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螺号》教学设计【优秀4篇】(小螺号电影)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快回答分享了4篇《小螺号》教学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小螺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螺号教案 篇一

【关键词】海洋特色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3-02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一切。自从我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突出特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资源,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使自然环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蓝色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海洋国土。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不仅可以供给我们的衣、食、住、行之用,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物质资源。以浙江省洞头县为例,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出海口外,是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盐度、水温适宜海洋生物成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岛屿海岸蜿蜒曲折,海域地貌的发育十分完善,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

洞头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有各种生活在海中的鱼、虾,也有各种生活在潮间带的螺、贝类等生物,这些生物中的大多数在本地农贸市场中均能见到,是广大岛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科学教学中很好的物质资源。

1.鱼类

洞头沿海的能捕到鱼类有三百多种,常见的四十多种。主要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鱼、鲳鱼、鳓鱼、海鳗、石斑鱼、马鲛鱼、鲷鱼、鲨鱼、鲐鱼、鲻鱼、马面鱼、鱼、龙头鱼、墨鱼等。由于海洋鱼类在捕获后保活的难度较大,因些在教学中一般用作生物分类方法教学。

2.虾、蟹

洞头常见的虾有在近海岸生活的中国毛虾、俗称红虾的凹管鞭虾、对虾、鹰爪虾、白虾、凤尾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锯缘青蟹及各种石蟹、沙蟹,其中石蟹种类较多,有些个体较小的种类,因人工捕捉较少,较容易捕获,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3.螺、贝类

洞头沿海潮间带生活着种类繁多的螺、贝类生物。常见的有滨螺、马蹄螺、畚箕螺、荔枝螺、泥螺、玉螺、嫁嘁、石鳖、龟足、厚壳贻贝、牡蛎、藤壶、缢蛏、蛤蜊、蚶等。潮间带生物较容易在海滨地区捕获,可以短期饲养,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以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4.海藻

海藻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洞头沿海生长着大量的藻类,如鼠尾藻、铁钉菜、石莼、紫菜、海带、龙须菜、羊栖菜等。这些海藻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海藻较易获得活体,可以用于植物有关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

(二)地质水文资源

1.海水和潮汐

海洋中的海水可以作为浮力、海水淡化、水体净化、溶解结晶等科学课程内容的材料。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潮汐对沿海渔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研究潮汐现象可以对深对日地月相对运动的理解,还可以用于潮汐发电的研究。

2.海岸地貌

洞头海岛沿岸地貌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洞头本岛,东北沿岸主要为海岸侵蚀地貌,西南沿岸主要为海岸堆积地貌。不同地貌可作为研究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材料。

二、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五个部分。其中“科学探究”整合在其他各部分内容中,同时“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海洋科学资源可以下列科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生命科学

(二)物质科学

(三)地球和宇宙

三、海洋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一)课堂教学

科学课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活动,在这些实验活动中可以用海洋资源代替原来的实验材料,也可以把海洋资源作为原来的实验材料的补充。

七年级上第二章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有一个实验活动: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主要内容是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反应。上课前一天我到燕子山码头边的海滩上捕捉了一些渔舟延螺,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渔舟延螺的身体结构,并与蜗牛对比,同时观察渔舟延螺对光、声、盐度变化的反应,并让学生们思考二者的感觉器官与它们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除了渔舟延螺外,也可以用单齿螺、嫁嘁等在农贸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无脊椎动物作补充。

(二)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一种途径。初中科学教材每册都有4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应当结合当地自然资源。

案例1:海岛空气中含盐量研究

该课题从大多数人到海边都有一种“带着咸味的空气”的感觉入手,提出一个问题:海边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是不是比内陆高?课题组成员解决了定量测量空气中的食盐含量的方法后,先后在三盘海边、海霞中学、温州市区共选择了五个地点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不管在海边还是温州市区,用他们的实验方法都不能测出空气的含盐量有差别,最后得出“带着咸味的空气”可能跟空气中的食盐含量没有关系的结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气体测量、食盐的检验的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实验事实,勇于否定自己的假设的精神,加深了对海岛气候特点的认识。

案例2:蒸馏法海水淡化研究

该课题组同学受教材中同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启发,提出海洋中到处都是淡水,可是海岛上却普遍缺水,外出打渔的渔船也是这样的,如果有简单方法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就可以解决海岛和渔船上缺水的现象。我提示她们:可以用太阳能作海水蒸馏的能量来源,设计一套利用太阳能的海水蒸馏器。她们查找了各种资料,利用家中各自废旧材料,先后制作了三个海水蒸馏器,其中一个能比较快速地利用阳光蒸馏海水。在她们研究的过程中,我还用她们设计的第二个方案在班级中开展了太阳能蒸馏法海水淡化器制作比赛,全班同学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

[3] 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

[4] 洞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洞头县志。

小螺号教案 篇二

阐述了教师如何成功地将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转化为学生边分析资料边构建模型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DNA结构 构建模型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背景

为推进并深化高中生物的教学改革,北京区教研中心在平谷四中举办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引导探究式教学研究”现场会。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必修模块二第三章的第二节。

2主题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3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

4教与学过程

4.1教学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且它能够自我复制、控制生物性状。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DNA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几个美国和欧洲的研究小组既协作又竞争地对比进行了研究。今天我们将重温当年科学家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段艰难与充满智慧的过程。(此环节意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4.2教学环节二:引导探究DNA模型建立过程,并尝试构建模型

此环节是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探究建立DNA结构模型的过程,感悟DNA分子结构构建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展示资料1:在沃森和克里克研究之前,科学界对DNA的认识: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DNA的相关知识:①组成DNA的基本元素?②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名称及种类?③脱氧核苷酸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回答:①c、H、O、N、P;②脱氧核苷酸:4种,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一分子碱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

教师简介信封中的用不干胶剪成的碱基、磷酸、脱氧核糖模型,并布置任务:构建四种脱氧核苷酸模型(此环节是构建多脱氧核苷酸链的基础)。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粘贴构建。其余分组在学案上粘贴构建。

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磷酸或碱基连接部位不对:有的把碱基连到了脱氧核糖的2号位,有的把磷酸连到了3号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脱氧核糖的结构简式,引导学生评价,强调碱基应连在1号位,磷酸应连在5号位(利用生成资源为顺利构建模型做好铺垫,也为学习基因工程打下基础)。

师设疑:这些脱氧核苷酸怎样连接成多脱氧核苷酸长链?布置任务:构建多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干胶尝试连接。其余学生分组在学案上用线段连接。有的小组连接正确,有的小组连接错误。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相互比较评价。

教师展示资料2:1952年,有机化学家证明:将DNA的脱氧核苷酸结合在一起的是3’―5’的磷酸二脂键。错误的小组动手纠正错误连接。

师设疑:平面的单链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没有DNA的功能,那么脱氧核苷酸长链会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基于这种认识,有多名科学家开始研究DNA的空间结构。他们在不同的实验室研究着同一个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就是其中一对合作者。如果你就是当年的科学家,根据DNA的功能,推测一下DNA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

生大胆推测:螺旋结构。

师:科学研究需要技术的支持,不只是创新想象。在沃森和克里克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时,沃森看到了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顿时感觉柳暗花明。

教师展示资料3: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简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及x衍射技术。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弗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推测:DNA应该是规则的螺旋结构,而且应该是双链或三链螺旋结构。三链螺旋结构很快被否定。继续构建DNA双链螺旋结构模型。

教师设疑:如果是双链构成,双链如何排列呢?并布置任务:用不干胶摆放DNA双链的排布(DNA平面模型)。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干胶尝试排布。其余学生分组在学案上用不干胶尝试排布。

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相互比较评价。

师生评价归纳:DNA结构中两条链可能的排列情况有两种:一是碱基排列在外侧;一是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配对方式有:同配方案A与A、T与T、G与G、C与C,异配方案A与T、c、G分别配对、T与c、G分别配对、c与G配对。

师:用幻灯片展示碱基排列在外侧图片,并简介两位科学家按着这种方式构建的模型与DNA的x射线衍射图数据不符而失败,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继续研究。

师设疑:碱基排列在内侧的情况,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生:碱基到底怎样配对?

师讲述: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陷入了低谷,这时,化学家查哥夫访问了剑桥大学,带来了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

教师展示资料4: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

师引导学生分析:依据这个事实,判断4种碱基如何配对?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与T配对;G与c配对。

师布置任务:修改你们构建的平面结构模型。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修改,其余分组在学案上修改。师巡视。

师:两条链的方向如何?

生:反向。

师:为什么会反向?

生:因为要保证碱基在内侧进行配对。

师:展示合理的碱基连接方式。这说明在平面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规则的旋转,就是沃森和克里克成功建构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播放DNA双螺旋结构的动画,展示模型。并说明:经验证,沃森和克里克建立的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与衍射图相符,并能解释DNA的多种功能。因此此模型一提出,便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蔚为壮观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革命。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也因此荣获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4.3教学环节三:导引学生概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展示在课下用纸板、铁丝等材料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

师演示DNA双螺旋结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从整体、外侧、内侧逐步观察,要求学生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观察后概述DNA分子结构的3个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纠正。

4.4教学环节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总结得出:DNA分子的结构层次:5种元素、4种基本单位、3种化学成分组成、2条多脱氧核苷酸链、1个双螺旋。

5研讨与点评

小螺号教案 篇三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公众舆论;非理性表达;沉默的螺旋;李某某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29-01

一、研究缘起

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的手机网民数量已达5.27亿,首次超越了传统PC网民数量。这足以说明,我国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二、自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非理性表达

(一)法律意识淡薄,危害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经证实,李某某确实是未成年人,所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李某某案”不应处于公众视野之内,其个人隐私应受法律保护。但是大众舆论却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是否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把所能爆的料全盘托出。其父母的很多隐私也被“挖出来”。

(二)语言暴力:谣言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低门槛、自由化和开放性,每个人都可随意发表并传播言论,所以谣言屡见不鲜。自李某某案被曝光之日起,自媒体平台上子虚乌有的谣言就持续不断。

(三)“舆论审判”不断出现

在法律没有判决之前,不顾事实根据,超越理性和法律,完全靠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对案件进行“审判”,不仅有违法律,也会使当事人受伤。非理性的主观审判一旦形成公共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干扰到法律的判决。

三、“沉默的螺旋”的倒置

对该事件,传统媒体大都在辟谣,对舆论进行疏导,呼吁人们要理性。但是,公众舆论对此并不买账。此时,“沉默的螺旋”发生倒置,民众不再是趋于沉默的大多数,相反,传统媒体以及专业人士、理性的意见和观点,被排斥、被指责,变成少数人而趋于沉默。

传统媒体以及知识精英试图借助自己建构的舆论场来影响倒置的“沉默的螺旋”,让大众在他们制造的“沉默的螺旋”中保持沉默,或者走向理性。事实却相反,理性的声音被淹没,甚至遭到了攻击,自媒体公众所营造的舆论,势力强大到不得不让传统媒体和理性人士保持沉默。

四、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原因

(一)自媒体环境下公共舆论的强大势力

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域、针对特定公共事件,网络上的人们会自发形成一个群体,对事件有一致的看法和态度,而且相信这一群体内,别人也会有和自己一样的看法,心理学家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所以,当人们看到大多数人对李某某案件持攻击、反对态度时,会自觉加入非理性表达的队伍,对少数理性的声音则“一概拒绝”。于是自媒体舆论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场趋于沉默。

(二)传统媒体的特点不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

自媒体环境下,民众不再迷信传媒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权威,有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环境,同时情绪化、非理性的一系列表现就涌现出来。再加上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当“沉默的螺旋”倒置时,失去人们信任的传统媒体再想试图建立舆论来影响大众,是不可能的。

五、自媒体时代公共舆论如何引导

(一)处理好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

传统媒体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能因为被质疑、被非理性的声音攻击、有“炒作之嫌”就失声退场。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引导型自媒体,比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自媒体的舆论领袖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

(二)加强自媒体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李某某案中,大多数人在缺乏基本的法律或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就发表言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持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每一个人灌输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的思想。

自媒体时代公众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以及“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情况说明,公众舆论已经不再由传统媒体来掌控,大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舆论的主体。因此,传统媒体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加快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 We media[R],2003.

[2]龙小农。I-crowd 时代“沉默的螺旋”倒置的成因及影响――以“px项目事件”的舆论引导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2):70-79.

小螺号教案 篇四

关键词:陀螺;幼儿;创新;好奇心

陀螺,一个不停旋转的古老玩具,经过现代技术的改良,孩子们越发地喜欢这项运动,这种玩具。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们几乎对这个旋转的着迷了,什么“调羹陀螺”“雪花陀螺”“彩钉陀螺”……不要奇怪,这些都是他们自制的陀螺。可同时我也发现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你看:无论何时,陀螺的“滴答”声都时时在响;无论是何地,陀螺的“残体”是处处都有;无论是什么只要是能转的都被卸了,就连娃娃家的锅盖也不可幸免!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已成幼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幼儿期也是人的创新能力初步确立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幼儿创新欲望已经萌芽,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各种事物的探索有着深厚的兴趣与欲望。掌握这一特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便能实现创新精神的早期培养。

一、提供可供幼儿探索、创造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中激发创造的动机。由幼儿发明的创造的“陀螺大战”游戏就在探索区中诞生的,同时它也成了幼儿最热衷开展的一项游戏活动。可见提供充足的材料,可启发幼儿探索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它能支持幼儿的创新,使幼儿敢想、敢探索、敢创造。

二、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1.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

创新源于一颗好奇心。成人要理解孩子“破坏”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就如孩子在玩陀螺中会发生很多问题,孩子们在玩陀螺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幼儿,这里的安全方面就出现了问题,接着便是更多的问题出现,只顾玩,而不收拾,地板上一片狼藉。一到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他们又舍不得拆掉自己的杰作,到处寻找角落东掖,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孩子积极思考的表现,而这个我们不能予以训斥、责骂和讽刺。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孩子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果发现孩子喜欢玩陀螺,我们可以开展这些方面的活动。让孩子在玩陀螺的同时增长知识,认识陀螺,培养兴趣,甚至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学着制作陀螺。

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等。面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出发,启发幼儿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反之,则会扼杀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可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活动“陀螺工作室”中,在引导幼儿制作陀螺前期我准备了几个圆形的陀螺,在介绍完了之后,有一名幼儿的陀螺马上就制作好了,并向我展示他的非圆形陀螺。在这个“善意”的告状之后,我给予了“试试看和老师不一样的能不能转起来”的提议。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发现原来各种形状都可以旋转起来。通过动手制作陀螺展示了他们创新的才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成人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孩子会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陀螺为什么会转起来?”孩子可能会说:“陀螺睡醒了,它想起来做运动了。”“它想让小朋友看看它转起来有多漂亮呢!”“它也想和我们一样快乐地跳舞!”对于这些答案我们要给予肯定,给予赞扬。而不是用成人的衡量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幼儿的创作。陀螺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因此,老师和孩子打成一片,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新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真心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去分享孩子的发现,让他们的脑子里充满问号,从而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创造,在一页又一页的人生卷画上一个又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2]钱玲娟。玩具伴孩子健康成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4篇《小螺号》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小螺号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