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如来个总结以对过去教学工作做个分析和借鉴。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教学总结的开头该怎么写吧,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高一地理教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地理教学总结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一
关键词:有效性;高效性;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提炼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75
如何打造高中地理的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师不断教研和不断探索的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教研和改革,在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过程和方法,以供参考。
在“紧扣目标,涵盖课标”方面,先由中心发言人老师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和该学段目标展示给备课组,然后共同讨论出对应教材中的课标目标载体,通过共同研讨,分解并确定相关课标目标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达到精准定位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们先为自己灌输目前就是高三备考的第一个阶段,因此我们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不但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还仔细研读对应的考试大纲,将高考在本学段对应的考试能力要求目标与确定的课标目标相融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就直指高考,从而避免我们在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研究“农业区位”这一章节的课程标准时,我们就通过研讨融入高考考纲对农业区位考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具体要求,并且配套上相应的高考题供参考和后续研究。
在“把握两头”方面,我们具体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把握教材方面,中心发言人将重点、难点以及要求理解延伸的知识具体展示给组员,再通过共同讨论确立和详细划分好重点和难点以及理解延伸,不唯教辅教材,将高考考纲中对应该章节的要求与拟定的重难点相印证,如不相符,要立即整改。把握学生方面,将学生的学情与教材教学重难点相结合,实行分层教学,地理老师根据自己带的不同班级,要求具体制定结合现实学情的重难点及知识拓展规划,这方面我们还向其他备课组取经。例如数学组提到的三讲三不讲的具体做法,我们也与该组做了相应的交流,学习但并不单纯照搬,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总结出该方法对于我们地理教学方面相对简单的人文地理知识学段帮助很大,但自然地理教学中该方法只适用于基础及自学能力较好的班级,同时也通过实践了解到该方法完全不适用于艺术班。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具体分析与操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难点分层与学生学情分层相印证是十分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提炼课题”方面,我们小组的具体做法是“精确筛选,准确梳理”这八个字,筛选就是细化提炼出本章节的必要知识点,梳理就是针对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哪些是学生自己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时,工业区位条件的提炼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上一章节刚介绍过农业区位条件的提炼方法,本章的课题完全可以用学生的知识拓展来完成,但涉及到考纲要求的准确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方面则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并最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案设计”方面我们紧抓地理课堂的特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入手,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探究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学方案中的分层设问要求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上学期在学习“水循环”这一内容时,笔者通过设计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当地河流补给有哪几种类型?当地水体都有哪些类型?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地理课堂的高效性。又如在学习“人口增长模型”这节课时,我们组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要求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积极地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本学期笔者和郭凡老师承担了县级课题《高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本课题选题的背景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不重示图像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脱离图像看书,大多选择只记、背文字结论,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学生普遍没有读图的意识,平时地理学习中不读图或很少读图,读图的方法、技巧掌握少。“不会看图”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学生感到地理学习困难。因此,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基于此缘由,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提出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该课题的意义在于地理学科强调三大系统:“文字、图像、思维”,图像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像,包藏了众多的内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读图得出。图像也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图像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可以说,要想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就必须要学会读图。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地理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并没有重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这就会影响其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因此,就需要在高一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提升,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目前该课题中期报告已结束,正在筹备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步骤。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答题能力进行培训和引导,在教学过程和测试中,我们掌握到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不高,问题探究时效性差,答题不规范,不会用地理专业术语等问题,以问题为专题,专门对学生进行培训。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章节学习结束后,我们专门设计了该学段对应的考纲要求专题技能培训,将如何审题干,审材料,调知识,答题进行专题讲解与培训,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总结方法与技巧,将高一的知识上升到高考考纲的要求,尽早让学生接触和掌握高考对应的知识技能。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入环节 乡土地理 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师会向学生传授经度纬度、世界地图、时区计算等基础知识,但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更熟悉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即增强地理知识学习的接近性与生活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有助于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引入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高中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互相补充、有机融合,从而有利于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讨论与实践的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高中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国权。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39.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创新;课堂效率
每一位地理老师都知道,高一地理不好教。所以每次面对高一新生,很多老师心里都在担忧,害怕这一年的时间会“荒废”掉,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新教材的出现更扩大了这种担忧。然而,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矛盾――内容的确难,但同时又是地理中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学生对它们的兴趣最大;学生的确知识储备不足,但同时思维又最具有活力,他们几乎不受任何已知知识的约束,也不担心考试的成绩。因此,高一地理教学应当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三段式”教学的概念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多样化,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三阶段模式。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三段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三段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第一步:上课之后,在引入课堂内容之后,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由老师抛出事先精心准备的数个问题并对问题作简单的解释,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第二步:让学生根据问题认真看书、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以探寻问题的正确答案或在无法给出问题答案的情况下至少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持;第三步:在老师或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由各学习小组推选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讨论的情况,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做出解答,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再行补充说明。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正确之处加以肯定并提出不正确或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发言情况完成课堂练习。
三、我们的任务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是:
1.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
2.实现会考目标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我们的措施
参照“三段式”教学经验,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拟采取以下措施:
1.“砍”教材
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参考,是课堂教学中要借鉴的对象,
我们不能对教材产生依赖。有位名师曾经说过,地理课堂上有“三不讲”,即: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按照这种要求,我们要对高一地理的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即“砍”。
2.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一定要向先进的学校学习,将课堂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当然,由于本部分内容很难,完全离开老师的讲解也不现实,因而,我所设想的是,将预习和看书推进到课堂之前(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练习来督促),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教学目标并给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将其别难、特别重要的部分先由老师进行讲解,其余部分则按照“三段式”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董淑霞。浅谈兴趣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四
本学期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使课程改革顺利推进:1、继续组织初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把握“课标”,用新的理论指导地理教学;2、组织高中新教材、新大纲的学习和培训,组织高中地理教师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用好新教材,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迎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地理学科教学常规,使XXX市地理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学期主要研究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1、重点抓好七年级地理的集体备课,组织研究课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2、通过实施初二会考提高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质量;3、组织高一、高二教师研究教材,开公开课,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4、组织高三教师学习新的《考试说明》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好苏、锡、常、镇模拟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学生复习情况,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研究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策略。
三、切实进行课题研究,引导“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课课堂教学效益;引导教师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运用新课程理念,修订了《XXX市地理》,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体研究;本学期将组织部分地理教师研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四、根据学科基地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基地的建设。
五、做好“XXX市教研——地理”网页的维护工作。
具体日程安排:
二、三月份:
1、高三期末试卷分析,交流高考信息、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2、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研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3、高三地理研究课。
4、完成高三一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5、七年级地理新课程培训。
6、完成《XXX市地理》改编工作。
7、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正式启动。
四月份:
1、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高三地理研究课。
2、七年级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4、高一地理研究课。
5、初二地理研究课。
6、组织部分教师外出交流高考信息。
7、暑假作业编写。
五月份:
1、完成高三二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2、高二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交流复习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计划。
4、相关年级期末、会考试题的命题工作。
六月份:
1、召开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
2、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的准备工作。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五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由于地理在教学中没有语数外重要,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1.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1.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①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②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③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3.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3.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六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六、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七
关键词:地图教学;地理图像;实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75-02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有效载体。所以,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题目设计往往以地理图表为依托,考查学生获取、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注重地理教材中各种图像的分析与解读,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当中,却有部分地理教师忽视地图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遇见地理图像,一语带过,只注重文字内容的讲解,从而使教学的实效性大为降低。原因很简单,有些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仅仅是一个结论而已,缺乏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学生可能并不理解。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理解了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而且不易遗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即使教学方式怎么改革,都要重视地图教学。注重地图的分析与解读,是打造高效地理课堂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实施地图教学呢?下面,笔者通过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八幅地理图像为实例,谈谈地图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一、数值折线统计图
如“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折线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11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坐标。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太阳黑子数。
2、看折线的变化,尤其注意折线上位置最高或最低点对应的数值。该图中,用折线表示不同时期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在图上可以找到太阳黑子数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并进一步看出从前一个太阳黑子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到下一个太阳黑子最多时(或最少时)对应的年份大致相隔的年数,即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
二、地理要素分布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9页),读图过程如下:
1、图上有经线和纬线,说明是经纬网地图。告诉学生经纬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指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指示区域或地点的位置。
2、图的右下方有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线段左端标“0”,右端标“2000”,单位是“km”,这表示的是比例尺,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千米。
3、图的下方是不同颜色的小方块,每一小方块右侧标注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名称,告诉我们图上颜色与小方块颜色一致的区域,其气候类型就是该小方块图例表示的气候类型。
4、图上同一种气候类型,往往分布于不同的大洲。在看其分布时,首先看其大致的纬度位置,如热带雨林气候,在图上显示,大致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其次看其大致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侧、大陆内部、还是大陆西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图中显示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美大陆西侧;第三看分布的大洲,如地中海气候,图中显示,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均有。
5、图上每一种气候区内,都有一个标了序号的小圆圈,这是该气候区内典型的地点,一般是众所周知的地点,如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地点,是中国的首都北京。
6、对每一种气候,根据它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总结其分布规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
三、模式图
如“太阳系模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成员。①中心天体太阳。②行星及其卫星。由图可见,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③小行星。图中显示,其数量众多,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④彗星。图中标出了太阳系中能周期性回归的哈雷彗星。
2、看方向。该图表现的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方向,其公转轨道上都标注了箭头,根据箭头所示,行星绕日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二是哈雷彗星彗尾的朝向,是背向太阳的。
3、看差异。该图表现的差异,首先是太阳与行星的差异,图中显示,太阳周围有光晕,表明太阳是能够发光的天体,而行星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隐含的信息是,他们不发光,也不透明;其次是行星之间的差异,图中显示,行星中,土星与木星的周围有明显的光环,表明二者都有较多的卫星绕其运转;另外,图中还显示,水星与火星是两颗表面呈红色的大行星,隐含的信息是这两颗大行星表面的温度可能比较高。
以上的观察过程,实际上反映出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应当由大到小、由显性到隐性,逐条分析、逐层推进,力求全面地提取图示信息。
四、柱状图
如“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0页),其中的降水量就是用柱状图来表现的。读图过程如下:
1、看两轴。横轴表示月份(1至12月),一侧纵轴表示降水量。
2、看降水柱的长短。在同一幅降水量柱状分布图上,柱长表示该月份降水量多,柱短表示该月份降水量少。
3、看降水柱的变化。若不同月份降水柱长短相差不大,表明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反之,若降水柱长短相差很大,表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一年中有干湿季之分。
4、看数值。若要了解某一月份的具体降水量,首先在横轴上找到该月份,然后从该月份对应的降水柱顶端向纵轴引垂线,垂线与纵轴交点的数值,就是该月份的降水量。
五、等值线图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并考查较多的等值线图主要是等高线和等压线。它们是学习其他等值线图的基础。如“2003年10月份世界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43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等压线数值变化,判断气压系统的类型。
2、看等压线弯曲状况,判断高压脊或低压槽所在的部位。
3、看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气压系统中不同部位风力的大小。
4、看等压线最高、最低值所在的部位,判断气压中心。
六、结构图
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25页),读图过程如下;
1、找出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看清三层名称:地壳、地幔和地核。
3、比较三层厚度:地壳最薄,地核最厚,地幔介于二者之间。
4、各层再细划分:如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又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顶部还有由岩石构成的一部分地幔,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5、记清关键数据: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软流层,约在地面下80-400千米处。
七、 地理原理或规律示意图
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15页),读图过程如下:
1、看太阳的位置: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椭圆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示意图中,作了近似处理。)
2、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其对应的大致日期:春分(3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2前后)。
3、看地球公转的方向:图中用箭头表示。
4、看地轴的空间指向:在放大了的秋分日图上显示,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5、看放大了的秋分日地球示意图,注意:一轴,即地轴;两面,即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三角度,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º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º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º)。
八、地理现象形成示意图
如“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30页) ,读图过程如下:
1、看等压面的分布状况:a图,地面受热均一的情况下,其上方不同高度的等压面与地平面是相互平行的。b图,地面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其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等压面发生了弯曲,近地面,热的地方等压面下凹,冷的地方等压面上凸;高空恰好相反。
2、看垂直方向上气流的流动方向:b图显示,地面上,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地方,空气下沉。
3、看高低空气压的变化情况:c图显示,地面上,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低压;空气下沉,气压升高,形成高压;高空则恰好相反。
4、看水平方向上气流的流动方向:c图显示,不论是高空还是低空,空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通过这样一个解读,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得出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域,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域;高低空气压形势恰好相反;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八
关键词: 合科 分科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
一、引言
在高一新生的地理课堂上,很多地理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可能会以询问的口吻: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学过?而此时班级上的同学有些会点头,有些会摇头,老师因此很迷惑,到底怎么回事?同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所用教材是统一的,怎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初中时到底有没有讲?如讲过,讲到怎样的程度?如没有讲,又是为什么?面对这些现状,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杭州地区所用教材中的初中地理知识部分分散在《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中,即地理知识在初中的讲授是合科教学,而高中却是分科教学。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作一比较,做到真正了解学情,正确把握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提纲挈领。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后,才能“手中有方法”,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意义所在。
二、具体比较
1.学情层面――有调查才知“真相”
笔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深入调查本校2015级高一新生(经过中考后,学生已经分层,各所高中的生源有所差异)地理学习状况。据初步统计,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初中时期有就读城区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来自不同的初中,各校地理教学不一,学生的地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进行了两次课堂口头调查,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一次:9月初,新生军训时,调查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此时学生没有接触高一地理,对地理学科的印象完全是初中时期的,可信度较高)。当笔者在第一个班级调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声音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不考地理,简单了解就行了,没必要深入……”。其次就是“中考地理分值低,没必要认真学”、“老师上课无味,还不如理化学科做做实验来得有意思呢”、“老师说他自己对这个知识不专业,就略讲了……略着略着也就省略了”、“《历史与社会》里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还好是开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次:11月初,期中检测前,问第一次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和老师已经接触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回答含蓄了很多,对地理的印象主要表现为“太难了,学不会”、“有了点感觉,知道它是一门怎样的科目了,但了解还不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杂乱无章了”、“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好了”、“上课听懂了,但为什么做练习作业时就会错很多”、“初中没有好好学,听课时底气有些不足”……
比较同批学生的两次回答,初中时期的地理课堂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考促教的年代,师生的功利性都很强,为考而教,不考的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入高中,拿到了独本的地理教材,且听了两个月的课后,偏理科的同学会学得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前期侧重自然地理,逻辑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偏文科的同学学得就相对累一点,但都改变了对地理学科固有的印象。
2.课标层面――有对比才知“差异”
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知识在“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以高一必修1目录为序)。
从初中《科学》的内容标准上看,它的地理知识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多以“关注”、“说出”、“知道”、“了解”等浅显层次要求,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
而高中的内容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抽象性和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多以“阐释”、运用……说明”、“绘制图示”、“举例说明”等一些复杂层次要求,对知识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符合高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3.考纲要求和试题层面――有“考”“题”才知实情
(1)高中必修《地理Ⅰ》中的知识在初中《科学》中的分布及高中招生考试目标(中考要求)
在《科学》学科的考试目标中,几乎看不到“掌握”、“理解”等字眼,基本上以“了解”为主,涉及面虽广,但难度较低。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的要求仍然是“关注”、“了解”、“说出”等为主;而高中的学考要求除“识记”内容和初中要求相同外,其他层次的要求显然高出很多,用词方面主要表现为“阐述”“阐释”“分析”“归纳”等,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但是,针对相同内容的地理知识,中考试题与高中试题是如何演绎的呢?
(2)中考试题与高中学考试题对比
从考试题目上看,初中试题中的设问非常简洁,以“下列是什么”、“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某某知识是的”等为主,直来直去,侧重考查教材中提及过的名词只需学生记住就可以作答。而纵观本次高中学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首先要记住教材提及的名称(如各种岩石以及它的分类),并且从表格中解读出相关信息,知道岩浆岩(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冷凝)的结果,上升过程中与其交界的岩石就会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再利用课堂所学头脑所记知识去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高中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先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教学层面――有课堂才知“差别”
教学片断展示
初中教学片段来自城区一《科学》老师的课堂(用时约10分钟)
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7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并说出图中冬、夏季风的风向。
环节2教师活动追问这两个风向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问:“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是哪个高?”
学生活动利用先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中的因比热差异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得出结论。
环节3教师活动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二问”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物理学科热胀冷缩原理分析空气运动形式,直接得出季风的形成机理。
这是初中的一节《科学》课关于季风知识的片断,内容少,形式简单,基本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用时较短,且初中《科学》课程老师绝大多数并非地理科班出身,没有能力深入讲解。从上述片断上看,有三个明显的“初色”,即轻化过程,重结果;简化操作,重讲授;弱化思维,重记忆。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上,初中只为“了解,理解”,教材内容表述比较简单、直白,只要说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即可。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前5节内容来看,学生只需知道大气层、气温、大气的压强、风和降水,以及简易天气预报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于三圈环流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不作要求,而后续季风知识的呈现则显得有些突兀也不涉及成因分析,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的环节。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内容的地理知识开展高中课堂实践(用时约25分钟)如下:
环节1教师活动给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地理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已有知识和常识,将这一术语与书本相关解释进行关联解读并理解。
环节2教师活动展示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1月、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提问:“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找出季风气候典型的分布情况。
环节3教师活动介绍1月、7月北太平洋及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画出具体风向。
环节4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进行对比。
环节5教师活动图文引导分析南亚季风,并得出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地图查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相同?
(注:环节4和环节5初中不作要求)
高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掌握并分析……原因”。高中教材的文字表述较深奥,理论性增强,前后有联系,对知识的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来解释分析高中课堂内容,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伊始,直截了当地抛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专业术语,就是让学生从白话文的“知道”上升到理论术语的理解。再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的铺垫,让学生理解季风环流是三圈环流基础上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以此锻炼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语言概况表述能力。相比“初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作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季风知识所要掌握的内容(结论)也就易懂好记了。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的比较,总结如下:
第一,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分散的,属分科教学。中考时,《科学》试卷中只有2道选择题,在180总分中记6分。《历史与社会》中虽有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但属于开卷考试记50分。如此考核要求,正是不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考试要求和试题分布,足以让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放低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度,甚至不排除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浅尝辄止。进入高中后,地理学科独立了,变成必修课目,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应,缺乏相应的基础,心里没底,高一期中考试内容又是地理学科中偏理的部分,很多同学学得吃力。于是就出现了初入高中和期中考前两种不一样的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地理在“7选3”中到底要不要选的问题。
第二,通过比较相同内容的课标标准,可以直观看出:初中地理是“有地无理”,高中地理是“落地有理”。初中《科学》课标要求浅显,教材内容较少,属于平铺直叙型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感性教育。而高中课标要求复杂,教材内容较多,虽不跌宕起伏,但更具抽象性、逻辑性且有系统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因此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
第三,初中阶段,地理的主要任务只是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况,只需大开脑洞扩大容积,逐年积累地理表象特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基本不涉及地理原理的成因类问题分析,侧重于记忆力的表达。
高中阶段,地理考核的目标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除了识记地理知识,要逐渐学会还用,即应用实例图文说明地理原理;也要逐渐学会析,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应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决”类的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6]
第四,基于目标要求的差异,在课堂实施中的表现也大有不同。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地图甚至实物教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既有对教材插图和思考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又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表达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更加生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感悟
高一地理老师要存有一颗平常的心。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那是合科教学背景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一学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降低重心、追求高效,立足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高一地理老师要怀有一颗研究的心。教师要细心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必修教材,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初中地理课程要求,知己知彼,精准地处理好教师、课标、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老师要装有一颗关注的心。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考改革目标各地都在深化教学改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中全会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表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以高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政策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积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所需,努力打造和谐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4]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2015:75-80.
[5]浙江考试2015版地理考试标准。《浙江考试》编辑部,2015(1):97-99.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篇九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一;地理课堂
对于当下所存在的众多教学理论而言,发源于我国且对教学领域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理论――情景教学理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其的探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对于国外而言,对其探究是构建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情境认识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流传到我国,最初被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因为其具备广泛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教学过程会具备广泛性以及借鉴意义,所以众多学科持续采用此理论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指导,在这当中就包含地理学科。因此,以下笔者将首先针对地理教学的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一、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情境的是否良好,关系着学生是否可以主动高效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尽量达到最佳状态,促进整个教学的总体效果能够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笔者在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之上,综合类型探究结合办法,试着去进行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综合开发,以下是我对于案例开发的总体设计流程。
二、案例设计流程
对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言,要求所创设的方式十分开放。可最为本质的目的还是要为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的服务。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对高一地理课堂情境教学实例的行动进行总的探究,归纳总结了相关的情境教学总流程,具体是:掌握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小结。
(1)掌握课程标准,前提是对于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解读。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为主要发展参照,主要是对于标准摘录和活动相关建议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解读,使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以及所需掌握的层次和达到的效果具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总体意义。
(2)确定明确的教学总体目标,首先进行分析阐述的对象是三维目标,除此之外的教学目标是对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分类,从对教材的整体解析到对整个课程标准的全面解读,再从过程以及方法、挖掘知识以及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作为出发点非常重要。
(3)教学中情境的实际运用,这是对于之前掌握课程标准以及确立教学目标的总体说明,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设计主要分为三个不同流程:营造情境明确问题学习活动。营造情境,综合全面的学情分析,创设一个适合学习者学习综合需要的学习情境 www.fa55.net 。比如营造问题情境,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知识经验在契合构成中所产生的矛盾,借此来引起学习主导者的强烈思考目的以及最积极向上的思维倾向从而达到的一类心理状态。明确问题所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指教师在营造学生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或者协作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达到的学习任务。通过一定的情境,选取出和目前学习息息相关的事件或者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解决。在情境创设之下,学习活动主要指的是可以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以及沟通。能够选择的学习方式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比如,通过图片营造一个独具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全情投入,进行观看。要对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即使是简单问题的提出。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倘若提出较难的问题,应该激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沟通来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进而确保活动内容的进一步完成。(4)归纳总结,主要指的是在情境教学之后,对某一案例的总体归纳总结,具体包含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效果还有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思考。
三、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综合情景教学的案例设计总体过程,以我校使用的地理教材的部分能容为例,列出以下案例:
(1)活动情境教学为主的案例
案例・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课程标准
解析工业区位的相关元素,通过具体实例总结说明工业区域的构成条件以及发展特色。不管从部门上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工业生产都非常复杂。可因为工业的“非天然性”十分突出,教学中更适合使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制约工业区位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
在对角色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探究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整体的、联系和进步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活动情境:把握问题:淮河流域关闭了数量庞大、污染严重的造纸厂,部分人认为淮河的水质得到了改善,部分人却认为这样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加准确?比较淮河流域前后的各种变化状况,对淮河流域智力的可行性举措以及策略进行相关的探究。
角色分配:政府官员,列出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探寻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协调进步的相关举措;分析环保专家,调研造纸厂对于环境的污染的相关数据。
总结:请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完整的结论。
归纳总结:角色扮演主要指的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模拟各种现实工作以及生活情境,通过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借此来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及其人际关系进行了解掌握,并探寻出详细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基础上,可以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笔者在前人已有的关于地理情境教学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进行的地理情境教学问卷调查,然后得出了当前中学地理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对地理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最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说明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新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9篇高一地理教学总结范文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高一地理教学总结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