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通用6篇(课堂教学目标与评价关系)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这6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学目标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 篇一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追求

原先旧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由此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这种课程体系必然是“内容本位”、教师中心的。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 知识、学科基本知识,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

1.情境创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构。这个创设过程即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2.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3.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所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即一题多解、多题一思路、一题多变、学科综合。教学中还要要落实四项训练,即始终贯穿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及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多向交流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其中“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其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各自自主探索所得学习成果,以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并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这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三、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

从本质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例如,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也可能视若无睹;再如,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根植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号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情境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另外,具体学科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也是学习主体在知识习得、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的核心要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其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及其所积极创造的机会,使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并形成认识;二是积极发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资源,并在这些相关资源与学习主体间架设起通达的智慧之桥。例如,数学课程要在引领学生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中特别是在认识数与形以及相互关系的教学中,重点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相互联系并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教育。

所以说,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的整合是系统整合,强调的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

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1.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

(1)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2)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

(3)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一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2.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栽体。

(1)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清晰思考、预测和预报、有效交流、理解人类环境、知晓人类和社会、个人生存等能力;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2)重视榜样的力量:教师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闪耀着榜样光辉,通过这些积极创造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尝试的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根本与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手段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动力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只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

教学目标 篇二

一、既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又关注过程性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既关注即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与原《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育更深层次、更高度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而涉及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局部教材和整体数学教材综合起来,从而把每个知识点或某一个单元、甚至一单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下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不要“贴标签化”,使数学教学商品化、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在达成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远期目标的达成,并将远期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关注数学学科又关注其他学科

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等许多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同时可以从这些学科的问题中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它们吸收丰富的营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信息整理、分析、概括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形成融会贯通、主体研究的意识,在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学习了“循环小数”后,可结合《社会》课程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综合研究活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自然科学、思品与生活(1—2年级)、思品与社会(3—6年级)、班队活动等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观察、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式展开“统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验研究活动,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英语;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工作落实的基础和关键。如果目标设置不合理,那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会从源头处受到影响,和预想出现严重偏差,甚至可能出现有悖于相关教学要求、规范的情况,严重影响实际效果。而在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现代中学教育体系中,传统英语教学目标已经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正确设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以生为本基础原则

教学效果的主要评判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情况。这意味着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基础原则,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才能真正贴合学生需求,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良好发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高度契合,从根本上保障目标设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身心特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等,以动态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基于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态设定更具动态性的英语教学目标。尽量以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式设定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方式等与学生需要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可以充分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与满足感。尤其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个层次优化教学目标,尝试以学生感兴趣、熟悉或有关联的内容引导学习,以丰富多样且生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是保障实际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设定的参考要素,值得充分考虑。

二、以英语课程总目标作为基础标准

英语课程总目标是教育部根据社会进步、时展、国际形势变化、相关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等因素,基于顶层设计制定的整体目标,对各地区、各学校的英语学科教学目标设定有导向、规范作用。因此,中学教师在设定英语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英语课程总目标为基础标准,从各个层面保障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而且教师需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教学目标的设定,保持持续关注英语课程总目标发展变化的良好习惯,与时俱进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优化,充分保证目标的有效性。

三、围绕核心素养分项设置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要凸显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内容、要求和标准等,在传统的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总体来看,教师可以围绕语言知识、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三大方面设定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英语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文化观念、英语思维、爱国情感等的综合化发展。其中语言知识目标可聚焦于词汇、短语、功能句型、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学习能力目标可聚焦于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反思能力等;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目标可聚焦于英语思维、文化差异认知、文化自信等。

四、围绕年级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会存在差异,教学目标应当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逐步提高的趋势,而且各年级目标之间应当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实现成长。以英语教材编排、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征等作为基础依据,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年级的英语教学目标。其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巩固英语基础,传授基础学习方法;二年级教学目标则是在一年级目标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文化意识,让学生准确认识文化差异,强化文化自信,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三年级教学目标则是在二年级目标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而具体到不同年级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以单元主题、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合理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尝试对各单元目标进行合理衔接与调整,增强教学实践性。综上可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新时期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依然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必须对英语核心素养有全面、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并将其渗透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方方面面,合理优化教学目标设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优化目标,形成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动态性的总体目标与细化目标,从而指导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大幅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英语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梦秋。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J].文存阅刊,2018(18):34.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篇四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3.要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是什么,包括完成任务的时间(如十分钟内)、完成任务的条件或辅助工具(如借助词典、计算器、说明书、或通过小组看图讨论)等

4.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体现师生民主对话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还要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

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体验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使

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

5.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强调“考察”、“调查”,强调“ 探究”、“ 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为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6.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悟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习的“足迹”,并善于总结和发现:哪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较为有效和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从而学会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发现学习的规律,悟出学习的真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7.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特点,学习结果表现为学生内心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内在变化可以观测,国外学者提出下面两种方法。(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表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2)表现性目标表述法: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表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表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总之,课改下的汉语课堂教→www.kuaihuida.com←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郭莉

汉语教研组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篇五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 篇六

[关键词】情感教学目标评价目的与内容原则及方法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是深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效的、主要的途径。教学目标评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教学目标评价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目标评价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与认知领域相比较,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个人认为,健全、完善的物理教学目标评价,应该包括感知、技能与情感三大教学领域。只有加强情感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认知、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评价得以深人发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近两年来,我在实施认知、技能领域目标评价的同时,对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目标评价的前提。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认知、技能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物理认知、技能领域的目标贯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结合物理认知、技能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总之,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同步升华。

二、情感教育章节目标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章节情感教育目标,是制定和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制定详尽得体的章节情感目标。在实践中,我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充分利用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章节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各章节情感教育内容为基础,由于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个人去发掘。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各个知识技能内容的个性和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和每个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对这些知识、技能以及形成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情感教育因素就发掘得越准,掌握得越透彻。

(2)确定各章节情感目标的水平层次。各章节的情感目标内容找出来后,还必须确定各情感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既要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又不能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临界线,使学生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

(3)用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述章节情感目标。情感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做到明确具体,不但要便于师生操作和检测评价,还要使学生知道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真正起到目标的导向和检测作用。我一般“通过或结合。。一,意识、接受、感受、形成……”来表述,这种表述侧重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是符合要求的,具有过程性特征,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情感。

三、正确运用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个人认为,其基本原则应包括:

(1)渗透性原则。物理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物理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地挖掘和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科学准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公务员之家

(2)层次性原则。制定、实施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应依据教学目标的水平分类,按照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内在逻辑顺序,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应从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层次。

(3)反复性原则。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某一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进行反复渗透教育,不断巩固、强化。

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情感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四种教学方法:

(1)以知育情。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内容,老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

(2)以情育情。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另一个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这是实施情感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方法。

(3)以境育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境育情,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和趣。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6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目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