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这6篇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篇一

[情景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

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在学习爬

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

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3、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四)总结全文,布置观察。

1、教师总结。

2、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种植物,美化家园,美化生活,并记下观察日记,了解这种植物的样子及生长变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我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安排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虽都调动起来了,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不强,但不管怎么说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展示语文课堂和魅力。

[专家点评]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在这节语文课中,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为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则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和最终作品的评价者。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案例。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快回答§www.kuaihuida.com 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4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它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河南焦作的云台山,洛阳栾川的鸡冠洞,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毛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想象未来的日记。它为我们描绘未来的一天人们生活的情景,假想地球环境恶化的情况,表达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略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安排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为我们描述的未来一天的生活情形,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在学生对文中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个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状况,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

2、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什么?

二、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课文,遇到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交流,读懂课文。

1、这篇文章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在这一天的各个时间里,“我做了些什么事?”在书上画下来。

3、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四、阅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小作者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呢?

3、大家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继续学问,边读,边找,边画。

5、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

(1)把找到的问题带到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结合课前预习中找到的有关资料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组讨论。

(3)交流,每个小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

五、课文中哪个词语会说明这篇日记是想象的。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学生可畅所欲言,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与环保有关的内容来谈。)

七、总结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说说你有什么打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6篇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