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精选10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接下来是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里的10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一

“形同质异”与“形异质同”

带电体的电势及场强求解方法

几个易混的条件模型辨析

静电场中的“像电荷”及其应用

让“互联网+”走进物理课堂教学

奇妙的“水上升”趣味实验探究

巧用临界态判断连接体运动性质

高考题中的板块模型欣赏

一道电路动态分析题的三种解法

2015年高考试题中的叠加电场例析

关于电磁感应中金属棒运动位移题析

介绍一种指针平移磁电式电流表

初中物理中“短路”教学探讨

有关传送带问题的创新题型赏析

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初探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探

略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策略

浅析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变化问题

从“圆锥摆”到“瓦特速度调节器”

传送带模型中摩擦力的突变问题探讨

关于热机模拟实验的探究和改进

利用DIS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例谈定值电阻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

灵活构建物理图像巧妙解决力学问题

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命制电磁感应习题应注意题设条件的自洽性

PCK观照下的高中物理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比较法在“变压器”教学中应用初探

江苏物理高考实验试题研究及教学建议

运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

从几道中考物理题谈实验探究题教学

探究“微视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例谈利用微型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活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初探

提高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基于“微探究”的《电场线》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初探

以地球为参考系下太阳系各行星运动轨迹的探讨

用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初探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特点

亲历发现感悟科学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基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初中物理命题初探

“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中的运用

半偏法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利用图像处理电学实验——电学实验复习课设计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二

关键词:类比思想方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教学思想的教学;也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更是以课程提出的话题作为教学问题的教学。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和难易程度方面都较初中物理有很大的提升,因此提升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物理中蕴含了很多的物理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思想方法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够促进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本文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以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为例,讨论类比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1类比思想方法概述

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想方法。

2类比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类比点电荷与质点

“点电荷”是静电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点电荷”是在某种情况下将带电体抽象出来的,什么样的带电体可视为点电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将“点电荷”与力学中的“质点”进行类比,在力学中如果物体的形状、大小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点,因此,当一个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很多,以至在研究它与其他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时,该带电体的形状以及电荷在其上的分布状况均无关紧要,该带电体可看做一个带电的点,这样的电荷称为点电荷。

教学案例二:类比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将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qr2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mr2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类比记忆和理解,电场中k是指静电力常数,重力场中G是指引力常量,Q、q分别指点电荷的电荷量,M、m分别指物体的质量,两个r分别指两点电荷间的距离和两物体间的距离。

教学案例三:类比电场与磁场

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通过回忆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磁场,那么电场就显得并不陌生。磁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产生的,每一个磁体周围都能产生磁场,从而类比带电体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带电体周围都能产生电场。同时电场线与磁感线、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都可以进行类比。如表1和表2所示。

教学案例四:类比电场与重力场

(1)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

通^定量计算可以发现重物在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与带电体在电场中电场力做功特点相同,都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系。

(2)电势能与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会引起相应势能的改变,即重物在重力场中具有重力势能。通过类比发现,电场力做功也应该引起相应势能的改变,即带电体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3)电势与高度

重物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主要由重力和高度决定,同样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也应由带电体的电荷量和电势决定,这里就可以类比去理解电势和高度,他们都与在场中的位置有关,与所选的参考标准有关。

(4)电势差与高度差

重力做功主要由重力和高度差有关,电场力做功由电荷量和电势差有关。那么自然就可以与电势差和高度差类比,二者都与所选的参考标准无关。

(5)类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与平抛运动,如表3所示。

(6)类比法理解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学生直接去理解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比较困难,那不妨使用类比法去理解,加速度a=Δvt,即单位时间的速度改变量,电场强度E=Ud=Δφd,即表示沿场强方向单位距离的电势差,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同理电势为零,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电势大,电场强度不一定大,即电势与电场强度无直接关系。

物理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思想方法,特别在《静电场》这一章中全部可以采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电场、电场力和能的性质充分类比,巧妙地突破电场的重难点,将物理知识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生活化;物理教学;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广大教师探讨的关键问题,在此笔者将自己的思考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物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中间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尾声,承担着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怎能建成摩天大厦?这需要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具有大厦基础的意识,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视角。物理教学生活化是贯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标志。物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科学,生活中很多的物理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料,而教师需要将这些资料适当地运用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学科,很多的物理知识都要通过实验来解决,所以,生活化的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实验条件不足问题。其次,教学管理要上档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就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生物实践动机,激发学生的生物实践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与、探究、动手、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五种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三种能力;二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从课堂教学上真正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这是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的目标。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后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趋势。教师要在自身素养提高上下工夫,要在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用生活去影响教学,用实践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这是物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四

用生活化实验实现物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1 (1)

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观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有感

2 (1)

歌唱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物理原理3 (1)

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4 (1)

论物理量的守恒和不守恒5 (1)

“新课程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物理教育网络教研研究”初步报告

6 (1)

物理竞赛辅导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思考7 (1)

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8 (1)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9 (1)

学业评价中表现标准的例析10 (1)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学科素养考查

――简析近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11 (1)

*教学改革*

初中物理导学单的设计与编制1 (4)

相似论、同化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电源与电流》1 (7)

电路中的电源1 (13)

从名师课堂看科学方法教育的操作策略

――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为例1 (16)

“自由落体运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思考2 (4)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研究

――基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对比分析2 (6)

K-W-L策略引领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

――以“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例2 (9)

例谈高中物理几种基本运动模型的易错点2 (13)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曲线运动”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实践2 (15)

谈谈物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尝试3 (4)

物理课堂教学分析框架的建构3 (7)

科学探究视角下IYPT的过程分析及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启示3 (12)

谈科学探究要素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3 (16)

“纠错”不如“悟错”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 (5)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4 (8)

物理复习课中有效编写和使用习题的研究4 (11)

学生物理偏科问题的“纠偏”策略4 (15)

一个简单实验带来的教学突破

――对《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教学改进5 (4)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探究功能

――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例5 (7)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创新教学设计5 (9)

“显化”逻辑思维方法教育之我见

――以《万有引力》一节的教学为例5 (13)

“合作探究式智慧课堂”的建构策略5 (15)

“螺旋型”教学结构在A层次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使用6 (4)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写方法探讨6 (9)

浅谈高中物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基于学生思维障碍的统计分析6 (11)

电动势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加工培养策略6 (14)

使有效提问成为高中物理课堂的助推剂6 (16)

2014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基于SEC模式的分析7 (4)

物理课堂中“思路教学”的策略及作用7 (10)

中学物理“思维型”课堂中事实性知识教学探讨7 (13)

基于“认知冲突”的概念转变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为例7 (15)

运用多元化理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8 (4)

对一道高考物理实验题的评析8 (7)

传统实验与DIS实验在向心力表达式得出过程中的对比分析

8 (9)

高三电场复习课片段设计与反思8 (12)

凸显本质 激活思维 自主建构

――耕读理念下对“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的评析8 (15)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9 (4)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原始问题的重要性9 (9)

基于“核心概念”的物理教学初探

――以《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为例9 (11)

“比热容”教学的四个优化9 (14)

“连接体问题”命题规律研究和教学策略9 (16)

善用“错误资源”: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10 (5)

摭谈物理学科德育的教学价值10 (8)

关于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目标的设定10 (12)

简易气体惯性演示仪的研制10 (17)

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研究11 (3)

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11 (6)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一个教学案例及其分析11 (10)

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实践

――以《力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为例11 (16)

*教材教法研究*

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制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探索1 (19)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1 (24)

激发学生潜能 打造绿色课堂

――《蒸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1 (26)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2 (19)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对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2 (22)

物理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几种不良现象及透析2 (25)

运用实验营造生动有趣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初探3 (19)

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引言”的教学为例3 (22)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3 (25)

优化教学行为 提升物理课堂内涵4 (19)

对照说明 立足实际 多措并举

――浅谈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几点思考4 (2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之我见

――参加省研讨会有感4 (26)

“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实践5 (19)

观察能力培养的八种途径5 (22)

分析教材,深度学习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教材分析与设计

5 (24)

物理教学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力6 (19)

“三动”课堂中的“交流助动”教学策略6 (22)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中《牛顿第一定律》为例6 (25)

节点法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妙用7 (19)

鲁科版高中物理《静电场》教学总结及思考7 (21)

“物理量的测量”课型的探究性设计7 (24)

浅谈一种启发法的运用7 (26)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8 (19)

以生成问题为主线,提升探究教学有效性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教学设计8 (22)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8 (25)

反思性学习助力高中物理学习9 (19)

融KPK教材理念于国内物理教材改革

――以力学部分的比较为例9 (21)

浅议课堂上如何激发高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9 (25)

利用教育理论设计 彰显复习课堂生命力10 (19)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10 (23)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0 (25)

谈谈《平面镜》教学中的先与后11 (19)

人教版和沪科版物理教材“抛体运动”内容的比较11 (21)

关于中学物理教材对“共振条件”表述的思考11 (23)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11 (25)

*走进实验区*

学生说题:高三物理习题课的新探索1 (28)

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剖析解题错误原因的实施策略1 (34)

教科版九年级《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教学设计2 (28)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研究2 (32)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STS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3 (28)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的教学体会

――也谈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3 (30)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设计、组织、诊断和反思

――以“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单元教学为例3 (33)

翻转课堂理念及《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教学设计

4 (28)

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微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4 (31)

激活课堂 有效探究

――初中物理“激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解读5 (28)

一堂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5 (30)

初中物理多样化作业浅谈5 (33)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课中的实践探索

――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6 (28)

基于“有用”思想的中学物理教学思考6 (33)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物理图景理论探讨7 (28)

DIS实验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中的应用7 (34)

《摩擦力》中“静摩擦力”的教材分析8 (28)

在研究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8 (30)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分析及改进8 (31)

“饮水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8 (34)

思维的广度、梯度和深度9 (28)

基于Origin8.0软件在运动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9 (31)

微波信息传输实验装置的设计9 (33)

例谈高中物理竞赛中Maclaurin公式的一阶和二阶近似

10 (28)

着眼学科素养 提升试题内涵

――以2015年厦门市中考物理试题为例10 (30)

以学生前概念为基础设计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例10 (33)

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11 (28)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11 (30)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则竖直面内圆周运动习题案例赏析11 (33)

*问题讨论*

用mv=Ft变式研究洛仑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运动的特点

1 (36)

三个宇宙速度的多种推导及教学启示1 (39)

平行板电容器带不等量电荷的若干问题1 (41)

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惯性系有选择性吗?1 (43)

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液体的浮力2 (36)

三道疑难习题的错误分析与正确解答2 (38)

浅谈弹力与摩擦力的临界问题2 (41)

不简单的“质量”2 (43)

万有引力常数3 (36)

“动”碰“静”模型剖析3 (38)

到底什么因素引起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3 (41)

例说教材中的“可以证明”如何证明3 (42)

微量作用大 析微而知著4 (36)

电磁感应中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与安培力做功功率的关系

4 (40)

对滚动摩擦力成因的深入思考4 (43)

对《原子结构》中一个常见问题的浅析5 (36)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探究5 (37)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的课堂提问设计5 (40)

球壳在带电与不带电两种情况下所呈现的两个类似性质

5 (42)

图像中的两类“斜率”5 (44)

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类比法引入电压的一点看法6 (36)

B处线圈无电流6 (38)

楞次定律应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6 (40)

略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发现学习”6 (42)

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7 (36)

小球在液体中下落的探讨7 (40)

物理理想实验及其教学功效探微7 (42)

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以初中物理动态电路的简化与分析为例8 (36)

把握定律核心 慎用二级结论8 (39)

小议物体动态平衡问题8 (41)

弹簧中的图像问题探讨9 (36)

对一道常见习题解法的纠正9 (40)

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分析9 (42)

正弦式交流电有效值与峰值关系教学新探10 (36)

拨云见“误” 探误露本

――例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物理问题陷阱10 (38)

从限流式到分压式电路的建构10 (41)

利用对比举例法教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案例10 (43)

曲线运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思考11 (36)

摭探天体运动分析中参考系的选择11 (38)

把物理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下“功率”的教学11 (41)

*考试研究*

论逻辑学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作用 1 (45)

关于速度、速率几点疑问的解答1 (47)

变力做功的八种解题方法1 (49)

家用电度表知多少1 (52)

2014年高考物理中的解题技巧2 (45)

关于高考状元笔记的几点看法和建议2 (49)

利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提升物理教学效果2 (51)

一种定量控制磁通量的方法3 (45)

也谈弹簧测力计调零3 (47)

有的放矢,提高二轮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浅谈新课改下重庆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策略3 (49)

加强试题实证意识 提高命制和解答质量4 (45)

2014年高考电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思想4 (50)

弹性碰撞问题的“抽丝剥茧”5 (45)

对功的再认识5 (47)

“求同寻异”法在解决双变量问题中的有效应用5 (49)

一道实验试题的巧妙实现5 (52)

生活趣味实验贯穿课堂 类比降低学生思维难度

――“电源和电流”新型教学设计6 (45)

循序渐进学“矢量”

――结合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编排顺序,谈“矢量”教学

6 (48)

对江苏高考题的思考与破解对策

――有效破解程序性知识叠加体模型6 (50)

发挥物理课本的作用 做好物理教学与中考复习

――结合2013年莱芜中考试题6 (52)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深度剖析及规律总结7 (45)

刍议如何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力7 (47)

运用“选点预设,互动生成”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以“简谐运动”为例7 (50)

以“电和热”为例 谈初中物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7 (52)

对带电粒子在速度选择器中运动的讨论8 (45)

斜面平抛及其衍生问题的讨论和应用8 (47)

问题表征视角下的高考力学题例析8 (50)

中考电学比例法应用题赏析8 (52)

2015高考万有引力与航天类试题评析9 (45)

例析一类物理问题几何关系的简便求法9 (48)

于细微处见真功

――赏析2015年浙江高考物理实验题9 (50)

2015年广东高考理综卷物理试题分析

――告别广东卷,备战2016高考10 (45)

与动能定理有关的应用10 (47)

极限与极端思维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10 (49)

巧借“转换思想”攻克高中物理难题10 (52)

电学非常规实验数据的图像法处理

――直线的探寻与发现11 (45)

应用Flash探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临界问题11 (50)

*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DIS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 (54)

用iPhone5s的摄像机巧测地球半径的方法3 (54)

用EXCEL研究合力和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关系5 (54)

基于DISLab的楞次定律创新实验设计6 (54)

用“几何画板”动态功能克服物理难点7 (54)

电磁法测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8 (54)

利用GeoGebra寻找有界磁场中的临界情况9 (54)

用DIS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四种方法及比较10 (54)

运用excel代替高等数学和作图软件作出复杂图像11 (53)

*专论*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纪念朱光亚教授诞辰90周年2 (54)

*物理实验*

多功能反射式声现象演示器1 (57)

巧用废旧笔芯演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1 (58)

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的改进1 (59)

探析水沸腾实验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 (60)

探究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实验的改进1 (61)

改进的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1 (63)

设计巧妙的几个物理实验2 (57)

简易火箭的制作方法2 (59)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的改进2 (60)

如何巧看电路的连接2 (62)

停电后学校教学状况面面观3 (56)

静电除尘的原理及演示实验的改进3 (58)

利用万用表测电阻法维修电水壶3 (61)

冰水混合终态问题的探析3 (62)

2015年江苏高考实验复习思考与命题展望4 (54)

对物质的熔化学生分组实验的改进4 (56)

努力培养高中生的实验设计能力4 (59)

从两道力学实验题谈起

――浅析物理试题的改编与创新4 (61)

完善高考实验,指引正确方向

――对2014年广东高考一道物理实验题的质疑5 (55)

例谈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

――以“互感和自感”为例5 (58)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改进初探5 (61)

“音调与频率关系”的演示实验设计5 (62)

用精巧实验丰富弹力教学6 (56)

用光电门测量加速度实验的系统误差分析6 (57)

农村初中开展校内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的实践与反思6 (61)

动手小制作――简易气垫船6 (63)

女生做物理实验时的心理辅导7 (56)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 (58)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吗7 (60)

一种电磁继电器应用的新型演示仪7 (62)

开发创新实验资源的几个实际案例8 (57)

用磁力棒玩具验证磁场的叠加法则8 (59)

研究合力随两分力夹角变化的规律8 (60)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物理原理9 (57)

提升物理实验的思考价值和趣味性的研究9 (59)

物理创新实验解题四部曲9 (61)

对一道中考实验题的探究与论证10 (57)

让物理课堂“魔力十足”的低成本小实验10 (60)

刍议物理学史中穆勒五法的应用10 (62)

趣谈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巧测物理量11 (54)

“隔空传音”展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电磁感应”课堂教学的实验创新导入及教学启示

11 (57)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数据处理11 (59)

对人教版教材中“光电效应”实验的商榷11 (61)

*教学设计*

巧用“白板”炫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1 (64)

习题教学中显化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条途径1 (67)

《圆周运动》的教学及磨课体会1 (72)

《透镜》说课1 (78)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探讨2 (64)

情境中类比 方法中建构

――以“电场强度”教学为例2 (65)

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疑”的教学模式2 (68)

“活动单导学”方式下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思考与探索2 (71)

“三探二引”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

――以“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为例2 (75)

“测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片段)2 (77)

“课堂观察”国外研究初探3 (64)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3 (68)

由表及里循善诱 刨根究底始见真

――“自感现象”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尝试3 (72)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堂教学反思3 (74)

对《太阳与行星引力》一节的研讨3 (77)

在小组有效互动中实现分层学习

――物理课堂小组合作的案例点评3 (79)

理解教学及其教学设计4 (64)

利用等效电阻巧析一道变压器高考题4 (67)

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4 (69)

基于以自主合作为中心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微探4 (72)

改进“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案4 (75)

论翻转课堂反馈的及时性

――以《声音的特性》为例4 (78)

“1342”初中物理模式教学探讨5 (64)

维续经典 创造思维新域

――同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总结与二次开发

5 (67)

对中美两套高中物理教材例、习题的比较分析5 (71)

精心设计实验 化解教学难点5 (75)

立足生成 彰显方法 优化教学

――对《电动势》教学的思考5 (77)

《物体的浮与沉》实验反思教学案例

――“五部曲反思策略”研究案例6 (6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安培力》教学设计6 (67)

让物理复习课动起来6 (70)

运用DIS探究“导体的伏安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3节《欧姆定律》6 (73)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飞机投弹与平抛运动》教学实践与反思6 (79)

刍议概念图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7 (64)

有效设计课堂问题 力促学生智力发展7 (66)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启迪学生思维 形成良好解题能力的探讨

7 (70)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建构及教学设计

――以《大学物理》中“牛顿运动定律”为例7 (72)

高中物理探究性作业实施的探讨8 (64)

《磁现象和磁场》教学设计8 (66)

感生电动势的理解与应用

――对《物理教师》一篇论文的质疑8 (70)

新疆中考物理实验题与物理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8 (73)

创设问题链促进物理概念教学8 (77)

测量地铁加速度的曲折之路

――记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9 (64)

浅析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物理教学区别9 (65)

合理创设情境 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以“多用电表的使用”为例9 (68)

精心设计 提高物理课堂学生参与效果9 (71)

欧姆表读数教学探骊9 (74)

《固体》和《液体》教学设计9 (76)

关于“简单机械”教学的思考10 (64)

内地西藏班高中物理“先学后教”学案编写的探讨

――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到“变压器”10 (66)

教学设计要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

――以“蒸发”的教学设计为例10 (69)

高中物理“三学四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10 (72)

电学复习课的设计与反思10 (75)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10 (77)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11 (63)

构建立体化初中物理课程群11 (68)

科学素养视野下的中日高中物理教科书分析

――以“物体的运动”部分为例11 (71)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设计11 (75)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六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及反思,探究式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逐渐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对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结合当前初中教学实情,应用探究式教学是必然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有着广泛及狭义之分,广义的探究是指一切通过独立而解决的活动,不仅包括人能够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深思熟虑的探索。狭义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以自然界为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而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独自自主的学习及合作谈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为参照,最终让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及讨论,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当然,并一定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探究,也可挑选几个重要的步骤。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想象进行科学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为“猜想—反驳”模式、“假说—演绎”模式、“问题—归纳”模式,下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1、“猜想—反驳”模式

“猜想—反驳”模式是指先提出问题,对其进行设置猜想,然后对其提出反驳,最后进行研究立论。实施该探究模式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引发不同的猜想。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当小球被提出去后,为什么越滚越慢呢?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当小球离脚之后,也就不再受到脚施加给它的压力,所以速度也就越来越慢,直到静止为止。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反驳:如果采取同样的力将同一个球踢出去,在水泥地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滚的越来越远,但在草地上滚的距离就比较近,由此表明摩擦面越光滑球滚的距离也就越大,与摩擦面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摩擦,那球就不会停下来,一直进行运动。由此表明: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且在不同条件下滚动的距离不一样,是受到摩擦阻力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本次探究活动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假说—演绎”模式

“假说—演绎”模式是指首先发现问题,然后搜集事实,然后设置假说,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演绎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有所不同,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探究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概念或原理总先于经验。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灯泡的亮度与什么因素相关,首先,教师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并决定灯泡的亮度?要求学生在课下对其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如在220V的额定电压条件下,分别选取一只额定功率为15W的灯泡,另一只功率为100W的灯泡;在并联的情况下,100W的灯泡较亮,15W的灯泡亮度较暗;但在串联电路中,15W的灯泡较亮,100W的灯泡较暗。此外,家庭电路中,不同的发光体其亮度也不同。然后设置假说“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大小可能影响和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再对探究结果(www.kuaihuida.com)进行推论“在家庭电路中,照明设备亮实际功率越大,其亮度就越高,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即额定功率大。”对此推论则可进行相关论证,为可要求学生对家庭设备及照明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证据及资料,辅以证据。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

3、“问题—归纳”模式

所谓的归纳探究则是指从事或个别出发,通过探究进而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相关探究。在进行归纳探究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观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经过分析最终归纳出结论。其基本步骤为事实讨论——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首先,教师可摆出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基础,进行大胆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水或者沙子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吗?根据这个猜想,设计相关试验。可这样设计实验:将一杯水与一杯沙子同时放在一个电炉上进行加热,确保两被物体的质量及加热时间均相同,然后不断对一杯沙子进行搅拌,再观察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较快,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记录。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最后,归纳出规律,得到结论如下“质量相同的物理在同一条件下,若吸热的本质及散热的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归结为物质的比热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设计物理实验,尽量简化探究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典型案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艳华。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J].考试周刊,2010,(15):181-181.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 篇七

一、教材分析: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案 篇八

1 立足新课标,科学诠释与理解是实施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学案是指关于学习的预案、方案。新课程背景下,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实施。这样,学案就不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而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指南与参考,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组织顺序、学习方式的安排、学习进程的诊断与反馈、呈现的媒体手段、学生认知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设计性。一句话,它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科规律与学习心理规律的学习重点选择、难点析疑与方法指导、学习互动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学后反馈等环节。

但是,要发挥这种模式的功能并使之最大化,需要立足新课标,科学诠释与理解学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任何初中物理教学模式都不能僵化,应该具有负反馈特征。负反馈的优点在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实践条件、不同的教学实践主题、不同的教学实践主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实践评价指标,可以及时有效地改进模式,并在具体的环境中不断优化,使之适应教学的具体对象。如何才能具有负反馈特征?那就意味着物理课的学案编撰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不仅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的每一步都要让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与成功之处。只有在学生有效表达后才可能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例如,某位教师设计了一份《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学案,预设的教学流程包含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练习、书面练习等环节。这样的一份学案,缺少的就是有效反馈。如果再对学案稍作修改,教师边讲解、学生同步练习、教师在每个环节巡视,小组讨论总结、教师全班总结,然后再次分组练习巩固,那么教师在巡视中形成的师生互动就是一个有效的负反馈,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次,这种物理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校和地方提供的教学硬件条件基础上。比如,曾有教师设计出的学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状况,但是,若是该校没有视频展示台,那么这个设计就不是一个有效的设计,此时,或许传统的分组观察实验效果更好,或者用普通光学投影仪演示效果也行。再如,有的学校购置了传感器组件,有力传感器,那么,在《力的作用相互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传感器动态演示相互作用力,把力的抽象性质“等大、反向、同时”通过屏幕上不断变动的对称图形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在探究浮力规律的学案式教学中,学案的设计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浮力实验器材,是弹簧秤和溢水杯结合的传统型浮力实验器还是使用了力传感器的浮力测量装置。

再次,学案式物理教学模式还必须紧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应该突出的两个特点:直观性、可参与性。因此,初中物理学案式教学模式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两个特点,并在学案式教学的各个阶段兼顾到这两个特点。比如,在《滑轮》的教学中,有些学案设计的流程是:教师谈话引入、教师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学生回答学案上预设的利用滑轮原理的几道计算题、教师进行评讲、教师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这样的安排没有最大程度地体现初中物理的特点。如果考虑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可参与性,不妨这样设计学案的流程:首先,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升旗的滑轮装置;其次,让学生实验探究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接着,师生共同探究(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结合)滑轮组的工作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学过的杠杆原理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生分组竞赛,设计符合特定要求的滑轮组(省力或省距离的滑轮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学生分组的实验不要只是教师演示,能够让学生揭示的实验结论、实验规律,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能够学生当堂板演的物理计算与作图、推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或分组讨论交流。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物理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因班而异、因师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是实施学案式教学模式的最高策略

多年来,涌现过许多教学模式,毋庸讳言,其中许多模式没有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是哗众取宠、昙花一现;反之,某种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要想生命力旺盛,它就必须能够经得起教学实践的考验,这种考验最起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富有内涵的教学与教育意义上的思考,促使我们能够采取合适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2.1 学案式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因班而异”

班级是一群学生的集体,但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量相加。不同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本能力,特别是在物理学科上的兴趣不同。此外,不同班级的集体文化倾向、集体学科兴趣氛围和集体自我认知水平也不一样。这些早已为教育学家们承认。因此,学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编撰学案之前,有必要充分了解,此学案即将使用的班级的学生情况,在本学科中掌握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状态如何?该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整个班级的集体文化氛围如何?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情况如何?决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班级都一定使用同一套学案。

举个例子,有位教师任教两个不同类型的班级,甲班学生集体倾向较活泼,敢说、敢做;乙班学生大多数较文静,爱冷静思考。当然,这除了跟学生有关,还跟两位班主任的管理风格有关。于是,在教学《动能 势能 机械能》时,这位教师为两个班级设计了风格迥然不同的两套学案。甲班学案设计的思路侧重于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内容中有“自己设计类似于课本的实验,探究斜面上小车下滑距离与小车质量和小车下滑高度、到下面底端速度大小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环节,安排小组推荐发言人上讲台讲解各自实验的体会;乙班学案设计的思路是侧重于推理与讨论,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内容中有“预习课本介绍的实验,思考怎样由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斜面上小车下滑距离与小车质量和小车下滑高度及小车在斜面底端速度大小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环节则让其集体观察教师的演示后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各组推荐代表介绍自己的思路,然后各组互相研讨如何能够进一步改进此实验?

2.2 学案式教学模式还必须因师而异

不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正是不同的教育风格才使教育显露出勃勃生机,才使个性不同的学生能在不同的但是合适的教育土壤中茁壮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最明显的两类风格是,一类为“演绎型”;一类为“归纳型”。所谓“演绎型”,是指偏重于逻辑的推演与结构的演绎,这种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人以“紧密”的感觉,这种风格的教师在学案式教学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呈现、实验与现象展示的时空顺序、学生预习、课堂的学习、练习巩固等步骤只是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的知识体系的逻辑构造过程;所谓“归纳型”,是指偏重于对零散材料的充分学习之后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归纳,这种物理教师的课堂给人以“发散”的感觉,这种风格的教师在学案式教学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呈现可能是违背知识体系的顺序,实验与现象展示的时空顺序可以随机,学生预习就是学习,课堂的巩固练习中也有生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归纳的能力处于初步发展中,因此,要上好这种课,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这种课因为“容易出彩”,公开课教学采用这种类型学案式教学的教师较多,但平时坚持使用的人很少。因此,一所学校,同一年级,如果不同的教师分任几个不同班级,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须因师而异。否则,会因教师“水土不服”而导致教学失败。

2.3 学案式教学模式还必须因教学内容而异

显然,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形式成为束缚成功的绊脚石。在进行力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就应该注意到,学案式教学的学案中至少应强化力的三要素问题的预习、课堂练习及巩固反馈练习,特别是其中的力的图示,可以在学案中安排较大分量的练习,使之通过操作性练习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后续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乃至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电路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应该注意到学案中附上实验的电路图或部分电路图让学生自己完善,让学生按照学案中事前画定的表格或学生在学案上课前设计的表格中填写实验得到的数据,并要求学生将自己归纳的步骤、结论总结在学案上,作为后续学习的重要资料。

3 细化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案的可操作性与科学预见性是学案式教学成功的保证性策略

初中物理教案 篇九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横截面积为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导线代替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

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还有千欧()、兆欧(),多大的阻碍作用是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通过的电流是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电阻和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跟材料关系.根据前面实验数据直接填入记录表.

说明通过锰铜导线电流大于通过镍铬合金的电流.

结论

学生实验并记录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锰铜

镍铬

长度

相同

截面积

相同

电流

电阻

实验2

研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同

长度

1

0.5

截面积

相同

电流

电阻

实验3

研究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同

长度

相同

截面积

电流

电阻

分析说明.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实验4

研究电阻与温度关系.

实验装置图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一般地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结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由于导体电阻由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共同决定,所以要比较两种不同材料电阻的区别,必须取相同长度、截面积、相同温度的导体加以比较,课本上列出了长1米截面积为1毫米在0℃时不同材料的电阻值.

我们前面讲的电阻单位是欧姆,从导体本身性质角度来说就是在温度为0℃时,长106.3厘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水银柱所具有的电阻.

学生看P92页表,回答下列问题:

哪些材料导电性能好?

为什么常用铜或铝做材料,而不用便宜的钢铁?

探究活动

【课题】

1.导体电阻的微观机制

2.不同导体电阻差别的微观机制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十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永辉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南苑中学

参考文献:

李琛.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这10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