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记叙文教案【精选10篇】

相信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记叙文,更是常见,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快回答整理了10篇记叙文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记叙文教案。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探索试题的呈现方式;并通过本文的解读,提高答题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一、根据阅读分析06、07年的试题(《风吹一生》《心灾》)的体会,说出记叙文阅读“考的是什么”(即各对应了《考试说明》上的哪些点)。

记叙要素 记叙线索

记叙顺序 记叙人称

记叙内容 记叙思路

中心意思 词句的语境义

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

作者情感 读者感受、评价、启示

教师小结:试题特点:

1、<www.kuaihuida.com>取材内容文质兼美,突出一个“情”字,

2、试题的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由于题量限于4~5题,所以两年的“异”,只是考点的不同,并非本质的改变。

3、试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注重情境的创设,但始终紧扣文本。

教师建议:答题时:

1、首先要基本读懂文本,千万不要在没理解之前匆忙答题;

2、要认真审题,要透过创设的情境看出“考点”所在。

教师过渡:什么叫读懂文本?

1、“写的是什么”(记叙文主要从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状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等方面来理解),

2、“怎样写的”(思路、结构、主要手法等),

3、“为什么要这样写”(欣赏角度)。

三、下面,我们就以《能给予就不贫穷》为例,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

1、学生阅读思考

2、交流:写的是作者到山中拜访大自然的朋友

怎么写的: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阅读《山中访友》,组织学生解答、讨论、评价老师的题目。

13、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和我说话,和我交流,和我成了好朋友)

14、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作者的游踪。

走出门,进山访友——(首访古桥)——(树林奇想)——(山谷俯仰)——(驻足遥想)——(树下凝神)——踏上归途。

15、请根据第③节的内容,品味“德高望重”在文中的含义?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古老,持久不变的坚韧个性,热爱身边的一切)

16、仔细阅读第⑤节,想一想六个称呼是否可以互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 )

17、作者满怀热爱到山中访友,触摸着历史的年轮,感受着绿色的亲情,涤荡了心中的浑浊,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城市。但是城市中却有一些人不是那么热爱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假如你是作者,请你对这样的人说一段话。 ()

五、假如请你根据归纳的记叙文阅读考点来命题,你能在本文中找到哪些命题点?请结合课文举一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请同学谈:通过本课学习,你的收获或疑惑。

附记叙文案例:

《山中访友》李汉荣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②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④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⑥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⑦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⑧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三、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2:在同学们眼中,海因兹是怎样的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审题:

(1)全命题作文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三)课堂练习同学们自己花5分钟思考一下事件,然后写一下除开头结尾外的主要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学生或老师点评部分作文。

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添加上开头和结尾。还可以回家问下父母,他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结合本次习作训练要求,教学设计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真正“关注生活,自主感受”,努力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学习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重点具体写。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采访,灵活运用描写方法,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展开想像结构全文。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理念和善待自然界万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采访中零碎的、粗略的素材里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写作重点。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发兴趣

师:你们想扮演一下记者这个角色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让你们过把记者瘾。

师:今天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关怀环保”,采访对象是我校的自然老师张老师。

二、现场采访真切感受

小记者:张老师,您好,我是小记者黄维。您的自然课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老师:噢,谢谢!

小记者: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要节约呢?您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张老师: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所以从长远来说:珍惜水源,保护水质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生鼓掌)

小记者:张老师,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您还有雅号“张队长”,那是怎么回事?能给大伙说说吗?

张老师:这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假日绿色小队”,下设“宣传小队”“植绿小队”“护绿小队”,我具体负责,就自然成了张队长。

小记者:看来您真是名副其实的队长了,您能给我们提点建议吗?

张老师:大伙儿平时做得都不错,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话:“关爱自然,我们的家园会天蓝水清,绿色无限。”

小记者: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您在队长的岗位上越干越有起劲,越活越年轻。(生热烈鼓掌)

三、评价交流明确要求

师:看了刚才的采访,你是怎样想的?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生:我认为这次采访成功之处在于小记者设计的采访问题很巧妙。

师:谈得很好,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张老师对自然的深切关爱,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环保课。

师:你们讲得太好了。要是一个一个地说,太多了,我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写,你准备怎么写?

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比如参加张老师组织的雏鹰假日绿色小队。

生:我认为写活动时要抓住张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投影出示)

师: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文章的重点,选好题目。然后围绕重点写(学生自由习作)。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的:

1、了解叙事的一般方法,学会条理记事。

2、学习运用线索记事的手法。

学习和训练时数:

4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生学习

叙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如果单纯为叙事而叙事,那么这种叙事是没有生命力的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常用的是前两种。顺叙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这种方式首尾完整,来龙去脉清楚,但容易造成平铺直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叙事的方法多种多样,"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文概》)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这些事件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线索的串联,便不会有完整的结构。

任何叙事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以第三者身份从旁叙述的叫第三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不论是自己或不是作者自己)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把作品的情节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能使读者得到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但叙述的事和人,只能是"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物和事件。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叙述者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作品而言,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别就在于两者与作品中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和这个世界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他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而第三人称叙述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尽管他也可以具有一些个人特征,但这些个人特征并不能证明他在艺术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教学内容:

二,学生学习

三,教师指导

四,学生训练

1、请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线索,精选事件,写一篇叙事性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

2、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在自己的故事里,同时也在历史的故事中不断地接受营养,这些故事或许在你的心底留下了浓重的痕迹,使你难以忘怀。请记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1)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

具体记录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是叙事文的功能。写作叙事性记叙文须把中心放在展示事件过程上,其间若涉及人物的活动,不应刻意描绘,否则,就会出现体式不明的问题。

题目1写作思路:从内容来说,要表现什么主题,完全取决于自己,友情,亲情,侦探,哲理皆可。从行文上,作文规定了运用线索串联材料,那么,就应当在特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具体的东西——能够引发故事的引子——来展开联想,比如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或其他一些典型的东西等等,线索可以直接用为题目。至于事件的要求,选择时须考虑彼此之间的联系。

题目2写作思路:这道题主要检验学生的记事基本能力。一个事件要讲清楚,需要进行精心的安排。而要讲精彩,则需要运用恰当的手法,诸如悬念,抑扬等等。

五,作文修改

六,作文升格

七,例文。

中考记叙文教案 篇五

记叙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记叙文的要点;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第一课时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课内部分文章温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材料组织特点: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线索及作用: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情景交融······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

8、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重点复习描写与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描写:

按对象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社会)场面、细节;

按角度分:正面、侧面

按风格分:白描、细描

抒情:直接、间接

9、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我认为?比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六

一、复习目标: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

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

(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

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记叙文教案 篇七

记叙文的作文教案

三维目标

掌握记叙文的最基本的常识。

以典型的范文示例。

培养学生热爱写作文的思想热情。

教学重点

辅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常识。

教学难点

学生写作。

教学方法、学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生交流展示。让学生把以上的几种状况在写作中有机地结合体现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辅导,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提起写作文,往往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抓头搔耳,绞尽脑汁,搜肠刮肝,无话可谈,无从下笔,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然而,如何来克服这一不良现象呢下面听老师讲、辅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并且对写作文的信心也会大增。

二、示例指导。

读本段话语,完成下列要求。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明白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身旁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明白睡了多久,也不明白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的《我的老师》

1、本段所体现的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本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3、本段的结构如何

4、学生讨论本段是如何选材的

5、本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训练提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眼睛会育人,眼睛会启发人,眼睛会鼓励人

请以“老师的眼晴”或“妈妈的眼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1、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展示简单的思路提纲、选材。

2、学生独自完成作文。

反思小结:

此作文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好学生如何来写比较规范的记叙文,个性是引用魏巍的《我的老师》中一段示例,让学生先做,老师再引导学生把以上的几种状况都有机地融合在一齐,以构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以到达能很好地灵活地来驾驭写记叙文之目的。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生的A卷基础习题;

2.阅读讲解:阅读之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

考点解读

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映象。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为补充。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象征(托物言志)

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情节更生动感人。

衬托手法:正衬/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某种情感。

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

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渲染

用典

虚实结合

描写

记叙

表达方式议论

说明

抒情

【例题剖析】

亲亲麦子(节选)

张佐香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方法小结】

三大意识

①审题意识(范围、角度、指向、要点)

②文本意识(结合语境、结合主旨)

③规范意识(分条解答,步骤完整)

【过手练习】

(一)句段的考查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二)全文的考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⑵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⑶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⑷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睛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⑸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少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⑹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的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能不顾而乐之吗?

⑺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故里。

1.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作具体探究。(6分)

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出门检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1题。(18分)

燃烧的火土

梁刚

①清晨,晃桥河像是流淌着一河牛奶,弥漫着浓浓的白气。这时,烧火土的时候到了。人们用枯树引燃手臂粗的松柴栗柴,把脸盆大的煤团一个个架在上面,火渐成气候时,赶紧将垡子一块块围火垒起,一顿饭功夫,一个个土堆喷吐着浓浓黑烟,散发着呛鼻气味,在田里齐刷刷地站着;每个火土堆大得要五个大男人手拉手才能围拢。

②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位民办教师,每天下午放学后他也要到田里干这活。记得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烧土。王老师一边吃力地用双手抱起一个大土块往土堆上码,一边回答说:“你瞧,这些土死硬死硬的,就像睡过头的人,四肢发僵,打不起精神。烧土,就是给土块松松筋骨。要不,那些针尖大的籽种如何能够从僵土里露头。还有,烧土时,土里的虫蛹也给烧死了,小苗就能长得精精神神。”最后,王老师对烧火土的作用作了总结:“烧火土是对土壤肥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土壤成分的一种净化。”我听不懂他的话,但我一直记到现在。

③初冬的太阳,余威尚猛,不几日,垡子都干脆了。霜,一场场下过了,田里的垡子,便冷硬如铁。冬,一天天深了。天上,太阳惨白如纸,河岸,树木赤身裸体伫立在滚滚寒流中,大地空疏而枯槁,像贫病交加的孤苦老人。白天看上去,每一个火土堆都像沤着一堆只会冒烟的湿草,很少能看到明火,但晚上就不同了。我们从位于邻村的学校上晚自习回村,远远地就会看到晃桥河两岸,数不清的火土堆鲜亮如夏花,大朵大朵开在寒冬的最深处,令人忘却彻骨的寒冷。大人们见土里的火燃烧得正常,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我们这些孩子,每天下午一放学,背着书包直接跑到烧火土的田里玩耍。麻雀也爱呆在这里,或蹲在田埂上望天,或站在火土堆前烤火,它们眯着眼睛,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像极了冬天村里靠着老墙晒太阳的老人。它们叽叽喳喳,老人们也都爱说长道短。

④有时,我们还会从家里带几个红薯,埋进火土堆里。火土堆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热浪扑面而来,土香和着红薯香扑鼻而来。我们常常陪伴着火土堆玩到半夜三更,听到鸡叫声远远地从村中传来,才赶紧扯起脚往家里奔,身后跟着我们的狗。而那里,还有村里的小伙子姑娘在谈情说爱。清晨,我们去上学,才发现昨夜又下霜了,大地斑斑点点,就像村中心张保才家那只爱到处游走的花斑公狗在垂首寻食。

⑤三五日后,土里的火慢慢熄灭了,土也给火烧透了。这时看上去,火土堆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圆形的红薯,外表黑不溜秋,但一撇开皮,却一片鲜红。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有的人家轻轻扒开火土堆一角,把火土灌进一个长长的布袋里做枕头,说可治失眠,更多的人家用竹箕挑一些回去做花或果树的养料。不小心掉在乡路上的一点火土,人们也会轻轻捧起,就像对待谷粒,珍贵得不行。

⑥当农历打春的响雷,像演出前招人的乐鼓,唤醒乡村的长夜,烧火土的人,这天会起一个大早,去把属于自家的火土堆摊开,人们用锄头一扒土堆,火土一触即碎,这时,远远看去,晃桥河两岸,就像摊晒着一地辣椒、一地高粱或一地荞麦,更像落了一地灿亮的红霞。紧接着,趁着第一场春雨,烧火土的人在上面播种下青菜、白菜、苤蓝、莴笋、辣子、茄子等一些蔬菜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干松毛。烧过的土提前复苏、复活。小苗从火土上发力,三天五天后,红土上就一片碧绿了,且小苗的叶叶片片上一个虫眼也没有。烧火土的人袖手站在一旁,像风中的小苗一样,连连点头。那时我觉得,春天是从晃桥河岸的火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的。“惊蛰过,暖和和。”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

⑦这些年,作为县级媒体的一名小记者,我大多时间行走在乡间的大地上,感到分外踏实,总觉得时刻承接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地气。有时,我会不自觉地把手指伸进黑黑的泥土的体肤里,我感到它的潮湿,深邃和隐忍,恰如生命的源头,但我同时发现,时下有不少农民,大多靠化肥和农药种“卫生田”,也就是不往田地里施用一点农肥,致使土壤板结,像再也发不开的面,庄稼也虫灾频发,防不胜防,在一些人家的苗圃里,我常看到被形形色色的虫给咬得大洞小眼、不成样子的小苗。听到主人抱怨说打什么药水也治不了虫害时,我总会忍不住建议他们:“不把土烧一下再育苗?”年轻人听了我的话一脸迷茫,倒是中老年人听了,他们的眼里会一下子亮起来,像从土里闪射出的火光。

1.阅读第②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烧火土的作用。(2分)

答:

2.按括号中的要求赏析词句。(3分)

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4分)

答:

3.文章第③段描写烧火土的田里的麻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记叙文教案 篇九

记叙文写作专题教案

【训练目的】

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述、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

1、以写人为主

2、以记事为主

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

三、基本要求

(一)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必须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能够灵活多变,根据实际状况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出来。

(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

1、什么是记叙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叫顺序。顺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材料的方法。要注意顺序不等于文章不分主次地记流水帐。应做到层次明显,重点突出结构清晰。比如写《记一次升旗活动》,一般是从旗手擎旗入场开始写到结束,但不等于把参加升旗活动的每一个人及每项步骤写得面面俱到,也就是说,运用顺序的方法时,要注意做好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工作。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写在后面,这种写法叫倒叙。倒叙方法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文章平铺有叙,能使结构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运用倒叙的方法个性要注意的是应在倒叙与顺序相接的地方把时间交代清楚,要有必要的交代语句,使读者觉得头绪清楚。

(3)补叙

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简称“补笔”,它能够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4)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先的事情。插叙部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得当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逼真,叙述资料更详尽易理解。

(三)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1、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么是中心?

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

3、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材料是文章反映的范围,是文章的资料。中心是全部材料所表现的主旨。中心务必借材料来体现,材料务必透过中心来组织,材料是受中心支配的,为中心服务的。而离开材料,中心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离开中心,材料仅仅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素材,不能算作一篇文章。

4、材料的选取

第一,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

第二,材料要真实。就是说要写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

第三,材料要典型,要注意“以小见大”。所谓典型,就是要在同类材料中尽量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材料。所谓以小见大,是指材料资料是大事还是小事说的。大事,如开什么大会,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固然能够写,但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也能够反映深刻的主题。

第四,材料要新颖。就是要能体现出时代特点,要有新鲜资料,要有独特地方。

5、对中心思想的要求

中心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生活实践中,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提炼时要求中心思想用心、集中、深刻。

用心:我们向别人宣传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集中:就是一篇文章要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所以,哪详写,哪略写,这要根据中心思想集中表现一个思想观点来定。

深刻:就是要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好处,使我们的认识能提到较高的程度。

(四)根据中心确定详略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详写,就是为了使中心思想鲜明突出,把所要表现的人物、事迹或所要说明的问题写得具体些、详尽些。

略写,就是为了顾及全篇,突出中心,把那些和中心思想关系不十分密切,表现力不是很强的资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2、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在一篇记叙文中,不要对所有的人物或事件都平均用力一一写来。也就是说,记叙应当有详有略。一般地说,记叙文的开头、结尾部分较简略,而中间部分较详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出身来历等叙述较简略,而对其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述或事件的具体经过等描述较详细;对不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述时比较简略,而对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表达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述则比较详细。就人物而言,详写的是其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就事件而言,详写的是具体的经过。一人几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件事,略写其他;几人做一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人而略写其他。这样,才能详略得当平中有奇,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3、注意问题

在记叙文里,详略不当突出表此刻是记流水帐。究其原因:一是想到哪写到哪,事先没作好详略的安排;二是没有真正掌握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安排详略这个写法。

(五)合理安排文章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文中的场景、人物、事件、情感、思想等连接起来,构成贯穿全文的整体。一般一篇文章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写作记叙文,往往先确定线索。

尽管题材多种多样,笔法千变万化,构思各有奇妙,但只要把握住线索,行文自可变化自如,文章浑然一体。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托物抒情、意蕴深远,取材广泛、挥洒自如。

2、记叙文安排线索的几种方法

A、事物线,以某一贯穿始终的物品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倚天屠龙》、《一双绣花鞋》、《项链》、《党员登记表》。

B、事件线,以事件的发展经过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武二郎醉打蒋门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人物活动线,以某时某地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主来贯穿全文。如《雷雨》、《包身工》、《茶馆》、《荷花淀》。

D、人物感情线,以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为主来组织材料贯穿全文。如《藤野先生》、《琐忆》、《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六)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的运用应做到以下两点:

1、以叙述和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写记叙文应有一个最起码的认识,就是文章的叙述性要强,叙述潜力要高,这种叙述不能是平铺直叙的,不能是干涩无味的,也不能是直白空洞的,应学会完整生动的叙述。

描述对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来说,主要指肖像要神似,动作应传神,心理需真挚,语言必个性;对于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来说,则离不开场面描述;而对于所有的记叙文体来说,细节描述用的好,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多种表达方式应综合使用

正如上文所言,运用具体、详实、生动的记叙能给人以鲜明的形象,但在记叙文中,只有记叙描述而没有议论、抒情,文章的中心就无法突出,具体资料也显得苍白,所以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就十分重要。这时议论抒情就可粉墨登场了。就应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亦在此。平凡的小事加以有针对性的抒情议论,文章能蜕转成“天鹅“,成为开格文,那里的议论不要只在文尾“昙花一现”,还应做到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自然折射理性的光辉;那里的抒情切忌矫情,应缘情而发。总之,不可喧宾夺主,画龙点睛即可。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复习记叙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分类;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3、学以致用,完成另一篇记叙文阅读中同类型的三道题,“以学带练,以练固学”。

教具:

多媒体

重点

通过读、思、评、练,明确记叙文阅读中三个典型题类的答题注意点,并学以致用。

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三类主要题型的典型答题误区,明确正确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复习过说明文、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及注意点,今天我们则将步入记叙文阅读的复习。

二、基础概念梳理

何为记叙文?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2.弄清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序”与“顺叙”的辨析

下面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记忆力怎么样?记叙文阅读中会有哪些题型?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揣摩其谋篇布局之妙处

3.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5.表达方式的作用

6.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发展性考题:如仿写、评价人或事、谈感受等)

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可结合具体题目做解析)

三、例题剖析

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阅读的题型还是比较熟悉的,下面结合我们刚做的一篇记叙文阅读,对几个典型题类做下具体解析。

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回答15~19题:

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2分)

教师提问:这类的题目我们应该怎么答?

(教师点拨:其实这个题目就是问我们:第二段中描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樱桃花的憧憬这部分内容对全文有何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文章谋篇布局之妙处

同学们的答题思路很清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三位同学的回答,说说你最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A)作者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与“我”对樱桃的憧憬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开之盛”写出了樱桃树旺盛之美,“我”对樱桃的憧憬更体现除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之情。

(C)写出了我对樱桃树的喜爱,为下文作了铺垫,解释了我为何不许母亲抽打樱桃花的原因。

学生打开记叙文阅读复习卷,结合试卷具体题目仔细思考。

①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②联系上下文,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明确,出示参考答案:

答: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对樱桃树的浓烈的喜爱之情(1分);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1分)。语言组织(1分)

16.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3分)

“我”:

母亲:

教师提问:做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推敲关键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①要先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人物内心世界;

②回答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③用第一人称回答。

明确此类题型考点及答题要点:

考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方法——

(1)语句的深层含义

①抓中心词,体会深层或双关意义。

②抓修辞或写作手法。

(2)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从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

②结构上,从总领、过渡、铺垫、照应、总结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9.阅读课文《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这一类题目我们要注意哪些?

明确考点——发展性考题:谈感受、启示

学生思考,结合题目回答。

①感受启示要由原文引出。

②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

出示参考答案:

1、无论是“错过”还是“舍弃”,我们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2分)

2、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当地放弃。(2分)

完成《别踩疼了雪》中的相关题目。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第⑩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微软用户第4页20xx-12-21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10篇记叙文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记叙文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