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望范文 篇一
[关键词] 随机变量 数学期望 经济应用
数学期望(mathematical expectation)简称期望,又称均值,是概率论中一项重要的数字特征,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通过探讨数学期望在经济和实际问题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以期起到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切身体会到“数学的确有用”。
一、决策方案问题
决策方案即将数学期望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加以决策。它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可能采取的方案中做出选择和决定。具体做法为:如果知道任一方案Ai(i=1,2,…m)在每个影响因素Sj(j=1,2,…,n)发生的情况下,实施某种方案所产生的盈利值及各影响因素发生的概率,则可以比较各个方案的期望盈利,从而选择其中期望盈利最高的为最佳方案。
1.风险方案
假设某公司预计市场的需求将会增长。目前公司的员工都在满负荷地工作着,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考虑是否让员工超时工作或以添置设备的办法提高产量。假设公司预测市场需求量增加的概率为p,同时还有1-p的可能市场需求会下降。若将已知的相关数据列于下表:
由条件可知,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使员工超时工作或添加设备都是合算的。然而现实是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出现,因此要比较几种方案获利的期望大小。用期望值判断,有:
E(A1)=30(1-p)+34p,E(A2)=29(1-p)+42p,E(A3)=25(1-p)+44p。
事实上,若p=0.8,则E(A1)=33.2(万),E(A2)=39.4(万),E(A3)=40.2(万),于是公司可以决定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若p=0.5,则E(A1)=32(万),E(A2)=35.5(万),E(A3)=34.5(万),此时公司可决定采取员工超时工作的应急措施。由此可见,只要市场需求增长可能性在50%以上,公司就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期利润的增长。
2.投资方案
假设某人用10万元进行为期一年的投资,有两种投资方案:一是购买股票;二是存入银行获取利息。买股票的收益取决于经济形势,若经济形势好可获利4万元,形势中等可获利1万元,形势不好要损失2万元。如果存入银行,假设利率为8%,可得利息8000元,又设经济形势好、中、差的概率分别为30%、50%、20%。试问应选择哪一种方案可使投资的效益较大?
比较两种投资方案获利的期望大小:
购买股票的获利期望是E(A1)=4×0.3+1×0.5+(-2)×0.2=1.3(万元),存入银行的获利期望是E(A2)=0.8(万元),由于E(A1)>E(A2),所以购买股票的期望收益比存入银行的期望收益大,应采用购买股票的方案。在这里,投资方案有两种,但经济形势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做出选择的根据必须是数学期望高的方案。
3.面试方案
设想某人在求职过程中得到了两个公司的面试通知,假定每个公司有三种不同的职位:极好的,工资4万;好的,工资3万;一般的,工资2.5万。估计能得到这些职位的概率为0.2、0.3、0.4,有0.1的可能得不到任何职位。由于每家公司都要求在面试时表态接受或拒绝所提供职位,那么,应遵循什么策略应答呢?
极端的情况是很好处理的,如提供极好的职位或没工作,当然不用做决定了。对于其他情况,我们的方案是,采取期望受益最大的原则。
先考虑现在进行的是最后一次面试,工资的期望值为:E1=4×0.2+3×0.3+2.5×0.4+0×0.1=2.7万。
那么在进行第一次面试时,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接受一般的值位,期望工资为2.5万,但若放弃(可到下一家公司碰运气),期望工资为2.7万,因此可选择只接受极好的和好的职位。这一策略下工资总的期望值为4×0.2+3×0.3+2.7×0.5=3.05万。
如果此人接到了三份这样的面试通知,又应如何决策呢?
最后一次面试,工资的期望值仍为2.7万。第二次面试的期望值可由下列数据求知:极好的职位,工资4万;好的,工资3万;一般的,工资2.5万;没工作(接受第三次面试),2.7万。期望值为:E2=4×0.2+3×0.3+2.5×0.4+2.7×0.1=3.05万。
这样,对于三次面试应采取的行动是:第一次只接受极好的职位,否则进行第二次面试;第二次面试可接受极好的和好的职位,否则进行第三次面试;第三次面试则接受任何可能提供的职位。这一策略下工资总的期望值为4×0.2+3.05×0.8=3.24万。故此在求职时收到多份面试通知时,应用期望受益最大的原则不仅提高就业机会,同时可提高工资的期望值。
二、生产和销售利润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不论是厂家的生产还是商家的销售,总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都不利于获得最大利润。但供应量和需求量又不是预先知道的。理性的厂家或商家往往根据过去的数据(概率),用数学期望结合微积分的有关知识,制定最佳的生产或销售策略。
假定某公司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市场,并试图确定其产量。估计出售一件产品,公司可获利m元,而积压一件产品,可导致损失n元,另外,该公司预测产品的销售量X为一个随机变量,其分布为p(χ),那么,产品的产量该如何制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假设该公司每年生产该产品χ件,尽管χ是确定的,但由于需求量(销售量)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收益Y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是X的函数:
于是期望收益为,问题转化为,当χ为何值时,期望收益可以达到最大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不难求得。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求目标函数期望的最大最小值。
三、委托―问题
在经济生活中,委托―是非常普遍的,例如老板和员工、股东和经理等等。老板希望在给员工支付工资的同时确保员工能恪尽职守地工作,而员工则希望在拿到薪酬的同时尽量少工作。那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来确保两方面的平衡呢?我们可以用双方利润的数学期望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如果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老板的利润会随着员工的努力程度而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员工的努力程度不变,老板的利润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简单综合为运气好和运气差。假设这两方面的影响可概括如下:
由上表数据知,当利润为最小(10万)和最大(40万)时,老板可确定员工是否努力工作,在其他情况下无法确定,因此,员工可能会偷懒。另一方面,员工工作只是为了工资收入,努力工作会增加他的劳动成本,简单起见,记其努力工作的劳动成本为10万元,而不努力工作的劳动成本为0万元。因此,对于老板来说,最有利的结果当然是员工努力工作,这是因为老板的期望利润为:当员工努力工作时E1=20×0.5+40×0.5=30万;当员工不努力工作时E2=10×0.5+20×0.5=15万。那么,如何能保证员工能够努力工作呢?我们可以考虑不同的报酬形式:固定工资12万元;对员工的努力作出奖励。假设老板可制定报酬计划如下:若利润不超过20万,工资为0,若利润达到40万,工资为24万;分享利润。假设老板可制定报酬计划如下:当利润少于18万时,工资为0,当利润高于18万时,超过部分作为工资奖励给员工。
在这三种报酬形势下,我们分别考虑老板和员工双方的利益;
第一种情况:员工无论努力与否,工资均为12万,但若努力工作,会增加劳动成本10万元,因此员工一定选择不努力工作。对于老板而言,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净利润只能为(10×0.5+20×0.5)-12=3万,而员工努力工作时净老板可获得的利润高达(20×0.5+40×0.5)-12=18万。因此,固定工资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同时,期望利润也很低。
第二种情况:对员工而言,当努力工作时,期望工资收入为 万,减去劳动成本10万,净收入为2万。而如果不努力工作,工资只能为0。所以员工一定会选择努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老板的期望利润为(20-0)×0.5+(40-24)×0.5=18万,较之第一种情况大为增加。
第三种情况:对员工而言,当努力工作时,期望工资收入为(20-18)×0.5=1万,减去劳动成本10万,净收入为2万。
而如果不努力工作,期望工资收入为0×0.5+(20-18)×0.5=1万,没有劳动成本,净收入为1万。所以员工也会选择努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老板的期望利润总可以确保为18万,较之第一种情况也是非常有利的。
由此可知,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引进一定的激励机制,委托人把自己的利益有效地融入人的利益之中,有利于解决双方的矛盾。
四、问题
设每张福利售价5元,各有一个兑奖号。每售出100万张设一个开奖组,用摇奖器当众摇出一个6位数的中奖号码(可以认为从000000到999999的每个数等可能出现),兑奖规则如下: 如果兑奖号与中奖号的最后一位相同者获六等奖,奖金10元(中奖概率为0.1);兑奖号与中奖号的最后二位相同者获五等奖,奖金50元(中奖概率为0.01);兑奖号与中奖号的最后三位相同者获四等奖,奖金500元(中奖概率为0.001);兑奖号与中奖号的最后四位相同者获三等奖,奖金5000元(中奖概率为0.0001);兑奖号与中奖号的最后五位相同者获二等奖,奖金50000元(中奖概率为0.00001);兑奖号与中奖号全部相同者获一等奖,奖金500000元(中奖概率为0.000001)。另外规定,只领取其中最高额的奖金,试求每张的平均所得。
所以彩民的每张的期望所得为:
那么,一个开奖组(100万张)可将所筹得的500万元中的350万元以奖金形式返还给彩民,其余150万元则可用于福利事业及管理费用。因此,中奖与否虽然是随机的,但一种的期望所得是可以预先算出的,计算期望所得也是设计一种的基础。
数学期望以及概率论中其他概念在经济生活中类似的应用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本文从中选取几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我们的广大学生和经济工作者,学好用好数学,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用,更好的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秀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学期望范文 篇二
中职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多数学生的理科基础尤为薄弱,数学自然也不例外。数学教学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诱导及传统教学行为的作用下,数学长期以来被学生们视为枯燥、烦琐、艰难的代名词。学业基础较弱的同学更是把数学视作洪水猛兽,惟恐避之不及。视数学学习为畏途几乎是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普遍现象。
2.教与学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师由于较少接触初中教学的实际,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成绩不理想者的学习状况缺乏切实的了解,大多数职校老师对于来职校就学的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诸如“成绩差,学习习惯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佳”等,但对其原因却缺乏明确、细致地把握,由此造成中职数学教学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教得很累,效果却不甚理想。
3.触目惊心的考试成绩。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会面临尴尬的数学考试成绩,往往是一次考试下来,老师摇头,学生叹息,师生皆伤心。
4.无可奈何的教学评价。因为中职没有全面的升学压力,学校教学的重点一般放在专业教学,学校教学管理的焦点一般亦在专业教学。因此,对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通行的办法往往是消极处理,即一再降低教学难度,概念了解即行,公式会代即可。与之相应的是考试难度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步骤要少,计算要简,综合程度要低,甚至没有综合应用类题目。考试的目的几乎畸形地退化为尽最大可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考试,而不是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教学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教师对学生不良学业基础缺乏诊断性的细致了解,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学业评价的尴尬局面、学科教学目标的事实失控。在这样的教学局面下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失落。对于学生,将势必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进一步影响其赖以谋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对于教师,由于缺乏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激励,将丧失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动力,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由此,在教学上教和学双方共相长的期望将无法变成现实,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职校教师经过几年职业教学生涯,感觉自己不是“长高”了,而是“变矮”了,便是上述教学局面的一个直接例证。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期望
1.中职数学教学的对象及中职数学课程的地位(1)中职数学教学的对象。在我国,高中段教育的入学要求是依据学生的中考成绩,一般情形下,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进入各类普高继续学习,成绩中等及中等以下同学进入各类职校学习。而据调查显示,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与学生总体学业成绩的好坏基本呈正相关,有例外的约占10%?15%,也就是说,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学习困难,这一数据印证了中职教师对于职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基本判断。但差在哪里?原因何在?对于学生个体,情形又如何?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在展开中职数学教学前,必须对这些问题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出现前面所述的尴尬局面。(2)中职数学课程的地位。由于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岗位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与此相适应,在中职教学的执行中,教学的重点、教学管理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作为普通文化课的数学,一般认为它的作用仅仅是和其他文化课一起起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而这一种普遍的“共识”是造成中职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中职数学教学期望确立的原则。(1)中职数学教学要姓“职”。职业教育要姓“职”,同样,中职数学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其首要的原则便是:中职数学教学也要姓“职”,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只有把中职数学教学放到职业教育的大视野中,其现实期望的确立才能更加清晰,中职数学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2)吸收现代教育的新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级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有利于职教发展的政策和举措纷纷出台。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实践者,吸收、消化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使数学成为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师理应努力的方向(3)渗透学科教学的变革精神。近年来,数学学科教育的变革正越来越改变着数学的传统形象,简单地说,随着数学教学变革的深入/‘数学变得有用了,变得可亲了,变得容易学了”。作为数学教师,无疑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改变“自己手上”的数学形象;作为职校数学教师,面对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教学对象,更应走在数学教学变革的前列。
3.基于现实的中职数学期望。根据前面所述的中职数学教学期望确立的三原则,中职数学教学期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新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前所述,在现行的高中段招生模式下,中职学生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她)们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老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地激发。因此,当学生来到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应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中职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打开属于中职数学教学自己的新局面。2)强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打造学生思维品质。国际数学教育界关于基础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已达成了以下共识“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并不只是要进行现代数学的教学,而是要进行数学的现代教学,要把基础数学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思考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打造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3)完成数学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准备。作为学科课程的数学,无疑应承担学科教学的功能性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关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为“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数学课程在职业教学的基础地位,学科教学的深度、广度的把握,内容的取舍还取决于不同专业课程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数学教学应由此作出相应的调整。(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职校数学教学要姓“职”,才有可能走出中职数学教学的困境。数学教学姓“职”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功能性目标上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负责精神、合作精神、细致耐心的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5)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获取,同时也是学生体验情感、锤炼品格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中职数学教学现实期望的实施策略
1.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数学学习调查,传递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学习关怀。目前,职校对于入学学生进行学习调查的通行做法是进行摸底考试,这一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中职学生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通过一个暑假的洗涤已渐渐淡化,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场摸底考,犹如当头棒喝,唤醒、强化了他她)们学习失败者的痛苦记忆,以这样的心态进入新的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调查,正确、可取的方法是:废弃简单的没有人情味的学科摸底考试,代之以学科为单位对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的学习调查,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帮助每一位同学分析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改善学习。华东师大张奠宙先生主编的“数学教育研宄前沿”丛书中,田中、徐龙炳、张奠宙撰写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学生数学运算、推理、图形识别技能的调查表,丛书中章建跃撰写的《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提供了3份中学生数学学习调查问卷。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进行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调查,结合调查进行诊断性分析,确认学生个体数学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类别,如“智力型、非智力型、外因型”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生数学技能方面的学习调查,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自己数学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存在的差距等,为学生认同数学学习、改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和学生共同探讨中职数学学习的目标并引导学生认同。通过前期的诊断性数学学习调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了更好的自我认识,并且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中职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学习关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初步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消解了学生因为数学学习不理想而形成的对于数学老师、数学课堂的排斥心理,为师生之间展开数学学习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职数学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使学生认识到中职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的不同,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认同中职数学学习的一般期望及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个体期望。
数学期望 篇三
农村初中学生对教育他们的数学老师有什么要求呢?在他们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想法?通过我校一个省级立项课题的问卷调查得到以下四项数据。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目中的好数学老师是侧重教师的工作态度,而对知识渊博的要求较少;在日常上课时,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是那么喜欢,说明农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望较低,当学生回答错问题时,总希望明示纠错;对于学生作业的批改,希望有评语,有修改的学生占多。
从上面的分析使我们明白:在农村的教学环境下,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首先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职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农村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一)要激发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1. 敦促教师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设计一个蓝图
数学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自我分析、环境分析,来确立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为自己专业成长设计的一个蓝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2. 把实践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
引导数学教师通过建立“学习―实践一反思”来提高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水平和能力,要求教师每天写教学反思,及时地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补充在教案之中。
3. 大力提倡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
引领数学教师增强教师的专业责任感,保持积极上进的态度,精通育人业务和教书业务,逐步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境界。 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学校设立新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档案,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进行细化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成长渴望,注重阶段目标的达成。
(二)以校本研究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1.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研训制度
校本研训是一种在现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与培训,是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师在职研训模式。 开展这样的培训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整体性革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2. 开展教师阅读和教师论坛活动
在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推荐《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多种书籍,让教师自行阅读,然后在科组活动中,每两周进行一次谈读书的活动,让教师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教师的专业阅读习惯。 在科组教研活动中,通过传、帮、带、导等方法,对年轻数学教师从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跟进指导和培养,通过每月一专题的讨论,以及数学科组的沙龙研讨等活动,能促使年轻数学教师快速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
3. 教学反思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使教师的经验变成财富。 教学前的反思重点瞄准三维目标的制定这个突破口,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使教学思想科学化,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重点围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中心,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行为互动化,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状态这个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经验和评价能力,从而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4. 发挥专业引领与示范辐射作用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设“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要以通过名师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课例分析、教学问题恳谈等方式,让广大数学教师在互动交流中汲取营养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感悟能力。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
数学期望范文 篇四
【关键词】学前教育;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国将有495万高校毕业生。〔1〕从2005年起,国家建立了以教师资格认证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师范毕业生将同其他毕业生一样,面临用人单位严格的筛选。这些变化给师范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许多研究者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期望值高,但信心不足,不愿承担风险,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特定专业还会由于专业特点而存在不同的就业障碍,如:师范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管理体制限制及学校的培养和教育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除此之外,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遇到了就业率低、性别歧视、就业层次低、用人单位不愿承担女性“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费用等难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阻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就业期望有密切关联。就业期望是指个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2〕显然,就业期望是个体择业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它影响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因此,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对他们应对择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讨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以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06级、05级、04级三个年级的女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51份,回收问卷146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为142份。生源地为沪籍102人,非沪籍36人,另有4人不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就业期望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
(1)声望地位和稳定感期望(如个人对工作后取得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期望)。(2)外在价值期望(如工作后对单位提供晋升机会的期望)。(3)内在价值期望(如自我实现的期望)。
第二部分为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为自我因素(包括个人实力与人际关系)与环境因素。
第三部分为两道开放式问题,旨在让被试直接表达对就业期望的意见与看法。
问卷采用利克特5点评分法,以各项得分总和的均值作为衡量指标。就业期望的评定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很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具体评分标准为“很重要”1分,“重要”2分,“一般”3分,“不太重要”4分,“不重要”5分。就业期望总分均值越低说明就业期望越高。个人能力评估的评分标准亦相同,即:“非常好”1分,“比较好”2分,“一般”3分,“不太好”4分,“极度不好”5分。个人能力评估总分均值越低说明个人评估越高。
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9,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者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探究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期望
研究者针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的三个方面,即声望地位和稳定感期望、外在价值期望和内在价值期望,分别进行了分析(见表1、表2、表3)。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三方面的重要性指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对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的期望、内在价值的期望、外在价值的期望。各指标的加权分数介于1.5~2.1之间,重要性指数介于40.01~55.54之间,其中重要性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提供医疗、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工作稳定性较好和单位在大中型城市。
(二)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
1.自我因素
(1)个人评价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研究者对个人评价与就业期望及其各部分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得到肯德尔相关系数(见表4)。
表4数据显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个人评价与其就业期望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个人评价与内在价值期望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声望地位和稳定感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在价值期望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
(2)生源地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研究者对不同生源地女生就业期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沪籍女生的就业期望 x=2.027,σ=0.3949;非沪籍女生的就业期望x=2.065,σ=0.3310。对两者进行t检验,得t=0.265,p=0.608。此结果表明,非沪籍女生的就业期望略高于沪籍,且集中程度较高,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沪籍和非沪籍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
(3)年级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F检验,对不同年级女生的就业期望进行方差分析,得:F=3.939,p=0.022。此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不存在显著差异。
2.环境因素
(1)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
通过分析各年级女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研究者发现,她们总体上对当前就业形势持积极态度(见图1)。
图1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女生大多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一般,一部分认为比较乐观,仅有极少部分认为悲观。
(2)对求职过程中性别因素的看法
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普遍认为求职过程中性别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大多数认为女生处于劣势(见图2)。
图2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女生中的大多数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男生优于女生。
(3)家庭月收入与月消费水平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与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具体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与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水平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
(4)家庭和重要朋友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与家庭和重要朋友的影响之间的相关系数rw=0.031。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
四、讨论
(一)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各指标重要性指数介于40.01~55.54之间,这一范围较2002年的大学生总体就业期望水平高出将近一倍。〔3〕其中她们对职业的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的期望最高,其次是内在价值期望,最后是外在价值期望。这种高就业期望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寻求大中城市中福利高、社会保障健全、稳定性好的职业。
从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人评价的影响尤其显著。其中,内在价值期望与个人评价最为相关。
研究结果还反映出,该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男生优于女生”,但是她们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却比较积极。这反映了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渴望成就事业,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性别弱势观念的影响。
(二)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干预,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根据本研究显示的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就业期望的特点 ,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干预,促使她们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从研究结果来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对自身进行评价时,多以生理条件和学习成绩为准绳,对就业形势、职业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首先,不少女生并没有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她们尚存在“天之骄子”等观念,对自身评价偏离实际情况。其次,学前教育工作性质决定了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拥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女生对这一职业要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忽视对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价。〔4,5〕片面的自我评价也是她们高就业期望形成的原因之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转变观念,结合就业形势、职业要求等因素,对自身进行理性评价是确立合理就业期望的关键。
Clem Adelma认为,师范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专业支持。〔6〕但是,目前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儿童发展的需求,对教学组织、问题解决以及实际运用教育理论等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难以胜任有效的教学工作。〔7〕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职业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客观上给她们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带来了阻力。因此,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女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1)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2)就业期望受个人评价影响显著。(3)大多数女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男生优于女生”,但仍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2007〕13号〔S〕.2007.
〔2〕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3):18.
〔3〕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青年研究,2002.
〔4〕〔7〕LORNA KSCHAN, ELIZABELTHJMELLOR.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2:253,62-63.
〔5〕〔6〕GAJENDRA K VERMA.Inequal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1,101.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n Career Expectancy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 Female Undergraduat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Wang Ling, Shen Jiao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数学期望范文 篇五
一、与不等式同行
例1 设[S]是不等式[x2-x-60]的解集,整数[m,n∈S].
(1)记“使得[m+n=0]成立的有序数组”为事件[A],试列举[A]包含的基本事件;
(2)设[ξ=m2],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ξ].
解析 (1)由[x2-x-60]得,[-2x3],即[S={x|-2x3}],由于整数[m,n∈S]且[m+n=0],所以[A]包含的基本事件为(-2,2),(2,-2),(-1,1),(1,-1),(0,0).
(2)由于[m]的所有不同取值为-2,-1,0,1,2,3,
所以[ξ=m2]的所有不同取值为0,1,4,9,且有[P(ξ=0)=16,][P(ξ=1)=13],[P(ξ=4)=13],[P(ξ=9)=16],
故[ξ]分布列为
[[ξ]\&0\&1\&4\&9\&[P]\&[16]\&[13]\&[13]\&[16]\&]
所以[Eξ]=[0×16+][1×13+][4×13+][9×16=][196].
二、与函数相约
例2 某花店每天以每枝[5]元的价格从农场购进若干枝玫瑰花,然后以每枝[1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当天卖不完,剩下的玫瑰花作垃圾处理。
(1)若花店一天购进[16]枝玫瑰花,求当天的利润[y](单位:元)关于当天需求量[n](单位:枝,[n∈N])的函数解析式。
(2)花店记录了100天玫瑰花的日需求量(单位:枝),整理得下表:
[日需求量[n]\&14\&15\&16\&17\&18\&19\&20\&频数\&10\&20\&16\&16\&15\&13\&10\&]
以100天记录的各需求量的频率作为各需求量发生的概率。
①若花店一天购进[16]枝玫瑰花,[X]表示当天的利润(单位:元),求[X]的分布列,数学期望及方差;
②若花店计划一天购进16枝或17枝玫瑰花,你认为应购进16枝还是17枝?请说明理由。
解析 (1)当日需求量[n]≥16时,利润[y]=80.
当日需求量[n]
所以[y]关于[n]的函数解析式为
[y=10n-80(n
(2)①[X]可能的取值为60,70,80,并且
[P(X=60)=0.1,P(X=70)=0.2,P(X=80)=0.7.]
则[X]的分布列为
[[X]\&60\&70\&80\&[P]\&0.1\&0.2\&0.7\&]
[X]的数学期望为[EX]=60×0.1+70×0.2+80×0.7=76.
[X]的方差为[DX]=(60-76)2×0.1+(70-76)2×0.2+(80-76)2×0.7=44.
②答案一:
花店一天应购进16枝玫瑰花。 理由如下:
若花店一天购进17枝玫瑰花,[Y]表示当天的利润(单位:元),那么[Y]的分布列为
[[Y]\&55\&65\&75\&85\&[P]\&0.1\&0.2\&0.16\&0.54\&]
[Y]的数学期望为[EY]=55×0.1+65×0.2+75×0.16+85×0.54=76.4.
[Y]的方差为[DY]=(55-76.4)2×0.1+(65-76.4)2×0.2+(75-76.4)2×0.16+(85-76.4)2×0.54=112.04.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DX
另外,虽然[EX
答案二:
花店一天应购进17枝玫瑰花。 理由如下:
若花店一天购进17枝玫瑰花,[Y]表示当天的利润(单位:元),那么[Y]的分布列为
[[Y]\&55\&65\&75\&85\&[P]\&0.1\&0.2\&0.16\&0.54\&]
[Y]的数学期望为[EY]=55×0.1+65×0.2+75×0.16+85×0.54=76.4.
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EX
三、与直线方程的交汇
例3 设[l]为平面上过点[0,1]的直线,[l]的斜率等可能地取[-22,-3,-52,0,52,3,22],用[ξ]表示坐标原点到[l]的距离,则随机变量[ξ]的数学期望[Eξ=] .
解析 列表如下:
[[k]\&[-22]\&[-3]\&[-52]\&0\&[52]\&[3]\&[22]\&[ξ]\&[13]\&[12]\&[23]\&1\&[23]\&[12]\&[13]\&[p]\&[17]\&[17]\&[17]\&[17]\&[17]\&[17]\&[17]\&]
答案 [Eξ]=[13]×[17]×2+[12]×[17]×2+[23]×[17]×2+1×[17]=[47].
四、与线性规划整合
例4 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种产品都是经过第一和第二工序加工而成,两道工序的加工结果相互独立,每道工序的加工结果均有[A,B]两个等级。对每种产品,两道工序的加工结果都为[A]级时,产品为一等品,其余均为二等品。
(1)已知甲、乙两种产品每一道工序的加工结果为[A]级的概率如表一所示,分别求生产出的甲、乙产品为一等品的概率[P甲,P乙];
(2)已知一件产品的利润如下表所示,用[ξ,η]分别表示一件甲、乙产品的利润,在(1)的条件下,求[ξ],[η]的分布列及[Eξ,Eη];
[ 工序
产品\&第一工序\&第二工序\&甲\&0.8\&0.85\&乙\&0.75\&0.8\&][概率]
[ 等级
产品\&一等\&二等\&甲\&5(万元)\&2.5(万元)\&乙\&2.5(万元)\&1.5(万元)\&][利润]
[ 项目
产品\&工人(名)\&资金(万元)\&甲\&8\&8\&乙\&2\&10\&][用量]
(3)已知生产一件产品需用的工人数和资金额如表三所示。该工厂有工人40名,可用资金60万元。设[x,y]分别表示生产甲、乙产品的数量,在(2)的条件下,[x,y]为何值时,[z=xEξ+yEη]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解答时须给出图示)
解析 (1)[P甲=0.8×0.85=0.68, ]
[P乙=0.75×0.8=0.6.]
数学期望 篇六
关键词:语言使用 语言期望认同 实证研究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期望是指“话语者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主观设定,它包括语言学习方式期望、语言学习水平期望、语言交际期望等”,是语言认同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付义荣(2004)、夏历、谢俊英(2007)、夏历(2007,2010,2012)、力量、夏历(2008)、王玲(2010)、葛俊丽(2011)、孙德平(2011)、樊中元(2011)、甘丽华(2012)等学者在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等方面作了较多的研究和贡献,研究表明:语言使用和语言期望相互影响,语言的使用状况可反映人们的语言期望,反之,语言期望又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其中,对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语言状况调查也逐渐增多,但对作为杭州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的语言状况尚未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现有的相关理论,结合调查数据,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期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从全国各地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务工人员,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为97.2%。样本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外来务工人员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
性别 年龄(岁) 工种
男 女 18~28 29~38 39~48 48以上 工厂操作工人 美容美发 保安 餐饮服务 保洁 其他
132 179 254 35 11 11 205 33 16 10 8 39
以上样本数据显示:(1)性别分布:男性有效样本数为132,占有效总样本数的42.4%,女性有效样本数为179,占有效总样本数的57.6%。(2)年龄分布:18~28岁的有效样本数为254,占有效总样本数的81.7%;29~38岁的有效样本数为35,占有效总样本数的11.3%;39~48岁和48岁以上的有效样本数各为11,各占有效总样本数的3.5%。(3)工种分布:工厂操作工人有效样本数为205,占有效总样本数的65.9%;美容美发人员有效样本数为33,占有效总样本数的10.6%;保安有效样本数为16,占有效总样本数的5.1%;餐饮服务人员有效样本数为10,占有效总样本数的3.2%;保洁人员有效样本数为8,占有效总样本数的2.6%;其他有效样本数为39,占有效总样本数的12.6%。
(二)研究工具
“外来务工人员语言使用和语言期望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一)个人背景信息;(二)语言问题。除第一部分个人背景信息中有几道填空题外,其余均为选择题。与个人背景信息相关的题目共有11道,主要涉及性别、年龄、籍贯、工种、收入等。语言问题共有20道题目,问题主要分为务工前后的语言使用状况、对自身的语言期望、对子女的语言期望、对普通话的评价、对家乡话的评价等等。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
笔者将31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18.0中。用描述统计列出各项变量的频率,用均值比较统计不同变量的均值,必要时辅之以显著性水平P值来检验统计意义。
(四)研究问题
本项研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以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主要讨论:(1)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语言使用情况;(2)外来务工人员对语言的期望认同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使用情况主要考察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在不同场合时对家乡话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
1.对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自我评价
考察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情况、普通话的发音情况、对普通话的运用情况,其中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情况问题下设置了5个选项,包括“(1)听不懂”“(2)能听懂,不会说”“(3)会说一点”“(4)基本能交流”“(5)交流没问题”,并依次赋值为:1、2、3、4、5,考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现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听不懂 2 .6 .6 .6
2=能听懂,不会说 4 1.3 1.3 1.9
3=会说一点 24 7.7 7.7 9.6
4=基本能交流 101 32.5 32.5 42.1
5=交流没问题 180 57.9 57.9 100.0
合计 311 100.0 100.0
上表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现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能力评价为“交流没问题”,有效百分比为57.9,32.5%的人认为“基本能交流”,该两项比例合计为90.4%,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普通话交流能力给予了肯定的自评,表明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普通话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已被人们较充分利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听不懂”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少,仅占0.6%,比例最小,表明人们在普通话听力方面的能力较强。
在外来务工人员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整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其普通话发音情况如何?我们设计了5个选项:“(1)很不标准”“(2)不标准”“(3)一般”“(4)比较标准”“(5)很标准”,并依次赋值为:1、2、3、4、5,考察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现在普通话的发音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很不标准 5 1.6 1.6 1.6
2=不标准 14 4.5 4.5 6.1
3=一般 147 47.3 47.3 53.4
4=比较标准 115 37.0 37.0 90.4
5=很标准 30 9.6 9.6 100.0
合计 311 100.0 100.0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对自身普通话发音评价呈中间状态的“一般”占47.3%,其次是“比较标准”占37.0%,“很标准”比重9.6%,超过“不标准”和“很不标准”两项的合计6.1%,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普通话发音情况总体比较认可,但在发音“很标准”程度上并不是十分自信。
外来务工人员将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发音方面虽不是十分自信,但自我认可度良好,他们在综合运用普通话的熟练度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对此,本项调查设置了5个选项:“(1)很不熟练”“(2)不熟练”“(3)一般”“(4)比较熟练”“(5)很熟练”,我们先对这5项进行百分比描述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现在普通话的运用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很不熟练 5 1.6 1.6 1.6
2=不熟练 11 3.5 3.5 5.1
3=一般 126 40.5 40.5 45.7
4=比较熟练 112 36.0 36.0 81.7
5=很熟练 57 18.3 18.3 100.0
合计 311 100.0 100.0
如上表4所示:外来务工人员在普通话运用的自我评价中,“很不熟练”和“不熟练”合计占5.1%,远低于“比较熟练”和“很熟练”的两项合计54.3%,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普通话综合运用游刃有余,自我评价较高。
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均值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现在普通话使用三种情况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现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情况 311 1.00 5.00 4.4566 .74739
现在普通话的发音情况 311 1.00 5.00 3.4855 .79451
现在普通话的运用情况 311 1.00 5.00 3.6592 .87228
有效的N(列表状态) 311
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该三项的自我评价均值分别为“4.4566”、“3.4855”和“3.6592”,表明其对自身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情况、普通话的发音情况和普通话的运用情况评价都较高,其中对自身“普通话与人交流情况”离散程度最低,标准差为“.74739”,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方面最有自信。
2.在不同场合时对语言的自主选择
人们在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时,往往会选择便于交流和易于达到交流效果的语言。外来务工人员从家乡来到开发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的时候,其选择“普通话”和“家乡话”的情况如何呢?在对该项的考察中,我们将场合分为“和家人说话时”“平时和同乡的朋友闲聊时”“跟同乡的同事交谈时”“跟非同乡的同事交谈时”“和顾客交谈时”“到商场、邮局、银行等公共场所与人交谈时”6种,在这些场合交谈时,对语言的选择分为“全部用家乡话”“较多用家乡话”“普通话和家乡话用得差不多”“较多用普通话”“全部用普通话”“无此情况”6种,考察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在不同场合时对语言的选择情况
上图数据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的时候,在“普通话”和“家乡话”中做着灵活的选择,语言使用呈“二元”状态,即既使用普通话,又使用家乡话。在“和家人说话时”,76.2%的人选择“全部使用家乡话”,其次是与同乡的人,包括朋友和同事,可见,乡情对家乡话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随着非同乡的陌生范围的扩大,在和“非同乡的同事”、“顾客”和“公共场所”中,外来务工人员“全部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渐增,分别为61.4%、72%、80.1%,可见,陌生化程度和异域因素也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对语言的选择。
(二)外来务工人员对语言的期望情况
语言期望情况主要考察了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语言期望和对子女语言的期望(包括是否希望孩子保持住家乡话、是否希望孩子会说普通话及其理由等)。
1.对自身的语言期望
在考察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语言期望问题中,本次调研设置了对自身普通话程度的期望、对参加普通话培训的期望、对普通话培训内容的期望等问题。在对自身普通话程度的期望问题下,设置了5个选项并分别赋值,依次为:1=没什么要求、2=能进行一般交际就行、3=熟练,比较准确、4=熟练,很准确、5=没想过。考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对自身普通话程度期望的百分比情况
上图数据表明,外来务工人员期望自身普通话程度能达到“熟练,比较准确”的比例为31.5%,其次为“能进行一般交际就行”,达30.2%,对“熟练,很准确”期望比例也达29.6%,该三项累积百分比为91.3%,远远高于“没什么要求”的8.4%和“没想过”的0.3%,这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普通话程度有着较普遍的期望和追求提高的心态。
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普通话程度有着普遍的提高期望,那么,他们是否期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呢?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语言培训主观需求进行了考察,给出了“想参加培训”“不想参加培训”和“没想过”三个选项,其中“想参加培训”又分为“希望由政府提供培训费”“希望由老板提供培训费”“自己交培训费也可以”三种选择,考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对参加普通话培训期望的百分比情况
图3数据表明,外来务工人员想通过培训以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比例为56%,其中,以期望由政府提供培训费为主,达35.7%,其次希望由老板提供培训费,达17.7%,2.6%的人觉得自己交培训费也可以,这表明,大多数人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43.7%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想参加培训,原因为何?不想参加培训是否意味着不想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本次调查没有进行研究。
此外,我们做了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都有培训需求的假设,在此假设下,在培训的内容方面,我们做了“您觉得您的普通话在什么方面需要加强”的尝试调查,提供了5个选项并分别赋值:1=发音、2=认字、3=词语、4=朗读、5=说话交际,考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对普通话培训内容期望的百分比情况
图4数据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在愿意接受培训的前提下,他们对“发音”的培训期望最高,达到44.7%,其次是“说话交际”,达40.2%,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的语音面貌、普通话的功能用途和交际价值很关注。
2.对子女的语言期望
在对子女语言期望问题中,本次调查主要从对子女的普通话期望和对子女家乡话期望两个方面展开。在对子女普通话期望问题上,首先调查“您希望您的孩子会说普通话吗”,给出了5个备选项并赋值,分别为1=不希望会、2=不太希望会、3=无所谓、4=希望会、5=要求他们一定会,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对子女说普通话期望的百分比
如图5所示,58.2%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普通话的期望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要求他们一定会”,34.4%的人希望子女会,数据表明,希望子女会和要求子女一定会普通话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占绝对优势,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普通话期望很普遍,对子女掌握普通话问题很重视。
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掌握普通话呈普遍期望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我们考察了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的最重要理由,给出了4个备选项并赋值,分别为:1=和不同地域的人沟通、2=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3=希望孩子成为城里人、4=国家大环境影响,考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理由的百分比情况
图6数据表明,外来务工人员64.6%的人认为子女会说普通话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22.2%的人认为子女会说普通话能和不同地域的人沟通,7.4%的人觉得是国家大环境影响,5.8%的人认为将来子女要成为城里人就一定要会讲普通话。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的主要理由是出于工作、学习的实际需求。
对子女家乡话期望问题上,考察了“是否希望子女保持住家乡话”,给出了5个备选项并赋值,分别为:1=不希望会、2=不太希望会、3=无所谓、4=希望保持、5=一定要他们保持,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是否希望子女保持住家乡话的百分比情况
图7数据显示,47.9%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保持住家乡话,态度坚决“一定要他们会”占7.7%,该二项合计占55.6%,表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对乡音保持着情感,并希望在子女身上得以传承。但同时也值得关注的是,28%的人呈“无所谓”态度,对家乡话的传承态度冷漠、不关心。“不太希望保持”和“不希望保持”二者合计为16.4%,他们对子女保持家乡话的传承上持反对态度。究竟是他们对家乡话的情感逐渐退化,还是处于对子女语言学习负担的考虑,或是其他原因,本项调查暂未涉及。
此外,本次研究对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和希望子女保持住家乡话进行了比较,如表6所示:
表6 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会普通话和保持住家乡话的描述性统计
均值 标准差 N
您希望您的孩子保持住家乡话吗 3.4116 .97933 311
您希望您的孩子会说普通话吗 4.4695 .75660 311
上述数据经相关性分析,得到显著性水平值P=.003﹤.05,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子女保持住家乡话的期望显著低于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的期望。
四、结论
外来务工人员对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整体情况良好,综合运用普通话的熟练度自我评价较高,但在发音标准程度上显得不自信。在不同的场合,外来务工人员在普通话和家乡话之间做着灵活的选择,其中乡情成为选择家乡话的重要原因,交流对象的陌生化和异域因素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与“非同乡”对象和“公共场所”中选择普通话。外来务工人员对自身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着普遍的期望,主要表现在发音和语言的交际价值方面;普遍期望其子女会说普通话的期望普遍且态度坚决,主要因为他们觉得普通话对子女未来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在家乡话的传承问题上,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家乡话在子女身上得以传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松弛态度;在普通话与家乡话的期望比较中,希望子女会说普通话显著高于希望子女保持家乡话。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变异研究”(Y201122416)、浙江省语言文字委员会科研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语言问题研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ZY2011A09)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语言问题研究——以下沙开发区为例”(Y20122617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樊中元。农民工语言认同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10):155-161.
[2]付义荣。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9):51-64.
[3]夏历,谢俊英。农民工的语言状况[J].长江学术,2007,(3):11-19.
[4]夏历。城市农民工普通话水平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3):377-379.
[5]夏历。东北地区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0,(6):53-57.
[6]夏历。城市农民工语言态度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1):144-148.
[7]力量,夏历。城市农民工用语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8,(7):199-201.
[8]王玲。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2010,(6):47-52.
[9]葛俊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调查与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12):405-411.
[10]孙德平。语言认同与语言变化:江汉油田语言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1,(2):27-37.
数学期望 篇七
论文关键词:期望工资,大学生,影响因素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能否转化为收益,关系着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人力投资能否获得回报,是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衔接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工作搜寻的结果。根据工作搜寻理论,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所能够了解的只是一个在市场上与所有空缺的职位相联系的工资出价分布(distributionofwageoffers),求职者并不具体地知道某个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和雇佣标准,只有当求职者的期望工资和企业的工资出价分布相等时均衡实现,大学生实现就业。
期望工资也称保留工资(reservationwage),是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资水平的一个预设的最低的“心理价位”,如果低于这一标准,毕业生就会拒绝接受这一工作。期望工资实质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对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之一,期望工资水平是毕业生预先设定标准中能够量化的,最重要的特征。理解期望工资的决定机制就是从劳动力供给方即毕业生角度出发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期望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丰富。本文利用三年对甘肃省内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和就业的数据实证分析影响大学生期望工资的因素。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期望工资的研究主要针对失业人员的工作搜寻行为,直接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研究的较少。我国对期望工资的实证研究可以按研究对象不同分为两个方面,针对失业者的再次就业和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
赵延东(2003)通过对武汉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所得数据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求职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网络资源和网络构成对再就业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职工受教育年数的增加会提高期望工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再就业,党员身份和年龄对期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董志强、蒲勇健(2005)使用重庆市3000名失业人口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失业者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政策三类因素对失业人员期望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失业男性比失业女性的期望工资高;失业者年龄每增加1岁其期望工资下降约0.4%;家庭成员数量对期望工资影响是负向的;教育程度对期望工资影响大,初中学历比小学学历的期望工资高,高中学历比小学学历的期望工资高;期望工资的家庭收入弹性约为12.5%,家庭的支出对期望工资基本无影响;技能越高的失业者其期望工资也越高。
汤文菊、孔德娟(2008)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就业预期偏高,而预期偏高又以工资预期高为主。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并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期望工资偏高,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偏高,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
吴克明、赖德胜(2006)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是不理性的行为,而是大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的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张建武、崔惠斌(2007)对可能影响大学生期望工资的因素性别、户籍、技能、生活费进行假设,实证研究发现户籍和性别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比男大学生低,农村户籍毕业生的期望工资比城镇户籍毕业生低。较低的月生活费用对期望工资影响呈负相关,较低的月生活费导致较高的期望工资。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
2007-2009年“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对甘肃省高校大学毕业生求职和就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涉及的16所高校是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河西学院、甘肃交通学校。
三年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1015份,其中2007年3757份,占34.1%;2008年3451份,占31.3%;2009年3807份,占34.6%。问卷中用问题“您找工作时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是多少元?”来采集被调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信息。为了排除奇异值,只统计了月薪在300到10000元的观测值,有效样本数为9502。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9%和51%,中共党员和非党员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是31%和69%,家庭在城市和在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是41%和59%,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是43.9%和56.1%。
2007年甘肃高校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1343.6元,2008年甘肃高校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1659.1元,2009年甘肃高校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1574.8元。
(二)回归模型
根据已有研究影响期望工资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家庭情况等方面,考虑到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变量:2008年(year08)、2009年(year09)、性别(gender)、家庭所在地(home)、家庭人均收入(income)、党员(party)、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avgedu)、师范类(normal)、大学期间总花费(expense)对毕业生期望工资(reservationwage)进行解释。分类变量2008年、2009年、师范类、性别、党员、家庭所在地的基准变量分别是非2008年,非2009年,非师范类、女、非党员、农村。典型样本家庭人均收入5097.3元,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年,大学期间总花费均值36923.2元。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回归模型:
RW=βYear08+βYear09+βGender+βParty+βHome+βNormal+βIncome+βAvgedu+βExpense+ε
为了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向后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变量进行剔除确定最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如图1所示。在剔除变量党员(party)、家庭所在地(home)和师范类(normal)三个变量之后进行回归得出的结果(模型四)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决系数为0.412。变量2008年(year08)、2009年(year09)、性别(gender)、家庭人均收入(income)、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avgedu)、大学期间总花费(expense)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
表1影响大学生期望工资因素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估计系数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2008年(year08)
341.601***
(6.656)
337.538***
(6.642)
336.773***
(6.627)
350.237***
(7.008)
2009年(year09)
142.804***
(2.702)
140.738**
(2.670)
139.141**
(2.640)
162.539***
(3.237)
性别(gender)
185.183***
(4.404)
182.906***
(4.370)
182.945***
(4.371)
187.195***
(4.483)
家庭人均收入(income)
.030***
(57.393)
.030***
(57.429)
.030***
(57.441)
.030***
(57.439)
总花费(expense)
.007***
(5.702)
.007***
(5.753)
.007***
(5.691)
.008***
(6.527)
父母平均教育(avgedu)
8.153
(1.363)
9.335*
(1.665)
9.241*
(1.648)
10.394*
(1.872)
师范类(normal)
67.771
(1.422)
71.337
(1.510)
68.756
(1.457)
党员(party)
-59.635
(-1.359)
-59.950
(-1.367)
家庭所在地(home)
18.087
(.567)
常数项
717.843***
(9.323)
713.544***
(9.313)
702.324***
(9.219)
760.215***
(11.695)
Adj R
0.413
0.413
0.413
0.412
Pro>F
0.000
0.000
0.000
0.000
样本量
9502
9502
9502
9502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t值。
四、结论
通过对三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008年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比2007年的高,2009年的期望工资在2008年基础上下降超过50%,这或许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造成影响的一个表现。不同毕业时间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工资分布不同,毕业时间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
同等条件下,男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比女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高187.2元,性别对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影响显著。性别是劳动力市场鉴别求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大学生自身方面,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效用函数有差异,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多侧重家庭、生活的稳定及感情需要的满足。
家庭人均收入和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对大学生毕业生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增加10元左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也越高。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大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表明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因此,社会资本越多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越高。
大学期间总花费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总花费越高,毕业生期望工资也越高。经济学家杜森贝里认为存在消费棘轮效应,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短期内消费不可逆,其习惯效应较大。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其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需要得到的报酬就必须至少满足当前消费习惯,因此大学期间花费越多,工作后需要的更多的工资才能维持以前的消费水平,否则毕业生时不会接受这个工作。
师范类、党员、家庭所在地对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师范生和非师范毕业生的期望工资不会因为专业属性降低或增加自己的期望工资。大学生不会因为是否拥有党员身份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工资,赵延东(2003)也发现党员身份在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对期望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不会因为家庭所在地在城市或农村调整自己的期望工资水平,这和张建武、崔惠斌(2007)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的研究发现户籍对期望工资有显著影响,农村户籍毕业生的期望工资比城镇户籍毕业生低。
参考文献1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0.
2 赵延东。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4):51-60.
3 董志强,蒲勇。失业劳动力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59-63.
4 汤文菊,孔德娟。大学生期望工资分析[J].科技信息,2008(36):192-167.
5 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数学期望 篇八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实际上是一般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在各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对老师说,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老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发展比其他学生好。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爱的情感虽然没有直接诉说,但老师的笑貌、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等,已将自己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都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行为就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就说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教师的期望有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期望可产生巨大的情绪感召力和推动力,所以,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为了更好地发挥“罗森塔尔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激励作用,我认为具体运用这个效应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期望应洒向全体学生
一个优等生固然惹人爱,而后进生则更需要爱和期望。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又常常惹是生非,因而就易触发老师之怒,招来教师的斥责,久而久之,他就会形成心理惯性:反正老师嫌我,索性“破罐子破摔”了。所以教师对他们的后进表现,先作理性分析,同时又有感情投入,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寻找克服弱点的方法,并有对其改正缺点的信任与期望,那么就会收到预期的转化效果。
对于那些有品行障碍的学生,“信任”往往是矫治障碍的良方。马卡连柯说“教育就是信任”。老师在态度上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助于使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和进行自我教育。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不难看到,有些教师总是重视成绩好和品行好的学生,忽略特殊生,对特殊生有一种不信任的眼光,挫伤他们仅有的一点自信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教师在数学考试前几天,对他说:“像你这种态度,这次数学你肯定考不好的”,教师这种不良的期望,会使这个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很笨,数学肯定考不好,还是不要学算了,从此该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应避免对学生形成消极期望和用忽略、否定、拒绝、不公正、贬低等方式对待后进生、特殊生。
二、期望应符合客观事实
每一个教师当然都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出类拔萃,然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也不相同,学生之间难免存在差异。每届学生接班前,我对全班学生就已经作了详细的调查,对学生的状态和个性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想准备,恰当给学生的期望值定位。对学生的期望值不宜较高,也不宜过低,对学生的期望必须符合客观,具体有别。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产生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积极期望,找出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域,制定相应的期望目标,我们常说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合理的期望目标是这样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会使他们丧失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平时的讲课中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同,常提出一些讨论题,满足成绩较好学生的求知欲,在完成作业时,可以选做一些难题,成绩较差的也可以不做。实践证明: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能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以都能前进一步而满足,消除了传统的“一刀切”,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具体措施。
三、期望要与指导帮助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否变成现实,其中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很重要。如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态和性格,及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在这种基础上教师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经常与他们谈心,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受到目标的调控。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活动,如社会调查、兴趣小组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启发、受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过程中易产生“晕轮效应”。对优等生的期望要掌握好“度”,所以,对于一些高学业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不断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告诫他们:你们的学习不能满足现有的水平,学习应该适应今后的社会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弥补我国的数学尖端“空白”而努力。无疑教师的期望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促进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四、期望应持久稳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进步,成绩的取得不可能一朝一夕,不良品德也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切不能忽冷忽热,一暴十寒,而应该持久稳定,尤其对后进生,更要持之以恒。
品德矫正的心理研究表明,不良的品德行为的矫正,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一些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在转化过程中遇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困难时,控制不了感情冲动,故态萌发,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例如三(4)班有一位学生叫景建华,头脑挺聪明,但由于父母离异,造成该生性格内向,有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可想而知,他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差。进入初三后,开始数学测试成绩只有六十几分,面对这种情况,我深知该生问题的严重性,他还会影响其他一些学生。我多次找他谈心,与他结成帮对,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鼓励他突破七十分。分数虽不高,但对他而言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怀着老师对他的期望,认真学习,取得了进步,我及时给他鼓励,通过近半学期的奋斗,现在每次单元测试,数学成绩竟然在九十分以上,他自己感到很高兴,表现也好多了,还带动了其他学生一起进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8篇数学期望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数学期望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