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化学平衡高考题最新8篇(化学选修四沉淀溶解平衡)

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8篇化学平衡高考题,希望在化学平衡高考题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化学平衡高考题 篇一

1问 巩固“是什么?”的知识

使学生对概念、原理能正确表述、直接使用。如化学平衡的概念,不仅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回答什么是“化学平衡”,把握“一定条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关键词语,而且引导学生讨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否就是数值一样?从而明确正、逆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以及以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例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生成amolX,同时生成3amolY

C. 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 X、Y、Z的分子数比为1:3:2

此题是直接运用概念。通过学生讨论(同桌同学、前后同学讨论,全班交流),不仅得到正确的答案A、C,而且还知道错误的原因。从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判断达到平衡的标志和方法(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平衡所具有的“定”的特征等),以及怎样分析正、逆反应速率(以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相等。

2问 掌握“为什么?”的知识

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原理的本质及使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问题。如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因素的全面分析,在正误判断的讨论中,在交流的争辩中,深刻透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及平衡移动的原理,并能够用以解决问题。

例2、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E(g),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M和1molN的混合气体,达平衡时M的转化率为()

A.20%B.40% C.60%D.80%

该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深层次认识化学平衡状态本质的基础上,用理论去解决问题。为什么通过计算只充入E,反应达到平衡时的M的量,就可以计算出M的转化率?可逆反应不论从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开始,在相同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状态是一样的,即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因此,由2molE反应计算达到平衡时M的物质的量,与由2molM 和1molN反应达到平衡时M的物质的量相等,从而计算得到M的转化率为60%,答案是C。

例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的容器中存在如下平衡

A(g)+3B(g) 2C(g) H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A.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II 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II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II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此题要求学生不但从字面上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而且能结合图象和“特殊点”进行综合分析,为什么图I反映的是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高,图II反映的是甲的压强较高?全面深刻地认识上面的概念和原理。“欲速则不达”,要帮助同学仔细剖析三个图象的特点,横、竖坐标的含义,图形变化情况,再联系影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因素,对照分析得出A、B答案。

3问 获取 “怎样想到的?”方法性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思路分析,强化“过程”和“方法”,自我内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学会方法。如:

例4.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2NO2(g)N2O4(g)

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

A.不变 B、增大C.减小 D.无法判断

此题要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样分析和思考的?”,进行思路分析。每个同学会有自己的思维分析过程和方法,可能从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化学平衡的移动去分析,也可能用“途径”分析的方法,将平衡后通入的NO2(g)先放到同温同压下去考虑,再压缩至原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分析等等。尽量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谈谈思考的过程,不满足得到C的答案,而在于认识的过程。教师还应鼓励思维交锋、思路独创。通过个人的思考、琢磨以及聆听他人的分析,使学生相互启发,悟道、悟理、悟方法,把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原理真正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获得应用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5.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平衡:

已知H2和I2起始浓度均为0.10mol/L,达平衡时HI的浓度为0.16mol/L。若H2和I2起始浓度均变为0.20mol/L时,则平衡时H2的浓度(mol/L)是()

A.0.16B.0.08C.0.04D.0.02

此题运用“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之间的量的关系,可以计算出第一种情况下平衡时H2的已转化的浓度是0.08mol/L,平衡时浓度为0.02mol/L。这是一般同学们的思维过程,但第二种情况下如何思考,由于起始浓度增大一倍,压强也增大一倍,一些同学感到束手无策。其实,仔细分析此反应的特点,不难发现,增大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因此,平衡时H2的浓度为0.04mol/L。

由于每个同学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不尽相同,鼓励学生“讲思路、谈过程”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促进发展。有的同学从建立“状态模型”角度思考,两种情况所建立的平衡状态是等效的,较快地得到答案。

以上都是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强调的是勒沙特列原理运用中必须明确是其它条件不变,改变一种条件而引起的平衡移动。若是几个条件同时改变,则需要科学分析。如:

例6.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 O2,发生下列反应:

2SO2(g)+O2(g)2SO3(g)

达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SO3气体平衡浓度不改变的是( )

A.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mol SO3(g)

B.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 SO3(g)

C.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 充入1mol O2(g)

D.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 Ar(g)

此题可以先讨论分析各种情况下平衡是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再回答SO3气体平衡浓度是否变化。A 增大了SO3的浓度,平衡向左移动;B充入SO3后达到新的平衡时,与原平衡是等效的,可以认为平衡不移动;C O2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D 体积增大,由于反应物浓度减小得多,平衡向左移动。B选项符合题意。这里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条件的变化,结合物理学中气体的性质进行讨论。

4问 学活 “能不能变?怎么变?” 的应用性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引导学生开展变式讨论(变题型、变角度、变设问、变方法等等),激活思维、学活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

例7.右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

Z(g)+M(s)+N(s)

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a。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剂D.增大体积

例8.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Q(Q>0)

(1)600℃时, 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据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

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填写

编号)。

A.加了催化剂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

以上两题虽然都是图象分析判断题,但设问的角度有所不同,均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分析能力。例7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是从反应物的转化率变化来分析的。若是从各物质在反应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来综合分析化学平衡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就成了例8的题型。多变的设问将大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答案:例7 C;例8 (1)15min-20min、25min-30min;(2)增加了O2的量ab。)

例9.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g)+O2(g) 2SO3(g) 达到平衡时,n(SO2) : n(O2) : n(SO3)=2:3:4。缩小体积, 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O2)=0.8mol, n(SO3)=1.4mol,此时SO2的物质的量应是( )

A.0.4molB.0.6mol C.0.8mol D.1.2mol

由于条件给出的是第一次平衡时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和缩小体积后第二次平衡时的某些物质的量,因此大多数同学可以经过数学计算,解出结果为0.4mol。此时,再深入追问“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推断方法?”,有的同学从缩小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到第二次平衡时n(SO2):n(O2)小于2:3,(因为SO2与O2的转化量关系为2:1)SO2物质的量只能是0.4mol。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编“变式题”,进行一题多变、多解选优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问”,是表层的认识,突出一个“准”字;“二问”是深层的认识,突出一个“透”字;“三问”是过程的认识,突出一个“悟”字;“四问”是变通批判的认识,突出一个“活”字。“四问”复习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由记忆水平学习向理解水平学习、融会贯通水平学习深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几点说明:(1)“四问”是递进式的程序,可以是针对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缩小到对一个问题进行“四问”讨论;(2)复习力戒空谈,尤其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复习,围绕例题开展讨论,深化认识,将知识内化;(3)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例题,把握好难度和深度,保持一定的梯度。

化学平衡高考题 篇二

关键词:勒夏特列原理;高考试题;化学平衡常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上海高考题第20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原题如下:

B.平衡时,单位时间内n(A)消耗: n(C)消耗=1:1

C.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1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此题的关键是判断B的状态,对于可逆反应A(s) B+C(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又根据“减弱而不抵消”的原则,达新平衡时C(g)的浓度应比原平衡的浓度大,而这与题干矛盾了,是平常的教学讲得太绝对了,还是试题有问题?带着疑问,笔者又一次打开书本,并通过查阅文献,再次来认识勒夏特列原理。

2 勒夏特列原理分析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描述为“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勒夏特列原理对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给出了判断的依据,即“减弱”,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对“减弱”的理解为“减弱,但不抵消”,也有的老师将其更生动地表述为“对着干”,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一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据此分析这道高考试题,会发现题干有问题,而高考题毕竟是深思熟虑的,出错的几率较小。于是笔者又寻找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其他描述,在百度百科上有它的英文描述“Every system in stable chemical equilibrium submitted to the influence of an exterior force which tends to cause variation either in its temperature or condensation(pressure, concentration, number of molecules in the unit of volume), in its totality or only in some of its parts, can undergo only those interior modifications change of temperature, or of condensation, of a sign contray to that resulting from the exterior force.”译文为“任何稳定化学平衡系统承受外力的影响,无论整体地还是仅仅部分地导致其温度或压缩度(压强、浓度、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发生改变,若它们单独发生的话,系统可以做内在的调节,使温度或压缩度发生变化,该变化与外力引起的改变是相反的。描述中只是说明了方向,是用来定性预测平衡点的,并不能定量地推测转化量的多少。而“减弱而不抵消”的提法是大多数老师和各种教学参考书总结的一般规律,可以说适用于多数情况。

3 试题再分析

再看本试题,新平衡与原平衡C(g)的浓度是否有可能相等?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平衡常数可以指点迷津。本题先假设B为非气态,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c(C),显然只要温度不变,则K不变,即c(C)不变,可见B为非气态时是满足题意的。那么B为气态时达到新平衡后c(C)是否变化呢?A(s) B(g)+C(g),此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B)c(C),假设原平衡时B和C的浓度均为a mol·L-1,达新平衡后,B和C的浓度变化量相同,则新平衡时两者的浓度仍相等,设为b mol·L-1,因温度不变故K不变则a2=b2,即a=b,也是满足题意的,故本题中B的状态可以是气态,也可以是非气态。

结合上述分析,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如上题反应增大压强后平衡逆向移动,会使c(C)减小,但压强的增大,又会使c(C)增大,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这也体现了在高中化学中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必要性,它可以定量地预测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可以是勒夏特列原理的一个补充。

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如对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工作多年来自己就一直以“减弱而不抵消”跟学生讲,对解决多数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某些特殊问题却不能这样去想,何况原理只是告诉我们“减弱”,好比物理学的“楞次定律”的“阻碍”。因此,对于经典的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斟酌,切不可随意添加,而违背了原理本身的含义。

化学平衡高考题 篇三

【关键词】高考化学 新课标 考点 命题热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16-02

以高中化学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指南,以新课标教科书为依据,通过研读、对比2013年2014年《化学考试大纲说明》,我们发现2015年的《化学考试大纲说明》变动不大,这说明今年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从对近五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的研究来看,笔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特点,这点特点对指导高考备考,把握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讲述如下。

热点一:热化学与盖斯定律

【命题动向】它的出题方式多变,通过社会热点创设情景、能量变化图、键能、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与温度的关系等,提供新信息,考查盖斯定律、求“H”,判断或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在近五年高考中,每年均进行考查,一般都出现在必做大题中。但2013年(Ⅱ)和2014年(Ⅱ)在选择题中增加此内容的考查,难度比较低,容易得分。而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2014年为: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2015年为: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所以值得我们重视,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热点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金属腐蚀及防护

【命题动向】它的试题情境新颖,往往与新能源、材料、技术等有关。

在近五年高考中,每年均进行考查,必考一道选择题,且在必做大题和选做36题中出现。此内容所占分值比较多,为10-19分。作为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电化学,应重点、细致复习,尤其是电极的判断、离子的移动方向、电子方向、电流方向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让学生多做试题情境新颖的陌生的相关的题目。

热点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命题动向】它的出题方式与以往大纲版的差不多,是比较稳定的题型。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多,14分左右,几乎都在必做大题和选作题36题中出现。有时以独立的一道必做大题出现,有时与热化学方程式一同出现。往往通过图像中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来考查:①化学反应速率简单计算;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③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或已知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判断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④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利用平衡常数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标下的教材和高考增加的内容,近年五来,对此内容必考。

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2014年为:(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2015年为:(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此部分与2013年《考试说明》一样,因此可以借鉴2013年相关的高考真题来进行复习。

热点四:电解质溶液

【命题动向】电解质溶液包括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水的电离和KW、pH、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它的出题方式与以往大纲版的差不多,但内容灵活多变、辐射面广、重在应用,所以对考生要求较高。一般出一个选择题考一个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或是穿插到非选择题中,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例子,给出情景和信息。

值得指出的是,复习这些内容时,尽量用高考题做例子,少用模拟题做例子。因为有些模拟题太难或太怪,容易偏向,同时也加重学生负担。

热点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命题动向】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是新课标下的教材和高考增加的内容,即为新增的热点。近年五来,对此内容必考。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主要考KSP的溶度积常数简单计算,(有时结合PH计算)或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物是否溶解、判断沉淀产生的顺序及转化的条件,此部分一般考查得比较简单。

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2014年为: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2015年为: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计算。

热点六:有机化合物

【命题动向】它的出题方式与以往大纲版的差不多,是比较稳定的题型,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多。必考内容依据必修 2 教材,要求较低,可能出1―2个选择题或在非选择题插一二问。

在近五年新课标卷中,必考1―2道选择题,而且有1道几乎都考同分异构体的知识。在2012―20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的必做大题中出现有机实验题,由此可见,对有机实验的考查比例加重了,更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选考内容依据选修5教材,主要考查:仪器分析、有机物官能团的转化与推断、有机合成、有机反应类型、书写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有机题的难度相对传统高考有所降低,适合基础好的学生选做。但要注意信息题。

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2015年删去“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此改变是否暗示会在必考的1道选择题――同分异构体的内容做出删减的变动。

热点七:化学实验

【命题动向】此部分内容对大纲版来说是变动最大的,不仅加大考查的分值,而且一改往年习惯,在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中出现有机实验题。它往往要求学生能掌握有机知识的前提下,对实验仪器的名称、实验现象、基本操作、计算等进行考查。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新课标卷中,必考1道实验选择题,主要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的识记内容,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考查,往往较易得分。

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在2014年的“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中删去“绘制”,2015年的为“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可见主要考查的方向已不是原先的先设计再绘图后选实验方案及仪器、药品。

热点八:元素及其化合物

【命题动向】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辐射面广,它出题的方式一般用元素及其化合物做载体,结合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来进行考查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当前的热点试题内容有:与化学技术、实验探究、化学工艺或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相结合;与生产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重点考查钠、铝、氢、碳、氮、氧、硅、硫、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近五年新课标卷中,没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大题,但选择题中却出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识记的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或结合实验进行考查,在非选择题中则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可见考查层次分明。

热点九: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物质的量的计算

【命题动向】它的出题方式多变,一般通过社会生产、生活等热点创设情景。大多不出现在选择题,往往在非选择题中结合物质的量的计算、元素化合物,考查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计算、方程式的书写等,还会利用生产、生活中实际例子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用、考查电化学运用,因此对学生要求较高。

热点十: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命题动向】在新课标高考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选考模块,因此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在必考题中有所弱化。尽管如此高考中仍然必须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1道,只要求学生进行元素的简单推断,熟记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键、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即可解题。但选考模块中:先进行元素的推断,后基础考查电离能、电负性、电子排布图、原子轨道数、化学键及类型(σ键和π键), 较难的有配位数、配位体、晶体密度的计算、杂化轨道、价层电子、化学式的书写。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定,而且问题的要求很体现梯度性,层次分明,适合基础一般的学生选做。

今年此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有所变动,2014年为:(1)了解原子核外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2015年为:(1)了解原子核外的排布原理及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价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删去“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新增“(1)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估计今年高考可能会考查到晶胞的计算、晶格能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6]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篇四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四个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物(除固体、纯液体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任何反应速率均增大;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相关,条件改变平衡移动,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三个外界条件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部分概括起来不过几句话,但学生在运用这部分理论解题时,总是问题不断,如果题目是将理论的考查间接地用图像的形式呈现时,对大多学生而言,这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的类型进行总结,借图像的具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一、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

以下图像均为对反应mA(g)+nB(g) pC(g)+qD(g) ΔHp+q所作的分析:

1.v-t图像

t1时,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瞬间增大正反应速率,在这一瞬间对逆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因此使得新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t2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平衡逆向(逆反应为吸热反应)移动,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3时,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逆向(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方向),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4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2.c(或百分含量)-t图像

压强P1达到平衡的时间于P2达到平衡的时间,因此P1P2(压强大,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间短),P1到P2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减小。温度T1和T2变化亦进行类似分析,不再详述。

3.c(或百分含量)-p(T)图像

温度相同时,压强P2时A百分含量大于P1时A的百分含量,标志平衡正向(气体体积缩小)移动,因此P2到P1是压强增大的过程。温度T1至T2作压强相同时的类似分析即可。

4. 反应物转化率-t图像

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平衡不移动,因此得出b是加入催化剂的曲线。

二、解题步骤和技巧

1.认真看清图像:一看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二看起点、拐点、交点、终点;三看线的变化趋势;四看浓度、温度、转化率、物质的量等物理量的变化;五看是否需要借助辅助线。

2.依据图像信息,联想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吸热还是放热;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还是气体体积增大。

3.充分利用“先拐先平”:即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达到平衡的条件可能是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大或是使用了适当的催化剂。

化学平衡高考题 篇五

一、化学反应速率

例1(2009年山东)2SO2(g)+O2(g)

V2O5

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度一定增大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 在t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

c2-c1t2-t1.

解析:催化剂可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A)错。如果是通入无关气体增大了体系压强,各物质浓度未变,反应速率不变,(B)错;降温,反应速率减慢,达到平衡的时间增多,(C)错。答案为(D).

解题策略:计算反应速率主要是利用公式v=

.若需再求其它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则根据“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关系即可得到。在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时,则需要理解几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注意不能将其与平衡移动相混淆。

命题方向:(1)计算与影响因素结合考查;(2)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3)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时间变化曲线图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或定量计算,或者是与数学、物理学科间的综合等。

二、化学平衡状态

例2(2009年上海,有删减)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

(1)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下列反应:

Fe2O3(s)+3CO(g)2Fe(s)+3CO2(g)

②该温度下,在2 L盛有Fe2O3粉末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气体,10 min后,生成了单质铁11.2 g,则10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请用上述反应中某种气体的有关物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解析:(1)

(2)化学平衡的根本特征是 正= 逆,其表现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质量、百分含量不随时间变化,注意不能考虑固态或纯液态的物质。前后体积变化的可逆反应还可通过压强来判断是否平衡,若反应中含有色气体,还可通过气体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答案:(1)②0.015mol·L-1·min-1

(2)①CO或(CO2)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②CO(或CO2)的质量不再改变。

例3(2009年广东省)取5等份NO2 ,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2(g)N2O4(g),ΔH

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定体系中NO2的百分量(NO2%),并作出其随反应温度(T)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示意图1中,可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的是( )

解析:恒容状态下,在五个相同的容器中同时通入等量的NO2,反应相同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已达到平衡状态,二是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仍然在向正反应移动。若5个容器在相同时间下均已达到平衡,则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所以(B)正确。若5个容器中有未达到平衡状态的,则NO2%在达到平衡前仍然应该逐渐减小,达到平衡后,则由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NO2%又会逐渐增大,(A)图中最高点、(D)图中最低点都为平衡状态,左边则为未平衡状态,右边则为平衡状态,(A)错误,(D)正确。答案为

(B)、(D).

解题策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应抓住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主要以“等”和“定”来判断。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判断因素,如气体的颜色、气体的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等。不论应用哪种因素进行判断,都要看反应前后这些量是否由“变化到不变化”,如是,则可判断,如不是,则不能判断。

命题方向:以前的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衡状态的判断,预计未来的命题方向是:(1)根据已知选项进行选择;(2)根据方程式进行填空;(3)通过有关计算来确定;(4)根据图象进行判断,如图象中的拐点、极点、交叉点等。

三、化学平衡移动

例4(2008年天津)对平衡CO2(g) CO2(aq);ΔH=-19.75 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升温增压 (B) 降温减压

(C) 升温减压 (D) 降温增压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要使CO2溶解度增大,即使平衡正向移动,应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故答案为(D).

解题策略:分析题中的影响因素,联想此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判断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变化。

命题方向: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转化率、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气体的体积、压强、密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气体的颜色等变化,或它们的逆向思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把化学平衡的移动与生产生活、科研、化学现象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学生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是命题的热点。

四、平衡图象

例5(2008年全国Ⅰ)已知:

4NH3(g) + 5O2(g) = 4NO(g) + 6H2O(g)

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2不正确的是( )

解析:4NH3(g)+5O2(g)=4NO(g)+6H2O(g),ΔH=-1025 kJ·mol-1,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因此,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降低,故(A)正确,(C)错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降低,故(B)正确。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时的时间缩短,但NO的含量不变,故(D)正确。答案为(C).

例6(2009年安徽)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示意图3正确的是( )

解析:由题给信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减小,CO转化率减小,(A)、(B)错。化学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C)正确。增大N2的物质的量,平衡逆向移动,NO转化率降低,(D)错。答案为(C).

解题策略:(1)看图象:一看面(横坐标与纵坐标),二看线(走向、变化趋势),三看点(交点、拐点),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如等温线、等

压线);五看定量图象中有关量的多少。(2)作判断: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特点将图象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对比,作出符合题意的判断。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篇六

[问题]:在一恒温恒容体积为1L的容器中存在如下可逆反应: 2NO2(g) N2O4(g),已知:NO2,N2O4的消耗速率与本身浓度存在下列关系:

v(NO2)=k1・c(NO2)2,v(N2O4)=k2・c(N2O4)

其中k1、k2是与反应及温度有关的常数,可以根据上述关系式建立一个速率-浓度的图像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交点A对应该可逆反应的状态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__________(填“是”或“否”)作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若k1=k2,则在开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1mol NO2,则达到平衡时NO2的浓度为__________,N2O4的浓度为__________。

(3)若k1≠k2,则在开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1mol NO2,设达到平衡时NO2的浓度为c1,N2O4的浓度为c2,则c1与c2的关系为_______,c1、c2、k1、k2存在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

本题属于原创,是2008年利川一中高三化学一轮月考试题。意在考察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作为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判断化学平衡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考虑到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化学平衡,特命制本题。

[解题思路]

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最根本依据是v正=v逆,在2NO2N2O4这个可逆反应中,消耗速率只要满足v(NO2)=2v(N2O4)即可以认为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在(1)问中交点A的状态只是满足c(NO2)=c(N2O4)和v(NO2)=v(N2O4)这两个条件,故该可逆反应并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如果k1=k2,则将v(NO2)=k1・c(NO2)2, v(N2O4)=k2・c(N2O4)代入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v(NO2)=2v(N2O4), 最终得到如下方程组:

k1・c(NO2)2=2k2・c(N2O4)c(NO2)+2c(N2O4)=1mol・L-1(氮守恒)k1=k2

如果k1≠k2,则根据氮守恒可得:c1+2c2=1mol・L-1,根据v(正)=v(逆)可得:k1・c12=2k2・c2

[参考答案]

(1)否;交点A的状态只是满足v(NO2)=v(N2O4),而达到平衡时两者的消耗速率则应为v(NO2)=2v(N2O4)。

(3)c1+2c2=1mol・L-1 ;k1・c12=2k2・c2

[试题点评]

1.考察了主干知识。对于主干知识的考察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方向,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也一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2.图像新颖。在常见的有关化学平衡的试题中,众多的是速率―时间图像或浓度―时间图像,几乎没有速率―浓度的图像。

3.抓住了本质特征。如何准确的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呢?最根本的标准是化学反应速率,该题目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个观点。

化学平衡高考题 篇七

【关键词】基础知识;知识点;非选择题;化学计算;开放性

近年理综化学部分的试题很多知识的呈现方式与设问角度,都与学生们平时见到的略有不同,有求变、求新的体现。难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加大了对化学计算的考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

例题: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 ;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在溶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图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nA/tAmol·L-1·min-1;②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

4.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 ;

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 、正极的反应式为 。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 (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这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

1.反应热的计算;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②化学平衡常数

③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应用 ④化学平衡的移动

4.化学平衡的计算;

5.燃料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这道题增大了计算量。五问中就有三问涉及到化学计算,它们是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等。

1.反应热的计算:包含(1)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角度考查计算;(2)从物质能量变化角度考查计算;(3)利用盖斯定律计算;(4)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含义计算四个方面。该题从能力要求较高(3)、(4)两方面考查。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包含(1)依据定义式计算;(2)同一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的计算;(3)确定反应速率的相对快慢的计算;(4)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计算;(5)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计算五个方面。该题从充分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角度,运用定义式计算,特别注意变化量是指浓度的变化量。

3.化学平衡的计算:包含(1)守恒法(2)差量法(3)类比法 (4)极限法(5)压缩模型法(6)等效平衡法(7)起、转、平三段分析法(8)运用阿佛加得罗定律的推论法八个方面。该题运用(1)、(7)、(8)三种方法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

这道题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书写方面。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了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燃烧热等的相关知识通过计算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应用:(1)两变量图像问题。(2)多变量图像问题。该题是,多变量图像,运用“定一议二”的方法讨论,属于重难点。

3.燃料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主要是负极的电极方程式)是一个难点。

该题要求写出甲醇和氧气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呈现方式与设问角度发生了变化,提高了难度。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和应用,真正能够起到检查学生平日基本功是否扎实,知识运用是否灵活,社会实践是否丰富。作为教师,通过研究大纲、深挖教材、分析历年高考题。我们在复课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诱——探——练——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在高考应考中应以此作为目标,认真搞好复课工作,力争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风兰,林国庆。从一道高考题谈高考复习[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5,03:79-81.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篇八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例1】(2012年海南化学卷)已知A(g)+B(g)?葑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0(填“”、“ =”);

(2)830℃时,向一个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80mol的B,如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 mol·L–1·s–1,则6s时

c(A)=____________mol·L–1,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___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问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时反应C(g)+D(g)?葑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_____。

分析:(1)因反应中的物质都是气体,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其K=■;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K值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

⑷反应“C(g)+D(g)?葑A(g)+B(g)”与“A(g)+

B(g)?葑C(g)+D(g)”互为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关系,故1200℃时,C(g)+D(g)?葑A(g)+B(g)的K=■=2.5。

答案:(1) ■

点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一要注意其书写形式与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直接相关;二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固体或纯液体物质的浓度可看作1,不必写入表达式。

二、考查外因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例2】(2012年福建理综化学卷)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g)+B(g)?葑 2C(g)+D(s)反应,按下表数据投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升高,简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变化关系:____________。

分析: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注意D为固态),在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体系压强升高,可推知气体体积变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左移)。另外,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压强升高,温度升高,如果正反应是放热的情况下,则是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由K=c(C)2/[c(A)2·c(B)]知c(C)减小,c(A)、c(B)增大,符合题目情况。因此推出正反应方向是一个放热反应,那平衡常数与温度成反比,即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点评:当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一定时,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仅限于温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移动或反应进行程度或焓变的关系

【例3】(2011年北京理综化学卷)在温度t1和t2下,X2(g)和 H2反应生成HX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⑴已知t2>t1,HX的生成反应是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⑹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_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 HX的还原性逐渐

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分析:⑴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

⑹K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联系。

答案:⑴放热 ⑹a、d

点评:①分析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关系,可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或确定平衡移动情况。②K的大小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反之越小。③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减小),则正反应为吸热(放热)反应。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例4】(2012年新课程理综化学卷)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葑Cl2(g)+CO(g); H=+108 kJ·mol–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 min到14 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____________T(8)(填“”或“=”);

③若12 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____________mol·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____________v(12~13) (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①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列出K计算公式,K=c(Cl2)·c(CO)/c(COCl2)=0.11×0.085/0.04= 0.234 mol·L–1。

②计算T(2)时的K值(为0.121 mol·L–1)很明显小于T(8)时的K值,说明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了的原因;

③题目说了是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那么后面温度就不会改变。根据K值可计算c(COCl2) =0.12×0.06/0.234=0.031 mol·L–1;

④因为5~6分钟,CO浓度在改变所以平均反应速率大于其它的,因为处于平衡状态,根据V的计算公式,2~3、12~1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

⑤因为5~6分钟时浓度改变大于12~13。

答案:①K = 0.234 mol·L–1; ②v(5~6)=v(12~13)⑤>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点评:化学平衡常数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问题:由浓度变化或图像分析求算平衡常数、比较平衡常数大小、由平衡常数求物质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处理具体问题时,一要正确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计算表达式,二要注意各物质量的单位,三是注意温度条件。

除上述类型问题外,还有概念考查、综合计算(如融合转化率计算)等。总之,处理化学平衡常数试题时,一要扣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要正确书写计算表达式,三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知识的运用,提高解题效率。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8篇化学平衡高考题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