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轴对称图形教案(精选3篇)

下面的3篇轴对称图形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轴对称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一

关键词:活动和体验;主动学习;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会数学的实用魅力及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轴对称图形》一节的教学案例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欣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同学们,你们捉过蝴蝶吗?能说说你喜欢的蝴蝶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教师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请同学们观察这只蝴蝶,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在哪里见过?

【教学体会】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本节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蝴蝶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引出对称概念。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加深对对称现象的认识,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为接下来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埋下伏笔。

2.创造活动机会,主动构建,体悟轴对称图形

【教学片段】通过刚才的观察判断,同学们已经知道天安门、飞机、奖杯是对称的,钥匙不是对称的。猜想一下,如果把它们的正面画下来,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不是对称的?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探究操作,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体验让学生主动构建: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把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后打开,在图形上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形对折、翻转的过程。对折后,图形中有一条折痕,折痕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对折后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

【教学体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本节教学让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构建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对称轴。

3.发挥想象,“做”轴对称图形,内化新知,学以致用

教学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来研究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特征,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体会】“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去主动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将新知识主动内化的目的。这部分教学将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轴对称图形,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应用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升华,交流感受,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学片段】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的,轴对称图形确实很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对称的世界里看一看吧!(欣赏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说感受和想法)

【教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容易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生活中很多图形具有对称美,让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可以陶冶心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二、用“活动”和“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一些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所以每次公开课到处都可看见正在“活动”的学生身影。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因此,活动和体验内容的安排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而定,特别是对于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和体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服务。

2.让“活动”和“体验”后的评价激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讲是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强烈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又会促使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努力使自己再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同学们的一阵掌声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有效引导“活动”和“体验”后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思维。活动和体验后应为学生创造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上述教学案例中,首先让学生对折天安门、飞机、奖杯、钥匙的平面图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说了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钥匙上的折痕能不能叫对称轴,为什么。当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钥匙是不对称图形时,忽然有个学生大声说:我妈妈的钥匙我觉得是轴对称图形。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争论大家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钥匙都是不对称的。这时笔者补充,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去判断,而不是就某一物体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数学活动;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7-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你们一定都见过吧?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图1,并显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沿着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边的部分都能重合。

师:数学上把它们叫作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评析】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美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图形迅速引出新课“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 探究活动

1.利用投影演示剪纸

师:这里有一张卡纸,我先将卡纸对折。猜猜看,老师剪的是什么?(快速地剪,然后展开)哈哈,是一棵小树。请观察这棵小树,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一条线。

师:这是一条折痕,它左右两边的图形是怎样的?

生:是相同的。

师:现在我沿着折痕对折,两边的图形怎么样啦?

生: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评析】教师利用投影直播剪纸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利用格子图找对称点

师:为了便于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老师把小树请到格子图里。(如图2)

师:仔细观看动画,看一看、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动态演示)

生1: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相交且垂直于对称轴。

生2:有个画面中点A和点A′重合。

师(课件再次演示点A和点A′重合):将小树沿着对称轴对折,点A就会和点A′重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两个点称为对称点。

生3:点A到点A′的距离是6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

生3:点A、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师:再来看一看点B,它的对称点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标出点B的对称点)

师:他找对了吗?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1小格,这说明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师:下面大家也来动手找对称点吧,看看一分钟内谁找得又多又准。

师:对称点是不是很多,找也找不完?确实是这样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教师指着对称轴上的点E)难度加大啦!点E的对称点在哪里?先讨论,再举手说一说。

生4:在旁边。

师(点左右两边问):在这里?请看点E的动态演示。

生5:在原来的位置上。

师:是的,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在原位。

【评析】教师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找对称点,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实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3.利用格子图补全轴对称图形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其中一半(如图3),请你猜一猜,补全之后它是什么图形?

生1:五角星。

师:太棒了!要快速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办法?谁来说一说?

生2:用尺子画。

生3:数出相同的距离。

生4:把对称点标出来再连线。

(以上回答,教师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

师:我把李××同学补全这个图形的过程拍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了什么?

生5:找对称点。

师: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所有的都要找吗?

生6:找角上的点就可以了。

师:角上的点,我们称为关键点。你还看懂了什么?

生7:找对称点要数相同的距离。

生8:要依次连线。

师:哪位同学能把补全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完整地说一遍?

生9:确定对称轴后,第一步,找线段端点作为关键点;第二步,数出相同的距离;第三步,定对称点;第四步,依次连接对称点。

【评析】教师利用微课,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图步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实践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畅所欲言,分享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今天学得很棒,为自己鼓掌吧!加好油了,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四、实践操作,提升能力

1.任务一:猜一猜,谁是我的另一半(如图4)。请4位学生到屏幕前拖动脸谱,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连线。

师:这4位同学操作对了吗?如果老师这样拖动,可以吗?

生1:不行。

师:它们的形状也是对称的,为什么不行?

生2:脸谱的颜色也要一致。

师:真棒!脸谱左右两边的颜色、形状、图案都要保持一致。

【评析】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了能随意拖动的脸谱,让学生拼接。利用脸谱不仅要求图案、形状对称,还要求颜色也对称的特点,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任务二:判断,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对了吗?(如图5)

师:①号图形哪里画错了?请你指给同学们看。

生1:右下角的对称点找错了,应该是距离对称轴4小格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判断②号图形画错了?

生2:对称轴如果是竖的就对了,现在是横的。

师(小结):对称轴不仅有横的、竖的,还有斜的,画图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对称轴的位置。

【评析】教师设计的任务二中,3个图形的判断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很多举世闻名的建筑都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一起来欣赏吧。

【评析】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使学生对数学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艺术,现在就用我们的巧手折一折、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美。一边剪,一边思考:剪纸中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呢?(出示下表)。

师:谁剪好了?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举起来。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评析】学生在剪纸活动中剪出了精美的图案,既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又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总评]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探究交流轴对称

【课间案例】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在课外练习中出现了两道数学题。

一、把下面的数字分成两类。

0、1、2、3、4、5、6、7、8、9

二、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

一、三、山、双、丛、林

没有对称轴的汉字:

有对称轴的汉字:

对于两道题的解答在办公室里引起了教师的争议。

师1:我认为数字“1”不是对称数字,因为数字“1”的左上角斜出了一点,这样数字“1”左右不是完全一样了,所以不是对称数字。

师2:我认为你说的数字“1”是印刷体,而手写体的数字“1”是倾斜的一竖,所以可以看成是对称数字。

师3:第2题里“双”“丛”“林”三个汉字应属于没有对称轴的汉字,因为沿着三个汉字中间的一条线对折后,字的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

师4:我认为你说的三个汉字属于有对称轴的汉字,比如汉字“双”字的左右两边都是“又”字,它们的意义相同,只是印刷的大小不同罢了。

……

【课外探究】

争论的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因为在小学数学教材和参考书中没有此类指导资料,由于这是两道判断题,必须找到相关的概念才能判断是与非,为此本人查阅了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课外数学资料、字典等工具书,对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对称”、“对应”等几个概念进行阐述并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各种版本教材)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以后,能够和原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如圆、正方形、长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商务印书馆《新华汉语词典》)指两个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对应:(同上)是对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个系统某一项相当。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对折180度,判断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旋转180度,判断对称的方法是沿点、线、面对折、旋转、平移或在大小、形状、排列上创造出与原图形相当的图形,什么是相当?不是要求两个图形完全一样,而是要求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存在差不多的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属于对称。在“轴对称图形”概念中提到了对称轴,如果根据这个概念来判断案例中的“丛”、“林”、“双”则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但对称概念中提到了沿点、线、面两个系统具有对应关系,我想这里的点就是对称中心,这条线就是对称轴,面就是图形移动的平面。由于“丛”、“林”、“双”是汉字,它们不同于图形,判断它们是否有对称轴,我们应从它的意义上来判断。如从“林”字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线的两边是在意义上相同的木字,这条线我认为是它的对称轴。其他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而对于“1”是否是对称数字,我认为用新课程理念来解决比较具有说服力。新课程提出数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那么是用印刷体的“1”来判断接近学生的生活呢?还是用手写体的“1”来判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呢?当我们向学生说印刷体的“1”不是对称数字,我们的教学是否走向了机械的教学,我想教学还是多留给学生一些宽松的、想象的空间比较好。

【思考】新教材已经不安排中心对称图形有关的知识了,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课堂教学经验在不断增长,而数学学科知识在不断被遗忘。近年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各校进行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数是请名师来上几节示范课作几场报告,忽视了广大普通教师在家常课上遇到的困难;注重有组织的交流研讨,忽视了课余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交流与争论。实质上教师课间无意识对教学问题的争论,也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就在广大教师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教师这种无意识的参与变成有意识的参与,并把教师课间争论的问题作为学校每周研讨或教学沙龙的主题,如果能长期进行下去,那么课余争论将会成为教师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生长点。

以上对两道判断题的看法只是本人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是否把两题当成一个研究的资源放到课堂里让学生去交流探讨,因为孩子是成人之师!也许我们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接上页) 管部门,受到了交管部门的重视。

活动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正是本次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不断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这样的机会,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的3篇轴对称图形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轴对称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