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最新10篇】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伶官传序》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伶官传序的写作思路。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以下问题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别多少岁?

提示:课下注释生卒年(24、28、39、42岁)

2,在这几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量用原句回答。

24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一个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

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9岁: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42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朗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3,静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问: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事,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教训呢?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板书设计:

时间事件结论

(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忧劳可以兴国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衰(失)926年(一夫夜呼……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数十伶人困之)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辞海》1989年版)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

三.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点

1,欲抑先扬

课文先讲得天下的过程,李存勖得天下时的态度。

找出体现忧劳的词,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叙代议其失,后转入议论,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二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导读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重点)

3、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提问、点拨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

3.通过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联系自身实际,获得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赞扬项羽的宁死不屈。项羽,曾经的西楚霸王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却英雄末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他的大成与大败的一生足以引发我们后人许多的感慨。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的结局------“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吗?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将人生的苦难失败归咎于命运。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探讨“盛衰兴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传序》,看看文学大家欧阳修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历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三、预习检测,掌握重点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完善学案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课件出示。

教师补充

四、整体感知,明确文章论点、论据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学生概括回答

4.教师小结

五、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2至3自然段,回到历史现场,为庄宗李存勖填写一份履历表,并试着分析庄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败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庄宗的父亲晋王去世是在908年。

2、继续诵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体会语言。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4、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5、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圈点

6、同桌间讨论

7、找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8、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欧阳修认为庄宗的“忧劳”使他的国家兴盛,“逸豫”使他的国家败亡,在庄宗的人生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运掌握在谁手中?上天还是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2.学生发言

3.教师谈感悟

七、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史学家欧阳修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体会到了他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学们,我们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牢记:满招损,谦得益,”戒骄戒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要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牢牢记住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精彩。

八、课后作业:

本文为一篇史论,探讨了后唐灭亡的教训,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盛对比忧劳

人事

衰逸豫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四

学习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任务一: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908年,23岁,受命继志。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1.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2.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壮阔!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任务二: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写得很详细,可见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参考: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参考: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1.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商纣王“好酒淫乐,(壁音)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已经告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这一点,以史为鉴,止于至善。最后一起齐读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4、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

二、整体感知

生读文章。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三、文本探究

1、学习第1段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比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学习第2段

这一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明确:矢

这一小段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是如何写晋王赐矢的?

重点分析“尔其无忘乃父之之志!”

庄宗又是如何对待这矢?(请找出相关动词)这表现了什么?

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为完成父命,尽心尽力。

3、学习第3段

第3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庄宗的成功之盛和失败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败的原因。

如何写庄宗成功之盛的?(请找出相关动词)那一句话最能表现?“可谓壮哉!”

又是如何写庄宗失败之衰的`?连续短句的运用,让我们感到庄宗的气势斗转直下。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何其衰也!”

二者的鲜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情感的表达上)

明确:表达了作者“叹惋”之情。

回到文首“呜呼”,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作者所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中心论点具体的阐释。(投影相关材料)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4、学习第4段

重点理解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投影北宋当时现状的资料)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名句。

2、学习此文后,根据你所得到的启示,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为议论文。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篇十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这10篇《伶官传序》教学实录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伶官传序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