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美声唱法教学(精选6篇)(美声唱法入门教学)

歌唱一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现在又有了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有哪些?为了让您对于美声唱法教学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6篇美声唱法教学,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美声唱法教学 篇一

声乐是人们用以抒发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种自然而普通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三种唱法都是以音乐、语言、表演相结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都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加以丰富的感情通过歌声表现出来。并以音乐的美、语言的美、表演的美作为审美方式,追求演唱作品时的全身投入、震憾力和感染力;追求对作品内容的完美诠释、形象塑造和声音色彩的掌控能力。力求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贯通起来,把最美好的声音展现出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三种唱法在发声方面都要求正确的呼吸,喉咙打开,建立歌唱通道;以气息为主,靠气息演唱,建立声音的高位置;都是以横隔膜为呼吸动力,注重吸气的深度及气息的支持力,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气息要贯通、流畅、稳定。三种唱法同属声乐门类,立足点是相同的,即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有着差异和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

㈠呼吸对比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原动力,歌唱的各种技巧,没有一项能脱离呼吸而独立存在,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是极其重要的,呼吸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这些说法都说明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深而饱满,音量大、音域宽、容量大、控制力强,呼吸支点明显,气息流畅,声音托在气上,且有力度,声区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使气吸至腹腔,气息较深,动作小而灵活,吸气时声音小,对喉咙紧张和歌唱时胸部僵、顶气等现象,有放松和缓解的作用,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则对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气部位偏高,发声比较柔和;通过气息的流动调节声音的弹性、音色、力度和情感表达;只有歌曲需要强力度发声时,才运用较深的部位呼吸,推动力度的增强,加强控制力。

㈡发声对比美声唱法发声的主要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即混声唱法,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使用,追求混声效果。声音通畅、纯净、圆润、明亮、饱满。民族唱法的发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明亮、靠前,高声区加入一些美声唱法技巧,混进一些假声,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比例,声音走向横竖相当,点面合适,字正腔圆,声音个性强;以民族风格和韵味为主,音色甜美,声情并茂。通俗唱法的发声方法多用本嗓的自然发声,大部分用真声演唱,声音上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追求演唱者在自身声音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并放大自己的声音本质和特色,即个性与特色声音,声音的审美标准是“求异”而非“求同”,非常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㈢共鸣对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声音送出去。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鸣腔来达到以声音表现感情的目的。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既明快华丽、丰满结实,又保持统一,声音真假结合,声区衔接流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注重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极强。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对腔体的打开比美声唱法其空间要求小一些,气流量要求少一些;更多的追求比较靠前的口腔共鸣和鼻、眉心处的头腔共鸣,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通俗唱法对于共鸣的要求没有传统唱法高,它只要适当地打开共鸣器官,使声音能够在共鸣腔中放大,摆脱声音的“白”和“扁”,使声音获得纯正、圆润、饱满的自然音色。主要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共鸣在通俗唱法演唱中是美化声音、修饰声音的一种方法,而并非是发声的唯一途径。

㈣语言对比美声唱法以声音为主,强调“以腔带字”“以声带字”,字要随着腔走,打开腔体把字唱到腔体里,腔圆是第一位的,声音统一是第一位的。追求声音的圆润通畅、共鸣色彩,注重咬字吐字与不同声区的共鸣结合统一。民族唱法的咬字吸取了许多戏曲的方法,咬字吐字更靠近说话状态,要求符合说话语言的表现方式,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气生动;更注重声母、韵母、归韵等方面的清晰。“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使歌唱的吐字达到咬字清、吐字正、归韵准的目的,获得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美声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咬字概念是建立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即口语化基础,不强调字头字尾的口型如何、字形是否咬住,只要能够听清歌词便可,避免多余的、夸张的口型,体现说话的自然,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㈤演唱风格对比美声唱法演唱风格的最大特点是“以声为主”,讲究声音的纯正、力度、通畅;追求声音的光彩、华丽和艺术表现,高雅庄重,自然质朴;强调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连贯性,感情表达丰富真挚。民族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字为主”,特别强调演唱时吐字及韵味的风格,强调“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字里传情”“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等。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演唱内容的不同,演唱风格也有差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热情奔放的、委婉深情的、活跃风趣的、甜美动人的等。通俗唱法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情为主”,注重感情的抒发流露,歌声自然亲切,形式轻松活泼,吐字真切清晰,感情时而缠绵细语,时而奔放热烈,具有“倾诉性”和“宣泄性”,使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缩短距离,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感情上的交流。

二、三种唱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具备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已作为正确唱法的标准被教师们所承认,通俗唱法也逐渐列入其中。由于高职本身的办学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新生入校时水平参差不齐,优劣差距较大,普遍声乐基础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占极少数,这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现状。根据这种情况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不要轻易划分学生的演唱方法,先让学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上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声乐个别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声乐基础、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开设的,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在教学中结合每个学生嗓音、程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逐一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加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共、个的训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自身演唱能力。

(二)声乐小组课教师给一组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以器乐、舞蹈等为主,声乐基础、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开设的。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使学生既会运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歌唱,又会科学地指导别人唱歌。教学中可将学生按声部、性别、程度等特点进行分组授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还可以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作品处理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理解,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三种唱法在不同声部、不同作品的要求及教学特点,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为提高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三)声乐集体课教师给一个班级学生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全部学生开设的,教学采用集体歌唱训练的方式。在发声中找出声音的共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讲解技术要点、难点,点评、解决存在的问题;系统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及教学法,也可以选择部分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提高全班同学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也可以进行声乐作品欣赏、观摩演出与声乐专题讲座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知识、内涵与审美方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演唱实践,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四)演出实践课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出实践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策划能力与演出能力的重要部分。把每次声乐课考试以演出实践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学生可以策划设计自己的演出服装、表演模式、伴奏方式、舞台背景等,演出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纠正演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实境训教的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与演出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声乐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查找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高职声乐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总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应采取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演出实践课,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建立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把握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既掌握声乐演唱技能,又掌握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声乐教学艺术研究的思考

美声唱法教学 篇二

美声唱法一般被称为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标准与规则都已经有机形成。另外,美声唱法当中还有六部之分,每个部的划分都非常的严格且明确,包括了声部与声区之分、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以及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学习美声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当中的发声器官构造及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在唱歌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不一样。但无论声部是怎样,在歌唱时都一定要做到气息的支持,充分的利用共鸣发音。只有做到这些,在唱歌时才能最大限度扩大自己的音域范围,从而更加自如地表现出自己的音乐特色,完成对歌曲的完美表达。

二、通俗唱法的概念

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形式,比较自由,是一种更为大众化的歌唱形式,也被称为流行唱法或是自然唱法,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接受与喜爱,并逐渐成为了现代专业艺术院校音乐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研究对象。由于通俗唱法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在歌唱的演唱方面也很多样化,变化万千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也正是由于通俗唱法除了演唱者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个性与追求之外 ,根本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使得它的发展道路更加的宽广。如果要使得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等一样自成一体,就应当在演唱方法及演唱技巧上形成的一定的规律性。

三、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影响

1、发声的过程及特点分析。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带,它位于喉咙正中的甲状软骨内对称的两片薄膜,相对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韧带,与喉头部位一样,表面由一层具有弹性的粘膜均匀的覆盖着。这两片声带在不发声的情况是相互分开的,只有当肺部呼出的气流对其产生作用而使其拉紧时,才会产生振动发声。虽然通俗唱法对嗓音的运用比较特别,但与其它唱法一样,都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进行发声的。

2、发声器及发声原理分析。人体在进行歌唱活动时,用来发声的部分主要有呼吸器官、震动器官、共鸣器官以及语言器官,其中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肺、横膈膜、肋间和腹肌等。震动器官有喉头里的声带。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咽腔等。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喉、硬腭、软腭等。

3、借鉴美声的呼吸方法与训练方法。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气息影响到歌唱的速度、力度、音准、音色和共鸣等多个方面。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气息为基础,就不可能把歌唱好。

四、美声发声方法在通俗唱法当中的应用

在美声唱法当中,要求使喉咙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同时声音应该要有气息的支持,将声音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进行歌唱。同样的道路,在通俗唱法当中,也需要有一定的气息来支持,但对气息的要求没有像美声唱法当中的那么深、那么宽,可以由歌唱人进行把握。在通俗唱法当中,喉咙基本上是不需要打开的,更不用说完全打开,只要通过松开喉咙使得喉外肌放松就行,这样在喉内肌歌唱的过程中气息才能比较顺畅的流通。另一方面,虽然在通俗唱法当中不要求一定要保持要高位置上甚至是面罩上唱,但是声音一定要饱满。这些要求对于技巧比较好一点的人来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针对一些比较初级的演唱者来说,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了。

通俗唱法非常具有时代特征,除了受到年轻人的普遍喜爱以外,也越来越得到各个年龄及阶层的人的接受与喜爱。各专业艺术院校对其也更加重视,不少院校都相继设置了现代音乐系,使得音乐教学领域也对通俗唱法投入了更大的研究力度。在通俗唱法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用自己所掌握到的一些美声歌唱技巧,使之有效的应用到通俗唱法当中,并与之融合,加强研究。

另一方面,从演唱者的角度来分析,一般从事于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通俗歌手就不一样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仅天生嗓音条件不好,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气声与吵哑声,这种情况下更加看重的是其音乐天份及对音乐事业的热爱,这也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点当中的重要一项。

美声与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靠前、有高泛音、穿透力,而通俗唱法的声音是用电声话筒传出去的,靠的是电声音响。当然除这些外。对于打开喉咙、保持气息及如何用气息和高位置的安放对于美声歌手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通俗歌手也一样重要。把它运用到通俗歌手的训练中去,这样会使通俗的唱法更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吐字清晰,把声音从内心深处送到每一位观众的面前。因为对于歌唱来说首要的还是要求声音技巧,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巧与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把歌曲的情感融入到声音中去,不是叫喊就能唱出情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既有声音技巧与方法,又有声音情感的深度运用。

当然,我们都知道音乐不仅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艺术,更是最能打动和感人的艺术。音乐天赋在通俗唱法中固然重要,特别是如今考入音乐学府深造的专业歌手,他们都有较好的音乐素质与天赋。但除了这些外,后天的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这就要求他们除了在声音技巧上的完善外,更重要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学习和掌握应用音乐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方法,具备演唱的概念、节奏感、旋律感、音韵感和语言感,要用灵魂去歌唱等等。因为不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它们的旋律都是由不同的音高组成,通过特定的调式形成一首动人的曲调。当然由于通俗歌曲的随意性与个性,它包括的节奏也是千变万化,可以有舞曲节奏,摇滚节奏等等。这样对通俗唱法的歌手来讲,就要求他们要具备表现节奏速度的稳定性和随节奏变化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在歌唱的音乐进行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对旋律感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论是欧洲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戏曲或现代音乐,每一种都带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艺术特色,是什么就应该表现什么。语言感是要通过咬字吐字来实现的,这样做能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用心去歌唱。人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演员在演唱中没有感情,就只称得上是音乐匠人。

美声唱法教学 篇三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1.民族唱法

我国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音乐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性,从内涵上说,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从内容上说,民族唱法分为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征是音调高亢、气息讲究、语言生动、声音甜美。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歌。例如:山歌系列、摇篮曲系列、茉莉花系列、送情郎系列、号子系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其他唱法影响,民族唱法得到了传承和新生,并且衍生和创新出很多新唱法。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定义上说就是喉头在保持吸气状态下,呼出气流吹响声带,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完全均匀共鸣的歌唱方法。它源于欧洲,作为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产物,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古罗马帝国演唱和朗诵《圣经》开始,“圣咏”成为欧洲声乐的萌芽,庄严肃穆的演唱方式,适应了教堂风格,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渐引领和推动着欧洲声乐的发展和进步。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需要混合使用的。从共鸣来说,美声唱法强调将所共鸣的腔体全部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质特色。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

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有促进作用

从歌唱艺术角度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技能基本相同。例如,气息下沉、喉头位置、高音位置等,这些都说明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够融合共通。美声唱法利用气息,发出纯净美好而圆润的声音,充分调动身体各器官,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影响力,在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完美的声音。民族唱法咬字更加靠近口腔后部,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唱法在创作上就以高音为主,判断一个人声音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其音色的高低。一是在气息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中气息运用及位置非常重要,对演唱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其所传递的和谐、流畅以及平稳都要求气息运用要恰到好处,这对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二是在咬字方面。美声唱法对咬字要求较为严格,讲究的是自由圆润,听起来自然淳朴。而我国民族声乐受方言影响,咬字不准现象较为明显,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咬字有很大的帮助。三在共鸣腔体方面。美声唱法中共鸣腔体的运用,对民族唱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民族唱法的头腔共鸣较多,而美声唱法不同音区都有侧重的腔体,表现得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较为统一,没有太大的转折痕迹,主要利用真假声转化,使音色更加完美。

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一是传统美声歌剧对民族歌剧的影响。我国古代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歌唱形式,但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声歌剧重视人物性格及内心独白的塑造,但中国戏曲往往表达的是单一的人物感情特点,不能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美声歌剧的精髓在于表演,传入我国和戏曲文化融合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歌剧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白毛女》《乡村女教师》等。二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延长形式的影响。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之前,传统民族声乐主要以独唱为主,合唱及重唱较少,但美声唱法的多声部合唱与重唱一直是其特色和优势,民族唱法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大型歌舞剧,例如《黄河大合唱》等。此外,我国歌唱形式主要以民族声乐为主,大多是抒情长调,而美声除了抒情之外,还有华彩、花腔等延长形式,我国民族声乐应借鉴和参考相关美声唱法,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为一起,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成为整场的创新点和高潮点。

三、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孤立,不利于二者的融合。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以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作为教学主导方向,一直是争议的焦点话题。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进入大一,就被动地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新能力,也制约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习效果。许多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人为地对声乐唱法进行了划分,导致学生的演唱方向、演唱技巧及演唱风格受到了较大的束缚,尤其是师范生,由于教学内容严重匮乏,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唱法类型,对其今后从教有很大的影响。三是高校整体教学体系较为松散。目前,艺术类院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美声唱法比民族唱法发展的时间更长,也较为成熟,教学体系相对完善。民族唱法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针对学生兴趣开展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借鉴融合

1.借鉴融合的基本原则

笔者通过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发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使二者融会贯通,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拓展声乐教学范围,丰富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将课堂构建成多元、共享的多媒体现代化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作能力。二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艺术学习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其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会有差异,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在民族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笔者将民族声乐大致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和小调,并根据三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了如何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借鉴和融入美声唱法。一是号子——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歌,是反映和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歌曲。它主要以吆喝、呐喊为主,音调坚实有力,这样的歌曲听起来能够振奋人心。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声音的力度和宽广度时,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在具体的演唱活动中,利用美声的“深气息”“大通道”,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形式,这样形成的声音不仅具有弹性和力量,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这种音乐学习氛围中,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二是山歌——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山歌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山间劳作放松时演唱的曲子,其最主要特征是节拍、节奏较自由。山歌代表着演奏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抒情曲目。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山歌有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丰富的演奏形式是学生寻找灵感的重要条件。在演唱上,山歌对技法要求极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混合音,利用胸腔式联合呼吸和混合共鸣式的调节,非常完美地达到高、中、低三个位置的统一,对其掌握民族音乐的音量、音色以及音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小调——借鉴美声唱法的吐字和咬字。小调与山歌及号子不同的是其流行于城镇街道,曲调抒情流畅,结构规整均匀,节奏整齐轻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小调的演唱特点,借鉴美声唱法在吐字方面的技巧,改变传统民族唱法的缺点,并在演唱过程中,积极改变口形和吐字,这样对发声十分有利,音色也会更加圆润。

美声唱法教学 篇四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状况;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1-02

美声唱法历史悠久,是声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最早产生于意大利,1919年“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并逐步生根、发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异域文化,美声唱法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不断传播与发展。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近百年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喜爱,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纷纷建立,高校声乐教师在继承声乐传统的同时,大胆的吸收欧洲声乐的精髓,并将这一精髓――美声唱法带入课堂,在当时形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年,笔者曾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者在各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报告表明,这三类唱法在各类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通俗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65%,民族唱法的受欢迎程度是30%,而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则只有5%。接受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型城市中各类职业各年龄阶段的市民、学生及文化艺术工作者。单从学生(含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群体来看,美声唱法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通俗唱法。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近几年,大量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充斥着各大卫视频道。从最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如今家喻户晓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直通春晚》、《蒙面歌王》等,一大批音乐类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从美声的发展来看:流传不畅

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歌唱家的摇篮。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整体输出到欧洲,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备的唱法。美声由此形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唱法。

但在传统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美声唱法始终被看成是洋文化。首先,在其传入之初,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所了解,传播范围有限未能普及。其次,根深蒂固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及强烈的个性,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独具国民特色的寓娱于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本土民族唱法融合时代特征后,表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美声唱法无法迅速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美声语言表达与作品理解来看:发展桎梏

美声唱法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品评价都从欧洲传如入,终究是一种外来文化,使它并不能像民族唱法那样深入人心,更不能像通俗唱法那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传唱街头。通俗唱法拥有一大批传唱歌手,如邓丽君、周杰伦,而其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台》都有着它们流传的时代性与持续性,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是最能体现生活和最与现实贴切的一种唱法与表达,也最能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推崇。而美声演唱大多需要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因,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也使得大众对美声演唱的作品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在欣赏与学习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在中国流传不畅现状的另一个原因。

(三)从美声语言问题来看:不受重视

一个学派的特征取决于其民族性和歌唱中的民族语言特征。而演唱美声的任何一个学派的作品只有以该学派的原文演唱才能表现出其学派的风格和特点,如美声德国学派要用德文演唱等。所以只有用汉语演唱的美声(包括中西方歌剧、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等各种体裁)才具有中国学派的最基本特征。因此,不论哪国歌手,研究汉语发声的特点及其与美声歌唱发声的协调统一,是学习掌握中国学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并不就美声唱法语言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作品本身,而是机械地背诵歌词,这对美声作品的理解与学习都有很强的主观印象。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高校美声教学过程中,既没有专业语言教师,也没有讲授美声发音的专业课程,取而代之的只有声乐教师一专多能的讲授声乐技术,同时也担任了语言的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专业性不强。

(四)从艺术指导问题来看:不能解决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声音的用法不一样,风格的体现不一样,且内容的表现也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要求演唱者与艺术伴奏默契的配合。但在当前的高校声乐课堂里,艺术指导多以声乐教师本身为主,而声乐教师的钢琴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在回课过程中的发挥。课堂外,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声乐作品时,多耗时长、效率低。

(五)从艺术实践问题来看:较难普及

高校美声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学,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这部分主要包括学年的汇报演出、学校晚会、个人毕业音乐会及各种声乐比赛活动等。演唱是美声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快速找到问题和解决自身问题最快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近年来音乐院校扩招,加上学习音乐的学生日益增多,致使艺术实践的机会大幅减少,更有学生未参加一次艺术实践便匆匆毕业。

(六)从学习观摩角度来看:机会较少

美声专业学生学习观摩机会较少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音乐广播台、电视台有三分之二在向公众播放流行音乐及民族音乐,而美声只是偶尔播放。就产品广告的插播音乐来说,广告音乐更多选择的除美声音乐以外的音乐为伴奏,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者纯音乐,而美声的传播在各种途径中远远不够。二是在现场观摩机会少。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常常会去模仿音乐家作品的示范,歌唱家现场演唱的机会却并不多见,有时又因为场数少,必须选择去到其他省份,这对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二、关于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现状的思考

(一)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美声是高雅艺术,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大多数人因为听不懂美声作品,也就选择不去尝试走近高雅艺术。抑或许多学生是希望通过学习美声来降低在高考时的分数,而非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或者是用美声演唱汉语歌剧的观念还未形成。但不管是何种,都应该建立一种正确的欣赏观。

民众的爱国之心大都通过弘扬民族事物、排挤外来事物来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在不断国际化的当今时代,我国的美声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美声在被誉为“高雅艺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它的性质――音乐。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不分国界。

(二)突出“配合”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唱法是一个集体作业,需要考验演唱者与艺术指导的配合,必须考验演唱者中文发音与美声呼吸的配合。古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在一次登台演唱之前,必须要同艺术指导进行多次的练习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而解决与艺术指导的配合问题将大大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媒体舆论需留给美声一片广泛传播的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对美声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将会对美声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其音乐类节目较多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以美声为主的音乐节目则凤毛麟角。

三、结语

我国的美声艺术事业还在进一步发展,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其高雅与普及性共存、紧贴时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并举等,只有不断的展现美声独特的魅力,才能使美声艺术继而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笔者相信做好高校美声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求新存异,让更多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美声演唱的汉语作品,才能进一步摆脱艺术家在美声演唱中受语言制约的现象,加速美声艺术的中国化。再者在美声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大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推动中国的美声艺术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7):52-53.

[2]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2006,(3):92-93.

[3]刘瑞福。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139-141.

[4]彭丹雄。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趋向探析[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9-102.

[5]庄虹子。改革开放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22.

美声唱法教学 篇五

[关键词]美声唱法教学 技能训练 个性唱法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要求产生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同时又具有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还要求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具备自己独自的发声特点而使初学者较难把握和运用,因为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要求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声区统一;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特别是美声唱法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声音的共鸣角度来讲,是把发声所能用到的产生共鸣的腔体都调动起来,而且要这些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声音能够协调补偿,最终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以下就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共享。

一、分析讨论

1.讲解和演示

语言讲解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事物和心里影响成熟的首要条件。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渗透力强的语言讲解,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美声唱法的具体特点,并且在讲解中暗示学生可随着讲解的过程,可以自己默默的运气、控制各体腔,初步感觉一下美声唱法的一些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因此,对于语言的提炼和收缩运用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老师能够彻底提炼出美声唱法的独到之处和准确特征,比如:运气方法、身体用力情况、喉咙的作用、声音的特点、真假生混合情况等等,同时也要表现出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通俗、民族等唱法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关键要领的区别。

教师的表演在学生领会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多年来对美声唱法的体验和感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底初步留下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从而能够很好的分辨开与其他唱法的区别,在心里形成这个概念:这就是美声唱法,而不是其他唱法。

2.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教学辅助的主要手段,那么教师就要能够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方式,这样才能更客观的把教学内容表现给学生。而声乐教学更要求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要拓宽一点,能够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做出音频、视频,并伴有文字说明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的运气、发力特点等表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做出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声唱法的人物、声音,把最纯真的、原声的美声唱法和人体直观图示显现出来,让学生确切、明晰的感觉到美声的声音和人体运动特点。

3.处理好教学的各个阶段

(1)掌握好发声与共鸣

初学美声唱法者,首先是根据老师的示范讲解,自己进行模仿,这个过程是必需的。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在了解学生声音条件后,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气吸气方法、掌握正确地打开喉咙技术、掌握发声时正确的起音、口形与发声部位,初步学会调节共鸣位置,以获得自然、圆润、纯正而集中的声音。掌握连音与非连音、断音的唱法,以及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其变化歌唱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习者的共鸣器官也就会产生效应,头腔、胸腔、口腔都有了共鸣,声音会变得悦耳动听。同时,学生每个人有各自特有的音域、音色条件,可根据音频储库找到适合他们自己模仿的美声学派或者具体的美声歌唱家,但切忌盲目地去模仿。转贴于

(2)掌握好歌曲中汉字的发音

在学生掌握各自的发音特点之后,教师应该从严从重去要求他们的发音和吐字,发音力求清晰、纯正、圆润、自然,而吐字是美声唱法特别要值得一提的。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尤其以意大利语言和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中国的汉字是单个字或词组结合成的句子,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字母的发音过程不同,这一点,只要从事美声唱法的都能够体会到。那么在实践中怎样做好汉字发音的处理呢?

字音要同发声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歌唱发音应自然流畅,其中口腔、喉、咽腔等部位的状态都是极其自然的。因此,歌唱发声同歌唱咬字、吐字规律要和谐统一。歌唱吐字主要是抓好汉字的拼音中的主要元音。如chang中间的a就是所有chang字的重要注意音素。这里a声音必须竖起来,即“挂”起来,挂在腭上。同时还要处理好每个字在歌唱中字头、字腹、字尾的音色。要有干净、利落的字头和自然流畅的字腹。特别是字腹要掌握好汉字语音的口形,因为口形的变化会导致母音色彩的变化,声音位置就不统一了。字尾必须清晰明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下一个字的字头衔接,所以字尾要唱得顺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但是,汉语语言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所以,就要很好地掌握汉语的发音,然后运用到美声唱法中去,使声音与汉字完美地统一起来。

(3)个人的发展创新

个人通过不断的练习—纠正—再练习—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潜在条件有了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特长真正确定自己的演唱风格,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去完成由模仿到自己探索创新的转变道路。走一条模仿道路是不可行的,所以,要在老师的提示建议下,加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自己的领悟和联想,再运用自己的音色,经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这是教学中所能达到的更完美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事美声唱法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美声者。一是唱法有声部之分。二是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三是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四是唱法要求声音连贯。五是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六是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以上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六个重要原则。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很可能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美声唱法。

二、结束语

歌唱艺术是一种再创造劳动,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思维细致,能够在教学中很好的处理大的、小的、细微的问题;能够把一种唱法的精髓总结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在遵循该唱法的掌握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要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创作背景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也自己体会其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展开联想,使他们的联想真正融合到美声中去,把自己的声音纳入到正确的美声轨道上去,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钟迪。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2]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电影文学,2008.8.

[3]王黎平。浅谈美声唱法的教学[J].艺术教育,2008.4.

美声唱法教学 篇六

轻声唱法的使用来自教师对轻声唱法的正确理解。何谓轻声唱法?它不是简单的“用弱音量歌唱”,而是一种用气息控制又不失音乐表现力的轻技能歌唱方法。不仅要用弱音量,而且还包含着轻柔的感情,甜美的童声音色以及符合乐曲需要的饱满情绪。如何进行轻声唱的训练,并在轻唱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统一音量音色――夯实轻唱基础

轻声唱的前提是统一音量和音色,我们可以把原来的高强度音量降到弱音量。让学生唱一个长音,教师用双手距离的调整和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开合来指导学生唱出有强弱变化的音。这个长音先像细线一样微弱,然后逐渐增强,再渐弱下去。这样在让学生反复感受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轻声是哪一段的音量,让这一音量成为学生熟知的“事物”,并通过长时间的感知,让这一“音量”成为他们的自觉认识。

要求轻声唱以后,就自然容易发现哪些音高不稳,哪些声音不和谐以及哪些声音个性突出等,除适当进行个别训练外,还应对有些特别不和谐的声音进行适当制约和诱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班几十名学生的声音就会统一到轻声的音量,声音也会靠拢了。每次训练要特别注意起声和第一乐句的整齐和轻声,达不到要求一定要加强训练。

二、注重慢速练习――重视默唱哼鸣

默唱能使学生长期处在极平静的音乐思维之中,在共性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个性理解,免去轻唱时的客观干扰。这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的良好素养。哼鸣是对默唱的检验,是饶有趣味的自我尝试,也是轻声、柔声唱法的开始。这时,要选择旋律轻柔舒展的曲子做慢速练习,使学生容易掌握,品尝到获取成功的乐趣。如《摇篮曲》《小白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轻声的音响,体验歌曲的美感,其重点仍然是放在音量的适中和谐与音色的优美柔和上。

三、加强唱歌训练――掌握轻唱技巧

小学生唱歌,固然要顺乎自然,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技巧,更要有良好的习惯。诸如,不可出现懒散的姿态,应具备较好的歌唱注意力,越是轻唱越是要把气息吸得深一些,保持托住音量往外送的感觉等。音量及音质的控制依赖于气息的控制。在轻唱时,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能让过大的气息冲击声带,可以反复训练深吸气后唱几个连续的长音和具有弹性的短促音。前者要合理运用气息有控制地、有韧性地慢慢地将音唱出来。例如,我曾多次用慢速哼鸣或轻唱让学生表现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效果颇佳;后者用气较少且富有弹性,与咬字紧密结合,注意呼吸的支点略向上。我也曾用此法多次训练歌曲《嘀哩嘀哩》,也获得了预想中的效果。在训练气息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多用头声,向高音发展,高音区可用假声,有高位置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声音仿佛是从眉宇间和头顶发出来似的。这时会有极好的轻声音响效果。在实践中,有的老师怕学生高音唱不上去,往往降调,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不要害怕学生唱高音,尽量不要降调,只要方法得当,技巧讲解到位,学生是可以达到要求的。另外,轻声不是含糊地唱,轻声唱同样要把歌词唱得清晰。

四、运用示范引路――发挥调控作用

事实上,学生对歌曲韵律、内涵、形式美的情感体验,来自对歌曲本身的认识与理解,随着轻唱的训练、体验的不断深入,这种认识与理解将会逐步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不会与生俱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无形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师的示范应形象、规范而富有启发性,并在这个过程中用示范进行调控,将体验不断推向新的层面。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范唱,要为学生的轻唱进行伴奏,范唱也好,伴奏也好都要适当轻声,为学生引唱起声或喊预备拍都要用轻音量。一切均按轻声唱的要求进行。范唱时,尤其是范唱那些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尽量用轻柔富有美感的头声,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当学生演唱中出现问题,和轻唱的要求发生了冲突时,要加以示范,指导下一次符合标准的轻唱。平时,指导合唱时,教师也应站在两声部中间指挥练习轻唱,必要时,可适当搞些无伴奏的训练。有些老师习惯用大音量给学生帮唱或伴唱,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本人认为,音乐课上切忌追求表面热闹的比赛,盲目鼓动也会造成喊唱或跑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

五、巧选练唱曲目――培养轻唱能力

轻声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轻声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陶冶他们喜爱音乐的美好情操。在所有教材中也不是每首歌曲都能用来训练轻声唱,或是都必须轻声唱的,因此,这里存在有目的地选择歌曲的问题。教师先必须对教材进行熟悉和筛选。经过一段轻声唱训练后,要有意识地选那些轻柔并且具有美感的中外歌曲作为轻声唱的重点练习曲。通过这些曲子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培养学生轻声唱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我就曾先后选用了《翅膀》《闪亮的水晶心》《鹰》等教材作为轻声唱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中发现学生的情绪普遍较好,非常投入,从声音中听得出,他们在演唱中正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了较高的水准。同样,在指导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因为有了相当次数轻唱体验的基础,在合唱比赛时,孩子们声泪俱下的歌唱,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这无论是对演唱会本身或是对听众来讲,都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好的情操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美声唱法教学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美声唱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