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10篇《雨霖铃》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雨霖铃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雨霖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雨霖铃》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雨霖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 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 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法:强调音读、意读、情读,对词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

(2)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 讨论法:对词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

(2) 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3)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别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齐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离情别绪已成为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透过这些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眉愁,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会以下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作者及背景(学案提前下发已让学生预习,采取提问方式)

1 导入:诗歌鉴赏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我们先了解作者与背景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对北宋词坛的贡献:大力发展了慢词;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预习)

(4)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情感,体会这份离情别意

(2)诵读: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意读(弄清诗节中关键的的诗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这里的情指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词领悟后散发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理解的《雨霖铃》。

③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案第1题)

上片:一个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情景。

(4)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大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中形成两幅画面,把画面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① 大家描述的非常好,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上片的场景?长亭送别

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意境的?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什么景? 对,是实景。

②谁来描述一下下片的情景?描述的也非常好,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下片的场景?

羁旅长愁 这幅画面中又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和上片所描写的景相同吗?不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景。

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而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助这些景物表达了伤离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从重点的词句中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学案第3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如我们刚学完的`《虞美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1)“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2)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www.kuaihuida.com(,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情。

五。小结:(1)生用一句话概括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感想、发现

(2)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画面,给认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3)学生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齐背《雨霖铃》。

六。内化训练:赏析柳永的词

望海潮⑴

东南形胜⑵,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⑷。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⑺,菱歌泛夜⑻,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⑼。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⑽。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⑾。

[注]⑴此词是柳永年轻时由福建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试,路过钱塘时所作。罗大经 《鹤林玉露》 云:“孙何(按:当是孙沔)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断江之志。”陈振孙评云:“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题辞》)

⑵形胜:《荀子·强国》谓秦国:“其四塞险,形势便,山森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⑶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

⑷参差:高低、长短不齐。这里指楼阁高低不齐。十万人家:《梦梁录》卷十九谓是元丰前户口数,南渡后已“近百家余家”。 ⑸天堑:指钱塘江。 ⑹重湖:西湖中白堤将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故称。叠巘(yǎn ):重叠的山峰,指葛岭、南北高峰等。清嘉:清秀美好。 ⑺羌管:笛子。笛子原出羌中,故称。 ⑻菱歌:采菱歌。 ⑼高牙:大将的牙旗。此处指孙沔的仪仗。

⑽烟霞:指山风光。 ⑾凤池:凤凰池,中书省(中央最高政务机构)的美称。

七。板书:

长亭送别: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

雨霖铃 (实) 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伤离别

柳永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 (情景交融)

(虚)

八。反思:

1、团队使用没有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多给些时间,并且不应干涉提示

3、情感渗透不够,应借学生的话更突出情感教育(正确对待爱情,避免早恋等)

雨 霖 铃 篇四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重点:完整背诵,准确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柳词中的意象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______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______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听录音,反复诵读《雨霖铃》。

几点提示: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文本研习

(一)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_______之景,而且写了_________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在勾勒环境,烘托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后两句,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吗?

(明确: 牵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是____________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___________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背诵并默写上片。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因此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明确:_______________也从悱恻动人、________________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__________________的离别之歌。

背诵并默写下片。

六: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七。拓展阅读。

千种风情谁与说(节选)

柳永,原名三变,做过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在家排行老七,又称柳七,生活在十一世纪前期。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等等,个个耀目,人人生辉。而柳永又是群星中极具魅力的一个,也是最潦倒的一个。

不能说柳永生不逢时,比起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柳永没有卷入朋党权争的政治旋涡;比起后来的李清照、辛弃疾,他没有家破国亡的忧患。北宋前期,内忧外患还凸现,自上而下享乐风气弥漫,从皇帝到普通文人都以填词作曲为能事。柳永从福建老家风尘仆仆来到京都汴梁,本为科举功名,可面对歌舞升平的万般气象,颇有作词天赋的柳永也自然而然地卷进了这股潮流。勾栏瓦肆,吟和酬唱,频频出彩,柳永很快就名噪京师。“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皇帝犹且如此,那些乐工歌伎们更是趋之若骛,每得新曲,,必请柳永填词后再唱。

风光八面,如鱼得水,潮流簇拥着柳永,柳永又领导着潮流。之前的词多为小令,是文人士大夫花前樽间的消遣雅趣,而柳永把词从皇室豪宅的象牙塔一步步引向市井里巷,运用民间俗言俚语,委婉通俗,音调优美,开创了慢词这种新形式,使词由无病呻吟的涓涓细流,哗啦啦流淌起了平民百姓的厚重气息,尽管受到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的轻视,可还是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

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正当柳永在瓦肆歌馆忘情驰骋之时,科举失意的阴云陡然大雨浇头,年轻气盛的柳永哪肯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于是挥笔写下了《鹤冲天》来纡解忧郁安慰自心: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书生幼稚的狂傲:本来我是要独占鳌头的,这么清明的时代竟把我这个宪材给漏忘掉了,虽然没有考中,可我这个才子词人,也是没有穿官袍的卿相;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我就只好把这身外浮名放下,去烟柳花巷与美酒靓女寻欢作伴。

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一向热中功名的柳永不过是意气用事、小资情调,可宋仁宗赵桢却较上了真儿。再次科考时,柳永虽榜上有名,,宋仁宗却皱起眉头,气冲冲地说: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一句话断了柳永的前程。无奈的柳永只好打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专职写词谋生去了,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自由撰稿人。

宋仁宗也真没雅量,自己天天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却不能容忍一个穷酸文人的几句牢骚话。这一下,使正在功名路上热情奔跑的柳永面前,骤然阻挡起了绝望的堤坝,那湍急的才情洪流便在市井坊间婉约词派旖旎迷人的千年风景,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填词作曲的盛风使柳永赶上了天时,京都瓦肆歌馆的繁华使柳永赶上了地利,惟有人和,虽然他的词作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可那毕竟是少数人专制多数人的时代,况且他惹恼的是皇帝老儿。

柳永始终在矛盾中挣扎。一方面他鄙视功名,流连于勾栏坊曲,追求个性的充分自由。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希望及第登科,官至将相,像同时代的文人一样,以寻求到一个更好的生活载体。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隐于山者多是把隐居作为待机而沽的出山条件,而隐于市者多是大彻大悟、放浪形骸。柳永既没有小隐闲云野鹤的耐心等待,虽沉潦于市,他也没有大隐的看破红尘。而在在这矛盾的背后就是他对人生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面对一次次的打击,柳永牢骚满腹却又步履维艰地行进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直到53岁才得到命运的垂青,因为这次科考有两个对他极为有利的硬条件:连续五年考试不第和年过五旬,他都占,于是按照条件柳永才硬套出了个进士。

尽管他勤勤恳恳,他的才干和成绩不断受到肯定,可他在地方小官任上辗转十年之久,得不到升迁,因为他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仍是另类。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时任宰相晏殊,这个“一曲新词酒一杯”的词人,压根儿就看不起柳词和柳永,不但没有帮忙,还奚落了柳永一顿。

其实,排斥柳永的文人又何止晏殊,就连苏轼这个同样命运坎坷的文人对柳永也是同样不屑。当初柳永声名鹊起时,苏轼便以轻蔑的口吻问门客:我词与柳七相比如何?门客答:柳七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须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拍板,吼唱“大江东去”。门客的话客观上道出了婉约和豪放两大词派的不同,主观上却是褒苏贬柳。苏轼毕竟是一代大家,当他读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后,马上改变了态度,说:人皆言柳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诚然,柳词有它大俗的一面,羁旅行役、闺情幽怨、烟花巷陌,要不就不会受到当时市民的欢迎。可是,柳词也有它大雅的一面,情景兼融、清劲奇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否则就不可能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那首写杭州美景富庶的《望海潮》大气氤氲,以致在130年后,金国君主完颜亮看了此词,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馋涎欲滴,遂立投鞭渡江之志。一首词竟点燃了一个侵略者的占有欲,如果宋仁宗和柳永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不知有何感想。

受皇帝冷落,遭文人排斥,尽管一路跌跌撞撞,柳永却始终没有忘记仕进,为了改变命运,进呈一首《醉蓬莱》,本想拍皇帝的马屁,却又莫名其妙惹怒了皇帝,终致落仕,浪迹民间,以致死后身无余财,还是那些歌伎们集资将其安葬。

夕阳落叶,寒蝉悲秋,这是柳永命运的主色调。在落魄中抗争,在坎坷中追求,可到头来依然“一生赢得是凄凉”。

柳永若是志大才疏花拳绣腿,那么他人生就少一些悲剧色彩。如果他善于察言观色官运亨通,后人就少一些怜悯同情。如果他这匹词坛黑马甘心蛰伏槽枥之间,与那些平庸的文人一起故作清高,也许会减少一些人为的阻力。如果他能割舍那滚烫的功名心,不管不顾地走自己的路,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悲戚呻吟。

如果上边的假设成立,那柳永将不再是柳永,历史也许不会有他这么厚重的一笔。可柳永就是柳永,他既有凡人坦荡的性情,又有文人攀龙附凤的俗气,关键是他没有在作词与做官之间找到一个托起自己乌纱的支撑点。他把做官的细腻用于了作词,把作词的疏朗用于了做官,天时地利使他成为词坛佼佼者,却没有把握住那至关重要的人和,以致于在官场屡屡碰壁。他是词坛上的成功者,是官场上的失败者。

伫依危搂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蝶恋花》应是柳永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他虽化蛹为蝶于寻常巷陌,而他所依恋向往的却是豪宅名门雕梁画栋,虽折翅而不悔。衣带渐宽人憔悴,伫依危楼望眼穿,那可怜的功名心有几人知晓,那满腹心事向谁倾诉?

往事越千年,人间几度春,十一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一千年,多少王公贵卿都化作了粪土,而柳永的身影依然在中国文学史上振翅舞动。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如此,柳永这个白衣卿相,当知足矣。

《雨霖铃》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雨 霖 铃 篇七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雨霖铃》教案 篇八

《雨霖铃》教案

晋江市南侨中学☆庄静江

教学设想

课型:文学欣赏课

教学方式:讨论式

教学重点:

一、学会整体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风格与表达方式;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迁移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高文学品位。

教学难点:比较、迁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与朗诵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联想与想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课件:作家作品简介。

(二)、展示课件: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词整体意象由哪些要素构成?

2、试用准确的语词概括本词艺术意象的色*调、气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阕与下阕在叙事、写景与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二、讨论,分析鉴赏,展示课件:根据五幅画面思考分析。

三、总结

时间:初秋、傍晚、雨后。

地点:京城门外、十里长亭、渡头

蝉声、暮色*、兰舟、烟波、暮霭

色*调:暗淡、迷蒙

气氛:凄凉

人物:送别的恋人

情节:饯行一分别一思念(别前\别中、别后)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写景方面则有时空、动静、虚实等变化,虽然以写景为主要内容,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的变化是为“情”服务的。本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与情节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创新思维,讨论:

1、你怎样理解柳永此词的悲凄落寞的情感?为什么?:

2、同样写别后思念,为什么说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呢?

五、迁移训练:展示课件

试比较下面几首送别诗的风格、气氛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六、写作实践:从体裁、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等任

选两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其中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少于300字。

雨 霖 铃 篇九

课题《雨霖铃》执教人袁野时间2003

教学目标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课型新授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课时1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也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听

二检查预习柳永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词派、词风、生平际遇回答)回答

三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四听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调、语速)学生朗读听录音、个别读、散读、齐读

五分析鉴赏(从景情入手)1、上阙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有哪些?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烟波、暮霭”a、句点明了离别的什么?(注意体会“寒”“长亭”“初歇”)明确: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分析b句:领起这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何意?是何处之景?“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转引过渡:在a句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下,离人又是怎样的情状。找出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分析

2、上阙写离人情绪、情态的句子是哪些?分析这份离情?a、帐饮无绪b、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引导:为何无绪?这一句话中隐含几中矛盾?矛盾中体现了什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在文中找到具体词语

4、“今宵”和“此去经年”离人处于怎样的景与情之中?a、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好景b、千种风情引导:从杨柳月的隐含意义去分析,用想象去丰富意境。明确: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分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回答

六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寒蝉凄切长亭晚景骤雨初歇写作方法实帐饮无绪执手泪眼情1、情景交融无语凝噎2、虚实相济烟波暮霭景晓风残月虚良辰好景合千种风情

作者邮箱:

雨 霖 铃 篇十

雨 霖 铃【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基本理念”中也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雨霖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年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该词上片实写离别时情景,下片虚写设想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全篇把写景、叙事、抒情融成一体,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教师在教学本课是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悟婉约词凄美动人的意境,品味作者缠绵凄婉的情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⑵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⑶重点领会词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豪迈奔放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代表词人就是柳永,柳永的代表作品就是《雨霖铃》,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也是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南北朝词赋大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进入诗词的意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吧!

(用富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启发性谈话,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为品味意境,体验作品情感创设情景。 )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 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让学生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读及配词画面。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等相关信息。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4) 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和全词的感情基调。

(上片实写眼前之景:惜别;下片设想离别后情景:思念。感情基调:无奈、伤痛、眷恋。)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功能,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审美氛围,让词的文学性沉淀在学生的感知之中,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走进词的意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三、审美鉴赏,体悟情感

1 、 品味音乐美

(1)教师范读。

(应注意词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和韵脚等。)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2 、感悟意境美

(1)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词眼”,检索出词的“景语”、“情语”及“情景合语”。

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景合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准确传情的?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无绪”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更显苍茫、孤独意味。

(以上各例意在引导学生体味该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3)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从“都门外怅饮浇愁”、“长亭处泪眼执手”、“杨柳岸晓风残月”、“楚天下暮生离愁”四幅场景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再为之配上“写生”或“写意”画。

(语言描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采用白描式的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到离人的离愁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楚天下暮生离愁”,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淼、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漂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聚?便忍不住愁上心结。配画注意色彩的苍凉和意蕴的凄美。)

(4)利用多媒体展示、品评学生代表作品,感受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3 、体验情感美

自由诵读课文,完成思考题。(要求学生引用名言佳句作答)

(1)这对有情人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参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唐 ] 李白《忆秦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 唐 ] 李白 《相见欢》)

(2)能不能说一两句劝慰他们的话?

参考: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南唐 ] 李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北宋 ] 苏轼《水调歌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3)主人公倾诉了怎样的离愁之苦和相思之情?

参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南北朝 · 梁 ] 江淹《别赋》

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宋 ] 李清照 醉花阴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4)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

(以上教学环节所设置的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三道题答案全是开放性的,寻找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即联想思维训练、想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将课文与李煜的《浪淘沙》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相反的风格特色。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酒、柳、风、月,表达离人的离愁别绪,成为千古佳句。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象,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古代诗词,探究古人是如何借这一物象来表情达意的? 写一篇专题研究报告,并在全班交流。

(如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时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酒、柳、风、月都是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的极富表现力的抒情性物象,学生通过收集、探究,不但能激发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对古典诗词研读、探究的能力,最终提高古代文学的综合素养。)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通过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审美训练:一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品味出词的音乐美;二是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特征化的意象,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并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学生的配画作品,感受词的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三是教师设置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援引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词风相似的诗词作答,旁敲侧击,同类比较,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鉴赏品味课文,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力和文学综合素养。

2、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设计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课外名言佳句作答,激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进行广泛搜猎,学生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美词佳句,通过交流、整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引导学生从摄取知识向提高能力自然转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10篇《雨霖铃》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雨霖铃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