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后赤壁赋》教案【通用3篇】(后赤壁赋讲解视频)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这3篇《后赤壁赋》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后赤壁赋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后赤壁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 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 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 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柳宗元 欧阳修 坡 山水游记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我国的山水游记,作为一种一种独立文学样式出现,可以追溯的南北朝的郦道远。他的《水经注》记载了中外河流1200条。它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所经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文笔多姿多彩。有注重山川景物特征的逼真描绘和隽永传神的特点。到了唐宋继成了这个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这时初期那种对祖国山河纯客观的描写减少了,显示了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写作特点,并且出现了像柳宗元、欧阳修和坡这些志高才溢的大手笔。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那样,“文以气为主”。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性、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应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敛之指”,前顾后注的“文眼”。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自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仅相同。新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前赤壁赋》是其山水游记的典型代表。如果仔细加以评析,就不难发现,《前赤壁赋》反映出来的苏轼的鲜明个人特点和他山水游记的艺术发特色。

坡(1037-1101)字子瞻,名轼,北京眉州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祖父苏序是位诗人,“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致千余首”。父苏洵,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影响。加之东坡聪颖非常,所以他学识渊博,才具惊人。对于诗、文、词、书都有精深的造诣和成就。“博学”也造就了他思想上“杂”的特点。政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问政入世,生活上取法佛家、道家的的旷达出世。有矛盾,但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达到儒道的统一。这样,他既能进亦能退。

元丰二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弹劾下狱。不久就贬到长江边当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寻求安慰和超脱。老庄思想成为他人生哲学的主导,成为他逆境中精神上的砥柱。他在超然化外的旷达中,不懈追求完美的人生。

元丰五年,他巡江傲游黄州赤壁。此处山川险要,雄踞大江,误为当年周瑜大破曹孟德之赤壁,睹物怀古,激发了他胸中豪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他虽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以简洁的富于特征的笔墨勾画出“清风徐来”、“月出东山”的清风明月之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此雄浑壮阔的气势,的确反映出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置身于这样的诗情画意,当然会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飘飘欲仙,感到无穷的乐趣。有清风明月,有山光水色,杯盏在握、对酒当歌、引发了思念美人的清风明月之“情”。通过情绪、反映、形状、效果的“博喻”写出箫声,更显的感情的悠远深邃。值此一折,转乐为悲。兴起了思古的幽情,引起清风明月之“理”。客人道古论今,天地玄黄,由一世之雄曹孟德于今安在哉,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渺小。羡慕“长江之无穷”,情绪更为悲怆。借着答客问,苏子钻出来阐发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由变可以得出天地存在也是瞬间的结论,可是由不变也可以看出人生宇宙的无穷存在,物质是不灭的,山川明月又何羡乎?所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转悲而为“客喜而笑”。

通篇采用主客问答,以清风明月在结构上穿针引线,情绪变化曲折多端,深刻展示了坡内心的痛苦、矛盾、斗争,最终在老庄思想的朴素辩正法中得到解脱。

为此,他在不显眼的地方安排了非比寻常的“文眼”:“吾与子共适”,文中之配情绪悲乐变化的是“共适”与不适思想的交替。“卒章显志”的结论是:人生无论其变与不变,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适”。文眼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功力深厚,“绚烂之极归于自然。”文风直追老庄,“辟阖,仪态万方。”时而如飞流直泻,时而如幽谷清溪;有仰天长啸,也有俯首哦吟,结构上纵横开阔,舒卷自如,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将眼前景心中情,与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玄种,开辟了山水游记的新境界。坡少年读《庄子》曾经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儿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后人读东坡文也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不但见得到”,而且“能说得出”苏文的“过人之处”就“文气”而言,坡此文有一种飘乎羽化的“仙气”。

有人说,柳宗元山水游记像潺潺清泉,反映大自然细腻的美,欧阳修山水游记如镜湖微澜,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美,那么,苏轼之文就是浩淼的大海了,反映出东坡向往大自然雄浑的美。

参考文献:

[1] 《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张耀辉、傅德岷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

[2] 《古代汉语 上下》,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第一版。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 篇三

摘要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绝唱”,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高自不待言。笔者凭借生长于苏东坡贬谪地湖北黄州的优势,对词所产生的史地背景、微妙成因、深层影响作一探索性的勾勒后认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垒”既应泛指“邾城”,也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而“西边”,当是指“人道是”的“三国周郎赤壁”――黄州赤壁沿江一带。

关键词:东坡 赤壁怀古词 史地背景 故垒 西边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东坡被贬黄州,那时他刚好四十五岁。这既是苏东坡多样人生的低潮阶段,也是他文艺创作的高峰时期。作为贬臣的苏东坡,在窥探了历朝文人的不幸遭遇之后,获得了一条宝贵的人生经验,即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会的思维方式,忠君、爱国、忧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真谛、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从此,他思想感情发生转折性大变化,并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的猛进与崛起,创作了包括《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的大量辉煌篇章,从而形成了他的一个文艺创作高峰。

一 “赤壁怀古”,是巧合,还是必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为“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英雄豪杰,风流千古。广阔的自然空间,深远的历史时间,时空交错,多维观照,构成一幅极为豪放的非凡的艺术画卷。这一空前的艺术词章的产生,究其成因,是有着它极其微妙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

苏东坡为何被贬黄州而不流放它地?黄州,古称齐安,地处鄂东,北屏大别山,南带扬子江,地理位置特殊。它是融周文化、楚文化、巴文化和吴文化为一体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多元文化结合体。战国时,楚宣王灭邾,徙其君于黄地,邾人自山东南下,落脚黄州,建立邾城。西汉初,巴郡、南郡蛮反,被汉王朝平定,一部分巴人被徙往鄂东,是为西阳蛮、五水蛮。于中原地区而言,黄州自然属于“穷乡僻壤”。历代朝廷流放文人,多半选取山穷水恶、人事频仍的落寞地区。晚唐文学家杜牧,被宰相李德裕排挤而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于咸平元年(998)被贬为黄州刺史,“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潜,亦于宋绍圣四年(1097)被贬任黄州监酒税务。南宋陆游《入蜀记》指出:“(黄)州最僻陋少事”,“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朱熹《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也指出:“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而国朝以来,名卿贤大夫多辱居之,如王翰林、韩忠献、苏文忠公”。“穷乡僻壤”和“五水蛮”“作乱”的黄州,就自然地成为世袭流放文臣的地区,也成为苏东坡谪居、修炼、写作的佳绝处。这是巧合,还是必然?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如果苏东坡不是恰巧被贬流放僻壤黄州成为“齐安民”的话,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绝对产生不出来的。可以说,这一微妙的创作历史背景,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因的巧合中的必然。

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致信好友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他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来“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的举动,亦见奇功特效。元丰五年是苏东坡大游览的一年,大探索的一年。他频游鄂东大地,大江南北。这是他老庄安贫乐贱、恬淡自适、返璞归真思想的再现。他从鄂东名山大川、历史陈迹中获得了人生力量、慰藉欢乐和艺术营养,应该说是鄂东的山水和名胜成就了苏东坡,促使他从“乌台诗案”流落的现实困境中走上一条旷绝千古的文学之路。元丰五年(1082)秋冬间,苏东坡登临赤壁矶,胸怀顿开,产生强烈的怀古情绪。放眼望去,江山如画,赤壁多娇。浩瀚壮阔的万里长江流向东海,赤壁的清风沁人心脾,江南西山的吴王(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行宫矗立眼前,三国赤壁之战的壮丽图景幕然浮现。由于受到三国周郎赤壁之战地“赤壁”地名的启发,苏东坡联想到自己年青时追慕英雄、图谋经世济时之伟大抱负,面对着而今壮志难酬之贬谪现实,甜酸苦辣涩五味交加,心底不由涌起了万丈波澜,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赤壁”两赋一词。仰慕英雄,寻禅论道,阐发人生哲理:“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巧合,还是必然?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如果苏东坡不是恰巧登临黄州城外的赤壁,不是恰巧面对武昌西山吴王行宫而向往英雄事业、怀古伤今的话,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绝对产生不出来的。可以说,这一微妙的创作地理环境,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因的巧合中的必然。

二 “故垒”、“西边”,离不开黄州古代战地

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有多少?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且不说五赤壁说、六赤壁说、八赤壁说,且不说真的赤壁战场在蒲圻(现改名“赤壁市”),在武昌,还是在黄州?单说苏东坡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之“赤壁”在黄州,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过,赤壁怀古,仅仅是苏东坡假借曹周以抒胸臆而已,黄州赤壁与历史上“三国周郎赤壁”之战的“赤壁”不能等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按我们的认识习惯来看:其中的“故垒”,代指旧堡垒、营垒,古代屯兵的营地;“西边”,显然指所要圈定“三国周郎赤壁”之战中“赤壁”的地方。

“故垒”、“三国周郎赤壁”究竟坐落何方?历来词注家作了诸多解释,但都含糊其辞地说是“旧时营垒”。几年以前,有幸读到潘良炽、刘孔伏两位先生的论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将他人认定的“故垒”、“西边”坐落方位归纳为三个具体地方:一、指“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二、指黄州城。三、指“黄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遗址”,理由是“只有发生过激烈战争的邾城故址,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而后两位先生对这一、二、三地的说法都作了否定。

本文认为,潘、刘两位先生对第一、二地说法持否定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否定的理由欠充足。

三国赤壁之战不发生在湖北黄州,也不发生在湖北蒲圻。苏东坡词中的“故垒”,并不能限指“周瑜当年驻军而‘剩下废旧的营垒’”,也不能限指在黄州城建成之后出现的“营垒”。苏东坡明明说的是“故垒”,而不是说的“三国周郎赤壁”废旧战址,怎么能把“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地,又看作是“废旧的营垒”?明明说的是“故垒西边”,而不是说的“故垒”即“三国周郎赤壁”营地,怎么能将黄州城视为“故垒”?本文以为:涉及黄州任何历史时代的军事“故垒”,苏东坡都可选作为词中“故垒”定位的标志。北宋以前,黄州地区就发生过几次大的军事冲突。春秋时,发生过楚徙邾于黄的盛大战事;东晋时,毛宝将军与后赵大将夔安在邾城――赤壁江边血战;东汉刘宋王朝,沈庆之遣将屯兵西阳城(邾城附近)血洗聚居山区的“五水蛮”等。其客观存在的黄州以上历史军事“故垒”,都可以视作为苏东坡词中“故垒”定位的标志。于是寻“故垒”以西“三国周郎赤壁”遗址就有依据了。

至于潘、刘以“赤壁在女王城遗址西南,亦与‘西边’不甚相合”、“女王城久废,名不显”和“距离赤壁又有十余里之遥”为由,来否定所谓第三地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只能要求古人以大方向大致定位,不能苛求古人以今天的卫星导航、测量仪来精确定位。赤壁在邾城(女王城)故垒的西南。“西南”与“西边”,没有离开“西”的大方向;何况古代的营地与战场之距,最短有几里,最长乃至数十里。“女王城距离赤壁又有十余里之遥”,这算什么!至于黄州的所谓“三国周郎赤壁”战场之大,据专家考证,已是近百里的江水线,延及到今团风县县府所在地。

难能可贵的是,潘良炽、刘孔伏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见解。他们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苏东坡游后就作的,而是在室名“东坡”(没有这个室名――笔者注)上构思创作写成的。并由此推出这样一个观点:词中的“故垒”即指躬耕地东坡。其理由为:一、“东坡的‘西边’正好是赤壁”;二、“查苏轼《东坡八首诗序》云: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第一首诗云: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东坡原来是‘故营地’,苏轼把它称为‘废垒’”。此等之见,不失为一家之言。但是,还有待完善。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50亩东坡躬耕地怎能容纳成千上万军队的活动?

“故垒”、“三国周郎赤壁”究竟在黄州何处?笔者以为“故垒西边”的“故垒”,既应泛指“邾城”(或称“女王城”、“西阳城”),也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故垒西边”的“西边”,当是指“人道是”的“三国周郎赤壁”――黄州赤壁沿江一带。黄州赤壁,苏东坡多次游览过,范围很大,包括今“赤壁湖”(又名“鸡窝湖”、“矶窝湖”)、“赤鼻(壁)矶”、赤壁新村沿岸江域。就“赤鼻(壁)矶”而言,就有三个矶头,东坡《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所纪游的矶头就是南面的矶头,即“东坡赤壁”所在地。要了解具体考证,可参看饶学刚的《苏东坡在黄州》。

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雄风依在

黄州赤壁,坐落于湖北黄州城西北赤鼻(壁)矶上,濒临长江中游故道北岸。因“崖石赭赤,屹立如壁”,故名“赤壁”;又因“崖石突出下垂,状如悬鼻”,又称“赤鼻矶”。前面说过:黄州“赤鼻(壁)矶”就有三个。苏东坡《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所纪游的矶头就是南面的矶头,即“东坡赤壁”所在地。《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南面赤鼻(壁)矶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石峰林林地直插云霄,奔腾的骇浪汹涌地拍打着崖岸,咆哮的江流卷起如千万堆雪浪的涛头。如万马奔腾,气势非凡;如雷电轰鸣,惊心动魄。这一奇险壮丽的艺术境界,至今仍扣人心弦,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的奇险壮丽雄风仍在。我们可以从苏东坡的诗文中找到复原的原型。

《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写道:“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酒。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赤壁赋》写道:“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后赤壁赋》写道:“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记赤壁》写道:“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上有二蛇,或见之。”

《与范子丰书》写道:“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

在“江之”,在武昌对岸,在“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的黄州赤壁山南面的矶头,正是苏东坡当年所游并借景怀古之地。矶头“斗(陡)入江中”,“断崖壁立”,如“虬龙”、“虎豹”的“乱石”直插云天,“岩”、“幽宫”、“蒙茸”的奇洞遍及矶头。种种惊险景观,如今仍历历在目。正是这一奇特而微妙的赤壁山势地貌,成为造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重要成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苏东坡:《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苏东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3篇《后赤壁赋》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后赤壁赋教案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