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的8篇《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月光曲》教案 篇一
课前准备:
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一、 听曲谈话 走向人物
同学们好!
喜欢听音乐吗?那就仔细听下面这首钢琴曲,看谁能听出它的名字,好吗?
1、刚才这首优美的钢琴曲,谁知道它的名字?
你的知识面真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课题 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引出对贝多芬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这首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读了课文,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这个词(出示“入场券”、“飞奔”、强调“券”、“奔”的读音)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盲姑娘能听懂他的弹奏)
从哪里你能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道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本文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边讲边板)
《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月光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3、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月光曲》音乐,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导入新课。
2、师诵读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述的资料。
小节:
三、深入文本,探究学习
1、学生根据文本,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回答这些问题的语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从而创造了《月光曲》
(3)《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3、重点赏析相关段落。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贝多芬在这段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分主角朗读,尝试着用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
小结: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感受到了兄妹俩的真情,哥哥的善良,妹妹的善解人意,所以贝多芬为他们弹奏了第一曲,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方法同上。
小结: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盲姑娘不仅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让贝多芬在感动的同时有一种偶遇知音的快乐,所以有了即兴创作的激情,从而创作了《月光曲》,这首传世名曲就这样谱成了!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应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A、明确朗读感情: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柔和徐缓)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有力快速)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高昂激荡)
B、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必须也是不平静的。应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应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先试着写一写,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务必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必须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这两点都是文章的重点,而我在备课是却把他们备到一齐,讲课前就认为资料挺多,但还是没有进行取舍,从这次节课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备课的失败,不能抓重点,舍不得放下,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很多次课总是想把更多的讲出来,而往往却适得其反,没有中心和主干。
从这次课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虽然教学已经好多年,但没有构成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堂,这也许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时,我先问:“这段是透过什么老表现月光曲的学生说出是皮鞋匠听音乐时产生的联想,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联想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时,先想象是几幅画面,并说说在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想象对我班学生是个难点,因此我让观看了这段资料的视频,并透过抓住“微波粼粼、霎时间”来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时想象此时的乐曲是怎样的节奏。后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个接一个”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狂风卷着巨浪涌向岸边的情景,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课后我想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当学生说出“像有千万匹马奔腾而来时”,如加问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导再生动点再婉转点,会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讲课时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备课中,就应以学生为本,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只有预设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月光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月光曲》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莱茵河蜡烛陌生入场券盲人琴键
飞奔遇难恬静霎时波光粼粼波涛汹涌
二、我会读(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乐曲()的小路()的烛光
()的舞姿()地倾听()地弹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讲述了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的传奇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首曲子?第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月光曲》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第九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对人物命运的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chún shú pǔ xiě shà nà jiàn
()()()()
yōu jìnɡ sū xǐnɡ fēi bēn lái yīn hé
()()()()
二、辨字组词。
蜡()键()陌()盲()
《月光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人格和才华;
2、品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4、感情朗读课文,背后课文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入情入理品读结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教师:
200多年前德国有位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我们今天要学的《月光曲》的创作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一个写照。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交流反馈。
三、再读课文,感悟《月光曲》创作过程
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2、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将找到的答案打上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指导理解:
⑴ 贝多芬先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琴声──自己的曲子──引起注意,走近茅屋。
⑵ 走近茅屋,贝多芬又听到什么?从中你懂得什么?
多难弹哪要是能听一听那有多好啊!随便说说──姑娘爱音乐,通情达理──同情、想看个究竟,推开门。
(理解的读。)
⑶ 贝多芬推开们看到了什么?
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很贫穷,但仍然爱音乐──想帮她实现愿望,弹一曲。正因为姑娘想听贝多芬弹曲子,正因为姑娘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决定亲自满足姑娘的愿望。
⑷ 听完贝多芬的弹奏后,姑娘有什么反映?
盲姑娘:
入神激动多纯熟多深哪(曲作者)您……──姑娘不但爱音乐,且懂音乐,是知音──盲姑娘虽然贫穷,但是那种热爱音乐,对音乐的向往感动贝多芬──爱听吗,再弹一首。
(理解的读。)
3、体会:
大音乐家贝多芬为不认识的穷盲人姑娘弹奏乐曲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贝多芬是一位待人平和、关心贫苦人的音乐家。
四、品读课文,鉴赏《月光曲》创作部分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文章:
望了望借着按起键来。
体会:
贝多芬深为穷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2、鉴赏《月光曲》:
引导鉴赏:
⑴ 《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我们先听开始的一段。
播放音乐。
这段曲子的旋律、节奏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鞋匠听到后也有想象,看看课文哪一句是对这段音乐想象的描述?为什么?
面对大海月亮缓缓的升起。
(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很弱指导读。)
⑵ 鞋匠听到后还想象到了什么?
用笔在课文第9自然中段画出来。
⑶ 小组讨论:
看看课文其它描述鞋匠听音乐的想象的句子,所对应音乐的节奏、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指导:
理解文意,想象情景,想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海面撒满银光(……)
升高穿云层(……)
大风卷浪(……)
浪花涌过来(……)
⑷ 听着起伏跌宕的乐曲,为什么哥哥感觉到妹妹仿佛也看到了这番景象?
乐曲优美懂音乐。
仿佛看到的是:
由乐曲产生的联想。
(哥哥是看和听产生妹妹是听和情感产生的。)
3、品读:
这么优美的乐曲,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4、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他飞奔客店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月光曲。
5、最后完整的欣赏《月光曲》。
五、作业布置
回家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听 断断续续
弹一首 “多纯熟啊!”
弹 慢 轻
再弹一首 平静柔和
急骤 奔放
记 飞奔
《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 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 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 爱音乐
激动 懂音乐
《月光曲》教案 篇七
语 文 第 十 二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我们要讲哪一课 《月光曲》.
《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弯弯曲曲,曲折
师:对,还有吗 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
3,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
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 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4,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 (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 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我们来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①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②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 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③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2,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来,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1,读懂了什么,交流心得。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2,质疑问难。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 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 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 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 (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 为什么还要弹一首 谁还有问题 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曲子该由1,2,3组成,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 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 ——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2,交流。
师:谁能说给我听
①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a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b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 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c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 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 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
②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 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a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b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 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 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
③再往下看,还有吗 后面月亮怎么样呢 大海又怎么样呢 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a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b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c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d师:谁来写这八个字 (一学生上前写)
3,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 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①学生各自读课文。
②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 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 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 (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③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④师:这回谁起来再读 谁读第一层 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⑤师:太好了,谁还想读 (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 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 (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
4,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 旋律是什么 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 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 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 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 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5,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6,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 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 能形容一下吗 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①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②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 (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 (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③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 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7,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 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⑵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⑶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8,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变化。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 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9,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 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 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月光曲》优质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月光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