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让您对于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14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教案 篇二
《黄山奇松》课文原文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教后记:不读书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在教《黄山奇松》一课时,读书成了重头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引导学生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读,贯穿本课教学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美。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文章之情动学生之心,使学生在动情、动心、入情、入境的状态下受到感染,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从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主问题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开展,教学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词句来品悟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或思想,
课堂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在教学的过程因为的局限,按照教学顺序来进行开展,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创造性,还应深挖教材,如图文结合时是不是通过学生学过的诗歌进行拓展导入?课堂的生动性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 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四
课题名称黄山奇松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学习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字来写黄山奇松的。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黄山松的。 《 黄山奇松 》(第 二 课时)学习过程描述学习阶段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序列教师行为(支架、资源、评价等)课前活动一阅读交流 1、搜集你知道的风景名胜地或文物古迹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3、:“黄山奇松“奇”在哪?”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并上传至m平台 1、在moodle平台建立学习课程,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并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通过平台的反馈,对学生学情及课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诊断。 【资源】 1、内容:作品范例 2、形式:文本图片视频 【学习环境】 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活动二欣赏黄山之美1、小组合作,搜集黄山松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黄山的文章。 3、将捕捉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在moodle平台与同学分享。 1、通过平台的分享、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2、引发学生资源共享。 【学习环境】 实地与网络结合课中活动一总体把握1、回顾各小组在moodle提交的风景名胜资料和黄山的资料。(阅读了关于黄山的哪些文章?有什么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3、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打开平台的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回顾。 2、指导学生小组汇报,出示交流要求。 3、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学习本课的内容,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能了解、归纳本课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在平时习作中有效运用。活动二细品黄山松的“奇”一、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齐读第一节,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二、精读第二节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感受到名松的奇特。 三、感悟黄山松的精神。 四、语言运用,争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感悟黄山奇松千姿百态。 五、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园地”试一试。想像,画画,仿写文中的句子,用语言描述心中的奇松,加强语言训练
六、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七、总结全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2、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3、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4、下面,我们来听-----朗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课件)
指导朗读:
(1)你脑海中出现的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7、设计导游词,争当黄山小导游。
同学们,试一试,做一回“黄山小导游”吧,介绍介绍我们奇特的黄山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师生一边赏图一边简述14张图片。 2.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学生自学,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3、出示送客松的句子。提示:展开想象,抓住特点来描写黄山松的形象,可以仿照课文中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一下黄山,亲身感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活动三拓展延伸1、登录m课程,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利用讨论区品赏交流。 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写一写 2、巡视指导,在网络进行评点交流。 3、创设情境指名全班交流。 【资源内容】与黄山有关的图片【资源形式】ppt、音频、图片、m课程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评价】基于moodle的互动评价课后活动一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1、通过平台进行主观题的反馈 【资源】基于目标的测验题3道。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小测验活动二1、拓展阅读与黄山有关的文章。 2、继续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1、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资源】拓展阅读资源、学生提交作品。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互动评价板书设计迎客松热情欢迎 16 黄山奇松陪客松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依依不舍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指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好吗?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一奇 在模样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 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近千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
(2)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a、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
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b、学生自读。
c、交流。
陪客松
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四、创意广告词:
宁夏的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七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领略了黄山奇松的风姿。它们美得奇,奇得艳,真是让人大饱眼福,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作业设计。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篇七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教学本课,要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现在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奇美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的特点来写黄山松的。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五年级的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上课时 ,我将出示一些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
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教学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当导游。
四、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
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
第二步: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第三步:总结全文
六、说作业设计和板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难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交流收集到的学习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和大家见面时,你们要求老师上课声音响亮,能和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你们对自己也提出了不少要求:要预习好课文,要善于提问。我回去之后,仔仔细细读了几遍课文,并通过网络收集到了不少资料。我越读,越觉得课文写得很精彩,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要与大家交流。不知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这是课文中的生字,⑴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⑵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⑶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⑴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要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⑵指名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很到位!
评析: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通过读词语、扩词、听、读、评价读课文等,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听,当好评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挑战同学,挑战自我。这样整个环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三、审题,提问:
1、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引导学生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评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很会提问,如:黄山在哪?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作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四、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2、你们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评析: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决定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
3、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⑴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做做记号,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⑵学生先个人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⑶全班交流,并适当地引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
评析:此环节,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体会: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讨论解决其他问题。
5、小结:同学们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展现画面,自己解决了不少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我们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读书本领。
评析: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升,鼓励学生用好的读书方法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下节课,我建议同学们在班主任陈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一回黄山小导游。要当好小导游,你准备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沟通:有句话说:“坐如钟,站如松。”你们现在坐得像一面钟。站起来让我看看,哟,还真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黄山松呢!
评析: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陌生感,我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师生问好的形式,改变以往一尘不变的“起立、敬礼。”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也可以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喜爱。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来到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展现在眼前有哪三大奇松?教师相机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它们奇在哪里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用横线划出三大奇松的句子。
评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三大奇松的名称。现在通过复习引出新知,并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欣赏迎客松的奇美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奇特?(学生答后出示课件:迎客松的字画)
2、你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迎客松奇在哪里?从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1)(相机解释:郁郁苍苍:苍翠茂盛。)教师指着画面说:“它的叶子长得怎样?”(苍翠茂盛),所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郁郁苍苍”。你平时还看到哪些树木长得郁郁苍苍?(高大的雪松、榕树、香樟树……)现在谁能用“郁郁苍苍”说句话?例句:夏天,街道两旁的香樟树长得郁郁苍苍。
评析:课后有一个习题:用“郁郁苍苍”造句,于是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词语理解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言运用的练习。
(2)(相机解释: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现在,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它经过292000多天的风吹日晒,就可以说它饱经风霜。照例说迎客松经过那么多艰难困苦会怎样?生答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看画面,迎客松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教师问学生:迎客松奇在哪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评析: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迎客松的年龄,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饱经风霜”。再与“郁郁苍苍”作对比,更深地体会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你们能用朗读告诉别人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吗?(朗读练习,加深理解。)
3、知道迎客松怎么得名的吗?
(1)生读
(2)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因为作者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迎客松的热情。)
(3)假如我们的客人老师刚到黄山,请你学学迎客松的热情,伸出手臂对他们说些什么?
评析:利用现有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知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4)练读
大家说出了迎客松的心声,拿起书用朗读告诉游客迎客松奇在它的姿态独特、热情好客。
4、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引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1)解释“乃至”:甚至。用不仅……而且……代进去怎么说?
(2)练习:有人说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看见迎客松就会想到(黄山)。在这里你们感受到迎客松又奇在哪里呢?(地位奇)
评析:通过练习,理解“乃至”的意思。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3)练读
请大家带着自豪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话。
5、整体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迎客松这个大自然的杰作,值得我们欣赏与赞美。请大家拿起书本夸一夸我国的珍宝吧!
6、语文实践活动:练习背诵。
你想不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导游呀?让我来帮你一把吧。(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填空练习。)谁能把这段导游词熟练地说出来,我就奖给他一枚老师亲手做的书签。正面是一棵迎客松,反面是我送给你的一句话。
评析:我带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设计了这个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在帮助学生背诵这段文字,内化文本的语言。再说课后有一习题就是背诵这段文字,在课堂上趁热打铁,练习背诵,符合人的遗忘曲线。另外,语文学科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以促发我这样设计背诵与奖励方法。我将真诚的期待化作书签上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让师生在零距离的课堂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
.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1、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小导游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评析:由扶到放,根据学法指导,学生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我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点石成金术远比直接送给金子要好。
2、汇报交流
(1)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陪客松”的奇特?出示陪客松的画面(陪客松奇在它的位置及高大)
(2)指读
(3)集体配乐朗读
(4)哪个小导游向我们介绍“送客松”的奇特?出示送客松的画面(送客松奇在它的姿态)
相机点播“天然盆景”:出示人工盆景的画面。比较得出游人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指着画面解释“蟠曲”
评析:“天然盆景”“蟠曲”这两个词比较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送客松”的奇特。
(5)指读
(6)集体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黄山不仅有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而且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因此,(引读第三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配乐朗读
2、其他学生模仿黄山松的姿态,一名学生站起来观看,并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板书:千姿百态)所以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
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4、出示其它黄山松的画面,让学生选择一种松树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说的训练。以奖励书签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提示:作者在描写三棵松树时都是先写看到它们的姿态,然后用打比方的方式展开想象。
评析:新课标要求,高年级阅读目标要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于是我总结了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后要求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尽量要把语文课上扎实,为课后读写结合作准备。
四、总结全文
1、《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三大奇松的分写(板书:分)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总写(板书:总)来黄山奇松的“奇”。因此,游人及作者对黄山奇松可谓是“情有独钟”(板书:情有独钟)。全文由总(板书)到分再到总,层次清楚。
评析:我想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于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写法一起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在写作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最后我想真诚地送给大家一句话:愿你们像黄山奇松那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奇迹!
评析:我觉得黄山奇松顽强的生命力,热情好客的个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作为教师对学生是满怀着期待的。所以临近结束,我要将人性的光辉吐洒出来,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学生。
五、作业
1、请你当一回小导游,选择喜欢的一种黄山奇松,写两三句导游词。
2、向父母选读美文: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读到他们心动,让他们在五一长假带你去黄山游玩。
评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这一性质体现出来。读写结合可以将知识迁移,并加以运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选读美文这是课外拓展。“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于是我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以黄山游玩为目的,激发兴趣,诱导学生去读书。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篇九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美景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生:千姿百态。
师:请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风景秀丽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黄山奇石。
生:我看到了风景如画的黄山。
生:我看到了黄山美不胜收的秀丽景色。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生:面面相觑。
师:没到过黄山不要紧,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进行一次免费旅游。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黄山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生: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山上很多松树都有500多年的树龄了,有的甚至有800多年了。
生: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生:.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全世界。
生: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师:同学们准备的真充分,谁还想说?(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同桌之间交流)
师: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图片)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师板书:奇松,生齐读课题)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应该重点强调一下?
生:奇。
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二遍读重点突出了“奇”。)
师: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先从课题开始,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叫奇松?
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
(问题都集中在“奇”上,师在黑板右边写上“奇?”。)
师: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你就真正读懂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预习的怎么样了?
生:预习好了。
师:先来看看字词掌握的怎样了。(课件出示生字词,指生读、齐读。)
师:词语掌握的真好,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难读的句子,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同样能读好?(课件出示2个句子)
师:先自己读读试试。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指生读)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什么?
生:“遒劲”的“劲”。
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指生领读:遒劲。(学生齐读2遍)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指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一个长句子,只要注意了停顿就能读好了。大家一起再来读一遍。
师:课文已经会读了,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读懂了没有。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
生:课文主要讲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师:大家跟我一起写,别忘了“提笔就是练字时”。(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并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只写关键词就行了,但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完整。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一下。(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生读)
师:(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我们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课件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谁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我从“姿态优美”体会到了迎客松很美,大家可以看看迎客松的图。
师:对,你是用联系图画的方法体会的。
生:我从“枝干遒劲”体会到迎客松很有劲,我查过字典,遒劲的意思是雄健有力。
师:你是用查字典的方法体会的,你真会利用工具书。
生:我们校园里就有一棵大松树,我觉得它应该算是枝干遒劲。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用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
师:遒劲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没有回答的,看来不太了解。)
师:(课件出示遒劲有力的字画)这就是遒劲有力。这种方法就是联系所查资料,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抓重点词体会。
师:还从哪些词体会了什么?
生:我从“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很顽强,因为我查过资料,黄山上的松树都长了好几百年了。
师:你真会学习,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大家请看(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笑脸)大家看,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他们的皱纹里就写着饱经风霜,他们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但他们却依然笑得那么的灿烂,脸上写着的都是幸福。据我所知,这棵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的高龄了,大家想象一下,迎客松可能经历了哪些风霜?
生:可能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可能经历了干旱。
生:可能经历了洪涝灾害。
生:可能被雷电击中。
生:可能有冰雹,下大雪。
生:可能经历沙尘暴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迎客松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日晒,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仍然长得是那么的……
生齐答: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那你们说奇不奇?
生:奇!
师:你们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吗?(自读、指生读、齐读)
师: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迎客松被称为什么?
生:迎客松被称为好客的主人。(板书:好客的主人。)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有“如同”这个比喻词,把枝干比喻成了手臂。还有只有人才有手臂,所以说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你看的真准。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
生:像主人伸出的手臂。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
生:迎客松。
师: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
生:欢迎来到黄山做客。
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生:边做动作边说:“黄山欢迎您!”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大家一起说……
生:(边做动作边高兴的喊)“黄山欢迎您!”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出迎客松的热情与好客。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谁来填填?
生: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
师: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里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二)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学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时用了哪些方法来学的?
生: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美和生命力顽强。
师:其实就是迎客松的奇。我们还抓住了一个重点句,是什么?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把迎客松比喻成好客的主人。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师:那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用了查字典的方法。
生:联系图画体会的。
生:联系上下文。
生:还联系了资料。
生:还加上了想象。
生:还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的。
师:对,同学们运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热情好客,其实也就是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师:(课件出示陪客松和迎客松图)谁知道这两颗松树叫什么名字?(许多学生举手想回答)老师现在不用你说,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可以同桌两个一起学,也可以小组内合作,更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学,待会请同学上来谈理由。
(学生开始自学,气氛很热烈,学习氛围很浓厚。)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师:猜猜这棵是什么松?那棵是什么松?你的理由是什么?想说的上来指着图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陪客松,这棵是送客松。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棵很像一个绿色的巨人,枝干比较直,长得也很壮。我用的方法是抓住重点词“绿色的巨人”,还联系了图画来体会到的。(师板书:绿色的巨人)
师:另一棵呢?是什么松?谁上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你看它枝干盘曲,伸出的枝干长长的,好像在送客人一样。
师:你抓住了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盘曲”,大家看图,这棵树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因为它看上去活像一盆“天然盆景”。
师:找的真准。(板书:天然盆景)。你判断它是什么松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抓住重点词语“天然盆景’体会的。
师:我们见到的盆景都是怎么来的?
生:我们见到的盆景一般都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它是“天然盆景”,所以我体会到它很奇特。
师:对,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很奇特。
师:黄山松这么奇,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的“齐”读出来呢?
生:想。
师: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你最高的水平,一会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看谁读得最“奇”。(学生积极的练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根据学生自愿,选出了三名学生,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不敢读了,快为自己鼓鼓掌吧,看吧,你觉得自己行你就一定能行,要敢于展示自己,有自信。
师:谁还想读?(许多同学举手)
师:都想读啊?那么我们就一起随着音乐美美的读,读出黄山松的奇!(课件出示伴有音乐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师:黄山松还“奇”在哪儿?(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默读这段话,用词来概括。
生齐说:千姿百态!
师: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师:下面,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填一填下面这段话,小组内先练习着说说,能说一句也可以。(课件出示说话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生: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一个巨人俯瞰黄山风景。
生:有的从山腰斜出,像主人伸出手臂邀请大家来旅游。
生: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像危险的吊桥。
生:有的仰望天空,像在观赏美丽的星星。
生:有的卧在山间,似乎一条巨龙盘曲着。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觉黄山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果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
2、反馈。(情有独钟)
二、导入,感受奇松
1、过渡:黄山有四绝,人们为什么对奇松一绝情有独钟呢?学习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看看黄山的奇松美在何处,奇在哪里?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阅读要求:
(1)这段课文分成几层?各写了什么?
(2)用你喜欢的线分别画出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
(3)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
3、反馈。
(1)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2)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3)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3、小结:(出示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1)怎样才能把迎客松的美,迎客松的奇,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反馈。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小结过渡: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
1、朗读写陪客松的句子。
(1)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
(2)反馈。(自由读,指名读)
过渡: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
1、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吗?
2、反馈交流。
3、朗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1)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2)练读后,指名读。
4、再读课文,领略三大奇松的风采。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再一起读一遍,好吗?(齐读)
四、总结,课外延伸。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方案 第十二篇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绘了黄山松的奇美,在记叙时又是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来让我们感受黄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图文结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学略)
1、过渡:在玉屏楼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读后交流,并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这三大名松各有独特之处,分别找出描写它们的语句自由读读,你最喜欢哪种松?
3、学生自学,想想:你喜欢它什么?然后再读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在自学时,学生带着欣赏的语气读着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有目的的在品味着一些词语,为后面的交流作好铺垫。
4、师组织讨论交流
交流时,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他们,按学生的回答来灵活设计课堂上的教学顺序。
迎客松
(1)你喜欢什么松?请喜欢这种松的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它的语句。
(2)谈感受,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课件点击)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样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独具特色,让学生读了句子后讲出头脑中的印象,让他们有独立思考文本的空间。之后借助媒体图文结合,彻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迎客松的奇,应用的方法是抓重点词的理解,反复诵读。
陪客松
(1)这就是陪客松,请喜欢陪客松的同学一起来读读他的语句。(课件点击)
(2)读着这样的文字,看着陪客松,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
这的“说”有两层理解,可以理解为读即以课文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说自己的感受、心里话,问题设计浅显,
学生很容易抓住“绿色巨人”来感悟它的高大、美丽
送客松
(1)这就是第三大名松。(课件点击)如果你是这棵送客松,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自己呢?要想介绍的好,请先都读读描写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点试着说。
(2)交流
这里创设了一个小情境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介绍时用不同的语言诠释了他们对文本的相同理解,为课堂增添了生趣。通过看图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这两个词语,感受了送客松姿态的独特。
二、学习写法,激发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不但抓住了这三大名松的特点,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你们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实际上,想象力每个人都有,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课件点击)
请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欢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对宾客们,热情地说:“。”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着游人,自豪地介绍:“。”
我是独特的送客松,我向着游人,挥手告别:“。”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绍的如此形象与他丰富的联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写作中同学们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这一时机再次体会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练习时也反映出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的同学还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还结合了课外知识来充实内容,讲得精彩。
三、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黄山上最亮的风景点,在脑海中展现他们的形象,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读吧!
通过想象诵读,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防止在理解课文是少数同学肢解课文内容的现象。
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灌输教学模式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以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吐故纳新,大胆采用适宜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许多对话练习,创设师生之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学时,同学们思维活跃,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减少了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启示:1、作为老师要放得开,要大胆设计灵活的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设计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我就让他们选喜欢的自学,交流时按学生喜好来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讲迎客松,再讲讼棵松,最后将陪客松。2、要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问都是不同的,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识,学生就不会学的枯燥乏味。3、重视朗读,任何教学都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课后有一些同学把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描写有些混淆,我没有把教材好好吃透,在课堂上我如果能引导他们比较一下就会取的更好的效果。要上一堂完美的课是很不容易的,让我们不断探索,追求完美
《黄山奇松》学习设计方案 第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案 第十四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谁能用搜集来的资料介绍一下。
3、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它如此偏爱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渐入意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思考: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
三、细读课文,感悟生活。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板书:三大名松)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树的动人姿态。
●学习“迎客松”。
⑴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插图说话) (板书:迎客松)
指名回答、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说明什么?谁来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说饱经风霜的迎客松是黄山第一奇松?(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然……却…)
“如同”相当于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想象迎客松的样子,做做动作。
再读这句话,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因为他的姿态很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迎客松)
(3)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名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乃至( )。
边读边想想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4)看图试背诵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和体会。
●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上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1)自由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里把陪客松比作了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如“绿色的巨人”,效果有什么不同?(板书:……如同……)
(3)再读句子,说说陪客松的样子,它与迎客松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试背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学习“送客松”
过渡: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送客松)
(1)指名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看插图)
(2)比较描写送客松的第一句和迎客松的第一句,说说这两棵松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
想想这里的“好象”可以换成哪些词(板书:……好象……)
说说送客松名字的由来。
指导背诵。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奇”在哪里?边看图边朗诵描写黄山松的精彩词句,再次感受黄山松的神奇魅力。
5、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6、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诵课文第二部分。
四、引读课文,移步赏景。
1、引读:黄山松不愧是黄山第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或……远看或……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省略号说明什么?理解“千姿百态”一词,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生引读,生生引读,指名引读。
(板书:千姿百态)
2、这里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谁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体验情感。
1、黄山松树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闻名天下,此时你对黄山奇松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朗读文章的精彩语句、可以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可以画一幅画,也许你还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更好了。
2、交流展示。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这14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