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精选6篇

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快回答整理了6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一

关键词:亲子互动;《爸爸去哪儿》;家庭教育

一、节目中不同的亲子类型

从台湾来的L爸和儿子小k是最受观众喜爱的一对父子,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父子帅气的外表,更可贵的是L爸较好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亲子互动。L爸十分擅长安抚孩子不良的情绪体验,沟通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证明的引导,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当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与孩子保持平等直视。

著名影视演员G爸与儿子石头这对欢喜父子带给人们很多乐趣,但G爸“纯爷们”的教育方式让观众直呼这个老爸不靠谱,顽皮的儿子与不靠谱的老爸,给我呈现另类的亲子关系。

奥运冠军T爸与女儿Cindy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女儿长达四小时的哭泣这位冠军老爸也只能是在旁无奈的站在,可以说这位父亲的表现较之其他几对家庭来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而小Cindy一句“农村怎么是这样?我不要住这么破的房子!”反应当下在优越环境生长的城市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欠缺。

著名导演W爸与女儿Angela是一对“不专业父亲与交往能力超强女儿”的组合,W爸给女儿做的午餐可以用“恐怖”形容,相对老爸的不专业,女儿却彰显“社会化人”的本质,一句“谁给我拍的漂亮我就给谁奖励”,博得了工作人员的一致赞扬W爸与女儿间的沟通更是可圈可点,能够很好的安抚女儿的情绪,良好沟通。

国际名模Z爸与儿子天天,真的可以用“父子亦是朋友”概括,Z爸与儿子天天的亲子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看到Z爸作为80后父亲的代表,在亲子关系的建立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他用行动教育孩子“承担、分享、谦让、尊重他人……”在跟孩子有效的沟通中反应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育儿观念、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话题在网络上得到热议,我们关注节目的过程中也看到其反应出不同教养方式下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众所周知,亲子互动在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儿童发展水平,我们应该以此节目为契机探究有效的亲子互动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试图也从几对个性鲜明的父子(女)的表现中吸取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的有益成分。

二、亲子互动在家庭中的作用

亲子互动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自我情感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认知能力(个人和社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与其“重要他人――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并有效的与儿童情感、情绪、行为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有研究指出,父子关系好坏对儿童的自尊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外一面对父母,良好的亲子互动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信任感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三、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有效的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节目中模特Z父的教养方式采用的即是一直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而另外一位父亲演员G父采取的是一种较为严格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亲子互动类型。

2、儿童的气质类型。儿童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亲子互动,从传统气质类型分类,将气质分为胆汁型、多血型、粘液性、抑郁质等四种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相对粘液和抑郁质的孩子,多血和胆汁类型的孩子更加愿意与父母互动,表现出更加外倾型的性格,更加愿意与外人交往,儿童的气质类型是影响亲子互动另一重要的原因。

3、父母自身因素。父母是否原意与孩子互动,是否采取有效的互动方式与孩子交往是亲子互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常见,更加有效,还是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更加适合日常亲子交往的有效获得。另一方面,父母自身性格特质也影响家庭教育的亲子互动,性格外向的父母更加愿意与孩子互动,而且互动方式更加有效。

四、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的策略――基于《爸爸去哪儿》亲子栏目

(一)充分了解孩子是亲子互动的前提。良好的亲子互动是以充分了解孩子为前提,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是良好亲子互动的前提,节目中五位父亲充分了解自身孩子的特质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更加孩子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同时照顾到孩子的不同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障。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亲子互动的重要前提,节目中五组父亲均在极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主要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其社会性发展的起始,家庭环境中父母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看见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因材施教是关键。良好的亲子互动更加要讲究因材施教,不同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质因地制宜的开展亲子互动,同时父母发起的亲子的互动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身需求,满足孩子的需要。

(四)正确的教养方式是核心。教育方式是亲子互动重要影响因素,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给还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也是亲子互动中最核心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有效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良好品质,从而与父母良好的互动。

结语

当今我们存在各类的学校,没有一所为“父母”提供的家庭学校,父母为孩子提供第一个环境――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人教师父母也需要“培训”与“反思”,没有人就是天生“合格的父母”父母在于孩子的互动中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发展,也有利于父母的成长,《爸爸去哪儿》不但开创新的栏目形式,更给当代80、90新一代父母提供一个思考的蓝本,学习每位父亲良好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与父母在双向互动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侯静,陈昌会。亲子互动研究及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2)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二

【关键词】“母职”;家庭教育;失衡心理

在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步显现的过程中,我国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然而这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并未取得很大的成效。问题儿童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据众多资料显示,绝大部分问题儿童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母亲的职责至关重要,然而当今社会下对母亲工作并没有真正认同。

一、“母职”工作的神圣使命

母亲,对于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从母亲十月怀胎就开始建立,这是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天然感应,这种感应是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所不能具备的,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特质,因此,“母职”是女性的天职。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母亲教育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王东华先生在他的著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和男性的区别在于,女性的特点是适合于人口再生产,而男性的特点则是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服从自身特点从事人口再生产。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起到主要作用,吴东华先生认为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要远远胜过学校教育中的特级教师。母亲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她手里抚育的是影响未来的年轻一代,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然而推动世界的手正是这只摇摇篮的手。

母亲的工作是神圣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母亲的工作是造人的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养成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母亲言传身教,对子女一生的成长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母亲的怀抱下成长的孩子,拥有更多健康和快乐的音符,他们最终会拥有自己幸福的人生。

二、当今社会母亲失衡心理对母职工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给女性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性别的歧视逐步淡化。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要在社会再生产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是社会的进步。但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来说,除了在社会再生产中体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母职工作是否得到的认可与尊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体现在各行各业,这也给我们的母职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绝大部分女性在成为母亲这一角色后,她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我国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承担相夫教子的重任。而当今社会的母亲一边是家庭,一边则是竞争激烈的工作。全职太太在这个社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方面是由于生计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女性自身认识的误区。受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社会没有给母亲相应的地位与权力。众多的女性认为要在家庭中享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就必须摆脱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就必须走出家门拥有足以养活自己的职位。在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她们也失去了自身在家庭中的职责。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社会现象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应该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恶果。母亲在心里上已经进入了误区,只养不教,把教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完全忽视了自身作为母亲应有的教养责任。七后、八后、九后的母亲们,生完宝宝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回到了工作的岗位。孩子更多是由他人照顾,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关键时段,母亲却不能履行她的教育职责。

众多母亲抛家离子投入到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在物质在生产中寻找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她们却违背了自身的生理特征,用做母亲的权利换来虚无的短暂的成功,对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却是长远的弊病。

三、社会对“母职”的尊重与支持

以上提到众多的女性放弃“母职”工作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生计的压力。 生计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生养孩子对于家庭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社会对于养孩子更多的看成是个人的事,所以投入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孩子最终要成为社会的公民,成为社会的财富,因此,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北欧等一些社会福利国家成为妇女照顾家庭的支持者,他们通过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资金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公共母亲”的形成。这对于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要实现“公共母亲”这一认同,还需要漫长的时段。在这漫长的时段中,需要社会逐步改变对“母职”的认识,规划出一套科学的母亲价值认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母亲与孩子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这个社会对于“母职”的认识会自然发生转变。家庭教育有了根本保障以后,孩子生有所养,生有所教,整个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东华。发现母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三

传统中国社会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男子(主要指成年男子)主要管理家庭之外大大小小的社会事务如治国理政、保家卫国、商贾农耕,国治与否、天下太平与否责任就在他们身上,人君、人臣、人子、人夫、人父是他们既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男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舞台,他们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家学德业与仕宦立功上,即如何为学与为官。女子(主要指成年女子)主要管理家庭内部所有的事情,包括照顾年迈的父母亲、教养子女、孝养舅姑、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家齐与否就看她们,人妾、人女、人妇、人母是她们既定的社会角色,家庭是她们施展才德的人生主舞台,相夫教子,维护家庭礼法、秩序、安稳是她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当然,她们并非与社会事务隔绝,绝不介入,她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主要通过教子来完成,并不直接介入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之中(历史上也有直接参与、介入社会事务的女子如北魏胡太后,唐武则天,宋佘太君、穆桂英等,但这只是少数)。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输入,受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中国女性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她们视家庭专制为“牢笼”,要打破要挣脱,传统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治国、女人齐家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女性不再安于古之以来既定的人妻、人媳、人母的社会角色分工,她们要求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和男性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从共同的人性层面来理解男人和女人,认为只有人,而没有男人和女人之分,“只有人性,没有母性”成为她们对抗男性权威的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口号_。一些女性甚至拒绝与“男’相对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不愿成为人妇、人母,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性一起参与职场的竞争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出走,有人称好,有人不安。“五四”以来直至今天,关于“女性的出走与回家”、“女性是否该工作”的讨论、争论一直不休,人们或从男性立场出发,或从女性立场出发,见见智,但都无法给出一个令男人、女人双方信服的理由和结论。

二、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中国社会中,结了婚的女性只需于家教养子女、奉养公婆、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即可;当代社会中的女性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做好工作,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能够内外兼顾、家庭工作两不误的不多。较之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存在以下状况:

(一)生养分离

生养分离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母亲和留守儿童身上。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已达5800万人,其中52.86%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儿童中的25.56%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5.72%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11.58%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I。2013年5月IOH,全国妇联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研究者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增至6102.55万人,其中46.74%留儿童父母双双外出,32.67%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_起居住,还有3.3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高达205.刀人。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p。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得不到母亲的养护。如果说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农村父母生养分离造成,那么寄养儿童的出现则是因为城镇父母与孩子生养分离造成。许多城镇父母是因为工作、学习、事业等原因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有些则是教育观念使然,在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即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或者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或者周日送去周五接回,一天或一周只见孩子一面。这种情况在都市高级白领或富裕阶层家庭之中最为常见。这些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好,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完全托付给保姆照顾,孩子长大一点稍能自理就送去贵族学校,交给老师照顾。由于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少,孩子和母亲的感情非常生疏,不愿意跟母亲说话,甚至不愿意跟母亲单独相处,反倒和保姆的感情深。《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三岁之前非常幼小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需要父母亲(主要是母亲)时刻抱在怀里呵护着,因为这三年之抱,所以父母去世之后,孩子也要守三年的孝以报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吃饱穿暖供他(她)上最好的学校,那不过是孟子所说的“犬马之养”,而非‘人养”。‘人养”除让孩子吃饱穿暖外,还要有母亲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的。中国人常用“有无教养”来评价一个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教”和“养”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养”即是“教”,“教”在“养”中完成。孩子在与母亲的朝夕相处中,观察并模仿她待人(己)接物时的言行举止,这是一种不言之教,对孩子一生才情气性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养是需要一定相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分工的变化确实让众多的母亲没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养之教之。事实早已表明,母亲的抚养是任何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取代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孩子的世界里,母亲的存在远比父亲的存在重要。传统中国人看待母子关系非常感性,认为母子血肉相连,孩子在母体里经过10个月的孕育然后生出,孩子的出生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掉下来了,母亲对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必定会呵护备至,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对母亲的依恋情结。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然而,西方文化的输入与影响,让中国孩子与母亲从那个曾经共同居住的脑区中分离出来,造成了中国当下社会母亲与孩子生养分离的尴尬处境。

(二)不容乐观的母教

当下母亲并非都不施教,但母亲施教的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城镇的母亲存在重养失教、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对于孩子的养,城镇母亲可说是费尽了心思,从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开始讲究吃什么、补什么。出生之后,关《快回答·www.kuaihuida.com》于孩子的口腹之养,母亲们想尽各种办法提供给孩子她们认为的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至于教的方面,孩子刚会说话,母亲即送他(她)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幼儿园开始,给他(她)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和老师。母亲只管于其中接送或陪读,其余则完全交由老师来完成,而不必像古代的母亲,既要亲自课读,教孩子识字、通经,还要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品格的陶冶和砥砺。但是,当代母亲的劳心劳力似乎并不是都能换来孩子的感恩之情,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不难看到、听到不少大中小城镇好孩子、好学生残杀母亲的事件。在讨论这些弑母事件发生的根源时,很多讨论者都归咎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品格之教,老师督导不严或太严,以致于学生走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林林种种的教育培训机构,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也不过是知识的授受、生存技能的培训(即“智教”),孩子良好品性的养成(即“德教”)只能由家庭尤其是家庭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最了解孩子个性的母亲来承担。其次,农村母亲存在养教两失的施教状况。养教两失是农村母教中存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近年来,大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既得不到母亲的养,也得不到母亲的教。现实已表明,如果孩子在其成长的岁月中没有母亲的朝夕相伴,其后果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情感缺陷、人格扭曲等问题,对城里孩子来说是因为母爱太过造成,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因为母爱严重缺失而导致。近年来,尽管农村留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现状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改善,各级各地的相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诸如建立留剖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寻找妈妈、指导培训留儿童的监护人,等等。但笔者认为,国家政策法规再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做得再仔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再大再多,都不如建立农村母亲的生活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母亲的生存环境,帮助她们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让她们重新回归家庭,还留守儿童一位能够朝夕陪伴他们看着他们长大的母亲。以上所述是农村母教其中的一面。农村母教的另一面是母亲不能教。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是因为贫困,二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失学现象严重。有很多落后贫困地区的女孩在小学毕业后就被迫辍学,到城市打工养家糊口,无法接受系统、完整的教育,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可能成为人母,但她们或者是文盲或者教育程度不高,且绝大部分处于生活贫困、身体孱弱的状态之中,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应当承当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她们没有能力去完成。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中国农村当中,母亲(包括父亲)没有能力教孩子是农村母教的突出现象。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母亲(包括父亲)先是骂,骂了还是不听不改即拳脚、棍棒加身,除了骂和打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单纯惩罚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带来孩子更大的逆反,这样的教最终等于无教。

三、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的历史表明,母教不可或缺,事关家国命运和民族兴衰的问题。中国当代母教要走出当前的困局,寻求新的发展,其路有三。

(一)回归优秀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

当下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何在?是接纳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是回归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众多崇尚西学的人士以为,中国当下母教的许多失误是中国传统观念所致,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拷问,解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与人的禁锢,以求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还以为,造成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困局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故我们解决当下母教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向西方学习。笔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母教观念具有合理性,正是其合理性,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豪杰在母教之中走出来,承继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命脉,使得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辉煌,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将某些人认为的先进的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母教理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在一两百年前提出的所谓的家庭教育理念、母教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提出并形成体系。比如“胎教”问题,西人称“早教”。“早教”的观念十几年前从西方引进,引进之后形成了异常火爆的早教市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的早教理论就已形成并且成熟完善,从《列女传•母仪》《韩诗外传•孟母教子》《大戴礼记•保傅》《论衡•命义》《新书•胎教》等典籍的记载及历代名母教子的案例看,中国人的早教观念远比西方早教理念先进、系统、完善且具极强的可操作性。如中国人为人讲“慎始”,不仅其生之后要讲,其未生之时也要讲,故母亲对子女的教化自胎儿形成之日已经开始,此为胎教。如母亲怀孕之时,要做到“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这么做是为了保证腹中胎儿的营养与安全。为让孩子出生以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怀孕期间,母亲要注意调控、理顺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受其所见、所闻影响,所以母亲的情绪调控要从眼睛、耳朵做起,多看悦目的、正色的事物,多听和柔愉悦、平和中正的音声: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母亲对于外界的一切“音声滋味”,都要“以礼节之”,不可“邪视”,“妄听”,“妄吃”I6l。孩子出生之后,十岁之前,若是儿子,母亲品格上教之“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勤苦、节俭、宽厚”;经业方面教之书史、礼经、艺术等,包括择友、政事、军事等内容;若是女儿,除教之基本生存技能和家庭常务及如何为人妇、母外,也要教其经史诗书画及其他于日后为人妇、母所需的德性、才艺。可见,中国传统的早教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人生奠基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母教中可供后人借鉴的智慧因子与值得传承的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篇幅有限,择列以上,余不一一。中国传统母教观念非常先进,是我们漠视甚至抛弃了我们的传统。因为漠视和抛弃,我们失去了成长的根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此,笔者提议回归传统母教,从传统母教文化中吸收有利于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养分,以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有所裨益。回归母教传统,并非如某些众论所言:让女性回家,做全职妈妈,而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女性在观念上应有所转变,认识到“闺门万化之原””,“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母德在教”不是男权社会压抑女性的文化缰绳。观念转变了,才能在行为上作出改变。

(二)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估价,给予家庭教育

尤其是母教以应有的权重传统中国非常看重家庭教育,母亲自觉承担起“胎养子孙,以渐教化,以成其德,致其功业”的责任,奠立“家齐”之基,开启“治国”、“平天下”之门。汉代以来,尽管中央朝廷及各地方官府设立的官学(相当今日的学校教育)在中国人的受教史上作用不小,但家庭教育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孩子基本的教育格局及人格养成均在家庭之内,由母亲来承担主要的责任。随着西学的传人,现代学校陆续开办,家庭母教的功能逐渐减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全面兴办学校教育,教育的功能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及母教更加被边缘化,其功能几近被人淡忘。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日显綦重,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力度也在加大。但绝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投入还是在学校教育上做文章,如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好的补习老师,让他(她)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等。父母把孩子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对学校~些不合理的做法也全力支持与配合甚至迎合。由于父母赋予了学校与老师太大的权重,以致忽略了家庭及自身的责任。随着这种重学校、轻家庭的教育弊端日显,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是子女教育更为重要的场所,但这还未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必须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的估价,给家庭教育尤其给母教以应有的权重。这需要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一是学术界通过对家庭教育及母教问题不断的多方面的讨论,引起全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与思考,使得家庭教育与母教观念深入人心,扩大其影响力;二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就业及社会生活参与等方面要给母亲及育龄女性以政策上与行动上的支持;三是为人父母尤其是为人之母要认识到家庭远比学校更重要,再好的学校也比不过一个普通的家庭,再厉害的老师也不如一位平凡的母亲,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一辈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更是孩子灵魂造就者。作为母亲,当紧握教育之大权,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权完全交付给他人是一件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事情。上述三方,若缺了任何一方的努力,则此路不通;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此路才通畅。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

母教綦重,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作为教育者的母亲若其教育素质低下,是没办法承担起教育的任务的,如部分城镇、村屯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母亲。母亲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得接受教育,但这个教育和一般的教育不同,必须是针对母亲的教育,即教其如何为母、如何教子的教育。提高母亲教育素养不仅是母亲(包括所有愿意为人母的女性)个人的责任,除了母亲自身的自觉受教,更需国家、社会的大力帮扶。总而言之,提高母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是社会、国家、家庭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我们国家和社会在提高母亲教育素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递交大会发言,呼吁把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并建议人大应该组织法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起草《母亲教育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几乎是同一时间,天津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母亲教育”工程。该工程以“弘扬母亲精神,提高妇女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宗旨,通过施教于母亲,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母亲素质的提高,影响家庭与社会,言传身教于未成年人,促其健康成长;通过母亲和未成年人的进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使更多的“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为未成年人营造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刚。此外,于2006年4月20日开始实施“百万母亲进学堂”活动计划,拟在5年内使天津市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母亲中的50%能够接受到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和学习[1”。天津市的“母亲教育”工程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提高母亲素质、呼吁社会关注母亲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之后,湖南长沙,浙江宁波、奉化、慈溪,湖北宜昌、襄樊,黑龙江五常,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山东烟台,天津,江苏常州,安徽铜陵等地先后启动“母亲素养工程”,通过成立母教协会、举办“母亲素质培训班”、开设母教课程和讲座、创办母亲教育网站等形式,对子女在18岁以下,处于婴幼儿期、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开展普及型教育培训活动。与此同时,其他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主办了系列的母亲教育活动,如中央音乐学院于2008年发起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包括创建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创建母亲音乐教育网等子工程,旨在通过提高母亲音乐素养,提升孩子的音乐修养,使孩子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四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中国,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最大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中国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自古就有“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所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中国经历了种种不幸,最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移民到了美国。“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中国食物,玩中国麻将,用中文闲聊,讲中国故事。在美国,作为移民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中国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中国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在旧中国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大学等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喜福会”的母亲们自然是爱女儿们的,女儿们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吴精美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中国式母亲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却是美国式女儿无法承受的。所以从小女儿们就不得不为了自己一丁点的独立和权力与母亲抗争。母亲要把女儿培养成为神童,女儿却偏偏选择做个普通孩子。这种母女间的冲突自然有客观的文化因素,但也不乏母亲自身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吴精美一味反抗母亲的意愿,在联谊会上故意把钢琴演奏得一塌糊涂。然而回到家后,母亲吴素云却一反常态缄口不语。面对母亲的沉默,女儿的反应是“失望”。“沉默就像长在母女心中的一块肿瘤,把双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当薇弗莱不满母亲的炫耀而放弃棋艺时,母亲龚琳达也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沉默态度。结果在以后的比赛中她应得不到母亲的指点而一败涂地。母女之间的关系从此陷入了僵局,沉默这把利剑使得双方在感情上伤痕累累。[5]母亲的沉默态度是对女儿的回击,然而正是由于母女双方都采取了反抗和回击的方式,而不是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才使得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蒙受了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也导致了最终的尴尬局面:女儿不了解母亲;母亲只能感叹“她似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结果只能事与愿违。结合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一些调查统计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在对上海部分父母的调查中,对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困惑的占86.4%,感到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对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喜欢的人”当中,自己的父母占到了54.4%;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稿活动的500多份来搞中,90%的青少年表示对父母不满;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6]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父母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满,是我们的父母观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这的确是值得所有中国父母深思的社会问题。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五

她很平凡,就像迥深天幕上一颗闪烁的小星星,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静静地发光,默默地运行,然而,她却用柔和而执着的微光,照亮了周围;用坚定而从容的轨迹,展示了独特的美丽。

她叫____,现任____自治县____镇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从教____年以来,她以对事业那份炽烈而深沉的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辉煌,担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9年,教导主任3年,校长14年,教办副主任1年,每一个岗位,每一次职务的变动,她都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曾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____佳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任中共____自治县第____、____次党代会代表。

____年8月,通过公开竞聘,她担任了____镇三小校长,____年2月,调任了____镇一小校长,在一小工作期间,她忠实践行“学校规范管理加特色,学生全面发展加特长”的办学宗旨和“创一流名校,做一流教师,干一流工作,育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学生叫她“好老师”,家长叫她“好校长”,教师叫她“好领导”,社会公认她“女强人”,学校全面工作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为先进集体,教学综合成绩连年排名全县同类学校第一。2007年9月,她被地区行署表彰为优秀教师;2008年5月,获得了贵州省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称号; 201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____同志被评为了____自治县、____市、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其先进事迹在全县表彰大会上发言 。她将全省优秀党员的奖金5000元全部捐给了____镇凯塘小学,设立了学生奖学金,奖励每年六年级毕业监测成绩前三名的学生,为山村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在父母心中,她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乖乖女。2008年5月,年老的父亲突然晕倒在大街上,好心的人们将父亲送到了县医院救治,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半个月,没有查出是什么原因,病情越来越严重,医生建议转院治疗,可当时在一小任校长的____同志因学校要迎接上级的工作检查,要筹备“六一”庆祝活动,硬是将父亲转院治疗的时间拖到了暑假。暑假一开始,她就带父亲到西南医院住院检查,检查结果令她震惊、担心和愧疚,父亲不但有高血压、静脉血管曲张、双肾和胆结石、小脑萎缩、前列腺炎,而且心血管狭窄,必须马上做搭桥手续,否则有生命危险,医生还责怪她怎么不关心老人的病情,如果再迟来几天,父亲会因心血管断裂而猝死,她被吓怕了,瘫软了,愧对父亲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她毅然决定不管花多少钱都要给父亲做搭桥手术,并央求医生尽早为父亲做手术。做完搭桥手术的父亲呼吸均匀了,睡觉安稳了,饮食正常了,又见父亲爽朗地谈笑了。时隔1年,已患12年之久的前列腺炎严重了,再次折磨着父亲,夜不安寝,食不下咽,疼痛难忍,她又带着父亲到西南医院医治,从入院检查到将父亲推进手术室,她不仅要搀扶父亲到各科室检查,还要耐心宽慰父亲、鼓励父亲相信科技相信医生的技术,在等待父亲手术的4个小时中,她如坐针毡,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从做完手术到恢复治疗期间,她3天3夜没睡觉,细心照料父亲,端尿盆、垫尿不湿、擦洗身子、刮胡子,为了减轻父亲的疼痛,她一边轻柔父亲的四肢,一边与父亲拉家常。从西南医院出院回家后,她就一直照看护理父亲的饮食起居。

____年11月,____同志当选为中共____市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在参加党代会期间,身患骨质酥松症的母亲疼痛难忍,在父亲的陪伴下到____市人民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她惊愕,母亲得了肺癌晚期,她不相信这个结果是真的,决定送母亲去西南医院进一步确诊,但她正在参加市党代会呀,怎么能请假呢?她只好商量在玉屏担任检察长的兄弟送母亲去西南医院了,目送母亲离开时,眼泪像断线的珠子簌簌下落,她对不起母亲啊,作为女儿不能陪伴母亲出去检查病情,她内心痛苦、难受,她只好默默祈祷:母亲得的不是癌症,母亲一定会健康回来的。

当兄弟告知西南医院的检查结果时,更让她难以接受,母亲不但是肺癌晚期,而且已经转移到骨头中了,几位专家会诊后,母亲的病没有医治的价值了,最多只能活3个月。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勤劳朴实

的母亲,聪颖智慧的母亲怎么就只有3个月的时间呢?她面对母亲回家的方向嚎啕大哭。哭过后,她和丈夫商量,要让多病的父亲,重病的母亲安度晚年,把父母亲接到了自己家中照料。 为了精心照料父母,她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买冬虫夏草、野生天麻、高丽人参、云南三七蒸汽水肉改善生活,父母喜欢的水果,再贵她也舍得买。还不断打听医治肺癌的小偏方,魔芋烧鸡蛋、千年老鼠屎蒸猪肚、蜂糖冲黑蚂蚁……只要是别人介绍有效果的药,她都想方设法弄来给母亲吃;晚上睡觉,她不敢睡沉,只要听到母亲的,她就立马起来问问情况,端水喂药,摆摆龙门阵,等母亲安静地睡着了,她才回房继续睡觉。为了不因为自己工作忙而无人陪伴和照看父母,她把大哥一家人都接到家里,一同吃,一同照顾父母亲,让两位老人看到大家庭的和谐而高兴。她还为母亲买了电视剧带子,让母亲在清净的时候看电视剧,现在家中的电视剧带子堆得像一座小山。每天下班,她就要过问母亲看到了什么地方,故事情节是否精彩,演员的表演技术好不好,母亲都能侃侃而谈,是否忘记了疼痛。为了不让两位老人寂寞,她还不时邀请亲戚朋友来家中看望,和两位老人说说话,叙叙旧,谈谈心,让两位老人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____年寒假,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外甥、外甥女都相继回来了,两位老人非常高兴,但由于父亲患病时间多年,心情憔悴,脾气急躁,一天中午,父亲看不惯外甥随意的行为习惯,不但大骂外甥,而且责怪嫂子没有教育能力,外甥和父亲吼了起来,嫂子气得摔门就走,母亲在旁边气得说不出话,癌症疼痛加剧,当儿子打电话将情况告诉____时,她一边着急地跑回家,一边在思考怎样来缓和矛盾,回到家里,她先安抚两位老人,给母亲吃“曲马多”镇痛药,然后给三位大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尽快阅读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围绕“亲情、缘分、责任”写心得体会。晚上吃完晚饭,她便组织召开了家庭会,三位大学生谈感想、谈体会、谈今后的打算,两位老人听得津津有味,嫂子也心平气和地向两位老人保证,一定好好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人、成才,一向不善言谈的大哥也发表感想: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作为晚辈一定要孝敬长辈;还要求三位大学生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____最后告诉家人: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 大家能成为一家人,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一场矛盾在家庭会中化解,一份亲情在交流中延续,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沟通中营造。两位老人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位母亲与家长会 篇六

关键词: 小说《喜福会》 母女矛盾 身份认同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之间由冲突到理解的故事。《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表达的是她们对幸福、快乐的憧憬。全书分四个部分,用十六个故事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的故事,四对母女从隔阂、误解、分歧与对抗走向理解、包容、妥协与和解。而她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折射出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不同的两代人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巨大差别。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

首先,小说中四对母女的矛盾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父母总是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思考、去选择。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不幸的母亲想保护女儿免受压迫和歧视,希望她们过上不同的生活。谭恩美这样描述了母亲的愿望:“到了美国,我要生个跟我一样的女儿。那里谁也不会说,她值不值钱全看她丈夫嗝打得响不响;那里谁也别想瞧不起她,因为我只让她说地道的英语;在那里,她总会得到满足,用不着含辛茹苦!她能明白我这番苦心。”然而,尽管母亲对女儿抱有希望,但她们并不按照母亲愿望去做,,不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相反,常常违背母亲的愿望使母亲失望。韦佛利在母亲钟林冬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但她并不感激母亲为她付出的一切。当母亲在别人面前为她的成功而骄傲时,她却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总是用我来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101) 与之相似,吴晶妹使母亲吴夙愿的愿望化为泡影。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个钢琴家,通过给人干家务,换得对她钢琴的指导和练习。为了让她有更多的锻炼机会,父母省吃俭用买了一架钢琴让她参加在教堂大厅举行的天才表演会。对于母亲的辛苦,晶妹不但不感激,反而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我不是天才!我不会弹琴,即使我会弹,也绝不上电视,哪怕你给我一百万。”(146) 出于这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颇有天赋的晶妹与母亲对抗,最终也没有成为钢琴家。

二、身份认同迥异

母亲从小生活在中国,如果不是因为战乱,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赴美国。即使生活在美国,她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然而生长在美国女儿们,虽然留着中国人的血液,却说着流利的英语,从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为了看上去像美国人,女儿们拒绝和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一切关联;为了成为美国人,她们更希望自己有美国人的基因,而不是黄皮肤黑眼睛。当母亲告诉晶妹她生就华人时她说:“我觉得自己成了狼人,脱氧核糖酸的突变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带来综合症。”(307)混血儿琳娜则羡慕父亲的金发白肤,厌恶自己和母亲的华人特征。罗斯把白人男朋友带回家时则明显带有骄傲的情绪,她对母亲说:“我不得不承认,最初我是被泰德与我兄弟们及其他中国男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气质吸引住了。他有高傲、自信、固执的性格,棱角分明的面孔,修长的身材,坚实的臂膀,还因为他父母来自纽约泰勒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 (123) 在她看来,泰德和他代表的白人文化和自己的亚洲文化截然不同,与他的交往似乎是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肯定。

三、中美文化差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深受儒家传统背景文化的影响,而女儿们虽然受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但生活在美国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自然更认同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矛盾、误解便产生了。四位女儿和四位母亲之间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生活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长大的四位母亲固守着中国的生活准则,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因英文的贫乏及对美国社会不甚了解,无法接受女儿疏远自己,望女成凤心切,试图控制女儿命运;而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薄饼喂大的”的女儿们,耳濡目染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两代人无法沟通思想因而发生冲突。四个女儿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她们在无意识中接受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又往往与美国人发生矛盾。女儿们几乎都不能理解各自母亲的经历,往往为中国的习俗和规矩大伤脑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乐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而美国文化强调独立意识,鼓励个人奋斗。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的冲突正是中美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母亲希望通过女儿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女儿的成功为全家人的荣誉,而女儿偏偏拒绝母亲的介入。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她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女儿成名了,妈妈当然高兴。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韦弗利对母亲拿女儿作炫耀的资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最终放弃了下棋,成为了一个律师。对于父母的安排,晶妹暗暗下决心做出反抗,练琴时她故意偷懒出错,导致在演奏会上出丑,完全失败。就像她自己后来所说的:“我本来有可能在那个年龄练成更出色的琴手。但我偏不用心,偏不改变自己。”(148)

参考文献:

[1]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M].Ivy Books,1989.

[2]佘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01-105.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