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快回答整理了5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悲愤咏唱一腔热血

忧虑巴黎肺结核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

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

a,悲愤。年轻的……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不得不回首

c,思念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生计祖国

f致死不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一、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二、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三、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悲愤

肖邦留恋

钢琴家思念

爱国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设计方案学校五星班级六(2)学科语文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时第二课时日期07/09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二、学情分析课文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文中并没有多么深奥的词句,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篇课文应该并不难。只要学生能抓住围绕中心的重点词句用心去读,必能有所悟,有所感。通过全文感受的变化过程,就有最后的收获――爱国情感和对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敬仰之情。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教 学 过 程时间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3’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学生回忆、回答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28解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一) 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 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学生通过对“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的揣摩,明白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理解感受肖邦对联祖国的热爱。 2、集体朗读本节。 学生回答、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1、学生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5精读结束部分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2. (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4.引读第6自然段。(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1、学生读2、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3、朗读肖邦的话,体会表达的情感4、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5、查字典理解“与世长辞”体会其中的情感。2、学生感情朗读。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4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1、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想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请求。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疾驰、催人奋起、呐喊、亡国、消逝、肺结核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四

一、巩固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恶如仇( )疾风知劲草( )积劳成疾( )痛心疾首( )疾弛而去( )

2、绝a气息终止,死亡b断c完全没有d走不通的e独一无二

络绎不绝( )斩尽杀绝( )悲愤欲绝( )绝处逢生( )绝无仅有( )

3、辞a告别b不接受,请求离去c解雇d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辞职( )辞退( )与世长辞( )辞赋( )推辞( )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下课前上交)

学习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五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波兰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从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表达钢琴诗人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肖邦的爱国是不容质疑的。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拒绝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我要质疑的是,课文为什么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非要给肖邦这个浪漫的钢琴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文章第一段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离开波兰前的确时局震荡,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国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决定因素的是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记)”,但最后,肖邦还是选择了离开。因此,课文中“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之说,把他的离开完全归结于政治因素,是不恰当的。

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课文为了强化肖邦的爱国情,先写老师和同学的送别,此时的肖邦只是“感动地点了点头”,后来老师送给他一杯泥土时,才“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而我所查阅到的资料却是这样的:“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课文把这两个场景的先后顺序故意颠倒,以此来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情,不知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的确,去世前两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见,他的高产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创作激情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爱情的归宿。1835年,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热恋。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失恋后的肖邦,两年后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请看以下资料:“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847年,他和乔治·桑的关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渐变坏,这正是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提到的“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但资料显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资料中还提到“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波兰贵族及其子弟关系较密切也有联系。”显然,课文这么写是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呼唤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举重若轻。多年以前我们学习政治,我们义愤填膺地感受着西方国家人民的苦难,恨不得一步跨过去把他们全部解放到我们社会主义的天堂来。这种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一种感叹,一种无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们顺着教材把课文中那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样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学生脑海的话,这与当年学习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会读到众多诸如“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例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东方红纺织厂,今年上半年棉纱的总产量,完成了上半年生产计划的百分之二百零九点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中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光明生产队夏熟作物的总产量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像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这种政治教材思想却总不能从人的脑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们可爱的肖邦成了一个牺牲品,这样的教材之下,牺牲的又何止是一个肖邦呢?要知道,读者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码底线是真实。人文的重要内涵是把人当做人,既不把人当作鬼,也不把人当作神。肖邦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是一种中国式的神化,其间折射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典型,也是一种悲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5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