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的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一

一、《左传》其书

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知识梳理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1、秦军汜( )南 2、佚( )之狐 3、夜缒( )而出 4、许君焦、瑕( )5、若不阙( )秦 6、使杞( )子、逢( )孙、杨孙戍之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夜,缒而出 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3、是寡人之过也 是 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 肆 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 惟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

10、失其所与 与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为也已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 (句中义: 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 (句中义: 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句中义: 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 今义:儿子)

5、越国以鄙远 (句中义: 今义: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 (句中义: 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 (句中义: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8、微夫人之力 (句中义: 今义:妻子的尊称)

(五)、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 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 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

7、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_____

8、共其乏困 _______

9、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___

10、唯君图之

11、阙秦以利晋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六)、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1.判断句 (2)君之所知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2、省略句 (4)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5)晋军(于)函陵(介词)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1)以其无礼于晋

3、介词结构后置句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3)且贰于楚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

4、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七)、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1、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1)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且焉置土石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夫晋,何厌之有

4、之 (3)是寡人之过也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1)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

5、其

(2) 吾其还也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且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八)、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

(1)贰则疑惑

1、 贰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3)不迁怒,不贰过。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蜀之鄙有二僧

2、鄙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

(1)许之。

3、许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1)恨晨光之熹微

4、微 (2)人微言轻

(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使史更敝衣草屦

5、敝 (2)敝人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因人之力而敝之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6、说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7、辞 (2)停数日,辞去。

(3)辞甚畅达。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面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www.huzhidao.com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下面语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夫人的一臂之力,我是不会达到(回国做国君的)这样的境地的。”

B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回国做国君的)这样的境地的。”

C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夫人的参与介入,我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

D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胁制,我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

3.下面语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因人之力而敝之

A 凭借人家的力量(建立基业)却反过来伤害他 B 借别人的力量打败他

C 因人家的力量强而受到破坏 D 因人家的力量弱而受到破坏

4.翻译: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经,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扑彘而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选出加点词的词性分类最恰当的一项( )

A ① ⑥ / ② / ③ ④ ⑤ ⑦ B ① / ② / ③ ④ ⑤ ⑥ ⑦

C ① ② / ③ ④ ⑥ ⑦ / ⑤ D ① ② ⑤ ⑥ / ③ ④ ⑦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句中两个“子”的正确解释是( )

A 夫子 / 你 B 妻子 / 儿子 C 曾子 / 妻子 D 你 / 孩子

3.选出对“妻适市来”中“适”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买(东西) B 刚才 C 合适 D 往,去

4.“特与婴儿戏耳。” 的正确译句是( )

A 特地跟婴儿一起玩耍罢了。 B 特地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C 只是和小孩子做游戏罢了。 D 只不过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5.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 )

A 说明曾子对孩子非常疼爱。 B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严肃,要讲究上下尊卑。

C 说明曾子教子注重身教。 D 曾字希望妻子要严格教育子女。

三.本文对话十分简约,为突出烛之武的言辞,省去了秦伯之语。请你根据当时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烛之武每说一层意思之后,秦伯的表情和言辞。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xx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xxx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xx 》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 xx》,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xx 》,出自其中的成语有xx。

四: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诵读

五: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六: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轰炸我驻**,是对我国*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性

之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 **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十三: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教学说明: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 通假字:

**为也已: 同 **为也已: , “矣” 已 , 了。

共其乏困: 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 供给。

何厌之有 :厌,通“餍”, 满足。 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 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 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 主。

夜缒而出: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 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 订立盟约。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 共其乏困:乏困, 缺少的东 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 亡 。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 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 名词使动用法, 得到好处。 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 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 以…作为边境, 把… 当作边境。

一、 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 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 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 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 (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 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 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

4、表目的,来。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fū 名词,男子;老师; 丈夫。

fú 句首发语词, 无实义。 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 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三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传笔法的神韵。

教学难点:诵读,推究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由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或称为“**之好”。

二、说背景

1、春秋形势图

2、结合课文第一段,学生梳理背景。

时间:九月甲午

事件:晋秦围赵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部署: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文言学习诵读法介绍:因声求气

1、古人论述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清曾国藩《家训》

2、气:

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

含义之二: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气质等。

四、三步诵读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气。

1、齐读全文,正音、掌握节奏

共gōng通“供”说yuè通“悦”知zhì通“智”

缒zhuì阙quē逢páng孙

2、通其意,诵读,用一个字概括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求其气

1、用经典论述引出《左传》特色,点明本文学习重点:通过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文学史》

2、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揣摩佚之狐、烛之武、**公语言中的语气、感情。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学生诵读,点评

(3)三个句子里分别寄寓的感情:

于国事之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3、诵读、研讨烛之武说退秦穆公的一段话

(1)投影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

退秦词令,势透机圆。【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

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

(2)依据“无限层折”说,学生诵读本段,讨论本段究竟有几层意思。(在赏析中解决重要字词)

明确:第一层:内容上讲郑***,语气上则体现以退为进的沉着真挚;

第二层:内容上讲亡郑利晋,语气上则显出*稳、严正;

第三层:内容上讲存郑利秦,语气上则体现高亢、诚恳;

第四层:内容上******关系,语气上则显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体分析烛之武言辞的评论印证本段的绝妙

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中间引晋背秦一证,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一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清】过琪《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皆从利害上立言,反反复复,似深为秦筹者,委婉入情,令人自为心折,极辞令妙品。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二

4、诵读、赏析晋文公的一段话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赏析晋文公形象

明确:在秦**而帮助郑国时,晋文公表现出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知恩能报求仁义、维持盟国展智慧、战未必胜见谋略),因而语气上应当读出晋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稳自如。

六、拓展迁移:(运用对对联的方式总结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诵读课文,结合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拟一副对联。

如:**公诚心悔前过佚之狐慧眼荐英才秦穆公度势盟郑

烛之武大义缒虎穴烛之武巧言退秦师晋文侯审时班师

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

“捐躯赴**,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小结: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那么学完《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诉我们外交言辞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说服别人,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国家大义面前,我们应该有“捐躯赴**,视死忽如归”的正气磅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四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本文的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品味浅易文言的能力

3、正确认识烛之武的形象,能够历史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导语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资料检索:《左传》的相关常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晋公子重耳之亡、**之好、殽之战;

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注:主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三)课堂交流

本环节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知识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为也已 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2、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4)阙秦以利晋 阙: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夫人

3、 特殊句式判断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宾语前置:何厌之有 状语后置: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

4、一词多义

注:动态交流,采取抢答的方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如本课的朝、因、封、辞、师等,都有很多例句,让同学抢答能激发兴趣,也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四)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诵读品味,读出波澜

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意应当有了初步了解,但文言教学阅读不可忽视,尤其是学生的感受建立在阅读之上。诵读指导:走进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读出波澜。重点品读烛之武推辞的一段和说秦伯的一段。

2、品味探究:如何看待烛之武的“辞”和“许”?如何评价烛之武?

生讨论交流。烛之武的话语里有对郑伯不能及时任用自己的不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同学不能误读为烛之武的谦虚之词。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多诚恳的道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国家存亡的大义,烛之武焉有不“许”之理。当然啊,“许”也足见烛武能顾全大局,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能抛弃个人恩怨,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说秦,不失为大义之士!

4、 合作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设计学生活动一:探究烛之武打动秦伯最关键的原因(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烛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来说服秦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以史为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第五步:预测前途,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设计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为烛之武的这段精彩说辞写一段点评,不少于100字。点评示例:烛之武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左传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注:点评的文字主要见于教参,以往教学我多采取静态的处理方法,把答案给学生,直接窒息了他们的思维。现在我运用新理念,让他们去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迁移拓展

1、本文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尤其是他的游说艺术。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去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根据下面的情境,试写一段劝说辞。(任选一题)情境一:父母经常偷窥你的信件,这天你一放学,就发现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日记本,于是你对妈妈说······情境二:高三了,学习紧张,妈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这天你发现妈妈在洗你的袜子,于是你对她说······

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六)作业

背诵全文。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