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4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以读为主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一
各位老师,你们好!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童诗《呼唤和平》,和平是人类的追求,今天,我以“战争与和平”作为说课的主题。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起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来关注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听中激活情感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直击主题,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直切课题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三、探究,在议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就必须清清爽爽地教,明明白白地教,因此我将这一环节分成几大块来探究学习,让人一目了然。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泛泛而谈。抓住关键词句,品文析句是一种好方法。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交流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体验的情感,并且读最后采用师生、生生评价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避免了他们盲目地读,没有效果地读。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读得更有感情,谈得更有深度。同时,探究学习也从中体现出来。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的具体做法是紧扣文中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体会其中丰富、真挚的情感。教师先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引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来。“爸爸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他和我们约定,这次出行回来,一定要送一顶蓝盔给我,而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他,可如今……”,接下来,教师配乐、充满激qing地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激qing,在听到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后,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随之,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个陌生人,而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爸爸,自己最亲爱的爸爸。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牵着爸爸的手一家三口去公园游玩,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作业,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再也不能,……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这是以悟促读。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这段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悟,边作批注,这是读中有悟。整个过程体现了创设情景、体验情感、以悟促读、读中生悟。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一段中最后出现的三个“和平”,这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师引句,学生回答,用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运用搜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谈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方法。这部分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有了情感铺垫,再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就迎刃而解。有了情感,有了感悟,要读出雷利的呼声就不是难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个突破点,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雷利的情感和我们一样强烈,于是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学生被点燃激qing,异口同声地回答“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接着问“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当然不是,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的回答声响亮而坚定,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
4、延伸,在读中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儿童和平条约》,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定的一项公约,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响起时,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个人祈盼和平的情感再次升华!本课在歌声和朗读声中姗然落幕!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读、悟、情”三个点展开。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读才有悟,有悟再促读,读中情意浓”。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是呀!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生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心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教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推动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4、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1)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2)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觉悟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3)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全世界都听见,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1)朗读这段话,一边计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面对些情景,会有怎样感受?
3)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1)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2)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6、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7、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2、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学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3、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不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爱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能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5、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6、(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7、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国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指导实践,升化情感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以地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的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3、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愿!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三
主题与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教学过程
片断一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
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片断二 巧设情境,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
(生读句子)
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
(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
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
师:同学们,看到爸爸临上飞机时还那样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听着爸爸这坚定充满信心的话语,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
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
师:小作者和大家一样也期盼着爸爸早点回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再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
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片断三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指名读,评议;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强烈的呼声。
(全班齐读,教师引读。)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
收获与启示:
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有待改进的问题: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qing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专家点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张继红)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根据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本册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初步感知书信格式,通过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因此,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热爱和平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联系课文具体事例、各种形式的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等形式,缩小学生对本篇课文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这个写信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
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初步感知书信格式。
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⒊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语意转折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意理序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了解书信基本格式,练习生字书写。
⑵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内容和发出呼吁的原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领学生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点拨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引领学生了解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⑴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练习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认真读课文,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吁,理解发出呼吁的原因,画出相关句子。
⑷练习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⑴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针对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相互交流。
⑶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书写“牺牲”一词,学生可能把握不好生字右半部分的位置和宽窄。
⑵课文主要内容可能一下子难以全面把握。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的特点,适时予以点拨,并且互动评价。
⑵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书信格式,落实课标对中年级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二)品读重点,学习表达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的含义。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示范朗读。
⑷点拨学生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学生学习活动
⑴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读出体会。
⑶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师生交互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书感悟,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⑵教师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⑶学生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示范朗读。穿插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朗读语意转折的句子有困难,可能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表达不出句子特有的情感。
⑵学生可能对“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理解有偏差。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通过看图片、听音乐以及师生合作读的形式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一要求,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的尊重。】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的含义。
⑵背诵积累语言。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读“呼吁”。
⑵点拨学生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背诵。
师生交互活动
⑴教师引读“呼吁”,学生跟读“呼吁”内容。
⑵教师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可能对句中“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的含义不太理解。
⑵短时间内积累语言可能有难度。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提示有效的背诵方法。
【设计意图:完成书后练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累词句,落实课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爸爸维和牺牲 ↘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意转折
世界并不太平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4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