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优秀8篇】(教师节的由来简短50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教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每年的教师节都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教师节内容,快回答整理分享了8篇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篇一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效益”为准绳,尽可能留住价值大的,舍弃意义小的知识与环节。

2.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简明,能指引师生的教与学,能控制教改程序的进行,能协调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能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造成的负担,所以目标简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堂教学目标要简明,就是要充分集中并糅合。一般一节课目标只要2―3个,有时甚至只要一个,不宜过多,更不能宽泛。过多的、宽泛的教学目标可能会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要么就是蜻蜓点水,要么就是舍本求末。

3.教学导入简短

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设计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导入语。导入语可以单刀直入,可以质疑问难,可以开课点题,可以温故知新。简短精炼的导入语可以恰当而准确地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的知识领域,兴致勃勃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状态。而蹩脚的冗长的教学导入只能画蛇添足,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好的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做到精彩而简短。

4.教学环节简易

语文课的教学环节也要求紧凑,要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但是不能过多过细,否则即使精心安排,看似条理清晰,实则让人感到繁杂、琐屑。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教学环节简化再简化,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现在教学注重板块式教学,或推崇一课一得,也就是只围绕一个重点去设计几个大环节,这样也是很有好处,只要注意学生能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就行了。

5.教学内容要简要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的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厚重”,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者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所以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

那如何做到“沉繁削尽留清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教材,在备课的时候,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要准确把握、艺术处理、科学补充教材,要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

6.教学手段简单

有位专家说过:“如果一位教师功力深厚,那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同样能上出精彩的课。”此话有一定的道理,许多名师就是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教学手段要简单化,一些无为的空洞的“小组合作”,形式主义的“表演”,费时费力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应剔除。该用则用,让其真正起“四两拨千斤”之效;不该用则不用,否则,就成为障碍。

7.教学语言简练

语言表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炼有力,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吸引学生听,吸引学生学,自然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避免嗦、杂乱。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课堂的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8.教学评价简洁

评价手段应简洁,包括评价要点、评价要求、评价方式都要求简洁。

因为教学评价既要体现语文味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简洁明了。这样既简洁又有语文味,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肯定很有帮助。

教师节 篇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流程;教师素质

于漪老师指出:“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的确,优质的语文课堂应有疏密相间、张弛结合、快慢有致、跌宕起伏的节奏美,教师调控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调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节奏,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流程、教师自身四个方面探寻策略。

一、切合教学内容,使教学节奏疏密相间

教学节奏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教学节奏的调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文本,教师在处理文本时,做到因文施教,形成不同节奏。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文本,其教学节奏是不同的。教学思路结构严谨的议论文,就用逻辑性强的层层推进式节奏,教学感彩浓厚的诗歌散文,就采用赏析品味式节奏。比如古典诗歌,言简义丰,应放慢节奏,细细揣摩品味;现代小说,文字相对浅显,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教学节奏适当紧凑些。但不管是何文本,都要合理剪裁内容,详略得当,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总之,教学节奏这一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疏密相间。

二、切合教学对象,使教学节奏张弛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有不稳定性,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调控节奏时遵循一松一紧、松紧交替的原则,做到张弛相间。一节语文课,课初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教学节奏舒缓些。其后,学生进入思维活跃阶段,集中精力,认真思考,深刻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掀起思维活跃的高潮后,继以小小的舒缓,做适当的休息调整,以应对下一思维高潮的到来。即使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也应有张有弛,有强有弱,以免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劳,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此波澜起伏地推进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愉悦地进行语文学习。

三、优化教学流程,使教学节奏快慢有致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明快中见舒缓,舒缓后起波澜,体现语文课堂的音乐美节奏感。于漪老师指出:“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至少一堂课的起始、高潮、结尾三个段落要清晰明了。” 一堂课的进程可以用“豹头”、“猪肚”、“凤尾”来形容。一堂课的导入是凤头,简洁些,新颖些,节奏相对明快些,或引用诗文,或设置情境,或设置悬念,总之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快速入题。“课中”是猪肚,是文本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也不能平铺直叙,应有发展变化,蓄势之后,达到高潮。课的结尾是凤尾,是本节课内容的概括总结,教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以思考想象的空间。

四、强化教师素质,使教学节奏跌宕起伏

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是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机智,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并能收放自如,调控出跌宕起伏的课堂节奏。

教师利用语言因素调控课堂节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艺术运用语言因素,注意语音的高低起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徐疾快慢。讲到主要的地方,语音高些,语调扬些,语速慢些,语气重些;讲到快乐的地方,就乐陶陶;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愤愤然……课堂中,教师利用语言特点,调控课堂节奏,吸引学生。正如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控教学节奏。名师郑桂华谈论自己的教学时说:“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运用节奏的原理,试图给课堂过程增加一些变化。比如每堂课都要用到3-4种元素等,在一些地方故意‘插播’有趣的故事,或引逗学生发表对课文的‘奇谈怪论’,或发表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暂时游离主要学习内容,起到调节气氛、消除疲劳的作用。”郑老师说的“元素”便是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随机插入穿插一些妙趣横生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内容,活跃氛围,激发兴趣;利用绘画、歌唱、音乐等教学手段,引趣;比如教学《琵琶行》,学生赏析琵琶女高超琴技,在学生紧张的思维之后,可以通过优美抒情的琵琶声让学生进入放松警觉状态,达到“此时乐声胜人声”效果。教师还可以故弄玄虚,有意荡开,激发想象,引发奇论。比如教学中学生思维受到阻碍而不能突破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从固有的路径荡开,从新的角度思考,这就能打开学生思路,避免思维定势,丰富学生想象。特别是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是让节奏变化多样,课堂妙趣横生。当然教学手段只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是优质课堂教学重要标志之一,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进程的变化等,使用多种手段,巧妙调控节奏,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教师节 篇三

一、中国教师节的来历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国外教师节 委内瑞拉——每年1月15日定为教师节。

捷克、斯洛伐克——每年3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匈牙利——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教师节。

印度——每年9月5日定为教师节

三、教师礼赞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私奉献的人们。

四、园丁赞

1.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篇四

下面,我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让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一、让教学内容简约厚实,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情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7时上学8时上课9时半做广播操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根据教材,我这样设计教学:(1)创设情境引出钟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钟面;(2)介绍新朋友――小明,课件出示他一天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3)进行分类对比活动,理解整时和半时,并让学生观察钟面,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4)进行“拨一拨”活动,即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拨出老师给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这样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教学目标简单明了,真正落实到位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高且多,就会让学生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反之,每次的教学目标制定简单明了,就会使学生学必有所得――清楚地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能从中体现教师教的智慧――制定教学目标做到科学、适当、简明。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以下的课堂教学目标:(1)由“滴答”声引出钟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钟面;(2)在认识钟面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3)通过观察与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认读整时和半时,使学生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4)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以知识与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让教学设计简单有效,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工具

我曾听过很多公开课,这些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花样百出,所谓的环环相扣实则是一个热闹紧跟着一个热闹。实际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应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大力提倡简化,回归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朴实,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引出钟表,激发学生想要认识钟表的兴趣;然后以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紧接着对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归纳出整时和半时,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指向,总结出辨认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深刻认识整时和半时;最后开展“拨一拨”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这节课看似上得简单,但是却把数学教学精良化了,真正摒弃了那种活而不实的现象。

四、让教学手段的选择简捷实效,去掉修饰和浮夸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普遍进入我们的课堂,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等优点,既能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又能促进学生的体验、想象和思考。所以,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并减少文字数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展示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再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12个数字在钟面上围成一圈、时针又粗又短、分针较细较长。在认识整时的过程中,同样通过图像(时针指向某个数字,分针指向12)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认识半时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图像闪烁和动态演示的效果,让学生注意到此时的分针指向6,而时针指向两个数之间,使学生在动态演示中明白按顺时针顺序过了几时就是几时半。这样通过多媒体这一简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时间”这个知识点,特别是“几时半”这一抽象的知识,架起了一座数学学习的桥梁。

五、让教学语言简洁深刻、清晰明了,真正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简练是教学语言的本色。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即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根据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特点,教师还要巧妙使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特殊功能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学习行为,集中注意力听讲。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12个数字时,我是这样提问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队的?”在认识分针和时针时,我编制了“又粗又短是时针,较细较长是分针,分针快快向前跑,时针慢慢在后跟”的顺口溜,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分针和时针的区别与特征,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后,要转入整时和半时在分针与时针指向上有什么不同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整时和半时在读写上是不一样的,那么在钟面上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钟面上,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

除此以外,板书也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对准确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突出教学重点有积极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时,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认识整时和半时

整时 半时

[下午4时半][9时半] [下午4时][12时][8时][7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之间,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板书的精心设计,不仅浓缩了教学内容,而且发挥了其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师节 篇五

【关键词】高职高专 健康评估 备课

【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改立项课题(编号:2015jg001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6-01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中的第一环节,讲课与备课的关系犹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健康评估》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实施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为制定正确的护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2],但该课程内容繁多,初学者难度大,易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要达到授课目标而又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做好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备课,本文就《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备课环节及集体备课的体会进行综述。

1.《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备课环节

1.1 备教材

即专研教材,在准备讲授一门课程时,应该做到吃透教材,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首先应全面系统的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注意各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相应,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其次要研究教材的各个章节,了解教材各章的内容、明确各章教学的目的要求,以便在每一节课里使教学任务得到落实。最后要揣摩每一节课的教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例如《健康评估》这门课程,首先要全面了解《健康评估》的教材内容,如什么是健康评估、包括哪些章节、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及技能等,其次要全面深入了解这门课程有哪些独立章节,每一章节的内容,最后要全面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确定重点与难点,在备课时就要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如常见症状评估――“发热”这节课时,重点是发热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难点是对发热患者的护理评估过程(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提出护理诊断)。理论授课时重点讲授发热的病因、机制及临床表现,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病例资料、视频动画等,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重点内容。在难点处理时应注意结合已学过的内容,怎样去交谈获得病史资料,需要注意哪些内容的交谈等。

1.2 备资料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时时的通过各种形式开拓知识领域,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从而补充有关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我认为集体备课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针对一节课的内容,任课教师集中一起来进行讨论,无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充实了每位教师的授课知识面,同时授课内容也不断在充实、更新。如常见症状评估――“发热”,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还应适时扩大理论知识的内容,如热型中的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此时可适当解释该病的情况,重点突出该病在发病中的发热特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其记忆。

1.3 备学生

授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这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学习《健康评估》课程时,我们需要经常用到《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在授课之初就要对学生的掌握水平进行摸底,继而在备课时,根据所教内容,找出健康评估与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理解。这就是“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1.4 备教学

在备课时要思考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启迪思索;如何联系实际;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随堂试题和课后作业;怎样的组织语言、设计板书的、使用PPT课件等。例如讲授常见症状评估中――“发热”,采用病例导入法,首先共同分析一名发热患者的病例资料,引出“发热”这个主要的症状,再来开始讲授“发热”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应该考虑哪些病因、怎样给患者的发热进行分度等,让同学们觉得就是在实际接触一个患者,就是从患者身上来学习发热的理论知识,加深掌握程度,然后根据以上内容深一步去分析这个发热患者会出现的一些可能情况,从而全面的提出护理诊断。在授课之中采用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言,并适时应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对所讲授的章节内容了然于心,可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2.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2.1 集体备课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各位教师的年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各有所长而又各不相同,通过集体备课,可促进青年教师学习到优秀的教学方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利于青年教师拓展教学思路,继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向骨干教师和高职称教师等优质资源学习,有利于青年教师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3]。

2.2 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对教材有了客观的认识,使每一位授课教师明确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哪里应该详细的讲解,哪里可以一带而过,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

2.3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高年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集体备课时,大家共同交流,可使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得到丰富,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备课的时间可有效缩短,而教学效果却可显著提高。

2.4 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各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如病案资料、图片、视频等,在备课中大家互相交流展示,取长补短,不但知识得以丰富,而且授课课件也可更好的展示授课内容。

集体备课不但能集中智慧、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还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单打独奏式备课的麻烦和抄袭教案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时间,腾出时间来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增强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此外,通过集体备课,还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创造一种和谐的学术气氛,提升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4]。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要用一生备一节课”。 做一名精益求精的教师,应在生活中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经验、心血、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赵才欣,韩艳梅。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2]文利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健康评估》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1,7(11):97.

[3]张海锋,李嘉,冯娜,等。集体备课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82-1083.

[4]肖永红。集体备课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35-36.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篇六

(一)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小在“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长。一节课45分钟,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动性基本被扼杀,他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被动的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常常能看见学生茫然的眼神,他们的思维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能及时地跟上老师上课的步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前置性作业的使用为“短课”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所谓“短课”模式,就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利用课堂的前30分钟或35分钟时间完成原本45分钟的课堂教学,在不减少课堂知识含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然后把课堂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也可以利用一些例题进行巩固练习,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探究。

显然,“短课”模式的使用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前提,否则原本的45分钟教学内容如果直接压缩到30分钟,将使我们的课堂知识含量大大减少,也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我校近年来正在实施的前置性作业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预习能力,为学生编写课前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在课前掌握部分简单知识、完成部分能力培养目标的媒介。一般而言,前置性作业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基础练习、拓展延伸三个部分,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完成时间放在课前,校对时间放在课上。

二、“短课”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在“短课”模式的实施中,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目标

前置性作业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本次作业的重点、难点在哪里,通过前置性作业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使学生心中有数。一般不能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不应该太难,应基本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基本达到”甚至“达到”,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2. 理顺知识脉络,弄清知识体系

在基础练习这一环节,设置简单的知识填空,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侧重的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样自主学习之后,课堂上教师只要稍加讲解整理,学生就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内容。此外,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按照课堂教学的次序排列,以方便学生在上课时理清学习思路。

3. 设计基础练习,巩固预习成果

通过前置性作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有限的,所以要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做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在考核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在课堂上,对一些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为自学或者只需简单的总结归纳。这样可以缩短授课时间,为最后的巩固环节腾出时间。

(二)“短课”模式的操作步骤

“短课”模式的中心思想是“先学后教、自主学习”,以下为这一模式的操作步骤。

1. 课前自学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同时以前置性作业为媒介,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在上课前对课本内容做到基本了解,并带着学习目标以及总结归纳出的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听课。

2.小组学习

课堂前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学生针对前置性作业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出小组同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小组长总结归纳,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各小组的问题集中进行讲解。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基本能够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

3. 展示成果

每小组委派一个学生,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如核对前置性作业的答案、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考问”等。在这一环节,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相对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4. 研究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再次进行研讨、学习,利用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解决在以上环节中没有解决的课堂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巩固学习成果。

5. 巩固学习

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展示成果、教师解惑完成对练习的反馈。如《动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学,课堂练习可设置如下:

(一)对比鱼、青蛙以及猪的受精方式,讨论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二)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各有什么优缺点?

(三)探讨动物生殖类型的特点。

三、实施“短课”模式的思考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篇七

一、微探究的概念范畴和特征要素

所谓“微探究”,即在物理教学中对常规意义的探究性教学进行精简、分解使其小型化、片断化以适应更为广泛的教学群体,在保留探究式教学思想精髓的同时提高探究的实用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微探究,其典型特征是切入点小,用时短,简便易操作,探究内容范围小且可调控,包含某些(并非全部)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微探究将实验探究活动或思维探究活动镶嵌在课堂教学之中,短小灵活,既是内容又是方法,体现探究为教学服务。微探究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引功能,将自主探究与引导相结合提高探究的效率,探究过程并非一定要学生亲自操作做实验。微探究主要包含以下的特征要素。

1. 自主性。即自主探究或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2. 交互性。能够体现相互交流与协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人机互动等。

3. 较少的思维量和操作活动。探究的思维量不宜过宽泛,通过减少探究的思维量降低探究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器材或实验方向方法的限定提高微探究的可操作性,让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完成探究的设计和操作。

4. 包含特定的(某些或部分)科学探究环节。

二、微探究的实施方法策略

1. 探究过程精简化:探究实验并非要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可以省略或者跳过某些探究环节,或者用一些方法手段简化探究过程,突出某些或某个主要的探究环节内容,使整个探究过程简洁、用时短、易操作、效率高。

2. 探究内容小型化:将一些较为大型的探究内容进行分解,形成一组小型的子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完成其中的某个或几个子探究。或者对实验探究的器材、方向、方法作出一定的条件限定,使探究只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避免因为探究范围过广、探究方向过多而造成的探究困难。

3. 探究环节片断化:根据实验的内容特点,选择最能结合实验开展的某个探究环节,即一个实验中只是完成探究的其中一个或两个探究环节。比如只是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或实验步骤的设计,或实验表格的设计,或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等。通过不同实验选择不同的探究环节,使学生由掌握较为零散片断化探究环节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对完整探究的认识和开展完整意义探究的能力。

三、微探究的基本模式

微探究以4~5人为一小组形式组织开展教学,学生所用到的实验器材现场分发,探究完后立即收回。教师提供的器材实质上对探究的思路、方向和方法作出了间接的条件限制,使探究在小范围内进行,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通过教师的导引简化探究过程,突出主要的探究环节内容,使整个探究过程简洁、用时短、易操作、效率高。下面以新修订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为例介绍微探究的基本模式。

模式一 散点式探究

将探究点分散在课堂的各个时间段,探究点间可以无关联。这种模式适合探究内容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实现的实验探究。探究点的设置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个即可,甚至也可只有一个探究点,以利于留出充足时间给其他的教学内容。

案例1: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条件(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准备器材:音叉(不同频率各一根),直尺,烧杯,水,带绳乒乓球,铁架台(每小组1套)。

学生可以利用弹拨直尺,或敲击音叉后将其浸入盛水烧杯溅起水花,或音叉弹开绳子系住的乒乓球探究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由学生对比耳朵离开桌子和贴在桌子上所听到的手敲击桌面声音大小不同探究得出。其余的像声音可以借助空气、液体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则由教师利用ppt、视频或Flash分析得出,使探究只围绕教师所设定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简化探究过程,降低实验的难度。同样的器材在《声音的特性》一节中还可以用来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及响度的影响因素(振幅)。通过提供的器材和教师的导引间接限定了探究的思路、方向和方法并且简化探究过程,从而突出主要的探究环节内容(频率对音调的影响,振幅对响度的影响),使探究过程简洁、用时短、易操作、效率高。

模式二 引导式探究

对于一些较为大型的实验探究,可将探究内容拆解为几个子探究,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利用提供的相关器材示范完成第一个子探究的操作,让学生上台模仿完成后面的子探究。提供的器材间接限定了实验的思路方法,避免探究的方法方向过多。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器材进行探究,加上师生间的讨论有效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际的操作过程可由学生代表上成,使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获得相应的观感体验。同时,也减少了探究对实验器材的需求依赖,克服器材不足的困难,防止学生玩弄实验器材而不进行有效探究。

模式三 局部式探究

有些物理规律或定律包含有几个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或有些内容实行探究会存在较多的困难。对于这种探究实验我们可以选择规律或定律内容的局部进行探究,其余的实验内容可由教师演示或用Flas等其它的方式完成。

案例2: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第四章2、4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准备器材:小平面镜,玻璃砖,激光手电筒,图画纸,直尺,量角器(每小组1套)。

通过PPT导引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以画图纸作为承接显示光路的平面,先画一条直线作为平面镜的反射面或玻璃砖的折射界面,用激光手电筒产生的激光束沿着在画图纸上作好的多条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或玻璃砖,找出并确定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位置。实验只探究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入射角与反射角或折射角的角度大小关系以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三线共面等其它内容由教师演示或Flas得出。规律的得出可以抽取1~2个小组的实验图纸在展示台上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

模式四 片断式探究

实行探究环节模块化,将探究环节划分为四个固定的模块,实验过程选择某个(或某些)模块进行探究,使探究过程只经历特定的探究环节。模块一: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模块二:选择实验器材与设计实验方案,或步骤,或实验表格;模块三:实验操作和数据的收集;模块四: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案例3: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十七章第1节)。

准备器材: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一个),开关,导线(教师1套)。

本节课是一个大型的实验探究,完成实验需要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完全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是很困难的。为了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处理两个探究模块内容。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电路图的设计和完成电路连接图,数据分析重点放在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画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像从而得出两者的正比关系。其余的探究模块环节由教师以PPT导引、展示等方式过渡,实验的操作由教师完成。当然,对基础较好的班级也可以由学生讨论后选出代表上台连接实物电路和进行实验操作。

探究环节模块化,探究过程片断化后,使微探究的应用范围更加宽泛、操作更加灵活、用时短且效率高,有利于微探究教学的常态化。许多实验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探究,例如: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完成数据图像分析处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完成表格设计和数据分析);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完成方法步骤设计、表格设计);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完成方法和步骤的设计);探究液体的压强的规律(完成方法设计、数据分析);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完成方法方案设计);电阻的测量(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表格的设计)。

教师节的内容简短 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学习也进入了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做到简单高效,随时随地。如今,在我们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遗留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决,一直是难题,微课的出现,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微课这个载体,给服装专业教学中注入了新的元素。下面就微课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理解微课

“微课”是指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化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开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也可以简单地说,“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W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不是主要用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的,而是用在翻转课堂等教学中,是主要用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因此,微课也可能理解为: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短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微学习资源。

二、微课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首先,用于课前预习。传统的预习时,对于要预习的各个知识点是枯躁的文字和图片补充表达。平时认真的学生也不能全部看懂,不认真的学生更是如看天书,就没有信心继续学习。现在有了微课,知识点讲解微课视频、文字和图片三者相结合在一起,利用视频的优势,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每个视频内容相互贯通,对文字描述和图片表达是很好的补充,这样,同学们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带着疑问去听课,会集中精神地听老师讲课。

其次,用于课堂中。

(一)我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一次课至少2节,为给同学们实践的时间,我们一般是4节课连续上。上课时,老师开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发挥不出他们的主动性,都在低头看手机,提问时,大部分同学都是一脸茫然,表示没听懂,然后老师再重复讲解一遍。其次老师在实践操作时学生只能在周边进行观看,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精神不集中,而学生会受到空间与观看角度又不能重复观看的影响,导致观看效果不理想。

(二)“微课”视频教学是对现在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补充。经过认真预习,同学们有了上课的自主性,2节课下来,能记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要知识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能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老师积极互动,教师和学生能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完成理论的教与学。

在实践课开始后,教师按照课程内容完成实践操作演示,有扎实的理论做支撑,学生们在观看实操演示时,更容易集中精神,取得比较好的观看效果。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实操演示才能完成,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可能会有部分内容忘记,我们就可以利用微课这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复习,完成课堂练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这个资源整合过程中,设计课程、呈现内容、帮助学习,还要在结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然后能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训练。

最后,用于课后学习与作业的完成。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做相应的功课,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8篇教师节的内容简短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师节内容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