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学习的方法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为了加深您对于中学生物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8篇中学生物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习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十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十一周)
中学生物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中学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2. 用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观点,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 概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 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型
【教学流程】
【教学策略】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的发展、深化和运用,通过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导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对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指导实现由“繁”到“简”的转变,使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设疑探究
利用情境导入:
讲述大文豪萧伯纳和女演员的对话。
思考: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特定的规律?
思考、回答:
F1全是圆粒和黄色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温故知新,为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好铺垫。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设疑:如果将两对相对性状同时研究,又将遵循什么规律?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问题: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又是如何设计?
展示实验过程:
P: 黄圆╳ 绿皱
↓
F1: 黄圆
↓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 3 3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尝试解释,预习思考题:
1.该实验研究几对相对性状?
显隐性如何?
指出:
亲本类型:黄圆、绿皱
重组类型:黄皱、绿圆
设问: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F2的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是9:3:3:3:1呢?
让我们跟随孟德尔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析这种现象的。
描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
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吗?
2. F2 为什么呈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 F2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表现---不同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师生互动,思考并作出回答:
1. 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的黄色与绿色;
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根据概念推出: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即黄色圆粒。
2. 一对一对分别研究:
F2 黄:绿=416:140≈3:1
圆:皱=423:123≈3:1
分析、发现性状组合的现象。
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
由浅入深,强化基础,体验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性。
为后续用分离定律解题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据。
由现象分析,发现问题,引发探究本质规律的欲望。
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 篇四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好课呢,在不一样的年级不一样的学科应当有所差异,在高一生物课的现行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定位在“不是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体现出来,有张有弛的节奏,一切以学生思维的互动、本事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为主。
高一《蛋白质》是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一节资料,又是十分重要的考点。在这节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我制作图片,演示蛋白质的构成过程来体会事物的变化过程,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的教学策略。在课前做好卡片每四人一套(为节省时间教师自我做好给学生),在卡片上写有-NH2,-COOH,-CH3,-R…等基团,在课堂上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到相关基团组成书上给出的几种氨基酸并比较这些氨基酸异同点,得出氨基酸的定义。再将拼出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开成二肽、三肽与四肽让学生找出水分子是怎样产生,有关原子来自哪个基团,肽键指的是哪部分是由哪些基团组成,在脱水缩合中与哪些基团没有太大的联系等问题的答案,并数出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为后面找找规律作好准备。再由几个组的同学合作拼出构成更长的肽链,并计算有关肽链数与肽键数与水分子数的关系,以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最终全班同学把所有的肽链一齐构成三条长的肽链(构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再一齐计算情景的分析基团变化、分子变化及相关计算得到相关规律。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自我讲出来,这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本事,又能够解释其他同学可能存在的疑问,当然也会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欠缺,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弥补。这样一来就基本上能够由学生自我解决这一节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本事、探究本事和总结规律的本事,切实体会物质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记得以前有一位英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结论:我听(记住20%),我忘记;我看(记住40%),我记得;我做(记住80%),我学到;我教(记住96%),我掌握。放手让学生自我体验那不就OK了!
中学生物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_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 篇六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四、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五、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但仍有个别同学探究能力尚需提高。
中学生物教案 篇七
一、活动背景 泡菜、果酒、果醋等是以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成本低廉,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生物科组举行发酵食品的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活动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活动;
2.参赛者可参考选修一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进行制作美味的发酵食品;
3.请参赛者自备纸张详细填写:姓名、班别、作品名称、制作过程、生产日期;
4.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卫生和安全。
四.活动评比时间 ------5月4日(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注:比赛将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奖品丰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发挥最好的水平。
中学生物教案 篇八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8篇中学生物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中学生物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