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5篇(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这5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白杨礼赞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hell www.kuaihuida.com ip;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二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nb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三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8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

白杨礼赞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4.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5.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及文章脉络。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3.教学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

教学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理解专业术语

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4.划分文章层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矛盾的《白杨礼赞》将带我们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世界,让我们感悟白杨树的生命之美!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1)听《白杨礼赞》朗读录音。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幅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或抒情写意。那么听朗读录音时,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进行注音练习。

(3)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4)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5)“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把握感情、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评,适时纠正、指导。

(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学生自主发现,自由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a.运用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b.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

c.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

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d.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无限感慨和赞叹,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五、分析课文

1.概括各段大意,划分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教师导入第1自然段

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3.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明确: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

明确: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明确:

a.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b.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c.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六、课后作业

1.复习这节课所上内容。

2.归纳本文所用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3.归纳本文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象征手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二、一起学习5、6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a.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b.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c.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d.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四、读第9自然段(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五、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再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六、关于象征手法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三、两者的格式不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借喻除外)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而象征中连接象征体和本体的,通常是句子和段落。它主要是连接用复句或几段话的文字来点明象征意义的。

四、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任选一种植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遍300字小作文。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的5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