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找规律教案优秀5篇(找规律优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快回答整理了5篇找规律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找规律。

《找规律》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最好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板书:

找规律

夹子和手帕

白兔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两端)(中间)

找规律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接着排序

2、通过活动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判断推理能力。

3、喜欢参与规律排序的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操作卡片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排队游戏,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看图上有什么呀?有哪些小动物呢?(按规律排列的小动物)

师:今天啊,我们看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好不好?

二、发现规律,能按规律接着排序。

观察卡片上动物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前后,不同的动物,次序规律排序的'方法。问:蝴蝶和蜜蜂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先蝴蝶后蜜蜂ABAB,)后面和前面是不一样的。那接下来该怎么排呢?谁来说一下?是不是?接下来是什么呢?猜猜看!2说规律

师:来看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还会怎么排队呢(AABAAB)接着往下排

问:你又发现什么规律了?(AABAAB)两只蝴蝶一只蜜蜂。接下来是什么呢?后面呢?你们同意吗?师:看看接下来会找到什么呢?(ABAABA)仔细地看,你发现它排的是什么规律?1~2回答

师:一蝴蝶一蜜蜂一蝴蝶,那你们看看后面和前面一样吗?那接下来应该是谁排队了呢?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为什么呢?(再次讲述规律)2人

接下来还有,我们来看看,出现了一只蝴蝶、两只蜜蜂、三只蝴蝶,为什么呢?(填空)3人

师:谁能告诉我,(再次讲述规律)这是按ABAAA的规律来排的,那下面又该谁来排队了呢?

三、幼儿操作,补规律

请幼儿找出书本上物体的规律,想想(快回答★www.kuaihuida.com)接着应该排什么?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前面的规律并接着排序。

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四、评价活动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他找到了什么?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找规律》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7—2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题目)

让同学们找一找,填一填。

2、同学们,刚才你们做这两道题,是不是觉得挺快就解决了问题?这里面有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算一算”的三组计算题)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四人小组)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是“50×10”、“30×20”、“12×40”、“120×40”要让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

(4)(四人小组)讨论探索每组中两个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5)(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

(6)思考:如果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计算150×30的话,算法有几个步骤?

使学生明确有两个步骤:先计算15×3=45,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50×30=4500。

三、尝试练习

1、书P27“试一试”第1、2题。

2、教师巡堂进行个别化教学,发现学生计算错误,及时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勘误订正,抽查个别学生是怎样计算的,是否正确地掌握了计算程序。

四、巩固强化

要求学生直接口算填表。

五、实践应用

书P28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可让学生尝试列一列综合算式,复习一下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六、思维训练

看谁写得多。 ( )×( )=800

( )×( )=1260

七、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教案 篇四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找规律》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10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发现事物(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体会一组图形规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教具

教学过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导入新课

师:请你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1.动画演示:颜色红青排列的苹果(7个)从下往上中速出现。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红苹果后面出现的是什么颜色的苹果?

生:青苹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苹果吧(动画验证是青苹果),哇猜对了,我们再接着看。(一个、两个地排列的樱桃(3组)从左往右中速出现。)

师:下一张出现的图片里有几个樱桃?

生:一个(动画验证)

师:那再后面一张呢?

生:两个(动画验证)

师:哇,又答对了(一杯可乐、三个鸡腿重复出现。)现在谁来告诉我下一张图片里有什么?(指名回答后动画验证)那下一张呢?(指名回答后动画验证)

2.揭题:真厉害!全让你们猜中了,像苹果红青红青有顺序地重复出现,樱桃一个两个、一个两个地重复出来,一杯可乐、三个鸡腿一杯可乐、三个鸡腿地重复出现的就是一种规律。我们今天就要来找规律。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找规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1:旗子是有规律的。

生2:灯笼也是有规律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生3:花

师:哦,旗子、灯笼、花都是有规律的,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旗子的排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这样排列的。

师:你的意思是旗子是红黄红黄红黄红黄这样一组又一组的重复(停顿让学生一起说出来)出现的排列。来,我们再看看小花是怎么排列的?(指名回答)

师:对,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排列的。那谁来说说是怎样分是一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他答对了吗?

生:对了。

师:这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那它是怎么排列的?

(举手回答)

师:一朵红花一朵紫花又一朵红花又一朵紫花这样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观察灯笼是怎样排列的?

(举手回答)

他观察得很仔细,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排列的,回想一下刚才的旗子和小花都是一个、一个的排列的,旗子是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排列的,而灯笼是(停顿,让学生回答)一个红灯笼接着两个蓝灯笼,那么谁来给它分下组?

(举手回答)一个红灯笼两个紫灯笼为一组。

师:哦,她回答得非常完整,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为一组,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旗子的排列和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灯笼的排列有没有规律?

生:有。

师: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刚刚看到的旗子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小花是一朵红花一朵紫花是重复排列的,而现在看到的灯笼是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也是重复排列的。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找一找,这幅图里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举手回答)男孩女孩男孩女孩这样排列的

师:回答得完整一些,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然后是怎么样的?

生:重复排列的。

师: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又一个男孩又一个女孩……”那要怎样分组呢?

(举手回答)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

师: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然后重复排列,这就是小朋友的规律。全部同学一起说“小朋友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一组的重复排列”。

3.摆一摆

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与小组成员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摆一摆。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1.完成书本第85页“做一做”

师:同学们有没有带彩笔啊?翻开书本第85页完成“做一做”,看谁画的更漂亮。(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2.涂一涂

课件出题,学生回答,每组分配一道,共同完成。

3.听音乐《新年好》伴奏,感受旋律是三拍的节奏规律

师:其实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举个例子,你们看看床帘上的花纹是不是有规律的?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4.欣赏规律的美(PPT展示)

四。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5篇找规律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找规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