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您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 ,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 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

学生排法中:

①排成两行的;

②差相等的;

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课题一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课后小记: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六·一”的活动,要作什么准备?我们的教室呢?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5.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但老师还是不能很准确知道哪种颜色的气球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统计图,谁是小老师说一说统计图上有什么?每种颜色的气球用什么表示?每个格子代表什么意思?统计图该怎么填?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小组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3.你想把你从统计图中知道的告诉大家吗?请你拿着你的统计图,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听.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班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操作能力、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3、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12-5=

15+3=

4+9=

6+8=

3+7=

20+13=

30+14=

24+5=

2、说说24+5=你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题图:箱子里24瓶矿泉水,外面有9瓶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2、学生观察,讨论得到用加法计算,算式为:24+9

3、请学生领用小棒来进行操作,演示计算过程。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个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上的数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先圈一圈再填写计算过程。

2、填出()里的数

14+3=()7 2+44=()6

25+6=()1 36+4=()0

59+2=()1 59+20=() 9

3、练习十五第6题。改错,说明错的原因。

4、爷爷有50元钱,买一副眼镜花了35元钱,一个杯子花了9元钱,用去多少钱?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难点: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数学课,我们在游乐园帮助小丑叔叔卖了气球,还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小丑叔叔想考考我们,他设制了三道关卡。

第一关填数游戏

第二关击鼓传花

第三关这里有12朵花,10朵是粉色的,2朵是红色的,从中间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你可以用算式来表示你拿的过程吗

你们还记得这种方法叫什么吗

活动2【讲授】

二、新授

恭喜大家顺利闯过三关,今天我们继续去游乐园看看。

课件出示例2

①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③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④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减法)12-8=

怎样做这一题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12-8的过程(师巡视)

已经摆完的同学挑战一下我不仅能摆,还能用算式把我摆的过程表示出来。

再挑战一下,我不仅能写出来,我还能把我的想法说给我的。同桌听,试一试吧!左边的同学先说,右边的同学后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看谁说的好!

请表现好的同学上台来说一说,摆一摆。

同学们更细化哪种方法呢

我们请两位同学出两道十几减8的题

谁能做!先说说你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观察一下第一步都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都算的是什么

想一想求十几减8就是要求什么(同桌已逐渐讨论)

小结十几减8就是求几加2。

活动3【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页,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课件演示。

四、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经典教案汇总四:《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及实践运用

课前准备:

口算卡、教学挂图(自制)、小红旗、小棒

教学流程:

一、沟通交流、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进行口算练习

师:小朋友们,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夺红旗比赛

①、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写数。师:小朋友,加油啊,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写数。

③、诱导学生说说以上几个数的组成。

3、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还想不想解决更好玩的问题呢?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二、提出问题,师生互动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谁能告诉大家,他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正在买东西呢!

生2:……

师:说得好!图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欢喝牛奶啦!这几天,小明表现得特别好,特别听爸爸、妈妈说的话,他妈妈很高兴,就带小明到商店去买牛奶。售货员阿姨先给小明妈妈30瓶牛奶,再给小明2瓶牛奶。现在,老师想问大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3:小明喝了2瓶,还剩多少瓶?

师:你们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吧!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和“还剩多少瓶?”的问题板书,逐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30+2

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一共买了32瓶牛奶,用加法计算。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呢?谁来说说?

生:妈妈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问“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妈妈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来,一共是32瓶。

师:你真棒!那谁来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30+2=32

3、教学32-2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妈妈一共买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后,还剩下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2=30

师:谁能告诉大家,32-2=30,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算法,鼓励学生上讲台摆演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

4、教学2+30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现在老师想再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板书:2+3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

三、知识点拔

师: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只是变换了一下数的位置而已,所以“2+30与30+2”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四、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

①、教师先摆小棒,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算式,并计算

a、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6根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摆演,集体纠正。

b、先摆3捆与5根,然后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师先写好算式,让学生摆

a、30+5=b、6+40=c、46-6=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板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集体纠正。

③、“小老师”写算式,学生摆小老师写算式,学生跟着摆,小老师评价。

2、看图列算式

①、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如图:

先摆摆出

再摆拿走

一共□○□=□还剩□○□=□

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最后集体纠正。

五、巩固与拓展

1、数学小游戏(小马过河)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大家愿不愿意用自已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愿意!

师:真是好样的!你们个个都乐于助人,都是好孩子。(边说边贴出游戏图)

师:“三月三”快到了,马妈妈叫小马把节日的礼物送给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边,小马必须算完这些题,才能到达外婆家。小马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图上的题目,最后的三道题为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要鼓励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算。

师:同学们的数学学得真好,轻轻松松就能用自已的知识帮助小马做一件好事,小马和外婆都非常感谢你们,还祝你们“三月三”快乐。

2、小结

你们今天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