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道德与法治教案(优秀10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的10篇道德与法治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道德与法治教案 篇一

关键词:初中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启发。

一、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十课《我的朋友圈》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为基准,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w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你敢竞争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学习与生活中承认竞争的客观性,正确认识竞争,积极加入竞争,清楚竞争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对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生命的样子》、课前小组探究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竞争”对于个人成长的含义,包括自我、集体、社会等各层次的意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竞争力,做到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以寻求发展的。透过各类案例与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逐步获取“竞争”的大致概念和价值,以及五花八门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引导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

要实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目标,教师还应通过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以教学内容与方向为指导的创作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创作提高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打造的创作平台主要为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案创造平台;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情绪调味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借包括真实案例、文学作品、小说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关于“情绪”主题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对其表达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情绪”为题材的思考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忌对其提出过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与规定;完成创作后,在课堂上进行匿名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该创作中关于观点、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建立起多种角度思考个人情绪的习惯,使其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更客观、理性;此外,教师应给予每个作品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从创作上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旨在从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案 篇二

课 题: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目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美活动,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了解春天的诗词及节日习俗,了解风筝的文化;学会做风筝,放风筝,愉快的玩。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节日习俗,会做风筝,放风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诗词,图片,放风筝的短片

教学流程

活动一、和春风做游戏

1.春天的脚步近了,用猜谜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师生畅谈春天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

2.感受春天。用插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和小伙伴们做游戏。

3.选择适合孩子们的动画,儿歌或视频等方式**教学,增加趣味性。

4.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制作各种简单的风力小玩具,让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活动二、风车转 风筝飞

1.做风车中,**学生充分的讨论,动手制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制作风车,感受与同学一起欣赏风车、玩风车的快乐。

2.带好材料,制作风筝。

3.放风筝。了**风筝的技巧。先看视频,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体验。

4.课后让孩子与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起玩风车,放风筝,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

5.做好相应的总结。

板书设计

忙趁东风放纸鸢

1.和春风做游戏

2.风车转、风筝飞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

(2)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认识法律的含义;

(2)明确法律的特征;

(3)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法律的作用。

2.教学难点

掌握法律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板书)

1.法律的特征(板书)

(1)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的共同特点(板书)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从产生方式、实施**、调整对象和范围,讨论法律、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产生方式实施**调整对象和范围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国家**力调整人们的行为,全体公民。道德自然形成**、习惯、信念调整人们行为和思想,普遍适用。校纪校规学校****制定教育力量调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学生。

(2)法律的特征(板书)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由国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信念、习惯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板书)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的作用(板书)

(1)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板书)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规范作用(板书)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3)保护作用(板书)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法律有何特征?

(2)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分别是什么?

2.基础训练

P68—69内容

道德与法治法律范文 篇四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hought morals training and the legal base” the clas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quite low reason is various, the quite important reason has not done well with the middle school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ngagement, this article visits in the discussion to do well “the foundation” the class and the middle school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ngagement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 对策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邓演平(1954―),湖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牛凤霞(1982―),山东泰安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53-01

一、增强“基础”课教学的衔接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基础”课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衔接意识比较淡薄。因此,要搞好“基础”课教学衔接,首先要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一)专家作专题报告。要增强“基础”课教师的衔接意识,就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可以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基础”课教学专家有更深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在学术界比较有权威,作的报告容易令教师信服。这种报告,主要讲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讲清楚搞好“基础”课教学衔接的意义,以增强“基础”课教师的理论认识,进而提高衔接的自觉性。二是在作报告中要结合衔接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指导,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带动解决“基础”课教学衔接中的具体问题。

(二)实践培养。请专家作衔接问题的报告,这还只是解决“基础”课教师对衔接“知”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基础”课教师如何“行”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基础》课教师衔接意识的实践培养。

(1)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体验教学衔接。教师置身的教学情景是形成和增强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衔接意识只有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目光来审视教学,用衔接意识来思考和推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衔接的角度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2)深入中学课堂去观察、思索。为了增强“基础”课教师的衔接意识可以创造条件,让“基础”课教师到中学任教,这样有利于“基础”课教师了解中学政治课的状况,找到衔接的切入点。对中学政治课的状况了解的越深刻、越全面,越有利于激发“基础”课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教学内容,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要搞好“基础”课教学衔接,需要认真研究“基础”课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克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和倒挂等现象。

(一) 教学内容应循序渐进,不能跨度太大。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健康、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常识与观点的教育,并要联系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事例之中,通过例证来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

(二) 教材的编写要科学系统。教材是内容的载体,教学的依据,要搞好《基础》课教学的衔接,首先应搞好教材的衔接。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教材要明确定位。中学政治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按常识的要求编写,并要使教材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基础》课定位在系统的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次,教材的编写者必须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教学经验。再次《基础》课和中学政治课教材的编写者要加强交流和沟通,注意前后阶段的衔接。

三、改进教学方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就要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高考的压力,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主要是接受教师现成的东西。在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种转折,对于经受了十多年“填鸭式”教学方式熏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几乎定型的大学新生来说,通常难以适应。因此,《基础》课教师要照顾到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基础》课和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社会阅历浅,以感性认识为主,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所以,中学政治课的学习主要以讲授为主,让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且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课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意向。

四、建立教学衔接的制度保障

要搞好“基础”课教学衔接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大学和中学教师的相互交流渠道。长期以来,大学与中学政治课教师“各自为政”,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这很不利于教师衔接意识的培养。因此,建立大学和中学政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渠道就显得尤为必要。如,不定期地开展“基础”课教师和中学政治课教师交流座谈会,建立网上交流渠道等,使他们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状况,找到存在的问题。

(2)建立教学衔接的评估制度。教学评估具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引导,可以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因此,要搞好“基础”课教学衔接,就要建立促进教学衔接的评估体系。一是要把教学衔接列为评估的指标体系之一,并赋予比较高的权重。二是要建立由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由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评估团体。三是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制 篇五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校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和谐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100-02

收稿日期:2007-02-12

作者简介:王丽华(1953-),女,山东荣成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及其教学研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的指导方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实际运用中的最新成果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对全球信息化环境给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增强承受能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意识渗透工具,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爆炸式的激增:流言、谎言、色情、暴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巫术迷信、侵犯个人隐私、反动的政治信息、文化霸权主义等频频再现于网络之上,使原有的对意识形态的调控方式面临极大挑战,使国际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变得更加“短兵相接”。例如,美国的“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正演变为一种“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美国CBS、CNN、ABC等媒体的信息是世界上其他各国的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的信息量的1000倍。“主要表现就是来自美国的声音多,而发自其他国家的声音少”。这种信息内容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的冲击,是当前我国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的一个主要诱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企图利用网络的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侵略,进行“西化”、“分化”;“黄”、“赌”、“毒”,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都会在网上“尽力表现自己”,争夺青年一代。

从方法论层面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从因特网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有益自己身心发展的信息和不良的信息作出正确辨析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理所当然地应该具备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公民道德水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全球信息化环境带给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增强承受能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完全吻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性的火炬,照亮网络世界,坚决抵制落后与腐朽的文化,对网络条件下的负面信息增强“免疫”能力。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文化是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在观念形态方面的反映,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完全吻合,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新的实践中的典范性应用。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理性的火炬,照亮网络世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各种形形的信息,留下真、善、美,抛弃假、恶、丑,对网络条件下的负面信息增强“免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对增强青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也十分必要。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动力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不是功利主义民族,历来具有高昂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特定的借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作为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年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上应该有自己的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他们光荣的历史责任。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在高校中,有的大学生对英语狂热和对母语的冷漠,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产生了盲目的崇洋的思想,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还有的大学生缺乏起码的民族情感,民族自豪感也在下降,甚至有的大学生因玩游戏,参与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力。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与网络道德素质,使其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并把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当做的工作,也是大学生成长和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让大学生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据对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等地高校的抽样调查,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年学生有60%是无意中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年学生90%以上有或动机。抽样调查还表明,在上网的大学生中,有7.1%的学生出现了个性化情绪,有14%的青年学生有过情绪低落和孤独感,有7%的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疏远,有9.6%的青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当前,上网青年学生诸多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看,是网络媒体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网上环境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造成的。从主观上分析,是与青年学生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生理、心理等方面处于成长期有关。

在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升华青年学生的道德境界,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法制观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在此,生命力在此,优势在此。为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让大学生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平台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将网络道德教育主动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几十年的传统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与法制教育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网络时代,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采取新的形式,既不割断历史,又不固守传统。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思想与法制教育工作优良传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将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改进高校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包括校园网在内的互联网络,进行在线思想与法制教育,利用网络计算机声、光、影像技术,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的方式,更广泛、更迅速、更紧密地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将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到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得力的措施,加强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法制教育,促进青年学生进步,帮助和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

3.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网站的建设

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因此,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网站的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文化,依托信息化的运作,传播先进的思想与法制文化,前沿的教育动态,推广典型的教育经验,牢牢地占领网络阵地,将网站建设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传播阵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形式

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影响广泛的媒体的传播,能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视野。

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形式,借助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的载体,将教育的内容全面地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践紧密结合。

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形式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形式,能更好地综合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其他现有媒体的优点,让网络教育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形式具有创新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能更好地吸收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人类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的新成果,并将其运用于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形式的创新中,从而有效克服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缺陷,开拓新视野。这样,对于大学生优良道德与法制观念培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报,2006-10-23.

[2]张新明,李国祥.教育信息化和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0(3):7~9.

[3]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0.

[4]郑师渠。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2(6):7~8.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 篇六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道德与法治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成长相册、成长中的纪念物。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看P19插图:

(1)图1是教室里,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看一个同学的成长相册。

(2)图2是学生在介绍照片中的自己,讲述照片留住的记忆。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密切关系。

二、请你拿出几张自己的照片,说说拍照片时的年龄和情景。

三、成长中的纪念物

1、导言

我们有许多成长中的纪念物,它们蕴含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深深的爱。

2、分析例图

四个小同学分别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衣物、玩具、生活用具和妈妈给孩子的成长日记。

3、把你成长中的纪念物也拿出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吧!

4、说说看到这些东西后,你有哪些感受?

5、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6、我是怎样长大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爸爸妈妈抚育我、谢谢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

怎样感谢爸爸和妈妈。

教学难点:

怎样感谢爸爸和妈妈。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爸爸妈**关爱,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教诲。

板书课题:爸爸妈妈抚育我

二、引导学生看例图

图1: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爸爸妈**鼓励下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图2:上学第一天,爸爸送孩子去学校,引领孩子走进人生又一段陌生而崭新的旅程;

图3:在爸爸的鼓励下,孩子第一次像小鱼一样在水中**玩耍;

图4: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有爸爸坚实的臂膀可以依靠。

三、讲讲爸爸妈妈抚育我们成长的故事吧!

四、谢谢爸爸妈妈

1、导言

爸爸妈妈抚育我们很辛苦,我们应该怎样感谢他们呢?

2、分析例图

上图中,孩子们在一起探讨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和其他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二是在家庭生活中要懂事儿,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

3、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4、记住特别的日子。(1)爸爸的生日(2)妈**生日

5、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做?

6、写一写:我准备

五、板书设计:

6、我是怎样长大的

道德与法治 篇八

问:您认为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佳(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品德与生活》的延续,它仍然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但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现了德法并育的教育新思路。全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空间,均融入了相关的 “法治”元素,除此之外,还将六年级上册作为了法治教育专册,有利于较系统地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权利观念、程序公正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

朱长刚(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我认为新教材主要有三个亮点。亮点一,同样都强调回归生活,新教材更加注重主题的聚焦。亮点二,同样都强调道德养成,新教材更加强化法治教育。亮点三,同样都强调自主学习,新教材更加注重综合实践。新编教材非常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涉及学生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思考、践行。

廖思思(重庆市南开中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非常适合新生对于初中生活的入格。如第一课讲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和梦想;再由目标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现阶段的努力――学习,进而引出第二课的学习主题。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第三课《发现自己》就正好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

问:面对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您觉得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刘佳:面对充满“法治”元素的新教材,作为一线的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自身法治知识的匮乏,法治意识的淡薄和法治思维的缺乏。首先教师自己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培训,倾听法律讲座,让自己懂法;其次要转变观念,崇尚法律,守法并会用法;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将法律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它变得亲切而熟悉,要把干巴巴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让它变得丰满而生动,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播下法治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

道德与法制 篇九

职业道德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创新载体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改问题促进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全厂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显著增强,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活动保障坚强有力

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制订了详细的活动安排意见,列出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措施和运行大表,并召开了政工科室长、全厂三级党组织书记和政工组长等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将各项措施的部署责任到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职业道德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活动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活动中,该厂充分利用宣传标语、专题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全厂各级组织利用中心组学习、党团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深入学习文件精神,认真讨论本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内容与重点、学习方式方法。各级党组织根据文件要求都制定出了学习计划及运行大表。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上半年对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中,严格督促检查,保证学习效果。

二、精选内容,周密部署,职工思想明显进步

为了增强理论学习效果,该厂于活动之初,对各单位干部职工进行了调查,广泛征求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意见建议。根据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该厂做到了“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学习内容的精选。该厂精选学习内容,做到指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在认真学习上级指定的《中原油田职工违法犯罪案例汇编》、《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干部职工的工作实际和岗位实际,该厂优选了《关于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的暂行规定》、《职工思想道德行为规范100条》等近十种教材,引导干部职工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制法规,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二是加强教育范围的扩大。职工在调查中反映,部分倒班工人、一线基层工人在教育时有死角,部分干部家属也应列入教育范围等。为了使学习教育不留死角,该厂将“八荣八耻”、新《条例问答》、《职业道德百题问答》等部分内容印制了专题教育学习材料,下发到每个班组,并组织部分政工干部利用夜间时间,到班(站)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并将部分法纪宣传知识等内容印制成宣传单,送到科级以上干部家中,对科级以上干部配偶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覆盖到了全厂的每一名职工,实现了全员提高的目的。三是加强活动的督查考核。为了避免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该厂进一步加强了对活动效果的督查考核,专门下发了《进一步抓好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对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要求,并把学习活动与开展的“三抓一达标”上产活动结合起来,将学习活动作为抓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职工在上产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检验学习教育活动的成绩,起到了学习和上产两促进的效果。版权所有

三、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教育效果不断增强

在广泛、深入组织学习教育的同时,这个厂结合单位职工的队伍状况和特点,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先后开展了四个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一是组织开展了全员参与的职业道德和法制知识测试活动。该厂以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有关内容为命题,以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为题型统一编制试卷,组织全厂3800多名干部职工人人参加答题,并从中评选了优秀组织单位。通过测试活动,使全厂职工得到了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和法制知识教育。

二是组织开展了法纪警示教育大会。该厂邀请了范县法院和油田公安局有关人员,结合油田实际,为该厂领导班子、科级干部、重要岗位人员及基层的干部、班(站)长共计1000余人上了一课生动的法制教育课,进一步提高了全厂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法纪观念。

三是开展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千人签名承诺活动。为了使职业道德和法制知识更加深入每一位职工心里,该厂党委组织一千余干部职工在印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承诺书、长15米的红色横幅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通过签字活动,干部职工一致表示:通过这次签名仪式,进一步增强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树立良好形象,做优秀员工,当合格公民。

四是开展了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专题板报展览比赛活动。该厂以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职业道德规范等为素材,以文字、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制作了30余块板报,在全厂各单位和生活区显著位置进行巡回展出。本次板报内容更加注重了富有创意和联系实际,美观、生动。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和图画吸引了大量职工家属前来观看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职业道德和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效果。

四、深入讨论,查改结合,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为了落实以教育保进步的目的,厂里层层展开讨论、查摆、整改活动,从两级中心组成员到党员干部再到普通职工,做到人人按照“六个结合”的要求深入讨论,查摆思想问题和漏洞,制订整改措施,扎实整改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该厂以党支部为单元,围绕“结合自身实际,如何开展增强职工道德观念和提高法制意识?”、“我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愿遵守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主题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让职工认清自己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标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增强了员工的法纪观念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同时,全厂党支部开展了“五查、五摆、五树”活动。即:一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差距,摆理想、信念上存在问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二查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上存在差距,摆“为谁掌权、为谁工作、为谁服务”中存在问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职业意识和党纪意识;三查在服务作风上存在的差距,摆理想和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四查廉政、勤政建设方面存在差距,摆违法、违纪的现象和问题,牢固树立服务廉洁意识和自尊、自律意识;五查为职工群众服务上的差距,摆在后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牢固树立文明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对全体党员干部及职工群众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摸底,对存在问题进行剖解、整改。

五、检查验收,座谈交流,教育方法得以改进

4月下旬,全厂对对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全员自我总结。结合查摆工作,各单位以班组为单元,紧密联系本单位和个人思想、作风、学习和工作实际,对照两个月的学习各种道德规范、条例、办法、规定和规章制度等,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进行群众性自我总结,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纠正。每一名职工都认真写出了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个人总结。二是厂党办对各单位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根据活动安排要求,对两级班子成员学习心得、学习情况记录、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创新性教育活动的情况等进行了检查验收。部分单位还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三是厂党委组织部分单位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各单位交流了活动中先进经验和作法,并就通过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后,我厂目前职工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现状、存在问题、不足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全厂进一步抓好职工教育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治 篇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状;对策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自2016年起,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当前,国家《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家新课改革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现状,重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的现状

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所以他们才会无所畏惧。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信仰的匮乏,跟国家的教育现状息息相关。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而言,情感匮乏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考试。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所谓的道德教育,所谓的法治教育,和传统的教学而言,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一种手段而已。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情感因素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就是需要教师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根本就没有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知识和内容了解不够透彻,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教育知识都不甚了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以及法律常识学习。教师的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厌学情绪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对一些学生开展国调查,或者是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值得学习”的,是“没意思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禁让笔者为之一惊。从根本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让学生懂得尊重社会的公序良俗,懂得遵守法律并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但是,就是因为教师一味地说教,一味地灌输,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门不值得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深思。由此可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势在必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主要手段如下:

1.P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作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力求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尊重,正是因为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方能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性的不断提升。

2.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当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内容,改变过去文字表述式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涉及道德方便的案例,将这些有争议的道德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文中,笔者重点谈论的是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有代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向教师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从而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顾引新。小议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J].长三角(教育),2012,(7)

[2]吴晓燕。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道德与法治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道德与法治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