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为了让您对于教学案例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案例教学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教学案例 篇一
关键词:教学案例; 品味鉴赏;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55-001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得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读,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描绘一下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评一评,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2.你发现了什么吗?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尝试做些赏析,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读中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二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摘抄随笔本上。
3.美文推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体验与反思]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进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老师诵读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
老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学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工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口头表达还要加强。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案例教学 篇二
关键词:案例 研究 讨论 评价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有利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产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课程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案例教学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各种知识相互渗透,将已学的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的作用,取得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效果。
第三,增加感性认识,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理论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提高为理性认识。案例教学能够运用每个实际资料,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技能,并为理解所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案例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选择典型案例。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应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不能不加分析过多地使用案例,使课程的讲解成了案例的罗列与堆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吃准吃透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整理,去粗取精,从中选择能够准确表达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第二,归纳整理实例,科学设计教学案例。实例不完全等同于案例,案例不应该照抄照搬,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对实例从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使案例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三,理清教学思路,适时准确地切入案例。找准实施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就是把所要运用的案例准确、适时地穿插在教学最需要使用案例的环节中,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程序和环节进行认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理清教学思路,确定好教学步骤,将选择好的案例放置在最佳环节去运用,使案例适时发挥应有的辅助教学作用。
教学案例 篇三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 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教学论文 )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 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
《轴对称教学案例及反思》出自:
教学案例 篇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124―01
案例背景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著名的短篇小说,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为了积极实践“一、三、五”(一个导学案、三个教学目标、五个教学环节)新课改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收获,笔者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文本,体验人性深处的闪光点,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这两点上,而应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关注自我的新高度。因而,笔者这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案例描述
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曲子
教师:聆听《命运交响曲》,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用其一生的努力在与命运做斗争。生命作为人生永恒的话题之一,中外许多大师都已看出真谛,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来领悟作者对生命的诠释。
一、自主学习
1. 了解作者。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复述故事梗概,请一两位学生回答。(再课件出示)
3.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中的“他”所处的环境怎样?他面临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批注内容有:重难点句子,好句佳句,阅读心得,评语等)
二、合作探究(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后汇报)
1. 本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克服困难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及细节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3、4节,朗读分析。
2. 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什么是“硬汉精神”?过渡语:给大家一点时间,相信大家对主人公的硬汉精神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3. 相信同学们一定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在小说中,哪一幕最让你揪心了?学生齐答27节,教师朗读让学生品味分析段落中让人深有感触的句子,体会主人公的坚强,“人”的伟大。
三、课堂展示(已在教学环节中适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为淘金者,他遇到了饥饿、寒冷、伤病、野兽这些困难,但是凭借他的意志,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生的辉煌,他的成功。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学生畅谈)
五、课堂检测
1. 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2. 在5,12地震后,汶川人民陷入了焦虑、抑郁、沉痛之中,请同学们给他们写一份信,鼓励他们坚强的活下去。
案例反思
一、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主人公遭遇的感同身受,并且要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如,将主题深入到探究人性的坚强伟大及热爱生命的主题上。而小说本身篇幅较长,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实现阅读的深度和宽度,于是笔者采用了长文短教,以点到面的方法,通过W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领,共同品味和鉴赏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二、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在教学时,笔者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多列举身边的事例,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就要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殊死抗争,只有奋起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教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 教学案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 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 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也有人在孤独艰辛中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孤独的放鸭生活。
二、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教师展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那么,通过刚才的速读,你认为杜小康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回答
教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有没有什么变化?他的这种变化又是通过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心理描写。
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找一找,随着故事情节,他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杜小康这样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丰满起来的。看着这张心理历程发展图,我们对题目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解题:“孤独之旅”既指主人公与父放鸭过程,又指他战胜孤独,历经风雨的成长成熟心理历程,可谓一语双关。
四、品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人物的塑造,不仅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并谈谈你认为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芦苇荡:“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另外,无边无际的芦苇荡,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总结:芦苇荡渲染了气氛,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2)鸭群:“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总结:鸭群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映衬。
(3) 暴风雨: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总结:暴风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结语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今天,我们正经历了课业多、压力大的初三生活,请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一段表现自己心理的小片段。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 成长的广阔背景
案例教学 篇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亚案例教学 本土化移植
【项目基金】本文为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以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3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实现其法律教育目标,英美法系国家掀起了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相继产生了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能力[1]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虽没有明示为法律职业教育,但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但传统讲授式的法学教育方法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但若无视案例教学法的生存环境与本土环境的差异,必将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应充分考量本土环境,舍弃“貌似神离”的移植,追求“貌似(不似)但神合”的引入。
一、案例教学法透析
案例教学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创造。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获取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而是对学习法律的一种整体方法的命名。作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课前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的最大差异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前环节。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判例,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这些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曾经确立或者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与原则的代表性判例。由于每个法官都要在判决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判决寻求理论根据,故英美法系的判决书长于理论与推理分析,这决定了判决书普遍较长。这些推理性强、文字精炼的判例一般都要学生事前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另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案例,尽可能的比较案例间的异同,从而准确领会该判例所确定的法律精神或者原则。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阅读量非常大,但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案例法课堂上,教师对已布置阅读的案例进行提问,这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判例是否阅读,对判例中的争议点是否明晰,对判例所反映的法律原则或者规则的变迁是否清晰。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反问、追问,迫使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进行思考、归纳与总结,然后课堂进入到讨论辩论阶段,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渐理清法律原则或规则的内容及精神意蕴。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锻炼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场典型的美国法律课堂是有关案例含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演。[2]
(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
1.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教法学法具有内在契合性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取得成功,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分不开的。判例法是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案例后,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理由予以阐释,从而确立了为后来案件所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在判例法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自己查阅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讨论,逐步的分析辨别、积极思考总结出来的,其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法律产生的过程何其相似!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法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教学案例 篇七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5—0085—01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学习科普文,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知识的标本,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具体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表达出来的科学趣味、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思考。
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动物游戏之谜》为例,探讨一下科普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类文章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动物游戏之谜》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二、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味科普文语言的特征,学会筛选信息。
四、把握科普文阅读的技巧。
五、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2.文体介绍
3.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2)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3)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学习过程】
一、课前初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解释重点词语含义。
3.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按照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进行归纳。
二、课堂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四种假说,你赞同哪一种或哪几种说法?为什么?除了这四种假说,你还有其他观点吗?
三、课后回味反思,巩固加强。
1.归纳课文中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种类、特征以及事例。
2.动物为什么游戏,课文里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并写下这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四、寻找文本教学的突破点
面对一篇内容枯燥的科普文,要想让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景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层次。
等学生理出层次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列举动物游戏这一现象”的内容中,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找到了答案。因此,可以这样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式: 总 分 总
内容: 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为什么游戏 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这样,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文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回答问题的习惯。
五、展示教学环节的亮点
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教学,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更应有能够体现文本特征和教师教学素养的亮点。《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它的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所以,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与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应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为此,在对文本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争上游”。活动内容和规则如下:
我准备几句话,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是对还是错,要求不仅答对是非,还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①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②“自娱说”认为,所有动物的游戏都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分析如下:
①错误。原文是“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②错误。原文是“自娱说”认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可能”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置疑了。“所有”与“有些”表述的范围更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些词语,充分显示了科普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案例 篇八
师:今天,动物王国的朋友聚会,我们看看都来了哪些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生:梅花鹿、金丝猴、天鹅、鱼儿。
师:他们聚会的主题是“我会什么”。现在咱们就来帮他们做一下自我介绍。(课件展示)
生:梅花鹿会跑,金丝猴会爬树,天鹅会飞翔,鱼会游泳。
师:他们中间数金丝猴和梅花鹿吵的最凶,他们要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这节课我就们就一起去看看梅花鹿和金丝猴是怎样比本领的。(板书课题:比本领)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比本领。
师:“领”是一个生字,谁会书空这个生字的笔顺?
生:全班都在举手。
师:同学都举起了小手,说明都想比本领。那我就叫最先举手的王丽娜同学,
生:(举着小指头)撇、点、点、横折、点、横、撇、竖、横折、撇、点。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领”字?
生:左右结构,左边一个命令的“令”,有边一个一页纸的“页”字,是个形声字。
师:你分析了这个字的结构,还知道这是个形声字,真了不起。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衣领的“领”,买衣服的时候,要在衣领的地方看标签,看号码。
师:你在买衣服的生活实践中认识了这个字,真是个会做事爱学习的好孩子。
师:谁会给“本领”意思相近才词?
生:本事。
师:比本领就是比本事,很恰当。
生:能耐。
师:比本领就是比能耐,也很恰当。大家刚才比赛着学习了这个“领”字。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课文。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个小朋友读得真准确,老师听出来了,他把这一段中的几个生字都读准确了,我们一起跟他学学好吗(出示生字课件)?
生:“梅花鹿”、“金丝猴”“他们俩”、“觉得”“大象伯伯”、“考试”、“摘果子”。
师:我们开火车式读一读。
生开火车式地读。
师:没有一生字难住大家,真是一班聪明的孩子。哪个有信心的小朋友来为我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个小朋友的声音真好听,他把这一段中的几个生字也读准确了,我们一起跟他学学好吗(出示生字卡片)?
生:“比赛”、“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急得团团转”。
师:大家把词语读得很正确,老师要考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得意洋洋”和“垂头丧气”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得意洋洋”的意思就是很得意的样子。
生:“得意洋洋”的意思就是很骄傲的样子,王丽娜把本领的“领”字笔顺书空对了,老师表扬了她,她得意洋洋的。
师:你把得意洋洋的意思说得非常好,还举出了例子,你是个很棒的孩子,你能说说王丽娜得意洋洋的样子吗?
生:她偏着头,笑着看我。
师: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就会得意洋洋的。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得意洋洋。
师:“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生:“垂头丧气“的意思是比赛失败了,心里不高兴,就低着头,丧着气。
师:“丧着气”就是鼻孔里和嘴里不出气了吗?
生:“丧着气”就是是唉声叹气。
师:对,“垂头丧气“的意思低着头,唉声叹气。
师:谁能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他读得真好!朗读了全文,老师知道好多的生字都和小朋友们交上好朋友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都认识他们了(出示全部生字卡片)。
生:“他们俩”、“大象伯伯”、“考试”、“觉得”、“摘果子”“比赛”、“得意扬扬”、“垂头丧气”、“团团转”“驮起”。
师:大家读得很正确,说明这些生字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
[点评]
本案例紧紧扣住标准要求和文本特点,从学生的身心规律出发,通过比赛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陌生的语言环境变成学生熟悉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随文识字,并巧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相关词语,方法巧妙,效果良好。
[本文系甘肃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GS[2010]G0018)子课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这8篇案例教学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学案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