不完美的天性和有限的道德能力,人性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属性,是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道德应该根据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划分为“社会性道德”(受一定环境、条件、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民族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变化所决定的那种道德……与政治、法律关系密切,经常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和“宗教性道德”(先验的或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它经常与一定的信仰、理想有关……常是个体的终极关怀所在,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寄托……宣传的是个体牺牲自己以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规范》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条文,也应该考虑到教师个体道德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此外,对教师的有些道德要求应该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认同。

(一)划分师德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对教师群体来说要具有职业理想的导向性,对教师个体来说要有可操作性,《规范》的规定应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应然的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规则是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的底线,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定,具有约束性;师德原则是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遵守的规定,而师德理想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不懈地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祟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师德层次“一方面说明师德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约束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

师爱和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教师被奉为人梯的原因,但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他的教师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描述往往只重视教师德性,忽视其作为人的其他属性。在讲求效率与公平、权利与义务,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今天,不仅要对教师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还应该维护教师的生存权、生命权等基本权利,改进相关制度。 第一,维护教师的生存权。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生物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教师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师追求物质的需要,这也是教师生存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是教师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便无可厚非。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而边远农村山区教师的生存状况更令人担优。全社会都在追求财富,教师没必要格守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劳动提高收人和地位是应该允许的。从另一方面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教师也要养家糊口,满足了自我保存的本能需要之后,教师才可以安心的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有偿家教、校外兼职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应该在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教师的前提下讨论教师的信用问题和师德问题。

第二,维护教师的生命权。《规范》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不得敷衍塞责,但是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却没有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教师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X老师因课堂上管理不到位,人送外号“X不管”,其同行深谙“不管”的原因—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不准体罚,提倡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家长也往往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常常动辄得咎,人格、利益时常受到侵犯,甚至有生命威胁。当然这些案例中不乏教师行为过当,但更多的却表现为教师权利保障的缺失。未成年人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但是单方面的保护最终伤害的还是青少年,伤害教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私的性格和扭曲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行师生平等保护。教育惩戒既可以避免教育的权力滥用,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权利,“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教师的生命权才能有保障,他们才能够对工作高度负责。

第三,变革相关制度。《规范》对教师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川,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变革相关制度,仅对教师提出这一要求,教师也只能阳奉阴违。高考至今还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偏远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甚至唯一途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孩子的教育成为家庭的重头戏,都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这就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市场。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也非常重视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也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教师职称等级评定、评优以及奖金等,都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教师也不得不紧盯学生的成绩。改革高考制度,改变以升学率为依据、片面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唯分是论”的局面,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教师、医生、律师是高社会地位、高收人的三大职业。德国教师不但社会地位高,平均收人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韩国教师也是既富又贵。在韩国,教师被尊为“国家的典范”、“一国精神的传承者”,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被称为“移动着的中小型企业”,人们非常尊敬教师,身为教师是一种荣耀。当然这两个国家对教师都有严格的师德要求,从两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韩国经济的腾飞来看,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又是促进师德修养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教师便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回报社会。在我国,“文革”后教师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大多数教师收人低微,勉强够养家糊口,经常被称为“穷教书匠”。在现实中,教师常因囊中羞涩而频遭白眼。教师一方面被冠之以令人羡慕的光环,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落差往往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心理疲乏和对工作敷衍塞责。只有将尊重教师落到实处,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这样教师才能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教师师德反思 篇四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总结反思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行为规范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整改措施通过前段师德建设活动,我们已经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上的问题,这仅仅是解决了思想表层的问题,解决了德育的粗浅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计划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通过“心连心、手牵手”、“名、优、特教师社会服务日”、“师德承诺”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反响强烈,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加强学习,牢固观念、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定时与定量评价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具体材料请详见:

师德建设整改计划旨在全力打造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活动,已时近一年。谨循×××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规范十不准》为准绳,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解决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中,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集中整改,开展活动,完善制度,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完全有效的解决。使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师德建设活动中所取得的战绩与不足做以剖析总结,制定整改计划,以利于保持先进,剔除不足,巩固建设成果。

一、总结反思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行为规范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心连心、手牵手”、“名、优、特教师社会服务日”、“师德承诺”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反响强烈,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当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得到行为上的有效杜绝和运行机制上的管理制约,并不等同于思想上的根本转变。全员性的、本质性师德水平的提高仍需要一个长期培塑和巩固提高的过程。这是德育的内在规律,也只有如此才可能使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务实创新,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根深蒂固于教师的思想深处,使之成为“真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整改措施通过前段师德建设活动,我们已经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上的问题,这仅仅是解决了思想表层的问题,解决了德育的粗浅的问题。只有“长治”方能“久安”,师德建设同样需要养成教育。1、加强学习,牢固观念。通过对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内化,深入提高认识,稳固思想观念;通过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抓差距,补不足。2、限期整改,赶先争优。对师德综合评价不达量化分85分以上的教职工,即使没有行动上的违规问题,也要于细微处查找不足,以“真本”为准绳,践行教育行为。争取到年末量化考核达85分以上,达优秀水平。3、增树典型,加强影响。结合师德建设实际状况,适当增树典型,除增树综合师德典型外,还要培塑“爱生典型”、“科研典型”、“依法从教典型”、“育人典型”等分类典型。增强典型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开展典型教师晨会宣讲活动。每周利用周五晨会时间,由一名典型教师进行面向全体师生的广播宣讲,宣讲内容以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为题材。从而扩大典型教师的内驱力和感召力。5、继续开展师德建设系列爱心活动和教育活动。6、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定时与定量评价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师德反思 篇五

新丰三中周利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对“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方面,本人的反思如下:

我认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的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看看别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抱怨过教师的清苦,抱怨过为人师的劳累,也抱怨过人世间的凄冷,这些想法与教育家斯霞、李吉林……相比,自己是那么渺小、狭隘。我又想到了四大名师,他们孜孜以成成就了一番事业,使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可有作为,那会是一种弃燕雀之小志,慕鸿浩而高翔的大志向。使我明白了,只有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甘甜,那才是生活的真谛,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的“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

然而今天,我们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师德学习的过程中,我从《师德启思录》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43分,非常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的成绩:“某某同学,43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看到这里,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阵愧疚,故事折射出的不正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表现吗?反思自己,何为师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学生了吗?是呀!这位学生的行为超乎寻常,更让老师难以想象,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那不及格成绩是提醒,是对学生成绩的重视,是对学生的爱,然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讲,这种提醒变成了一种嘲讽,这样,无形之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师生之间“冷冻”起来,何谈信任,何谈自信,又何谈进步呢?

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的爱,渴望尊重他们,何况我们的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曾多次反思: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

因此,从师德修养的学习与探讨中,我更明白了两个为师的原则:即甘于过平淡、庸常生活的原则和对尊重学生的原则。

师德反思

——关爱每位学生

新丰三中朱金星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不做真诚的倾听者,就算不上爱学生。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菜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当场上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菜特仍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看到这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菜特的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的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话语吗?所以,老师要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

教师师德反思 篇六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版权所有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版权所有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师德反思 篇七

关键词:师德平庸化;师德失范;师德功利化;追寻教师美德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1-02

在教育大爆炸的年代,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孩子能否上学、上有“大楼”的学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关注孩子能否进入有“大师”的学校。梅贻琦曾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其实,不仅仅是大学需要这些“身正为范”的大师,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宝贵资源。众所周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在学问和知识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高尚的美德魅力也会慢慢地渗透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然而,在笔者看来,当前教师的道德已经陷入重重危机之中,而追寻教师的美德是走出教师道德困境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通过了解教师美德的内涵及功能,分析当今师德现状,继而提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的一些美德,从而使当前师德现状得以改善。

一、当下教师的美德现状与分析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的职业之魂。因此,千百年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都是我国无数教师自觉追求的行为准绳。不过,毋庸讳言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师德滑坡的迹象:

1.师德平庸化。当师德失去了德性的光辉,沦为一系列的基本行为规则时,很多教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行为规则执行者。这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师德走向平庸化。比如,当前教师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八小时”心态。很多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八小时以内,在这八小时之内勤奋工作,而超过这一时间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时间,教师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谁也不能干涉。“从不把作业带回家批改”、“学校的事情就应该在学校里面完成”、“在家里是享受生活的时间,不希望被工作打扰”等等这些看法在教师中相对具有普遍性。除了上述的“八小时”心态,还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目前,教师这一职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丧失了神圣感。在这些人看来从事教师职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教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或是暂居之所。为了获得相应的工资,很多教师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工作。譬如,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不再寻求精益求精,而是尽可能地追寻一种更省力的方式。今天重复昨天,明天又与今天相似,缺乏反思和创造。

2.师德失范。除了师德的平庸化,在当今社会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师德失范事件的产生。例如,江苏铜山县郑集镇田庄小学数学教师李某,因故让学生用尺子自己抽自己嘴巴100下;昆明女教师因3名小学生未带清洁工具而采用罚其裸站等形式进行体罚;浙江温岭一幼儿园女教师虐待儿童,还拍了照上传网站,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无证上岗的“90后”教师称,此举“是为了闹着玩”。尽管当前教育法已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而且这种规定在所有学校都已形成共识,但是这种教师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的事件在新闻中仍频频出现。事实上,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试问这些不懂尊重学生的人有什么资格当一名教师?凭什么来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

3.师德功利化。子女的培养、待遇低下、购房压力使得部分教师把本职工作功利化。譬如,为了金钱,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暗地里从事第二职业,在校授课时敷衍塞责;还有的教师把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并美名其曰补课,双休日也给学生补课,好处是有可观的补课费;而且,现今有的教师把与学生的关系不再看作单纯的师生关系,它有着朝利益关系前进的趋势,谁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教师应具有的美德

有人说,教育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因为教育负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人才还是歪才,最主要的是看教师的师德品质。当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下滑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重视和继承为人师表应具有的美德[2]。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引导教师追寻个人美德。离开了教师个人美德的保障,教师道德规范将成为一纸空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具有的美德应该包括:

1.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从古至今,献身教育事业的典范犹如繁星,诸如“有教无类”的孔子,“一生以教书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的徐特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例不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也为后世的教师留下了大量的榜样力量。从这些榜样中,很多人感到了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教育教学对其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进而感受到真诚和奉献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凡是优秀教师心目中必定燃烧着献身教育事业的圣火,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便是那圣火闪耀着的美德之光。但是,有人说,现在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教师过时了,一天工作八小时就已经很不错了;甚至有人说,现在是彰显个人价值的时代,强调奉献已经不符潮流。然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人格、塑造灵魂的劳动。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面对全人类最伟大的工作,才会收获更多的喜悦。因此,我们有“人类心灵师”美誉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从而更好地以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个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总之,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要求。

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以身作则,做一个率先垂范的人。他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都表现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即着力修养“谦虚”、“博爱”,并以此培养无私、坚毅、宽宏和善良等优秀品质。事实上,当学生喜爱、崇拜某个教师时,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大多来自于对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的,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3.发展的眼光、关爱的情怀。古人说“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事物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想更好地认识事物、学习事物,就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身为教师,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学生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和理念看待学生,不仅能使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认识学生,也能够为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且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每天都积极向上。

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也要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但是,如何真正地用关爱的情怀对待学生,每位教师也许有着不同的阐释。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人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洒满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4.协作的精神、欣赏的胸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协作的精神和欣赏的胸怀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法规的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议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教师为了战胜别人,在教学中苦苦奋战,不愿与他人合作,也瞧不起他人的成果。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3]。这就像一个工厂在生产某一个产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支撑的。但如果教师对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群体有开放、欣赏、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协调不同的力量和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就会如同古代将相和的佳话,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5.自我提高、自我超越。有一句话在当前很流行:“三流的教师培养学生,二流的教师发展学生,一流的教师教学生自己发展,同时也发展自己。”试想,如果教师安于现状、理念和思想滞后,那他如何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启发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总之,尽管教师美德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道路上不断践行,就会不断促进自己美德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何茂广,邓利民。教师道德素质浅谈[J].鲁行经院学报,2001,(2):44-45.

师德反思 篇八

关键词:师德师风;教学反思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teacher’s most important qualit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er’s building of contingent to strengthen teacher’s morality and build. I have summarized the situation of the moral of this term, put forward and discuss with everybody.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teaching reviewing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就本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我们都应该重视的一点。下面,笔者就把本学期的德育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1从教生涯积累的一些经验

在依法执教方面。本人从教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十不准》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依法执教,用法律手段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履行义务方面。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从来没因为自己的事情和情绪影响任何一节课,从我本身做到了保证四十分钟的上课时间,严格的按教案上课,有的教师说:好多教案没有用。但我不是,我敢保证,几年来,我就是按教案上课的,不管是谁听课,我保证是教案上应当讲的内容,因为我尝试到了按教案上课的好处,因此,我的课后小结写得非常清晰,保证了学生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收获。

在爱岗敬业方面。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一直以来我都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教以来,我以校为家,本着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干好本职工作,从不撂挑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热爱学生方面。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体现在既爱“双优”的学生,更多地关爱“欠发展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努力做到在关爱与严格要求学生上把握好分寸。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师人格不断完善的动力。

在严谨治学方面。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补充,因材施教。

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2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

自己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及根源:

(1)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2)教研力度不够,平时只是在本校听听课,评评课,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校,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3)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因素。

(4)工作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当然我的缺点还很多,自己脸上的黑点自己看不到,恳请同志们给予帮助指正!

师德反思 篇九

【关键词】师德;培养;观念

一、加强教师自我修养

(一)勤于读书,提升自我

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行善,无知则会为恶”。拥有更多的知识,践履灵魂实践的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特征。读书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求知和行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是一个获取知识、提高知识素养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文明程度、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垄断性拥有者、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上网、新闻检索等方式,学生可能拥有比教师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想要“教好书”必须要先“多读书”以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唯有勤于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唯有善于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唯有学会读书,才能创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师德观念,学会思考。

(二)虚心求教,向他人学习

读书固然重要,但师德的养成,离不开向榜样的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身边的同行、同事虚心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别是向那些被评选为师德模范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生动反映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阅读优秀的师德案例,学习他人在处理教育教学难题时的有效方式,结合学校中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师德品质。

(三)善于反思,弥补不足

反思作为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通过反思,教师能发现自身不足,及时纠错和弥补,促进师德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反思,教师能深化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反思,教师能有效针对具体师德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德实践能力,得到成长。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理想信念是方向

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中,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所赋予教师的传承文明和真诚育人的历史重担。其次,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教师既要继承我国教师优良的道德风范,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树立新的道德理想。再次,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理想。教师应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能将其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二)道德情操是目的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首先,在实际工作教师要加强道德认知修养,道德认知修养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内容。加强道德认知修养,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对道德情操的认知,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肩负起社会赋予培养学生的重担。其次,教师应加强道德情感修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让自身充满正能量,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充满德性的环境中熏陶、成长。再次,教师更应加强道德意志修养,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最后,教师应加强道德行为修养。看一个教师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要做一个真正温暖人心的好老师,一定要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与行,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扎实学识是基础

师德修养必须加强知识修养,这是师德形成的基础。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教师应加强道德科学基本理论学习。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分清善恶、正邪、美丑,同时将道德科学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其次,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修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通识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教育体系脉络,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及时给学生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指导,真正做到高效教学。再次,教师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教师应努力学习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所不可缺少的。

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形成良好师德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师德相关知识理论学习,却忽视了教师在实践中涵养师德,以至于有的教师只会“坐而论道”而不去践行师德。这种重理论却轻视实践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当重视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二)在实践中践行是师德养成的关键

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根基。若无实践,师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实践是师德养成的归宿。师德养成不是目的,在实践中践行师德,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身德性,才是师德养成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师德水平高低不能靠感觉评判,也不能靠教师一时的主观评判,更不能靠短时的静态的评判,教师自身道德实践才是评判教师师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师德反思 篇十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这10篇师德反思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师师德反思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