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精选5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下面这5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局限,而趣味性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需要调动一切因素构建充满趣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文章结合实际教学,以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实现趣味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1生活化语文趣味课堂的创设

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创设需要教师将小学语文教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具体化。生活化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寻找小学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比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读海》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眼中的大海为题进行导入教学,并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所理解的大海。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大海,通过学生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景象的了解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在不同的语文文章体裁中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奇和丰富的现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以其叙事性、幻想性、儿童性的特点符合儿童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讲授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播放让学生对这则童话故事形成基本的了解,在学生对童话故事形成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童话故事的表演,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古代诗歌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古诗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基于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叙事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和古诗内容相似故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叙事内容。对于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课件引发学生对古诗情境的理解,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感受到诗人诗歌创作的情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调动一切因素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趣味化语文课堂的构建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实现语文学习,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王月娇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牛国梅.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8:30-31.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二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阶段

1.初入岗位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刚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语文教学论等都很新颖,其激情四射,对语文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但多数师范生存在教学经历少,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

2.不断探索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积累语文教学经验,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语文的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结课等技能。另外,他们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了许多疑惑和不解。

3.逐渐成熟阶段。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熟练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能分析小学语文试题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把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与已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划等号。

4.成为专家阶段。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征体现为:能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拥有高超的语文教学技能,能精准地评课,能命制小学语文试题等。可以说,此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1.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学习语文教育理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刊物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订阅这些期刊,积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动态,还要浏览众多的语文教学刊物,了解语文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发展态势。除了订阅语文教学刊物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补充新的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等。

2.汲取优秀教师营养,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向全国、乃至周边的教师学习其优秀之处,从而在不断的观摩与学习领悟中,逐渐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体现。

3.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提高语文教研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科研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科研素养,让科研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语文教师适合开展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田野式研究,这些研究方式贴近一线教学,通过实证研究促使语文学科教育走向更加科学化。

4.积极参加职后培训,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近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设立了“国培计划”,开展了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中西部置换脱产研修等项目,并了“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GXYW)。这些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多是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模块构成。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小学语文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所在。可以说,这些项目的设立也是为了助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见问题;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87-01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本中,本身意涵了很多的德育元素,如古诗词、寓言古诗、散文等,这都为德育渗透提供便捷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挖掘课本中众多的道德情感,教师要学会对引导学生体悟课本中的道德情感因素,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促使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

小学生正处于正在认知事物的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需要旁观者加以引导才行。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判断事物的是非,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感,促进学生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都是文辞优美,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其中所体现思想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影响意义的。教师把课文里隐含的道德情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情感。

2、教学工作与德育相结合

教书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在生活中如何做人?是当今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改成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知识和学习生存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从长远目标考虑,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将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即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更能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快乐。

3、适应时展的需要

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点上,现在更多注重全能型的人才。正所谓的德才兼备,即有扎实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当今社会,人心复杂,各个行业,都需要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这不仅能促进事业的发展,更能维护一个行业的安全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非诚重要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的方法

1、从古诗词中挖掘道德情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也是历朝历代的贤能将士留下的精华。因此,古诗词中隐含了古代大量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语文教师在上古诗词课文的时候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的琢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元素。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古诗词的手法较多,教师为了更好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例如:上《悯农》这首古诗时,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然后播放我国和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的的人们缺少粮食的贫困日子是怎么过,最后再播放一些人浪费粮食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读、品、背诵古诗,深深的理解古诗的内涵,再结合现实,让学生懂得农民伯伯种粮食的不易,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在那,无论多么富贵都要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2、从寓言古诗挖掘道德情感

在中国或是国外的很多经典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非常有深刻意义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内容小,故事简单,小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很多。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篇章结构,更应该要学生懂得寓言故事背后的道德情感。语文教师要把这些道德情感元素一一的渗透到教育中,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是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的新一代小学生。例外:上《伊索寓言》其中“狼来了”这篇寓言故事时,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生活中有没有对自己的父母、同学、老师说过谎话的,最后这个谎话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然后再讲一讲“狼来了”中的小男孩因为说谎话,最后失去自己的羊群。让学生明白说谎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要踏踏实实的做人,懂得说谎是一种不好的道德表现。

3、从叙事文中挖掘道德情感

在小学课本中,会选取一些优秀的叙事文,每一篇文章的精心选择,都是要像学生传授一个他们做人的道理。叙事文中,很多小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贴切,学生理解更加的容易。教师要把每一篇叙事文章的道德情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叙事文的过程,感染作者或是文中人物那种良好的优秀品质。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讲述的是伟大的邓小平爷爷的离世,最后这位伟人的骨灰撒向我国辽阔的大海中的故事。文章内容令人感人。现在孩子可能不是特别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教师可以做相应的课件,展示出邓小平爷爷带领中国进向崭新的一面―改革开放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他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就连骨灰也要撒于大海中,永远的守卫着中国的疆土。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再结合课文,感悟邓小平爷爷为国为民,却毫无怨言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并教导我们的学生要有一颗时时为国、爱国的心。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师要重视发挥这一平台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本中的道德情感运引导给学生,增强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惠萍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J] -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3(17)

[2] 陈允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教改教研,2014(4)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四

【关键词】叙事力 叙事性作品 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叙事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叙事类文本特点,回归能力形成的心理规律,厘清叙事力的内涵,探索叙事力养成的适宜路径,可以为语文素养的有效养成寻找到一种可能。

一、叙事力的意义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1]叙事力即讲故事的能力,是发展孩子复杂语言的有效形式。“布鲁纳甚至提出了‘叙事智力’这一概念来说明它的重要性。”[2]

儿童叙事力的形成需要在听、读、说、演等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和积累故事图式、丰富儿童言语经验的过程。“儿童对所叙述的情景和情节构建一种思维的表象,听者倾向于记住他们构建的有关故事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故事本身,从故事叙述角度来看,当儿童积累了一定的故事图式后他们开始能够讲故事。”[3]

语言、内容、结构、策略等不同层面的“图式”在言语实践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最终将沿着同化、顺应、平衡的认知结构前行,构成促进言语主体理解的海量图式。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发现“由书面语引起的神经活动逐渐增强,而且也更具选择性,最终整合成人的阅读网络”。[4]据此,可否这样理解:选择、提炼出的图式,整合成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密的阅读网络,这张网络越大,结点越多,引发的激活的空间可能就越大。并且当这种网络结点越来越多的时候,它们也逐渐走向结构化,最终促进了儿童言语经验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发现叙事不仅是儿童语言能力的体现,也是儿童内心的一种自我表述。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互动、情感共鸣的对话过程。儿童常借着说故事,重整自己的经验并透露自己对事物、对世界的感觉和想法。因此,分析儿童所叙述的故事,往往能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可见,叙事力的发展丰富了儿童的言语经验,促进了言语经验的结构化,呵护了儿童的童心世界。

二、叙事力的干预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中,对不同类别的文本教学目标设定更加清晰,指导更加具体。其中对叙事力培养的依托性文本——叙事性作品及其应该达成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现出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叙事性作品”作为和诗歌、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和科技作品等同等地位出现的类文本名称直接出现两次,与之相关的“故事”等文本题材名称出现16次,“叙述”等能力名称出现14次。在4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均出现针对“叙事性作品”的相关教学要求。同时,我们还发现,在4个学段的写话、习作和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也出现了对“叙事力”养成的相关要求。

我们还抽取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三年级共4册教材作为样本,对教材相关“叙事性作品”的选文和习题设计进行分析:

在二年级,叙事性作品比例高达55%,三年级叙事性作品依然占据了50%左右的份额。而且我们还发现,随着年段的增高,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却仍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通过分析阅读文本的习题系统,我们发现,借助于复述、转述和讲故事等形式,成为课程和教材干预以及促进儿童叙事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对讲故事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学习讲一讲”到“看谁讲得生动”“讲讲经过”……呈现出要求层次性、训练连续性的鲜明特点。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的相关安排中,教材对叙事力等相关训练的题型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习作与阅读相关联、与口语交际相关联的特点。

三、叙事力的培养路径

能力的养成要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层面。[5]那么,在不同的学段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叙事力的训练呢?

1.原型定向阶段:聚焦叙事动力,融情融趣,力求具体。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只可爱的小猪请到你们身边,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帮小猪变一变吧!

……

师:请你来给大家讲一讲你怎么帮小猪变的。

生:小猪加上两根胡须和一条尾巴,就变成了小花猫。然后小猪遇到了小鸟就和小鸟打招呼说:“嗨,我是一只小花猫,我能捉老鼠。”小鸟说:“你不是小花猫,你是一只小猪。”

生:小猪把玻璃罩套在头上,就变成了一个太空人,然后大摇大摆出去了,在路上遇到了人,小猪和人打招呼说:“嗨,我是一个太空人,我能飞到宇宙。”人说:“你不是太空人,你是一只小猪。”

在《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文本的特色,让儿童借助句式或段式的帮助完成叙事,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对可能发生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融合“完成式”和“开放式”的训练方式,降低了难度,孩子情趣盎然,在反复的叙事练习中,逐渐说具体,儿童对故事的结构图式积累逐渐增多,讲故事自然也就轻松多了。

在这一阶段,叙事力教学要讲究“情趣”,关注儿童叙事动力的激发,通过发掘文本内涵,设计适宜的叙事策略,开展言语实践,最终让儿童乐于听、乐于说。尤其是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这一点特别重要。此外,我们还开发出回忆式(让儿童回忆故事中的重点情节、某些内容等)、追问式(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给词式(给予孩子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孩子表达)等形式丰富叙事力训练的层面,在情趣融合的前提下,降低难度,让孩子乐说,帮助孩子努力说“具体”。在叙事力训练的材料选择上,我们还多利用情境图、动画等形式,给予儿童直观的形象的材料,让孩子在多感官的刺激下,记忆复述。

2.原型操作阶段:聚焦叙事方式,得言得法,力求生动。

师:在这群蒲公英中,有两颗小蒲公英的经历是最特别的。谁上台来讲一讲?

生:其中有一颗蒲公英……他看了看黑黝黝的土地说:“这黑黝黝的土地没什么意思。”他就想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很多宝贝,到那里去,自己一定会变成百万富翁的。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结果第二年,他就了!

……

师:这两颗蒲公英和其他蒲公英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故事的经过,我们把它叫做情节。可是刚才我们讲的故事,还没有把太阳公公加进来呢。试试看,谁能把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的故事讲一讲?

生: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他们……

师:一开始,太阳公公就出场了吗?先出场的是?

生:蒲公英。

师:人物出场有先后,我们讲故事要注意这点。

生:蒲公英的花瓣落了,长出来绒球,一个个小蒲公英随着风飞走了。太阳公公嘱咐说:“不要……也不要……”但是只有两颗小种子并不这样想。其中一颗望了望下面黑黝黝的泥土说:“这里黑黝黝的没有什么意思,金光闪闪的沙漠里有很多钱,我要到那里去,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的。”所以就向沙漠飞去。还有一颗看看银花朵朵的湖泊说:“这儿一定能给我带来快乐!”第二年,落在沙漠里的种子早已,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起来。

《蒲公英》这个单元里的三篇课文均围绕“讲故事”选编,课后习题依次编排了《蒲公英》“复述故事、学会劝告”;《三袋麦子》“讲讲故事,适当评价”;《哪吒闹海》“讲讲故事,力求生动”。那么怎样彰显教材编者的意图,借助单元整体教学实现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大意,讲故事做到具体生动”的要求呢?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扶有放”,扶着说大意,放手让学生借助“人物出场顺序”这一知识开展自主复述。从单元教学看,1、2两课详细教复述,第3课借助《哪吒传奇》动画影片等辅助手段,放手让孩子自由复述,重点指导如何讲“生动”。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言语规律,习得语言,积累叙事模型,进而逐步发展叙事能力。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第二学段叙事力教学中对语言的关注要较之以前应该有多一些的体现,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放大“指导”的效应:师生共同讨论,熟悉故事——聚焦故事重点,关键质疑——聚焦复述语言,反复训练——积累模型,适当运用。

3.原型内化阶段:聚焦叙事表达,自主合作,力求创意。

师: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大家讲一讲这两次比赛,将我们带到那扣人心弦的赛马场。你们能行吗?请同学们各自准备一下。

师:谁来讲第一次比赛的场景?

生:随着一声锣响,第一场赛马比赛开始了……

师:不是“赛马比赛”,就是“赛马开始了”。

(生纠正后继续复述,复述完,学生鼓掌)

师:我代表卢芳菲谢谢大家的掌声,卢芳菲给大家介绍了第一次比赛的情况,非常清楚。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扫兴”吗?

生:不高兴,原来很高兴后来不高兴了。

师:理解完全正确。第二次比赛谁来给大家讲?不过这次,我想提高一点难度。老师这儿有个简单的动画,请你根据画面,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第二场比赛。我先放一遍,大家在心里练一遍。

(课件放赛马动画,学生各自练习复述)

进入第三学段后,对叙事力的训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享用前两个学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个性阅读的创造性,积极开展基于儿童言语经验的叙事力训练。上述课例是陆红兵老师执教《田忌赛马》的复述训练片段。课上很少见到如前两个学段那样的细致指导,更多的是对儿童的放手和信任。从课开始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大意,到复述两场比赛的场面,再到两种表达方式的练习等均是这样。

那么,这一阶段学生叙事训练的立足点在哪里呢?应该是叙事过程中的创意表达和听众意识的培养,即调动言语经验中的已有资源,学习变式表达,力求在不同的言语实践环境下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过程,把在叙事力训练的过程中在儿童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程序性知识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学段,我们常用的训练方式是体裁变换法(为故事换个体裁表现的方式,比如《鹿和狼》通过美文诵读方式呈现,《大瀑布的葬礼》改编成演讲的形式呈现)、表演法(针对适合表演的文本,通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半截蜡烛》就可以通过剧本演出来呈现)。

叙事力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一环,连接着言语理解过程和言语生成过程,基于叙事性作品学习心理机制和能力形成规律的前提,审视“叙事力”,探索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体系下的能力训练路径,围绕“具体、生动、创意”三个层面,开展基于“叙事力”养成的阅读教学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美]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2]王海澜。幼儿的叙事及叙事能力发展特征分析[J].教育导刊,2011,(7):25-28.

[3][美]卡尔文著,杨雄里等译。大脑如何思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52-76.

[4][法]迪昂著,周加仙等译。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五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许湘云[2]指出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仅表现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使得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优势资源,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也受到了肯定。纵观近年来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1)小学语文中收纳的儿童文学体裁非常丰富,主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童话、寓言、儿童科学小品、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等。(2)从儿童文学纳入量的数据统计来看,儿童文学选文总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以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第1学段选文总数为147篇,第2学段选文总数为127篇,第3学段选文总数为97篇。但儿童文学所占小学语文课本的比例却都不低于57%,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分别从儿童文学对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叙述思维、提供间接经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阅读儿童文学能培养儿童的阅读乐趣

阅读是能够获得乐趣的。儿童文学的阅读不仅供给儿童文学的滋养,而且供给儿童精神的滋养。儿童文学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儿童世界、宝贵的童年经验是儿童所必需要的。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童话《笋芽儿》将儿童的个性融合在笋芽儿这一形象中,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笋芽儿成长的经历,笋芽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历程隐含的是儿童的成长历程,文章结尾处笋芽儿发出了“我长大啦”的呼喊,符合儿童语言活泼、生动的特征。文章选取的形象、运用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文中一系列的拟声词、叠成以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也使文章充满童趣。极大的增加了儿童的阅读乐趣,引导儿童向热爱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藉由想象来解释这个五彩缤纷、充满未知的世界,在个体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世界。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材料。儿童文学选文中的儿童诗、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丰富着儿童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可以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我想》),可以跟着小猪、小鹿、小兔一起去走山路(《走山路》),可以跟着风娃娃到处吹大风(《风娃娃》),可以除妖降魔(《除三害》),可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圆圆》),可以跟牵牛花说悄悄话(《小鸟和牵牛花》)……儿童文学给儿童提供了源自生活又超出生活的经验感受,从而拓展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阅读儿童文学能发展儿童的叙述思维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叙述对于儿童来说也是重要的,在生活中儿童几乎是用故事表达着自己的一切。儿童叙述思维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发展叙述思维能力。儿童文学选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叙事作品。儿童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中学到叙述的方式,掌握叙述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段以童话、儿童故事为主的叙事作品一般比较简单。故事主题明显、角色单一,着重于故事起因、经过、结尾的交代,较少着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多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到中高年级增加了儿童小说的体裁。叙事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倒叙、插叙、平叙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叙述思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阅读儿童文学能给儿童提供间接经验

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在接触一个经验世界,从他人的情感经历、思想经历、困难经历、成长经历、认知经历中获得间接的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识、磨砺个人意志。在文本中,思想、情感经历往往融合在困难、成长、认知经历中。

儿童文学选文中,《用心灵去倾听》、《我的舞台》、《难忘的启蒙》、《剥豆》等作品展现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风筝》、《槐乡的孩子》、《乌塔》、《菜园里》等作品向儿童传递着富有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活经验,在讲述乡村孩童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乡村、自然的景色和风貌。《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以及一系列的成语故事等作品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睿智的战斗谋略,但文章重在叙事,对古代人物的礼仪、服饰、风俗较少着墨。而像《寻找春天》、《一次有趣的观察》、《小蝌蚪找妈妈》、《我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体现的是儿童在认知上的经历。这些文本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或者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前者给儿童以生活的参照,后者给儿童以经验的丰富。这些从儿童文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有可能作用于儿童之后的现实世界。

2008年,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发动一批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文本教学应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感情,注意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完整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出童真、童趣;而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儿童文学素养,这不仅有益于学生,同时也有益于教师[3]。沈红[4]也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跟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其文本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关系,避免利用文本灌输知识,利用文本进行思想教育,让儿童文学散发儿童味、文学味,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读出文学味。由此可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要以童话课文作为载体,还应该不断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加强教师对童话的审美教学,改变以往的陈旧教法,营造出美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王泉根。赵静等著。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18

[2] 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 徐冬梅。蒋军晶等。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3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5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