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这个节日源于古代的祭祖和登高习俗,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www.huabuqi.com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重阳节的故事最新6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阳节的故事 篇一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 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故事 篇二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的故事 篇三
【关键词】间离效果;后现代主义;《太阳照常升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39-02
一、反常的叙事
《太阳照常升起》除了在情节上减少必要的线索外,还在叙事上大做文章以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在艺术上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作用,引起观众对影片的思考和对熟识生活的重新审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魅力。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视角是外聚焦型,特点是影片的叙述者
《太阳照常升起》彻底打破叙事时间轴并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被总结为“圆形结构”。整个影片分别讲述了“疯”、“恋”、“枪”、“梦”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这四个故事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拼接逻辑也并不强,意识流的情节增加了观众理解的难度,但也成功造成了“间离效果”,迫使观众反复咀嚼,用心思考。影片的真实故事时间是“梦”、“疯”、“恋”、“枪”,叙事时间顺序是“疯”、“恋”、“枪”、“梦”,而“疯”和“枪”又有故事逻辑上的连续性。《太阳照常升起》完全打乱事件顺序随意组合,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主张“叙事结构不应该成为电影的枷锁,而应该为其提供一次机会,使得形式和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电影中,情节被弱化。电影的形式结构在整部影片的构成意义上体现出对电影主题的建构价值。板块结构电影中使每个板块连接在一起的不是叙事也不是情节,而是整部电影的立意和作品主题。”①
前三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有着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揭示同一个主题。每个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都走向了死亡。疯妈突然清醒了却死了;梁老师沉冤昭雪了却上吊自杀了;小队长终于知道什么是天鹅绒却被枪毙了。正如姜文在答记者问时说:“自杀的原因只有自杀的人自己知道。”看似无效的回答,实则一言中的,死亡只是一个表面的结果,内心的解脱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后一个故事明明是一切的开始,姜文却偏偏把它放到了最后。疯妈怀着孩子和唐妻骑着骆驼并排行走在戈壁滩上、漫天飞雪中。唐妻和老唐甜蜜地举办婚礼,梁老师兴奋地在婚礼上和女子们打闹。所有人物有了联系,之前情节的疑问也得到了解答。但谁能料想,若干年后,唐妻和那个腹中孩子有了不伦的关系,唐老师枪杀了孩子,梁老师因为袭臀而被误会。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物昭示了生命的偶然。作为影片结尾,年轻时的疯妈抱着婴儿站在火车顶上冲着远方地平线下的太阳,坚定、有力地一遍遍重复这句话:“阿廖沙,不要怕,他一笑天就亮了。”结束即开始,生和死常相伴,一切充满光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在跳跃的结构、拼凑的故事下合理地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特点。同时,姜文利用独特的叙事,在看似松散的时空结构下建构了新的电影主题,巧妙地表达了导演私语化的创作意图,从而产生《太阳照常升起》这部极具后现代主义美学特色的电影。
二、解构的情节
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以第三人称“我”讲述了一个从前的故事。那是的第二年,有一个乡下女人,因为贫穷穿不上袜子,被别的妇女耻笑,苦恼的她把儿子的学费挪用要为自己买一双袜子,临了的时候,她突然改变主意,要买一块猪肉回家让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顿,猪肉买回来了,上个厕所却不翼而飞,于是她疯了。她的儿子李东方当上了小队长,管着二百多号人,包括被“下放”的唐叔叔。最后,李东方和唐妻有染,唐叔叔开枪毙了李东方。小说本身就充满了荒诞色彩和不合常规性。怎么会有人因为两斤猪肉而发疯?怎么会有人想弄清楚“什么是天鹅绒”而不顾生死?《太阳照常升起》改编于《天鹅绒》,原小说的故事情节虽荒诞不羁,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但是,姜文对小说文本做了更深刻的解读,在电影剧本中隐藏了更多思想内容。《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情节只是载体,其承载的隐喻和象征才是影片真正想传达的内容,又因为这些隐喻和象征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造成“间离效果”,观众“看不懂”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人物都是怪诞的,并且他们都处于莫名的躁动不安之中。也因为躁动不安,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动作频率加快,从而使影片的节奏也变得急促。在急促的节奏中,影片中又到处充斥着带有暗示象征与疯癫的细节,而这样的细节被隐去了动机,使整个影片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无论是天窗外、屋顶上,在一方蓝天下吟哦古文的疯癫母亲,还是流水间,母亲空荡的遗装顺流而下犹如鼓乐前行的队列;无论是单位食堂中吉他伴奏的欲念之舞,样板戏追光下”抓流氓”的亢奋人群,还是得清白后却高悬梁上者的洒脱造型;亦是戈壁飞雪中两骑白驼,一对女子:一个新寡,一位新娘;或一方燃烧的飞毯,潇洒有致地掠过夜行列车的上空。”②《太阳照常升起》用了一系列意象隐喻象征,同时,删除一些情节的交代,刻意留白,也使之多了诗意传达,愈发接近于诗。于是,我们对后现代主义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只能作个人解读。疯妈的疯是因为爱情和青春的失落,一个喷嚏就坍塌的小洞穴是记忆的储存,意味着浪漫不堪一击……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把“”历史不仅是作为背景,而是用散落的影像、物象,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荒诞与狂欢。梁老师的袭臀事件更是“”时代情绪的艺术化表现,虽然影片的处理尽量远离政治,但林医生湿漉漉的头发、食堂里的欲望之舞都体现了那时人们被压抑的情感,不仅是还有表达的欲望;亢奋的“抓流氓”的人群和那时群众的集体无意识狂欢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生活是残酷和真实的,真实到了荒诞。
每个人对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感受,观众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理念与方式,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影片的再创作中。姜文正是使用了后现代主义的手段,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思考的机会。解构的情节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尽管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给观众造成了观影上的障碍,但这种美学特点引起思维的碰撞,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支持的。
《太阳照常升起》表现的不是故事的精彩,没有乏味的说教,所呈现的只是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其荒诞解构的情节、多重的隐喻、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和反常的叙事造成强烈的“间离效果”,使《太阳照常升起》充满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注解:
①冯萱。浅谈版块式叙事结构电影.青年作家,2010.11.
②姜文等。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8.
参考文献:
姜文等。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8).
刘洋。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语文学刊,2012(6).
重阳节的故事 篇四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节,但是对于昨天刚满68岁的陈婆婆而言,今天的这个“老人节”因为一辆“卡通公交车”,变得得更加意味深长,因为这是她成为“老人”后第一次收到祝福。
亲生儿不如驾驶员贴心 一件礼物引起的不孝故事
今天上午,有网友爆料,说一辆车牌号为川A3335的106路公交车上,有人在免费散发礼物。随后,**沿着106路公交车行驶线路,找到了这辆公交车,原来,这是为了迎接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106路驾驶员钟雪梅买了香包、祝福卡片等小礼品,免费赠与今天坐她车的老年人。
“哎呀,真的是太对了,这么多年,我的儿子儿媳从来没有给我说声祝福,也没买过礼物,这个闺女比我自己的娃娃都还要来的亲。”在满满一车厢乘客中,家住人民北路的陈婆婆眼眶红了,因为她对**提起了那“不太孝顺”的儿子。
据陈婆婆讲述,他独生儿子本来也算是乖巧懂事,但是3年前娶了媳妇后,便经常站在媳妇的立场和老人“对着干”,也经常不回家看望目前独居的陈婆婆,连生日都不舍得给她做顿好吃的,更不用提重阳节的慰问祝福,“我真的很感慨,天下的人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好人有好报,这姑娘真的很对!”
和陈婆婆一样,今天收到钟雪梅礼物的60多名老人都对这位“公交甜妹”竖起了大拇指。“礼物虽小,但是情谊太重了,这个驾驶员太孝顺了,感谢感谢!”从安靖镇乘坐95路,转车上到106路的邓春秀也是今天众多收到重阳节礼物的乘客之一,除了感激,她还表示要大力宣传钟雪梅敬老的这种精神。
“公交甜妹”好心肠 为扮车厢买了几箱纸贴
“是的,我从2年前就开始往自己的公交车上贴图案了,因为荷花池批发市场快搬迁了,所以我就提前多买了几箱小玩意放在家里,以备替换老的玩偶。”看来**猜测的没错,这就是那辆最卡哇伊公交车,在车厢内,从顶部到扶手,从驾驶室到最后一排的窗户,都被七彩的卡通贴纸粘得满满当当,乘客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心情顿时也愉悦不少。
今天钟雪梅本来轮休,但是几天前得知今天是重阳节后,便赶到荷花池买了许多香包、礼品袋、彩纸回家,商量着让搭档开车,她在旁边派发礼物。“我给家里的老人都买了些小礼物,考虑到今天会有许多老人也要坐我的车,就买了些小礼物,让每位上车的老人感受到温暖。”
不求有功但求无愧 甜妹开出一辆“明星公交”
据了解,这辆“卡通”公交车在全搜索网站“**”后,不仅带动了其他纸质、电视**的跟踪报道,也吸引了**电视台、凤凰卫士**前来一探究竟,渐渐的,钟雪梅的这辆“卡哇伊公交”成了明星公交车。
“不仅是重阳节,她在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都会为他们买小礼品,表达她的祝福之情,我们最开始都不知道这回事,后来看到**的报道,才知道我们公司有这么一位热心肠的‘甜妹’。”据成都公交集团北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2岁的钟雪梅从20xx年10月开始,正式走上公交驾驶员岗位,担任驾驶工作10年以来,安全行驶37万多公里,单是今年就收到乘客表扬信20封,留言表扬42条。
“也许我不能成为李素丽那样优秀的公交儿女,但是我可以做好我自己,站岗1分钟,服务60秒,不求有功,但求无愧。”面对**的采访,钟雪梅露出了她特有的甜美微笑。
在车厢内,除了卡通贴纸、卡通玩具挂件以外,心细如发的她还在车内有限的空间设置了便民箱,箱内放置了供乘客使用的针线包、消暑药品以及精心挑选的杂志、小笑话等;在车厢靠前的位置,两盆由她亲手养殖的鲜花绽开笑脸,看的出来她对这辆车子是费尽心思,十米多长的车厢在她的装扮下,变得美轮美奂,生机盎然。
重阳节的故事 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重阳节的故事 篇六
重阳节的来历和悠久传说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来历和故事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重阳节的来历和故事传说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
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
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